03.08 为什么孝庄太后宁愿一辈子做太后,辅佐顺治和康熙两代君王,自己不效仿武则天做皇帝?

黄强


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女人,想要得到至高权力,首先得有外部支持,其次才是个人因素。

孝庄具备吗?显然不具备。所以人如何和天斗,和制度斗?

武则天所处的时代,讲究品阶、家世、出身;而孝庄的时代最重身份,这是难以改变的。


清初皇位继承制已经初具模型。

孝庄是绝对没有机会做女皇的,究其根本原因,是清初皇位继承制就已经初具模型了,再想以一人之力逆祖制而行,是不大可能的。

崇德八年的八月初九日,皇太极升天了,可能是他生前对自己身体太有自信,觉得自己可以再活五百年,以致于没有提前做好计划,去拟定个继承人,导致皇位空悬。皇太极死后,一场关于皇位的明争暗斗也就此开始。


争夺皇位的几个重要人选有礼亲王代善、皇太极的七个儿子,以及代表两白旗的多尔衮。最终,候选人焦点落在了肃亲王豪格与睿亲王多尔衮身上。

皇太极生前只掌握正黄、镶黄与正蓝三旗,大家也都猜测先皇本意是想拥立作为子嗣的豪格。但是随着事情发展,豪格因为傲娇(其实原因复杂,以后再好好聊聊豪格这个苦命皇子),没有把握住好时机,以致于起初想拥立他,最有话语权的礼亲王代善,也开始摇摆不定。



为了平息豪格与多尔衮的矛盾,平衡两方势力,形成了一个拥护皇太极子嗣继承帝位的一致建议。正因此,福临成为最大的捡漏王。


拥护皇子继承制系统的拥护者,还包括鳌拜等人,都是些有实力的大户。鳌拜作为镶黄旗护军统领手握重兵,成为这场皇位之争中的核心人物之一。在夺位战争正打得水深火热之际,就是他与两黄旗其他大臣索尼、谭泰等八人会集于豪格府邸,“共立盟誓,愿死生一处”,密谋拥立肃亲王豪格为帝。

像鳌拜这一派,都是跟着努尔哈赤、皇太极打江山过来的,对太祖、太宗非常尊重,感念先皇天恩,忠君思想根深蒂固。只是无奈豪格命太苦,继承机会从70%降到了-70%,但皇子继承这一体系还是形成了。

所以,孝庄哪有什么机会做女皇,怕是连垂帘听政的机会都不会有。


没有军事硬实力,就没有卵用。

另一个可比较的就是慈禧老佛爷了,老佛爷算是有人脉有实力了,最终不还是只能靠扶植傀儡垂帘听政?这足以想象清初创立的体制有多么根深蒂固。



武则天能登基和她的军事实力是分不开的,公元688年,山东亲王李冲脑壳被门挤了,起兵对抗和他有绝对实力差距武媚娘,结果连他老爹一起坑了。

武则天还没派出御林军作战,这支叛军就自己乱成一团,之后李冲被自己下属杀害。



之后李冲父亲思前想后,一直叹气这可如何是好?儿子起义失败了,老子还能活得了不,在三秒中内得出这个结论后,他便孤注一掷,召集了当地一支平民队伍,想推翻给自己加封了神皇的武则天。谁知道武则天对这只叛军还非常在意,派了十万大军去讨伐他,真是给足了面子。不出所料,当然是轻轻松松就被碾压。



所以,还用明说吗?孝庄虽然备受尊重,但是既无人脉资源,也无军事实力。

山主以为,清朝严格遵从祖制和儒家思想有一定关系,而武则天时期更遵佛道。这就让很多制度只能精进,却难以打破。且看清朝又有多少人叛乱、夺权成功呢?

并且武则天还有武氏家族鼎力支持,孝庄有啥呢?


孝庄根本没有实力,鳌拜与索尼(正白旗)、遏必隆(镶黄旗)、苏克萨哈(正白旗)四个辅政大臣,虽然也是在孝庄支持下成立的,但选择他们的主要原因,就是这几人既有实力辅佐康熙,又不是皇室人员,皇位和他们没啥关系。

并且这些人都是忠君得不能再忠君的人物。鳌拜也并不像影视剧里说的,有什么叛乱一说,不过是贪恋权位害自己丢掉官位。康熙和孝庄对于鳌拜的忠君都是非常明白的,只是阻碍了皇权不得不除罢了。

没有外部机制拥护,个人没有人脉、实力,能搞出啥幺蛾子?


莫山主说青史


首先,孝庄在顺治八年(1651)前,都不是太后。

所以,不要说仿效武则天做皇帝,连太后都不是人首先要升到太后再说。等到孝庄被尊封为太后时,顺治也亲政了,轮不到她什么事。

关于孝庄在顺治初年的身份,清朝官修史料基本避而不谈。

事实上,在多尔衮当政那几年,孝庄都没有被尊为太后,一直当着她的西侧福晋。直到顺治八年,多尔衮刚死、顺治亲政时,才提起尊封太后这件事。根据《朝鲜王朝实录》的记载:

啓曰,礼曹啓辞,以皇帝生母封皇太后事,颁赦赐物,故谢恩礼物,及进贺礼物,参考前例。

这说的很清楚了。因为孝庄这时候要封太后,所以朝鲜那边才要研究怎么给她进贡礼物。

康熙那时候,孝庄虽然是太皇太后,但因为政治才能过低,管不了事

要想效仿武则天,必须要有相当的政治才能。这点恰恰是孝庄所缺乏的。

还是根据《朝鲜王朝实录》的记载:

皇帝年仅八岁,有四辅政,担当国事,裁决庶务,入白太后,则别无可否,惟唯诺而已。

如果孝庄有政治才能,会起到幕后调停、监督四辅臣的作用。但这种情况并没有出现,她并没有什么权术,无法对政务发表看法,最终导致鳌拜做大专政。

总而言之,孝庄确实是个幸运的女人,她有个好孙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她就是个聪明的女人。


HuiNanHistory


小玥来回答:

首先,孝庄本人没有像慈禧那样的权力欲望,从主观上不可能会太多地干预朝政。其次,当时顺治留下的四位顾命大臣索尼、鳌拜、遏必隆、苏克萨哈绝不是后来咸丰的以肃顺为首的八大顾命大臣所能比拟的,慈禧搁孝庄那会也未必能垂帘。最后我觉得,孝庄的时候清廷刚刚入主中原,对后宫的管理还是很严格的,即使主上幼小也会有所忌惮,不会有太大动作,除非在关乎国体和朝廷的稳定的时候。

顺治十八年,福临死后由玄烨即位,此时康熙年仅八岁,而孝庄文皇后已是整个清朝统治集团中德高望重,一言九鼎的人物。所以,安徽桐城的秀才周南,千里迢迢来到北京,请求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却遭到她的严词拒绝。但是,孝庄文皇后全力辅助康熙主政,虽然“太后不预政,朝廷有黜陟,上多告而后行”,因此许多重要政务的处理与她的意旨是分不开的。

康熙十岁时生母慈和皇太后病逝,此后康熙就由祖母太皇太后教养,祖孙二人感情十分深厚,康熙皇帝几乎每天上朝以前,或下朝以后都要到祖母房中请示问安,有时一日三次,孝庄文皇后经常面授机宜,培养康熙处理政务的能力,她教导康熙说:“祖宗骑射开基,武备不可弛。用人行政,务敬以承天,虚公裁决”这就是治国安邦的要略。康熙曾说:“亿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致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有今日成立”。

由此可见,这位贤能的祖母,对康熙成为我国封建社会颇有作为的皇帝起了重要的作用。她有这个条件,但是权衡利弊后没有这么做,孝庄尽量避免公开、过多卷入权力斗争。


尕蛋读史


我来说说,孝庄太后,博尔济吉特氏,蒙古蒙古科尔沁部(在今通辽)贝勒博尔济吉特·布和之次女。12岁嫁个皇太极魏侧福晋,23岁受封庄妃,26岁生顺治,30岁顺治继位称皇太后辅助顺治,49岁顺治死后继续辅助康熙,一生培养、辅佐顺治、康熙两代皇帝,75岁去世。她不效仿武则天自立为帝有如下原因:

第一,顺治、康熙时明末清初各方争霸,满清入主中原的时候,那时南明、李自成的大顺、张献忠的大西政权各方逐鹿中原。满清内部必须保证内部稳定,当时顺治前期清廷内部是摄政王多尔衮主政,野史说孝庄是下嫁多尔衮让顺治登基的,可见孝庄并没有多大实权。多尔衮死后随皇太极、多尔衮打天下的如鳌拜、索尼等亲王贝勒都有很大权力,孝庄即使掌握很大权力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当女皇称帝。

第二,满清权力结构决定了没有女人称帝的条件,满清由东北入主中原,在东北时保持的是奴隶社会,当时还有八王议政制度制约皇权,入关后才逐渐学习汉人的儒家文化过渡到封建社会,无论时入关前八王议政还是入关后的汉人的儒家制度,这些权力及文化制度大大制约了女人称帝的可能性。

第三,孝庄爱子孙、不是权力欲强的人,孝庄是个重感情的人,对照顾自己女仆苏麻喇姑都形影不离,厮守达60余年,可见她很爱自己的身边人和亲人,这样的话何必夺自己儿孙的皇位称帝了。


东东的鱼


因为大玉儿真心辅佐清朝。

武则天是天下全掌控,大清可不是。大玉儿时期有一个重要势力,那就是厄鲁特蒙古。厄鲁特蒙古的噶尔丹之乱,是康雍乾三朝噩梦。

大清虽然在顺治朝天下大定,但是厄鲁特蒙古的巴图尔珲台吉,兵锋很盛。当时巴图尔珲台吉联合厄鲁特蒙古和喀尔喀蒙古举行乌兰察布会盟,制定就是对付大清和统一中国的。相比较大清,厄鲁特蒙古的先祖,瓦剌蒙古也先是差点攻克北京的,人家才是代表蒙古的势力。当时参加会盟的,有伏尔加河畔的土尔扈特部,厄鲁特蒙古势力很大的。

巴图尔珲台吉为什么不北伐?两个原因,一是俄罗斯东征,二是大清满蒙一家。

俄罗斯东征可不是仅仅打黑龙江,厄鲁特蒙古势力土尔扈特部在伏尔加河畔,和俄罗斯是针锋相对,若不是后来噶尔丹作乱,土尔扈特部只能东征回国,其实在大玉儿时期,土尔扈特部身后有厄鲁特蒙古支持,兵力很强的。巴图尔珲台吉亲自带兵击退过两千俄罗斯军队,当时俄罗斯对巴图尔珲台吉很是忌惮。

巴图尔珲台吉的目的是一统中原,恢复蒙古帝国荣光。这不紧紧是巴图尔珲台吉一人梦想,也是蒙古人梦想。

问题是什么路线?

高高在上,比如喀尔喀蒙古领袖林丹汗,最后惨死。此时蒙古人都明白,找助力是必须的。问题是谁是助理?

比如科尔沁蒙古,助力是大清,结果是大清基本占了天下,科尔沁女儿是大清皇太后。而且大玉儿势力庞大,除了被传的大玉儿诱降洪承畴,还有大顺降将贺珍、大明降将金声桓李成栋,他们死法都和美人计脱不了关系,和洪承畴的美人计如出一辙。科尔沁蒙古跟着大清五入中原扬州十日,日子过得是风风光光。科尔沁蒙古说了,恢复蒙古荣光需要的是这个路线。

再比如喀尔喀蒙古,助力是大明。不但林丹汗死了,而且后来喀尔喀蒙古十五万大军被清军两万灭了,损失惨重。大明还亡国了。

其实还有支持俄罗斯的蒙古人,那就是噶尔丹。

也有支持西藏势力的,那就是喀尔喀蒙古的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

此时就体现政治智慧了,皇太极的满蒙一家的政治选择很重要。

厄鲁特蒙古的选择是什么?从外,有俄罗斯入侵。从内,顺治的和亲证书已经来了,就是要迎娶厄鲁特蒙古的女儿。此时姜瓖反正如火如荼,姜瓖的大将王辅臣将大清杀的屁滚尿流,大将只有鳌拜在大同城下勉强抵抗。怎么办?

大玉儿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满蒙一家政策的好处,厄鲁特蒙古毫不犹豫的投靠了大清,选择了满蒙一家。

可见大玉儿权势并没有达到武则天的高度。她自身是一个工具,而不是决策者。

厄鲁特蒙古倒戈大清,是姜瓖反正失败的原因之一。这就是大玉儿的威力!

一但大玉儿篡位,科尔沁蒙古就会和大清分裂,喀尔喀蒙古就会偷袭大清后背,而厄鲁特蒙古就会攻陷中原,原来大清天下一统的局面就会完结。

大玉儿才不管那么傻。聪明的大玉儿知道自己的作用,更明白她的错误会导致家破人亡。所以大玉儿不会做武则天。


梦香寒冰


原因有二:

第一,孝庄太后和武则天一样,都是有能力的女人。但两者最大的不同是,孝庄太后没有武则天那么大的野心。武则天想的是开天辟地,为此甚至不惜杀死女儿、逼死儿子;但孝庄太后却想做一个贤妻良母,在背后支持自己的儿孙。

两人的性格差异,决定了孝庄太后不会成为武则天。

这是主观原因。

第二,到了明清两代,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已经发展到了巅峰。事实上,没有任何人可以威胁到皇权了。所以,即便孝庄太后想要效仿武则天,也不会成功。

比如,明朝的太监们作乱,前提是得到皇帝的支持。他们不像晚唐的宦官,可以废立皇帝。明朝的太监,不管拥有多大势力,只要皇帝决定干掉他,就会易如反掌。比如那个九千岁魏忠贤,崇祯皇帝一声令下,就可以把他连窝端。

比如,晚清的慈禧太后,虽然能力和野心都有,但最多也只能垂帘听政,不可能成为武则天。这就是因为时代不同了。

以上,是客观原因。

孝庄太后虽然做不成武则天,但只要她愿意,像慈禧一样垂帘听政是没有问题的。可她从来没有揽权。而是殚精竭虑、尽心尽力地辅佐自己的儿孙,一旦他们能够亲政,就立即放手;一旦他们遇到危机,又会当仁不让地站出来,替他们挡风遮雨。

孝庄太后的所作所为,确实令人敬仰、钦佩。


趣谈国史


孝庄太后辅佐顺治和康熙两代君王,为何不效仿武则天,去做皇帝?

  咱们都清楚,武则天能登基,当十五年的皇帝,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除了当时的时势之外,她个人的野心和出众的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加分项。孝庄太后无疑是满清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女性,抛开成见来说,她的确是很优秀的,但是她的能力还不足以成为武则天第二。

  孝庄根本称不了帝,也不具备称帝的能力。

  满清入关,是个什么样的情况呢?用内忧外患来说,并不过分。能夺得天下,多半是靠点运气,这点满清统治者都知道,所以他们本身也算得上小心谨慎,但是八旗未必铁板,那些早先投降过来的大明的臣子们,心里究竟怎么想的,也不太清楚,对于他们来说,玩心计也是汉人的长项,要时刻警惕,不能放松。如此,上位者必须是一位精明强悍的,有影响力的人物,孝庄呢,有点影响,但还不至于到能一呼百应的地步。

  对于刚入关的满清来说,对手里面的南明,地方势力,以及蒙古,都是头痛的事情,虽说他们都已露出败相,坐等时机就可以灭杀,但是一下子也灭杀不了,还特别容易恶心人,观风的大有人在。人心的收服是一件大事,孝庄本人的能力可没有武则天强悍,毕竟书读得不多吃了亏。

  其实孝庄本人的手段还不太多,政治谋略也很有限。看看她在后宫,连侄女的皇后位都没保稳,再看看武则天出手,那叫一个霸气,连皇后带淑妃带其他七七八八的女人,全给端了,这份能耐,孝庄还真没有。至于前朝的大事,孝庄敲边鼓可以,但是执政那就不行了。

  当然了,孝庄的儿孙们都挺有出息,有能耐,也细心,矮子里面拔将军,放在整个历史里肯定不算最强,但也不算最弱,眼光挺长远,雄(野)心也远大,都想当圣主,身体还不错,就这样,她也用不着自己亲自出马,扶持扶持就可以了。

  简单说几句,抛砖引玉,期待朋友们的关注。


叶之秋


中国古代历史上,不乏后宫干政的现象发生,但真正实现从“皇后—皇太后—女皇”这一三级跳的,只有大唐时期的天后武曌武则天。因此,有理由推测,干政只是后宫后妃成为女皇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如此,不妨来看一看武则天为什么能够从中国古代无数女强人之中脱颖而出。


对于武曌认识的最大误区,便是:武则天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自己两个儿子——李显和李旦的软弱性格。实际上,武则天在唐高宗李治在世之时,便已经开始干预朝政,并且是在李治的明确授意和支持之下。显庆五年,唐高宗李治的身体开始出现问题,感到头晕目眩,这令他不能全意处理政务,于是武则天开始帮助他分担。到了显庆末年,李治的病愈发严重,武则天的权力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唐朝出现了一个历史上独有的现象——天皇天后并尊二圣,共临朝堂。

在长期的行政过程中,武媚娘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同时也因为自己的见识和能力而在朝堂培植了自己的势力,到了唐高宗执政末期,高宗皇帝甚至也拿武媚娘没有办法。

在此基础上,武则天在唐高宗龙驭宾天之后,无疑成为了唯一的“圣”,多年与高宗皇帝并尊,已经使得整个大唐帝国对于武则天的尊重远远超过了对普通后妃的尊重程度,再加上她出色的能力,使得他的威严达到了顶峰,即使是他的儿子唐中宗李显,也不能与她相比,在这种前提之下,武则天废掉李显,甚至得到了大多数朝臣和天下大多数人的支持,李旦禅让时亦然,虽然李唐宗室和徐敬业等人反对并且起兵,但响应者与支持武则天者相比,可以说微不足道。



武则天不仅仅有强大而牢固的称帝基础,她本人也是一位有志于作政治家的人。也就是说,武则天不是为了用最高权力去享乐,而是天生喜欢君临天下,做出一番事业这样的成就感,而有些事情,只有当了皇帝,才能够亲自去做。因此,可以看到,武则天在当了皇帝之后,可以说他的政绩远胜于中国历史上大多数的男性皇帝:

首先,武则天继位之后,严厉地打击了关陇贵族的势力,扶持士族的势力,大兴科举并且开创武举,给予了更多庶族出身之人进入仕途的机会,扩大了统治的基础,同时加强了中央集权以及皇帝的权力

  • 在军事方面,武则天重视对于西北地区的经营,长寿元年,大将军王孝杰率军大破吐蕃夺回了安西四镇;长安年间,武则天又在今吉木萨尔县地区设立了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以北一直到巴尔喀什湖等广大地区的政治军事事务,并且多次击败突厥的来犯

  • 在经济方面武则天劝课农桑,推广农业技术,编纂农业相关书籍,鼓励农业发展。到了神龙年间,唐帝国的人口已经从贞观年间的380余万户增加到了650余万户。

综合来讲,武则天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不仅仅因为强大的政治基础和政治资源,同时也因为她自己自信自己有做皇帝的能力,不惧怕自己做不好而在历史上留下恶名,这一点是大多数古代女强人所不具备的。

再来看孝庄皇太后,可以说,孝庄从来没有真正地掌握过清朝的政权。皇太极死后,多尔衮掌握了清朝的一切权力,当时的小顺治和孝庄,可谓是孤儿寡母,从后来顺治皇帝将多尔衮的尸体开棺羞辱来看,孝庄母子没少受多尔衮的气;等到顺治亲政之后,孝庄自然没有任何的机会去把握政权。顺治去世,康熙皇帝玄烨继位,当时有四个辅政大臣来处理朝政,尤其是鳌拜,在朝中专政,孝庄也没有机会去参与朝政。



再后来,十四岁的康熙皇帝凭借一己之力,扳倒了权倾朝野的鳌拜,可以说是在群臣之中树立了威信,自然玄烨亲政。

也就是说,孝庄皇太后自始至终没有成为过清朝政权的 实际掌控者,对于清朝老臣和顺治,康熙两代皇帝而言,孝庄更多地是在扮演一种”幕后智囊“或者”精神导师“的角色,她一没有政治基础,而没有称帝的决心,自然,孝庄皇太后成为了一代”贤后“,而不是中国历史上另外一个女皇。


庭州行者


孝庄,初入宫时为侧福晋,当皇太极登基之后,孝庄被封为永福宫庄妃。在皇太极突然驾崩之后,在豪格和多尔衮两队两虎相争的时候,孝庄利用自己的聪明帮助自己的儿子福临登上皇位。封多尔衮为摄政王,暂时处理国政。孝庄被封为太后,与姑姑并尊。等到福临顺治帝驾崩后,此时的玄烨才8,顺治点了四名辅政大臣。孝庄被封为太皇太后。协助康熙处理政务。



武则天,初入宫出为才人,现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由于唐代的制度,皇帝死后,没有生育的妃嫔都要去感业寺出家。所以武则天在感业寺度过了一段艰苦的时间。直到唐高宗李治在感业寺与武则天相遇,互相爱慕,被李治冲破各种阻碍,把武则天迎回宫中。武则天开始了他的后宫争斗之旅,先是萧淑妃,然后是王皇后。不惜亲手杀死自己的女儿来嫁祸王皇后,来谋取后位。得取后位后,野心更加膨胀,开始于李治共同治理国家,成为双圣。等到李治死了以后,更没有人能克制武则天了。基本上是一人说了算。渐渐的看不惯自己的各个儿子,索性自己称帝,开始大周时代。



对比孝庄和武则天。



第一,他们的妃子生涯不一样。孝庄是很和平的,没有经历什么坎坷,武则天则是如屡薄冰,小心翼翼,为了谋生,用尽各种手段,包括自己的孩子。

第二,孝庄非常爱自己的儿子孙子,很享受这种人伦之乐。武则天则对儿子要求非常高,经常看不上眼。

第三,孝庄是站在国家的角度上,去处理政务。武则天则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处理政务。所以孝庄不会称帝。


别人叫的大师


虽然孝庄太后和武则天的地位都差不多,当然都已经掌握了朝政,有足够的实力做皇帝,历史上也有很多后宫的人都有相当大的地位,那么为什么只有武则天做了女皇帝,其他人都没有这样做呢?



首先是出身,武则天为唐朝开国功臣武士彟次女,所以武则天不是出自庶族地主官僚家庭,而是出自由庶族地主官僚上升的士族官僚家庭,也就是官二代。但是在封建社会,依旧是皇族之下,百姓层次的身份,从民间入宫,一步步提高地位。而孝庄太后则是蒙古族望族,直接嫁给了皇太极作为侧福晋,后皇太极称帝,孝庄直接封妃,自己的儿子孙子也是皇帝。从出身地位上,孝庄太后比武则天优越,也就不需要更高的地位了。


其次是当时的环境。武则天之所以能够称帝,是因为当时高宗政治权力斗争激烈,太宗后期和高宗初期,大唐开国勋贵已经死的差不多了,朝中事务几乎全部由长孙无忌说了算。由于长孙无忌对于高宗的压制,所以高宗周围就只能信凯武则天。后来打击掉了长孙无忌,高宗又受痛风病的困扰,所以武则天掌握了唐朝的所有政事。而孝庄太后当时的处境是后金的勋贵大臣都活着在,满清八旗和后金勋贵都是支持皇族的,如果孝庄太后有武则天那样的心思,早就会被清君侧了。


最后就是两人的心境,结合第一点,武则天由民间入宫,见识到了宫中的斗争以及朝中争斗,同时自己也非常有野心,所以敢于称帝。孝庄太后想的是整个满清的前途,尽力尽力的辅佐儿子孙子,早就是地位最高的人,被称为“老祖宗”,就不需要称帝来提高自己地位。

所以孝庄太后辅佐顺治和康熙,没有想武则天那样称帝,根本原因是武则天处于唐朝前中期,勋贵在太宗时期死的差不多了,没有人能压制武则天;而孝庄太后处于满清前期,勋贵都还活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