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朱祁镇为何杀张太后?

Sup海



朱祁镇为什么杀掉自己的奶奶张太后,这会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问题。其实在历史上,张太皇太后早就死在了土木堡事变之前。如果这位老太太还活着,朱祁镇根本不可能这么荒唐。

当然说朱祁镇杀掉了张太后,主要是针对于《大明风华》这个电视剧的剧情来说的。但是这个说法非常的不准确,因为当时的太后是朱祁镇的母亲孙太后,所谓的张太后,实际上是朱祁镇的奶奶,应该是太皇太后。


就按照剧情的来说吧,张太后纵容自己的弟弟在边境上掌管互市。所谓的互市就是边境贸易市场,蒙古人拿自己的马匹和各种动物毛皮,来和中原人交换盐铁布匹等生活物资。

张太后的弟弟张克俭带着自己的手下,对参与互市的瓦刺人大肆屠杀抢劫财物。这就引起了蒙古人的强烈不满,瓦剌也先曾向大明朝廷提出多次抗议,但都被压了下来。

在这样的情况下,瓦剌也先认为忍无可忍,无需再忍。毕竟这个时候的瓦剌已经非常强大,基本上统一了草原各个部落,并且还征服了长白山附近的女真部落,势力空前强大,他认为有能力和大明一决高下。

在大明的这一边,张太后非常宠爱自己的孙子朱祁镇。孙太后多次想惩罚自己的儿子朱祁镇都被张太后阻止了。在恋爱中长大的朱祁镇自然变得无法无天,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土木堡事变的悲剧就是这样发生的,朱祁镇被活捉了。在中国的农村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说一个穷人家的孩子,被自己的母亲无限宠爱,到社会上就成了一个任性胡为的人,最后因杀人被处决。在临死前,他要求见自己的母亲一面,一口把他母亲的乳头给咬掉了。他说,正是母亲的溺爱害了他,这是他最后的报复。

对于朱祁镇来说同样是如此,经历了土木堡之变20万大军的惨败,又在瓦剌也先部落被关押了一年之久。好不容易颠沛流离回到了北京,自己的皇位早已经被弟弟朱祁钰继承,朱祁镇在南宫度过了最凄惨的7年。

在朱祁镇重新成为皇帝的时候,他就把自己的一腔怒火都发泄在了张太后身上。正向那位咬掉母亲乳头的杀人犯一样,朱祁镇在做最后的清算工作,他把自己的所有不幸都归结在张太后身上。

当太后活着的时候曾经是朱祁镇心中最大的阴影,这在明史上是有记载的。朱祁镇非常喜欢和小太监一起玩,多次遭到张太后的谴责。因为朱祁镇宠信大太监王振,张太后差一点杀掉了王振。

在土木堡事变中,王振被乱军所杀。当朱祁镇重新当上皇帝后,他非常怀念自己的这个小伙伴儿,就决定为他立祠堂。既然王振是对的,那么张太后就是错的,杀掉他就是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正义。

在中国历史上,国家就是皇帝的家,就是皇帝一个人的私产。皇帝愿意怎么来就怎么来,皇帝认为对的,那就是对的。皇帝认为是错的,那就是错的。



朱祁镇同样是如此,他认为自己从小就没有错过。如果有错也是别人的错,哪怕贵为张太后也同样如此。既然张太后有错,那么朱祁镇就要杀掉她来纠正错误。


新知传习阁


不是,这问题从何说起啊?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都没有说过朱祁镇杀了张太后。就连颠覆人物形象的《大明风华》,也没敢魔改到这种程度。

历朝历代都有后宫、外戚乱政的事例,唯有明朝没有。朱元璋吸取前朝教训,立下后宫不得干政的规矩,为了保障规矩得以实施,后来的朱家子弟娶的都是出身平常的小家碧玉,家族没有势力,不能形成外戚集团,干政的后宫女子也就很少。

(《大明风华》里的张太后)

一众安于宫中生活的后妃中,张太后是个例外,她是明朝极其少见的杰出女性政治家。具有极佳的政治头脑,在夫死子亡后辅佐年幼的孙子朱祁镇登基为帝,重用贤臣,成为大明王朝实际上的掌控者。

张太后的政治才能不下于吕后和武则天,尤为难得的是,虽有吕、武之能,却没有她们贪恋权力的欲望。她对自己的定位始终是帮助孙子守好祖上传下的江山,如此就能对九泉之下的丈夫和儿子无愧于心。拥有极权执掌天下的过程中,她没有迷失自己。

前一阵热播的电视剧《大明风华》里,最让我无法接受的就是对于张太后的胡编乱造。真实的张太后,对家人约束极严,甚至严苛到不公平的程度,从来没有为自己的家族谋私利。

(《大明风华》里的张太后)

她的父亲张麒,死后才被追封为彭城伯;

她的大哥张昶,是跟着明成祖朱棣起兵靖难的功臣,立过卓越功勋,朱高炽数次想要为他加官进爵,都被她劝阻了,只袭了父亲张麒的彭城伯之爵;

她的二弟张升,参加过北平保卫战,又跟着朱棣数次深入大漠,论功早该得爵位,却被她压了下来,大臣们看不下去,一再举荐张升,她全都否决,直到后来张昶死了,张升才被封为惠安伯。

《大明风华》里那个贪婪跋扈的张克俭,不知道是哪里冒出来的,张家没有这样的子弟,张太后更没有这种兄弟。

剧中张克俭掌管互市,四处劫掠关外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最终逼反了瓦剌。我认为这一情节是《大明风华》最大的问题,犯了根本性的错误,依剧中的逻辑,瓦剌发动战争似乎情有可原,瞬间把国仇家恨拉低到了某个具体的纨绔身上,格调立刻下降。

而一直维护张克俭的张太后,仿佛成了土木堡之变的元凶,背了个大黑锅。实际上瓦剌侵扰明朝,最本质的原因是想从明朝获利,和个人行为没有关系。

为了突出女主孙若微的优秀,这部剧不顾史实,肆意乱改,张太后、胡善祥被硬生生黑化。我们能说什么呢?只能说还好自己略懂一点历史,否则就被编剧当成智障了。

前面说过,张太后掌权而不贪权,随着孙子的逐渐长大,她也逐渐退回内宫,所以朱祁镇没有任何理由杀她。如果张太后把孙子当傀儡,朱祁镇的亲信太监王振早没命了。

张太后看出王振不是个好人,数次训斥他,有次还差点令女官杀之,刀都架到脖子上了,朱祁镇一再求情,张太后就放过了王振。

这位王振,后来撺掇着朱祁镇御驾亲征,又指挥失当,导致几十万明军覆没、朱祁镇被瓦剌俘虏,向来被视为导致土木堡之变的罪人。

虽然很可惜张太后没有诛杀王振,但也能从这件事情看出张太后对皇帝朱祁镇的尊重,她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想法而违背孙子的意愿。

那为什么张太后没有阻止朱祁镇亲征呢?因为那个时候她已经过世几年了。朱祁镇之母孙氏还活着,可她显然没有《大明风华》里那么厉害,压根阻止不了。

总之,朱祁镇没有任何理由杀祖母张太后。如果他那样做了,必将面临天下臣民的口诛笔伐。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因为张太后任用亲信太监王振胡作非为,明朝让宦官参政的始作俑者就是张太后。

公元1449年,土木堡发生叛乱。在这场战役之中,几十万明朝大军被灭,四朝老臣张辅、兵部尚书邝野、户部尚书王佐等66位朝廷大臣殉全部国。

在这场叛乱中,罪魁祸首就是明英宗朱祁镇。面对众多大臣的竭力反对,志大才疏的朱祁镇却在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振的怂恿之下,想要效仿明太宗朱棣五伐蒙古之举。
说朱祁镇志大才疏,并不是土木堡战败的结果,主要是因为其在出征前粮草出现了问题。古人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然而在朱祁镇出征之后,他的后勤补给竟然出现了补给不足的情况,更可恨的是,在出征的途中,明英宗朱祁镇竟然并不熟谙行军之道,虽然军中有张辅等将领,但他却将指挥权交给王振。而平时就是嚣张跋扈的王振,在拥有大权之后,对朱勇等大将更是不肖一顾,在这种情况下,朱祁镇最终被俘,王振也死于乱军之中,险些酿成亡国之举。

虽然最后朱祁镇还是回到了京城,但他在被朱祁钰软禁7年之后,又通过夺门之变实现了又一次登基,随后更是诛杀了忠臣于谦等人,竟然还为王振在智华寺树碑立传。这似乎掩盖了其丑陋的一面,实则是人们更能看清朱祁镇的无情、忘恩负义、寡廉鲜耻。

至于他一直念念不忘的王振,肯定与他一样逃不掉历史的鞭笞。通过影视剧《大明风华》我们不难发现,王振在崛起过程之中,作为后宫之主的张太后(明仁宗的妻子)、以及孙太后(朱瞻基的妻子)其实她们对于王振的小人误国行为是看的非常清楚。张太皇太后也都多次痛斥(《大明风华》中讹为孙太后,史实为张太皇太后,但却都未选择将王振杀掉,这就导致了土木堡之变明军大败,而朱祁镇为了掩盖自己丑陋的一面不得不将张太皇太后杀掉。


公元前


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失败被俘之后,好不容易回来,并且成功再次夺取皇位。他为了遮丑,甚至杀掉了溺爱他的奶奶张太皇太后,这是最近热播的大明风华电视剧里面的片段,但在真实的历史上是不可能的。


首先,张太皇太后在那个时代早已经去世。

张太皇太后是明仁宗朱高炽的正妻,同时也是明宣宗朱瞻基的母亲,当然也是明英宗朱祁镇的亲奶奶。在真正的历史上,在明仁宗朱瞻基死后,张太皇太后是大明朝最德高望重的人。当时就有一些大臣觉得朱祁镇年纪实在太小,只有八岁,恐怕无法掌控朝政,所以奏请立张太皇太后另外一个儿子为新的皇帝。但是最后张太皇太后力挺朱祁镇当上了新的皇帝,在朱祁镇年幼未能亲政的时候,是由张太皇太后和内阁三杨一起主持大局。

在朱祁镇还未亲政的时候,张太皇太后就已经去世了,再加上内阁中德高望重的三杨先后退休去世,朱祁镇才得以掌握大权。而在电视剧中大出风头的孙太后,事实上从来没有真正掌握过权力,因为之前是张太皇太后掌握大权,而之后明英宗亲政,并没有给孙太后掌权的机会。而当时朱祁镇还非常的年轻,再加上宠信大太监王振,所以最后闹出了御驾亲征土木堡这一个荒唐事件的发生。事实上只要张太皇太后或者是三杨还在世的话,都不可能容许朱祁镇这样胡闹。至于朱祁镇的母亲孙太后,根本决定不了大局。

其次,张太皇太后还在的话,朱祁镇根本就不敢杀他。

在中国古代是以孝道治天下,所以不管一个君王到底是不是真的有孝心,至少要在表面上装得非常的孝顺。所以张太皇太后在世的时候,朱祁镇恐怕得自始自终装一个孝顺的孙子才行。即使太皇太后并没有真正的掌握权力,朱祁镇也不敢对她有所不敬,更何况是张太皇太后事实上掌握着朝廷的大权。土木堡之变的悲剧,除了朱祁镇之外,很大责任在大太监王振身上。但张太皇太后在世的时候,无论是朱祁镇还是王振,不可能有任何的专权行为,否则一旦太皇太后知道了,恐怕会有灭顶之灾。

而朱祁镇因为在土木堡事变之中的重大失误,已经威信尽失,所以虽然后来夺回皇位的时候进行了报复,但也只是杀部分人而已。例如他最恨的就是于谦,因为于谦拥立了新的皇帝,但是他也只敢杀于谦一人,对于谦家族的人只能流放而已。后来明宪宗登基之后,对于谦家族进行了平反,于谦的儿子就被招回来,封了大官。试问朱祁镇对于谦都只能做到这样,那怎么可能去杀在这件事上并没有多大责任的太皇太后呢。真实的历史上,同意朱祁钰登基的是孙太后,但是那个决定是众大臣商议决定的,孙太后也只是迫于形势。在夺门之变后,朱祁镇也没有对孙太后怎么样。

所以,朱祁镇杀张太皇太后是电视剧胡来,在真实的历史上根本没有这种事情。

我是平安读历史,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评!


平安读历史


阴谋论者无所不在!朱祁镇杀张太后?这从何谈起。明朝历史上共出现了两位张太后。其一,朱高炽的老婆,朱瞻基的母亲,诚孝张皇后。其二,朱佑樘的老婆,朱厚照的母亲,孝康敬皇后。她们两人都是明朝历史上比较重要的的人物,对明朝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孝康敬皇后和朱祁镇根本不是一个时代的,所以我们就不多提了。而诚孝张皇后则是朱祁镇的祖母。事实上诚孝张皇后对于朱祁镇可以算的上恩重如山,朱祁镇继位时期由于年幼,所以诚孝张皇后便成为实际上的摄政,她也是明代第一位皇太后以及第一位太皇太后。朱祁镇对于祖母诚孝张皇后感激甚深,他又如何会杀张太后呢?

诚孝皇后张氏是洪武年间正三品指挥使张麒的女儿。洪武二十八年,燕王朱棣立长子朱高炽为世子。而早已嫁给朱高炽的张氏,地位自然水涨船高成为了燕王世子妃。朱棣造反成功后,朱高炽顺理成章的被册封为太子。而张氏也成为了尊贵的太子妃。当时朱高炽的太子之位虽然稳如泰山,但朱高煦一直虎视眈眈盯着朱高炽的太子之位。张氏是一个聪敏的女人。她知道真正可以决定朱高炽前程的人是谁,所以张氏在孝道方面下足了功夫。也因此朱棣和徐皇后十分的喜欢张氏。张氏也因此帮助朱高炽获得了朱棣的不少好感。

历史上朱棣多次有过废立的念头。但一方面因为徐皇后和大臣们竭力阻止。另一方面,因为张氏给朱高炽生了一个十分聪明好学的儿子朱瞻基。朱棣又十分喜欢朱瞻基。所以朱棣又看在张氏和她所生的儿子朱瞻基的面子上,才彻底熄灭了废立太子的心思。朱棣死后朱高炽继位,张氏顺势也成为了皇后。朱高炽对于张氏十分的感激,所以后宫之中大小事务都交给了张氏处理。而张氏也处理的井井有条。但朱高炽是个短命鬼。在位不足一年就驾崩了。随即太子朱瞻基继位称帝。

朱瞻基当上皇帝后,尊封母亲张皇后为皇太后,张氏因而成为明代第一位皇太后。当时的军国大事也都由张氏一手操办。张氏也十分的有本事,天下大事处理的井井有条,朱瞻基对于自己这个强悍的母亲也十分的孝顺。一时间两宫慈孝天下皆知。张氏不仅在治国方面能力出众,而且在教导朱瞻基治国勤政方面也做的十分出色。朱瞻基能成才,张氏居功至伟。更关键的是,张氏深知外戚的危害,在她大权在握时期,她一直十分抗拒自己的家人参与朝政,并且一直对他们的权力欲保持克制

朱瞻基死后,年仅九岁的朱祁镇,在张氏的帮助下接替了朱瞻基的皇位。朱祁镇继位后尊张氏为太皇太后,凡朝廷大政均奏请张氏而后行,大臣们请求张氏垂帘听政,但张氏以祖宗立法不得破坏为由拒绝了。后来张氏不仅亲自教导朱祁镇。还给朱祁镇亲自挑选了贤良仁义的大臣作为辅政大臣。历史上三杨阁老,实际上都是张氏提拔起来的。后来臭名昭著的大太监王振,在张氏还活着的时候一直不敢表现出丝毫的野心。直到张氏死后王振才敢出来兴风作浪。正统七年张氏驾崩,自然死亡。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方圆论坛


朱祁镇没有杀张太后,而且他也没有能力杀张太后。


在朱祁镇继位后,张太后身为他的祖母,因此被尊奉为太皇太后,朱祁镇的生母孙若薇被尊为太后。

在电视剧《大明风华》中,朱祁镇因为年幼无法亲政,代替他执掌朝政大权的是孙太后。

但在明朝的历史上,孙太后名声不显,张太后才是真正的皇权掌控者。

宣宗皇帝驾崩后,朝臣恭请张太后垂帘听政,虽然张太后坚决表示此举违背礼制,但明朝的朝政大权基本上由张太后掌控。

张太后虽然是一名女子,但她却很有手段,而且从不因公废私,不会为自己母族索要好处,这也让她得到了朝臣的称赞。

张太后当宣英之际,可以预政而不预政,视汉唐女主何如哉。

在张太后摄政时期,明朝的政局稳定,当时太监王振也不敢放肆,只要他敢干预朝政,张太后立刻就会惩戒他。


张太后还曾想要除掉王振,如果不是朱祁镇下跪求情,王振当时就被处死了。

如果张太后知道王振在自己死后的所作所为,或许她当时肯定不会放过王振。

只可惜在正统七年张太后病逝,朱祁镇正式开始亲政,此时的他还算是励精图治。

但到了正统十一年,三杨中的最后一位杨溥去世,朱祁镇开始有些放飞自我,而王振也得到了左右朝政的机会。

但不管是在哪个时候,朱祁镇都没有胆子杀张太后。

在正统七年之前,张太后摄政大明,朱祁镇在她面前,根本不敢放肆。

就比如在朱祁镇刚刚登基之时,张太后曾召集大臣入宫,她自己在正殿落座,而朱祁镇只能面朝西侧站立。

张太后训话,朱祁镇只能恭敬的表示接受,别说要杀张太后了,他估计连这种大逆不道的想法都不敢有。

而且明朝尊崇孝道,张太后是朱祁镇的祖母,他不可能做出这种有违孝道的事情。

即使他敢这么做,朝中大臣也不会答应,别的不说,当时还是张太后摄政,朱祁镇哪有这么大的权力。

如果张太后要废掉朱祁镇,估计也不会有人反对,但朱祁镇要从张太后手中夺权,可以说是难如登天,更别说要杀掉张太后了。


东方大史


《大明风华》这部电视剧在春节前后热播一时。成为了许多年轻人了解明成祖朱棣到明英宗朱祁镇这段明朝历史的窗口。其中包括了明朝历史上的五位皇帝、六朝历史。但是这部电视剧后半部分却严重的偏离了历史史实。



近些年,明朝题材的历史古装剧确实深受广大青年群体的青睐。从《朱元璋》、《大明天子》到《大明王朝1566》《洪武大案》等都曾经吸引了无数的年轻人为之疯狂。而这一部讲诉明朝历史的大戏《大明风华》更是众星云集、场面华丽,汤唯、朱亚文、邓家佳、张艺兴、乔振宇、梁冠华、俞灏明、王学圻等老中青三代演员联袂出演,其中女一号汤唯更是第一次出演历史古装电视剧。


尽管《大明风华》无论是演员的选择还是拍摄的技巧都精美绝伦。但是在还原历史方面则存在着许多不足。而且为了赞颂汤唯所饰演的张若薇的伟大形象而对历史进行了严重的扭曲。包括对于张太皇太后的抹黑!

这部电视剧中存在着许多不符合历史真相的地方,举例说明几处:首先朱祁钰并非是由胡善祥所生。但是为了制造出同胞姐妹之间为了各自儿子的前途和荣华富贵明争暗斗的大戏,而将朱祁钰设定成为了胡善祥所生的儿子。



另外明宣宗朱瞻基去世之时,皇太子朱祁镇已经九岁,根本不是剧中所说的不能正常言语和不能正常行走奔跑的软骨症+弱智!而且当时朱祁镇之所以能够顺利继位,实际上全部是仰仗自己的皇祖母张太皇太后所赐。张太皇太后在明宣宗朱瞻基的灵柩前,指着太子朱祁镇向满朝文武大臣宣布:这位就是大明王朝的新一任天子。


最后一个便是本文中提到的张太皇太后。张太皇太后在历史上十分有名且贤良聪慧。先后辅佐了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和明英宗朱祁镇三代大明皇帝。其中剧中许多孙若微的戏份在历史上都属于张太皇太后的功绩。包括晚年时期教育年少的明英宗朱祁镇不要重新宦官王振。

只可惜天不假年,在明正统七年张太皇太后便走完了自己不平凡的一生。从此之后明英宗朱祁镇便再无约束。更加地宠幸陪伴自己长大的贴身太监宦官王振。最终才酿成了发生于明朝正统14年的土木堡之变。此时张太皇太后已经去世7年之久!



至于剧中提到朱祁镇兵败被俘之后,又被瓦剌放回大明王朝过了七年的囚禁生活。最终在石亨等人的簇拥下发动了南宫夺门之变,重新登上了大明王朝的皇位。然后将张太皇太后赐死更是子虚乌有。毕竟在历史上夺门之变距离张太皇太后去世已经有了15年之久。


珞珈山的猫


明仁宗诚孝张皇后,乃是明朝第一位皇太后、太皇太后,其历经六朝、辅佐祖孙三代帝王,在确保皇位顺利交接的同时,一定程度延续了“仁宣之治”,后人甚至给予其“女中尧舜”的高度评价。可惜的是,诚孝张皇后的过早去世,使得王振得以干预朝政,进而导致了明朝中衰的“土木堡之变”,却是不知“朱祁镇杀张太后”从何说起?

辅佐祖孙三代帝王,可以预政而不预政

诚孝张皇后是指挥使张麒之女,明太祖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高炽被立伟燕王世子之后,张氏被册为世子妃。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朱高炽被立为太子之后,张氏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太子妃。

明仁宗朱高炽虽是嫡长子,但却因身体肥胖不善骑射而不被朱棣喜爱,因而在议立太子时曾一度想要废长立幼,以汉王朱高煦为太子。朱棣虽不喜太子,却极为喜爱皇孙朱瞻基,对孝谨温顺的张氏也极为满意,因此张氏便时常带朱瞻基入宫,不断弥补丈夫与公公之间的裂痕,可以说朱高炽的太子之位,张氏也是有一定功劳的。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朱棣驾崩,太子朱高炽继位,张氏被册封为皇后。朱高炽虽为皇帝,但身体却并不怎么好,因此张皇后实际上对朝政也很关心,“及立为后,中外政事,莫不周知。”(《明史·后妃传》)

明仁宗在位仅仅八年便即驾崩,洪熙元年(1425年)六月二十七日,太子朱瞻基继位,张氏被尊为皇太后,而她也成为了明朝的第一位皇太后。虽然朱瞻基继位时已经26岁,但“宣德初,军国大议多禀听裁决”,正是在张太后的辅佐下,才确保了权力的顺利交接。

不过,在朱瞻基逐渐熟悉朝政,政事运行平稳之后,张太后便就此放手交权,不再过问。此后,朱瞻基废胡皇后而立孙氏,张太后对此虽然不满,却也没有过多干预,只是常常将其召到清宁宫居住,暗中关心一番罢了。

宣德九年(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驾崩,由于当时的太子朱瞻基年仅九岁,因而宫中有传言将立襄王朱瞻墡为皇帝。虽然朱瞻墡也是张氏的儿子,但她还是召集大臣到乾清宫,指着太子道,“此新天子也”,这才使得朱祁镇顺利继位,而张氏则被尊为太皇太后。

由于天子年幼,因此便有大臣请张氏垂帘听政,结果张太后却说,“毋坏祖宗法。第悉罢一切不急务”。虽然朱祁镇在位前七年,张氏对朝政也极为关注,但她并未过多干预,而是以英国公张辅和杨士奇、杨荣、杨溥及礼部尚书胡濙为主要班底,维持朝政运转,她则更多起到监察作用。

正如何乔远所言,“张太后当宣英之际,可以预政而不预政,视汉唐女主何如哉”,张太后先后扶立祖孙三代帝王,并非没有机会擅权干政,却始终没有触碰那道红线,可见其胸襟。

在世时延续“仁宣之治”,去世后王振擅权酿成“土木堡之变”

明英宗朱祁镇在位早期,内有太皇太后张氏掌握大局,外有杨士奇、杨荣、杨溥“三杨”辅政,从而不仅确保了朝政的顺利运转,且一定程度延续了“仁宣之治”的盛世。当时,朱祁镇虽然宠信王振,但有太皇太后张氏的压制,王振倒也不敢过于放肆。

彼时,张太后经常派人到内阁询问政事,一旦得知王振独断专权,便马上将王振找来痛批一顿。根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一次,张氏将王振找来,王振跪伏在地,张太后怒道,“汝侍皇帝起居多不律,今当赐汝死”,众女官应声而起,刀剑顿时便架在了王振脖子上,直到朱祁镇和五大臣全都跪下求情,王振这才得免一死。

正统七年(1442年),张太后因病去世,而在她之前,杨荣已经于正统五年(1440年)去世,而在她之后,杨士奇也于正统九年(1444年)去世,杨溥则于正统十一年(1446年)去世。这几位的连续去世,使得王振擅权成为了可能。

正是由于失去了内外廷的压制,王振开始大权独揽,之后于正统十四年(1449年)蛊惑明英宗御驾亲征,结果又因自己的错误指挥,导致了“土木堡之变”,使得明朝从“仁宣之治”的盛世,开始进入中衰时期。

不过在近期热播的《大明风华》中,由于孙若微乃是主角,为了突出女主,不仅导致诚孝张皇后对朝政的作用有所削弱,甚至很多事情都被转嫁到了孙若微身上,为了洗白孙太后和朱祁镇(转嫁“土木堡之变”的错误),甚至人为的让太皇太后张氏活到了“土木堡之变”以后。

实际上,历史上的孙皇后在朝政方面并没有太多决策权,即使在“土木堡之变”前后,虽一定程度参与决策,但也仅仅是在朝政大事已经议定之后点头而已。此外,我认为正是由于太皇太后张氏去世之后,孙太后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才导致了王振的擅权和“土木堡之变”的发生。


香茗史馆


历史上的张太后是明仁宗朱高炽的原配、明宣宗朱瞻基的母亲、明英宗朱祁镇的祖母。在明英宗朱祁镇即位后,封张太后为“太皇太后”。而张太后在1442年,是因为病重而死。

正是因为张太后死了,才给了宦官王振的机会,让明英宗朱祁镇在后期发动了“土木堡之变”,导致朱祁镇被俘,随从的明朝大臣全部战死,明朝内部混乱。以上种种都可以说明,朱祁镇杀害张太后显然是不符合史实的。


一、明朝历史上历经六朝的奇女子——张太后

在明朝了不起的女性有很多,像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妻子马皇后,以及明仁宗妻子徐皇后在历史上的评价都非常高。而皇后自古以来是母仪天下的象征,其权势自然没有皇上的大。

而张太后则不同,她一生经历了明朝六位皇帝,最后是在当太皇太后的位置上去世的,其当时权势可想而知。但是她却时刻遵守参政而不乱政的规制,虽有皇太后之权,但绝不弄权,所以在历史上被称为“女中尧舜”。

最初的张太后也只是燕王朱棣的儿媳、世子朱高炽的妻子。后来,明成祖朱棣登基,世子朱高炽成为太子,张氏被封为皇太子妃。又因为张太后的孝谨温顺,在侍奉明成祖夫妇上尽职尽责、考虑周到,所以很得明成祖与徐皇后的欢心,这也为后来的明成祖没有废朱高炽太子之位打下了基础。

等到后来朱高炽即位的时候,张太后的长子朱瞻基封为皇太子,而张太后则是立为皇后之后。虽然明仁宗朱高炽在位期间勤于政事,是位贤明的君主,但是还是敌不过生命的终结。在他即位不到一年时间,明仁宗朱高炽就暴病去世了,享年四十八岁。

随后朱瞻基继位,是为明宣宗,封母亲张太后为皇太后,张太后在当时的明朝是第一位皇太后。而那时候国家的一些大事也需要听从张太后的裁决,再加上明宣宗朱瞻基也对母亲又是孝顺有加,所以在当时的明朝也算是安宁祥泰。

张太后常常教诲,明宣宗朱瞻基要想做一个百姓拥戴的皇帝,就要让百姓安居乐业。所以张太后请求“三杨”等先朝旧人“勉辅嗣君”,而明宣宗朱瞻基也不负所望,在位期间实行重农政策,赈荒惩贪,让当时的明朝成为了历史上少有的吏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时期。可以谈的上是与明仁宗时期并称为“任宣之治”。

可好景不长,在明宣宗朱瞻基当了10年皇帝后,就意外去世了,享年36岁。这个时候,应该需要另立新主,至于新主是谁?当时的朝廷也是议论纷纷。

有人说是立襄王朱瞻墡为皇帝,张太后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马上召集所有大臣到乾清宫,指着当时只有9岁的朱祁镇太子哭道:“这就是新天子啊!”


二、众大臣提议张太后垂帘听政,为什么张太后会拒绝?

明宣宗朱瞻基去世之后,年仅9岁的朱祁镇即位,是为明英宗,其张太后被封为“太皇太后”。其实在明宣宗朱瞻基临终之前曾交代过,以后朝廷政务必须禀报给张氏。所以在明英宗朱祁镇即位后,众大臣曾提议让张太后垂帘听政。

但是,这一切都被张太后拒绝了,其原因是:她认为垂帘听政是违背祖宗法规的事情,比起垂帘听政,她更愿意督促皇帝学习,监督大臣辅政。由此可见,张太后是明朝历史上非常伟大的一位女人。

从这件事之后,朝廷上下官员无一不称赞张太后的人品,以及她母仪天下的风范。张太后虽然不听政,但是内阁的“三杨”也会变相的将一些国事上的裁决权交予张氏,以求朝廷的稳定。


三、当“三杨”失去了张氏支持,明朝开始由盛转衰

这里的三杨是指杨士奇、杨荣、杨溥,他们是明代“台阁体”诗文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明朝内阁的成员,史称“三杨内阁”。在“三杨”的影响下,明宣宗时期勤政爱民、信用贤良,让内阁成员相互配合默契,其阵容也是强大而高效。

而到了明英宗朱祁镇政治初期,正是因为张太后给予了“三杨”等内阁大臣充分的信任与支持,“三杨”才能展开拳脚,维持朝政的清明与社会的稳定。从某方面来说,当时的朱祁镇因摄于张太后的权威,所以不管怎么宠信宦官王振,也不敢过于张扬。

而张太后对于宦官王振是不待见的,因为张太后发现王振待在明英宗身边很不守规矩,甚至多次想给王振赐死。后来在明英宗朱祁镇和其他大臣求情的情况下,才勉强放过王振。因此,在张太后有生之年,王振一直无法真正擅政。

等到明英宗朱祁镇即位的第八年,当张太后去世的消息传来后,“三杨”失去了“张太后”的支持,同时,朝廷也失去了对王振的严加管控的人。失去控制的王振仗着明英宗朱祁镇非常的相信自己,也因此变得越来越放肆。

况且,失去张太后支持“三杨”又不能像王振那样善于用心计,在与王振的争斗中节节败退,以至于王振轻而易举的就能尽揽明朝的政权,最终酿成土木堡之变,明朝也因此由盛转衰。

综上所述,张太后作为一个嫁入皇族的平凡女子,一生经历了明朝的六个朝代,在位期间协调君臣之间关系,限制内宫对朝廷政事的干预,注重群臣的品行与才能,见证了明朝的辉煌成就。而张太后死后,明英宗朱祁镇还为太皇太后上尊谥为“诚孝恭肃明德弘仁顺天启圣昭皇后”。因此,朱祁镇杀害张氏是不符合史实的,希望我们以后在回顾历史的时候要辩证的去看待问题,以史为鉴,这样也能帮助自己更好的做出理性的判断。


秋原历史


简单来说,朱祁镇没杀张太后。

事实上,在正统初年,明英宗朱祁镇只是明朝名义上的统治者,实际的统治者是他的祖母张太后。

张太后是明仁宗的正妻,在明仁宗还是燕王世子时就已结婚,共同经历了靖难战争及永乐时期的储位危机。在洪熙、宣德两朝,她曾经辅助丈夫、儿子谋划大政,对国家政治是有足够了解的。

宣德十年(1435年)春正月,明宣宗驾崩,皇太子朱祁镇即位,次年改年号为正统,皇太后张氏被尊为太皇太后,皇后孙氏被尊为皇太后。

朱祁镇年仅九岁,根本无法处理政务,明宣宗在给儿子留下辅政大臣的同时,还留下了主事之人,他在遗诏中规定“家国重务必须上禀皇太后、皇后,然后行。”显然,这里的皇后是捎带的,只有当她与张太后意见一致的时候才有作用。

至于年幼的皇帝,自然只有在祖母的安排下健康成长的份,而张太后的年纪也大了,等到朱祁镇长大,她的生命也走向了尽头。


正统八年(1443年),张太后驾崩,朱祁镇时年17岁,与此同时,辅政的三杨也相继离世,这也符合明宣宗对后世的安排,当张太后和三杨老病离世时,幼主正好长成,接手这偌大的基业。

只不过明宣宗没有料到自己的儿子,是那般的志大才疏,愣是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险些将明朝置于万劫不复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