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7 二戰多國都有火箭炮,為何外表平平的蘇聯喀秋莎火箭炮聞名世界?

現代化的火箭炮出現在一戰時期,比起早期放煙花似的火箭炮在精度和威力上都提升了一個檔次,但是真正讓火箭炮在軍隊中站穩腳跟的還是二戰。二戰時期的火箭炮可謂是全面開花,海陸空三軍皆有它的身影,幾個交戰大國都或多或少的裝備了一些。不過提起二戰的火箭炮,人們首先想到的是蘇聯的喀秋莎,這種外表平平無奇的火箭炮為何能夠成為二戰最著名的火箭炮裝備呢?

二戰多國都有火箭炮,為何外表平平的蘇聯喀秋莎火箭炮聞名世界?

蘇軍士兵在給喀秋莎火箭炮裝彈

喀秋莎的技術特點

喀秋莎火箭炮的基本原理和其他國家的火箭炮是一樣的,都是用一臺固體火箭發動機推動一個戰鬥部,彈體上再輔以穩定翼之類的;至於發射架,火箭炮可以採用筒裝的發射架,但是更多的是採用簡易的導軌發射。

喀秋莎的基本結構十分簡單,它在技術上的成功要歸咎於三個方面,首先就是喀秋莎的特殊彈頭。與傳統的榴彈不同,喀秋莎火箭炮彈頭的裝藥方式不同,依靠著長長的彈體,戰鬥部的裝藥被分成兩個部分,靠近前端引信位置的前端戰鬥部,和彈頭尾部的戰鬥部。當觸發引信時,通過特殊設計能夠實現兩個戰鬥部同時引爆,這種分開引爆的方式比起同等裝藥量的單一彈頭爆炸威力更強,產生的衝擊波也更強,在對付坦克、車輛時,即使炮彈沒有擊中坦克,只在一定距離外爆炸,強大的衝擊波也能對坦克造成損傷,更不要提人員了。

二戰多國都有火箭炮,為何外表平平的蘇聯喀秋莎火箭炮聞名世界?

火箭炮發射

第二個成功設計是自行化。二戰中雖然其他國家也較多的裝備的火箭炮,但是將其大規模自動化的並不多,蘇聯率先在嘎斯汽車底盤上安裝火箭炮發射導軌,依靠著汽車的機動性,火箭炮部隊能夠快速的在戰場上機動,出其不意的作戰,德軍無力應對這種神出鬼沒的火箭炮,被折騰得焦頭爛額。

二戰多國都有火箭炮,為何外表平平的蘇聯喀秋莎火箭炮聞名世界?

德軍的半履帶車自行火炮

第三個成功設計就是多發射擊。二戰時的其他國家火箭炮也能實現多枚火箭持續射擊,但是相比於安裝在汽車底盤上的喀秋莎,單次射擊的最大數量有所不足,經過改進的車載喀秋莎一次性能夠最多發射16枚炮彈,16枚炮彈已經足以覆蓋好幾個足球場大小的目標了。除了聯裝設計,火箭炮也能拆卸下來用支架撐起來發射,也能拆解下來單枚發射,靈活性很高。

二戰多國都有火箭炮,為何外表平平的蘇聯喀秋莎火箭炮聞名世界?

德軍裝備的火箭炮

喀秋莎的使用

喀秋莎火箭炮在蘇聯軍中被編成火箭炮連作戰,遇到大的戰役也會以營的規模投入作戰。不管哪種使用方法,蘇軍都是將喀秋莎作為一種面覆蓋武器使用,而不是精確打擊武器。

在大的戰鬥中,喀秋莎火箭炮連以齊射的方式能夠覆蓋大片的區域,巨大的爆炸能夠將該區域的大部分有生目標消滅。前期蘇軍往往採取打了就跑的戰術,後期穩固展現並反攻之後,蘇軍往往對德軍陣地進行持續的集火攻擊,一輛車載型喀秋莎能夠在不到10秒內打完16發炮彈,這種彈著密度比傳統的火炮要高得多,地面部隊幾乎無法承受。

二戰多國都有火箭炮,為何外表平平的蘇聯喀秋莎火箭炮聞名世界?

英國裝備的76.2毫米火箭炮

不僅如此,在實戰中蘇軍士兵還開發出了另一種不要命的打發,那就是抵近直瞄射擊。對於那些依靠建築物頑抗的德軍,蘇軍火箭炮部隊往往在運載車上帶上兩根枕木,使用時將枕木墊在後輪上,就能有效降低火箭炮的發射角度,甚至在幾百米的距離上進行直瞄射擊,普通的建築在一輪齊射之後就不復存在了;在柏林戰役期間蘇軍大量使用這種戰術。

喀秋莎產量巨大

同其他的蘇聯武器一樣,喀秋莎追求的是簡易,火箭發射架已經簡易到手工作坊都能生產加工,而車載底盤為現成的嘎斯汽車,不需要專門開闢生產線生產。整個二戰期間蘇聯生產了約1萬門各式火箭炮,其中大部分是喀秋莎。比起同時期德國就幾個營的火箭炮規模,這樣的裝備數量簡直沒法比。

二戰多國都有火箭炮,為何外表平平的蘇聯喀秋莎火箭炮聞名世界?

中國的喀秋莎火箭炮方隊

巨大的裝備數量造就了高出鏡率,德軍在與蘇軍的戰鬥中總能碰到這種致命武器,自然就提升了影響力。二戰後喀秋莎也沒有消失,技術簡單的它分散到世界各地,在朝鮮戰爭期間我志願軍就曾使用這種火箭炮讓聯合國軍隊深切的感受了一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