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蜀國無大將,廖化做先鋒”說明諸葛亮的用人之道有什麼弊端?

大馬哈魚12


諸葛亮一生謹小慎微,穩紮穩打,凡事事必躬親,終於積勞成疾,累死在五丈原,正所謂“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諸葛亮才能很高,但他培養的隊伍卻沒幾個獨擋一面的,其原因是其用人之道引起的,諸葛亮用人弊端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舉輕若重,不敢放手讓手下做。連一些無關緊要的事,都要過問,自己太勤快,屬下思想就懶惰起來,只要聽丞相安排就行。把手下培養成苦力,學不到真正的技術。

二、未有識人用人慧眼,諸葛亮行軍打仗,出謀劃策可以,但識人用人比不上劉備,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時就說,先帝曾與我提起馬謖,此人言過其實,不堪大用,果不其然,失街亭,導致北伐失敗,另外,他看不上的魏延,劉備竟然力排眾議,讓其守漢中,魏延也確實給力,守漢中十多年,固若金湯,相比姜維守漢中一月而丟漢中,魏延確有一定的才能。

三、缺乏冒險精神,諸葛亮一生小心翼翼,不打無把握的仗,用人更不敢用敢於冒險之人,這也是諸葛亮空城計能成功的基礎,平生第一次冒險,像魏延子午奇謀更不敢同意。

總體來說,諸葛亮是一個守成之人,在用人上保守,諸葛亮是一個舉輕若重之人,事不經他手不放心,而一些能取得成功的大人物大都是舉重若輕 。


饕餮中國


廖化在關羽手下任主薄,關羽被東吳打敗丟了荊州後,廖化等人被迫歸順東吳。過了一段時間後,廖化用計騙過孫權等君臣,帶著老母親回規蜀國。在半路上遇到了劉備率大軍討伐東吳,劉備非常的感動重賞了他,就讓廖化隨軍。

劉備被陸遜用火燒連營打敗後,蜀軍是死傷無數,潰不成軍。劉備跑到夷陵西北的馬鞍山,被陸遜的東吳大軍是四面包圍。蜀國的大將張苞、關興等把劉備圈在中間保護起來,拼命殺了出去!可是在最後截擊東吳大軍的蜀國年輕將領張南、馮刁等十多人都戰死了,才使得劉備逃出了東吳大軍的包圍。

最後到諸葛亮北伐時,年輕的將領所剩無幾。廖化是多次參加對東吳的戰爭,非常有戰鬥經驗而且有能力,所以諸葛亮北伐讓廖化做先鋒。年輕的將軍就像現在的戰鬥機飛行員一樣,得有多年的培養和實習經驗!蜀國以前的很多年輕將領,在劉備率領大軍討伐東吳的時候,為保護劉備突圍戰死很多。所以說,不能全怪諸葛亮,劉備的責任更大。


隱者康司馬


一句蜀國無大將,廖化做先鋒,非常形象地道出了蜀漢政權後期人才缺乏的窘境。也隱隱含有對諸葛亮的指責,大有因諸葛亮的事必躬親才形成了這種局面。



致所以,有這種指責,和三國演義中對諸葛亮形象的塑造有莫大的關係。在演義中,諸葛亮經常給主將們三個金囊,他們只需依計而行大事即成。似乎,主將們都是木偶,諸葛亮就是那個提線的人。事情真是那樣嗎?諸葛亮真的不知道愛惜,發現,培養人才嗎?事情遠非如此簡單,真如此,諸葛亮也就不會讓人稱頌千年了。

先說諸葛亮愛惜人才,龐統投到劉備旗下之初吋,劉備並沒有因他的鳳雛的大名而委以重任,只是把他放在了一個冷板凳上。諸葛亮知道後,趕忙給劉備去了一封信,說龐統是一個大才,絕非平庸之輩。

劉巴是一個管理型的人才,如果,沒有劉巴的出謀劃策,初定益州的劉備一吋半刻還真穩定不下財政的窘境。然而,劉巴投靠劉備卻非是主動,只是機緣巧合而己,再加上劉巴的個性也不招人喜歡,劉備心中很是討厭劉巴。在諸葛亮的勸說下,劉備才放棄了前嫌,委以重任。

魏延雖是劉備發掘的人才,但是,諸葛亮對他卻是愛護有加,每次北伐都委以先鋒重任,並沒有因他跋扈的個性而冷落他。

再話諸葛亮發現和培養人才,對於馬謖失街亭,人們往往是指責諸葛亮用人不當,其實人們忽略了諸葛亮的良苦用心。馬謖是個人才,諸葛亮正是想用一系列的鍛鍊來培養他成為一個全才,可惜,天不隨人意。

蔣琬是一個青年才俊,在諸葛亮的培養下一步步成為治國大才。

在諸葛亮執政期間,他對人才的渴望確實到了如飢似竭的程度,蓋因為,諸葛亮知道治理國家必須要有大量的人才。諸葛亮的這種行為是人所共知的。這也是為什麼,李嚴在獄中聽到諸葛亮去逝時,大哭一場鬱鬱而終的原因,因為他知道,只有諸葛亮才會因才而重新起用他。

至於,蜀漢後期人才凋零,和前期的一系列失誤有莫大的關係。荊州大敗,東三郡丟失,夷陵之戰的失敗,讓蜀漢政權的人才呈斷崖式下降,這種損失靠人力在短時間彌補回來是不可能的。這是因為,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後,隨著時局的穩定,象前期那樣,非但君擇臣,臣也擇君的人才紅利期消失了,人才不流動了,就得靠自己培養,蜀漢政權統治的又是一個人口基數少,地處偏闢的國家,所以人才資源也就相對缺乏,給發掘人才帶來的困難不是一般的難。



人們常說,世有伯樂,然後才有千里馬,可是,如果,在沒有千里馬的情況下,伯樂又能如何呢?

蜀國無大將,廖化做先鋒時,諸葛丞相己去逝多年了,這黑鍋不應該由他來背。


一葉小舟168521774


這個帳不應僅算在諸葛亮身上。誠然,諸葛亮願意重用荊州集團的人,守街亭用馬謖,選的接班人開始是蔣琬和費禕,廢掉了代表另一派的李嚴。但在軍事人才方面,諸葛亮能用的幾乎都用了,比如桀驁不馴的魏延,歸順過來的王平、馬岱、姜維等,還把自己治軍的本領傳授給了姜維。“蜀國無大將,廖化做先鋒”的根本原因在於蜀國所在的益州人才不旺,也難有足夠的吸引力。

諸葛亮在《後出師表》中感嘆歷年積攢的將士們在逐漸地凋零。五虎上將的最後一位趙雲去世了,再也沒有與之匹敵的人了,所以諸葛亮選魏延做了先鋒,也是當時蜀國最能打的了。可以說,蜀國能征慣戰的將士大都來自荊州。但是有兩大戰役讓這些將士損耗過多,難以補充。一是關羽發動的襄樊之戰,先是攻擊曹軍,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但被東吳抄了後路,丟了荊州,送了性命。經此一戰,蜀國的水軍基本沒了,佔蜀軍約三分之一的陸軍也喪失了。後來,劉備給關羽報仇,率領蜀軍主力征討東吳,夷陵之戰被陸遜火燒聯營,大敗而歸。這次,蜀軍是傷了元氣的。諸葛亮收拾殘局,能集合人馬北伐,已是竭盡所能。而北伐遇到的關鍵問題就是人力不足,只能單線作戰,滿足不了兩線作戰的要求。

說到底,蜀國失去了荊州,就失去了最大的人才基地,益州的位置在偏遠的西南,人口數量有限。當時中國的中心在中原,也就是魏國所轄的地帶,很少有人到益州來創業的。廖化還是荊州時代的舊將,可見蜀國用人的窘境了,已到了青黃不接的地步,這也是蜀國面對的現實。人才問題使北伐難以成功,打不出四川就解決不了人才問題,這是個兩難的問題,更難以解決了,由此也決定了蜀國的國運。


瀾石記


看了各位答友對“蜀國無大將,廖化做先鋒”的分析,眾多答友都把原因歸根於蜀漢丞相諸葛亮身上,莽夫覺得略有不妥,造成這種局面的因素應該是多個方面,不應該歸於一人。莽夫現將自己的觀點拋出,有說的不對的地方歡迎大家指正評論。

一、夷陵之戰的結果導向。

夷陵之戰以蜀國大敗而宣告結束,劉備幾乎全軍覆滅,陣亡數萬,《傅子》更是記載吳軍消滅蜀漢軍八萬餘,劉備僅以身免。此役,蜀漢遭受重創,元氣大傷,致使很多大將都死於此(馮習、張南、傅肜、程畿、馬良、沙摩柯等戰死;黃權、龐林、杜路、劉寧等投降),使蜀國軍事人才出現了斷檔。

由於夷陵之戰的緣故使得蜀漢集團的實力大大的減弱,此役之後蜀漢再也沒有了能和曹魏集團相抗衡的能力。並且蜀漢集團也丟失了荊州地區。所以也使得諸葛亮的隆中對並沒有得到一個很好的實施貫徹。劉備從漢中出兵,長途跋涉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從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夷陵戰爭的失敗也拖垮了蜀漢集團。

夷陵之戰的失敗也註定了蜀漢最後的命運,因為這場戰爭消耗了蜀漢集團全部的精銳力量。雖然在後期可能有一定的恢復,但是遠遠不能和夷陵之戰以前相比。

夷陵之戰也導致了諸葛亮在以後的戰爭中不得不謹小慎微,因為蜀漢再也沒有驕傲的資本,已經經不起大的失敗了。

二、蜀漢內部不同集團局面。

熟悉歷史的人應該都知道蜀漢內部有兩個集團,一個是以諸葛亮為核心的荊州集團,另一個是以劉璋為代表的益州集團。這種集團勢力的劃分,不得不使荊州集團在用人方面要防一手益州集團。這種情況直接導致益州人才得不到重用,在選拔人才方面有很大侷限性。

三、地域位置。

益州地區易守難攻的地理優勢,也形成了相對封閉的局面。益州地區人才又不能重用,長此以往必然導致人才凋零。

莽夫認為諸葛亮北伐也是為了打破這一僵化局面,通過擴張來吸收新鮮血液,可惜夷陵之戰的影響太大了,使蜀國不敢再出錯誤,只能選擇謹小慎的微猥瑣發育,這種種局面也就導致諸葛亮事必躬親、不敢冒險、穩紮穩打,最終積勞成疾累死五丈原,未能實現先帝大業。


莽夫侃史


武侯其個人能力極其突出,品德亦是世所罕見。但武侯性格謹慎。導致武侯在用人上未能人盡其才,選拔人才上也趨向於品德高尚之人。

劉備死後,劉禪尊諸葛亮為“亞父”,諸葛亮儼然成為蜀漢政權的“皇帝”。諸葛亮在《出師表》向劉禪推薦郭攸之、費禕、董允、向寵等人也說“此皆良實,志慮忠純。”說這些人都是善良誠實、心志忠貞純潔的人。相比能力諸葛亮更重視品德,雖然在諸葛亮死後雖然不會出現弒殺君父之事。但滿朝皆庸碌平凡的循吏。這些人放在天下一統時期能為天下士人做表率,但像三國那樣的亂世卻是屍餐素位。殊不知,秦昭襄王用“人屠”白起殺破六國膽量。隆慶皇帝給萬曆留了一個張居正,給大明王朝續命幾十年。這些人都算不上謙謙君子。可依然不耽誤他們在史書上留下重彩濃墨的一筆。難得有一個將才魏延,諸葛亮還怕沒人能降住他,死前把他收拾了。

曹操有一句話叫“道德無用,唯才是舉。”蜀漢缺乏人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諸葛亮,諸葛亮擁有一把手的權利。卻不能做到唯才是舉。遍觀史冊,凡是有所作為的皇帝那個不是能吸納各色人才才成就一番偉業的。


史爭朝夕


我是予小草,我來回到。劉備死後,將劉嬋託孤給諸葛亮。那是,諸葛亮42歲,實際上是成為蜀國的最高統治者,而劉嬋生性軟弱,一切都是諸葛亮安排,沒有什麼實權。

諸葛亮當政之後,諸葛亮首先是和吳國停戰,再度交好,這樣就解除了來自東面的威脅。諸葛亮在“安居平五路”解決了燃眉之急,接著在在國內致力發展農業生產,積蓄軍糧,便開始了所謂的“連年征伐”。


諸葛亮之所以執意北伐,因為這是劉備的遺願,再加上蜀國內部矛盾重重,益州集團和荊州集團的矛盾十分激烈,益州集團以李嚴為首的不少人都想把諸葛亮搞下去,北伐是把內部矛盾轉向外部矛盾!把蜀漢所有人的目標都轉向曹魏,這是個很明智的政治權謀。

魏國的實力強太多了,魏國有八個州郡,而蜀漢只有一州之地。在積攢國力這一塊,魏國一定會比蜀國快。如果不北伐,蜀漢的滅亡會更快。


諸葛亮帶兵數次北伐,均無功而返,不少將領們懷著壯志未酬的遺憾離開人間,如趙雲,張苞,關興等先後病逝。其中,最出名的戰役就是“六出祁山”。許多人都覺得第一次出祁山是最可惜,原本戰略若執行得當,直接攻入長安也是有可能的。


偏偏馬謖失街亭,一步錯,步步錯。班師回朝諸葛亮對馬謖犯下如此滔天大罪也並沒發怒,或者暴怒,而是哭著——“揮淚斬馬謖”。

在北伐後期,諸葛亮處於無將可用的境地,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於是,他用廖化為先鋒進行北伐,後人對此頗有微詞,認為廖化能力一般,不能擔此重任。另一方面,也是對諸葛亮的嘲諷,認為諸葛亮治國還行,但是打仗用人這一塊做得不夠好,對將才堪比關、張的魏延處處壓制,對紙上談兵的馬稷委以重任。


五次北伐連連戰敗,削弱了蜀國的經濟實力。對將才堪比關、張的魏延處處壓制,對紙上談兵的馬稷委以重任,諸葛亮五次北伐的不可為而為之,後更加使原本綜合國力就差的蜀國出現了“蜀國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局面。


劉嬋並沒有歷史上說得那麼無能 ,而劉禪作為劉備的兒子並不是虛有其表,他的才華也非常高,諸葛亮數次北伐,但運輸的糧草都是由皇帝后面統轄的,如果不是劉禪在糧草方面掣肘諸葛亮的話,那麼諸葛亮也不會被迫發明木牛流馬。劉禪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他想偏居一隅,安心的當自己的快樂皇帝 。所以,諸葛亮在數次北伐戰爭中才會經常出現斷糧的情況。


我的回答到此結束,謝謝關注@予小草說電影。如有更好的見解,歡迎跟我一起討論。


予小草說電影


題主,你好。“蜀國無大將,廖化做先鋒”這個說法,表面諸葛亮在人才培養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同時也暴露了蜀國在人才方面弱勢。三國時期,廖化算的是打滿全場的人物。在五虎上將和魏延等人相繼退場之後,蜀國再無名將,廖化的出場表面蜀國已經人才枯竭,這應該是諸葛亮的責任。但是也要考慮到當時的蜀國地窄人稀,人才儲備少,蜀國立國時間短等因素。所以說這是諸葛亮的責任,但也不全是。


風的節奏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並不是諸葛亮的部署有弊端,而是確實是當時諸葛亮已經無人可用。

自關羽敗走麥城之後,劉備為了給二弟報仇,一意孤行開始出兵伐吳,最後中了陸遜的火攻,導致八百里連營一夜之間毀於一旦,諸葛亮趕到已經為時已晚,劉備也因為兩位結義兄弟相繼死去,在加上遭受這樣的慘敗,最後白帝城託孤諸葛亮,至此一戰,蜀國國力便開始慢慢走向下坡路。

五虎上將關張馬黃相繼戰死,只有忠肝義膽的老將趙雲,後收的愛徒姜維和一個腦有反骨的魏延,而文官法正和劉巴兩位頂尖人才也相繼病亡。好在關興和張苞是繼承了關羽和張飛的勇猛,可惜天妒英才,小小年紀都相繼病死了,再看此時的蜀國真是人才凋零。諸葛亮縱有萬般奇謀也是無力迴天,上方谷上“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嘆息,馬謖守街亭的悔恨,廖化做先鋒無奈,實在是回天乏術無人可用了!

所以並不是諸葛亮想讓廖化做先鋒,實在是蜀國已經沒有像樣的武將可以託付了……




冷風洛雨


諸葛亮有很多頭銜,大概是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從這一點可以看出諸葛亮的用人方式,基本上就是不用!

也許這麼說有失偏頗,那我們就從一個典故入手,公元234年二月,諸葛亮率十萬蜀軍進軍斜谷討伐曹魏,魏軍堅守不戰,諸葛亮派使者赴魏營,司馬懿隨意詢問蜀軍使者:諸葛公進來飲食如何,一頓飯能吃多少米?使者不知他是何意,只好如實回答:三四升。司馬懿又接著詢問政事,使者也如實回答:軍中二十軍棍以上的處罰,都是丞相自己親自批閱裁定。司馬懿在問詢完這些後,對身邊的感嘆道:諸葛公將不久於人世了。果不其然,蜀國丞相諸葛亮在當月就病逝於五丈原軍中。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太累了,蜀國政治、軍事他做到了親力親為,幾乎是事無鉅細,每天小至處理二十軍棍以上處罰這樣的小事,大至處理軍國大事。如此勞心費神,更是病上加病,怎不會油盡燈枯?(同時他還發明瞭機器人運糧,為軍隊發明連弩,真是操碎了心)

那為何會這樣?我們來讀讀著名的《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首先孔明先感激先主劉備知遇之恩,“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白帝城劉備託孤,諸葛亮接過重擔(真是亞歷山大),但是“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蜀漢比起曹魏、孫吳實在是太弱了,國土小人口少,勉強做到偏安一隅,還要“北定中原 還於舊都”那就只能擼起袖子,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了。

完全可以組建團隊一起加油實現夢想啊!團隊到是組建了,可質量不高啊!廖化都做先鋒了!這是因為符合諸葛亮內心團隊成員標準的人找不到,他的標準太高了,與曹操惟才適用不同,孔明用人要求首先是與他自己同樣高度的道德思想標準(也許魏延就是思想道德不過關)其次是文化水平,最後才比專業才能,可能還有儀表儀態!試問天下之大這種人才好找嗎?

找不到那就將就用吧,好歹最後幾年還找到個姜維,可湊活用的結果就是,整個團隊都是執行式員工,缺乏創新型人才,沒有帥才,只要聽丞相的完成工作就行!這樣的團隊只會越來越弱,我都知道,臥龍先生看不透嗎?非也!因為壓力山大,因為時間緊迫,因為自知時日無多,只能咬牙向前!

油盡燈枯之時,丞相擺了七星陣續命,可偏偏被魏延無意踢滅一盞,含恨而終,也許這就是天道,續命本就是逆天而為,但縱觀諸葛亮一生何嘗不一直是逆天而為,連東風都借的到又怎看不透天下氣運已不在漢?

最後的時日,孤獨的身影站在五丈原,他想起赤壁,想起定軍山,想起落鳳坡,更想起白帝城,可我們始終不知他面朝成都還是長安?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