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4 大美井陘:北防口村裡的人能文又能武

千年古村北防口位於縣城北17公里處,人口 2012人,耕地1849畝。1986年版《井陘縣誌》記載:傳說該村建於漢代,現已申報傳統村落。

據王氏墓碑記載,明洪武年間(1368---1396)王氏從外地遷此居住。因位於小作河與冶河匯合口,故稱“防口”。

大美井陉:北防口村里的人能文又能武

北防口村地處井陘縣四大官道之一,北官道之咽喉,四山之尾環繞,三水在此彙集,可謂山環水繞,五穀豐登的魚米之鄉,故有“井陘江南”之稱。

這裡自然環境優越,旅遊資源豐富,山是青山,水是綠水,山水相依,綠樹相映,鳥語花香,物產豐富。傳說美麗,景色動人。

東望西柏坡高速冶河特大橋飛架南北,南眺京昆高速冶河特大橋橫貫東西,遠可聞佛光山下洪門寺晨鐘暮鼓,近可觀冶河水上百鳥競相戲水,春夏之際麥浪一浪連著一浪,秋冬之時蘋果一園紅過一園,天上人間。

大美井陉:北防口村里的人能文又能武

北防口村是一個文武並舉的地方,特別是武術源遠流長,氣息濃厚,高人輩出,聞名遐邇。

現存有唐朝以來,摩崖石刻等文化遺存多處。鳳凰山唐代摩崖石刻三世佛像最為著名。古墓碑、記事碑林立。

據散落的碑記顯示,北防口村人傑地靈,人才輩出,近代文有王進士,武有何舉人,皇封農官王四瓊,獨領一代風騷。

大美井陉:北防口村里的人能文又能武

北防口村曾兩立劇團,初立河北梆子劇團。土改時期山西陳某來本村組建了“北防口晉劇團”,高潮時演員70餘人,演出劇目30餘出。

民間手藝柳編、荊編、扎笤帚,做虎頭鞋、貓頭鞋、制香、紡線、織布、染布、搓麻繩、納鞋底、納鞋墊等世代傳承。

花會節目秧歌、小放牛、霸王鞭、釘缸、小鬼搬磚等逢年過會仍有表演。

大美井陉:北防口村里的人能文又能武

何竹山《何景武其人其事》記述了何景武民國時就讀於北京中央美術學校和北京中文大學,親授於齊白石大師,以畫山水和花鳥草蟲見長。被譽為井陘“三大畫家”之一的事蹟。

王雲山長篇小說《血染的風采》講述了著名畫家,有“一代梅王”之稱的王雲山大師的藝術人生。現建有“王雲山藝術館”。薛貴林長詩《故鄉詠》謳歌了家鄉的山水人生。

大美井陉:北防口村里的人能文又能武

該村經過漫長的發展,家譜從洪武年間(1388年)開始記載,王仁禮從山西洪洞縣遷來定居,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王鳳祥、王文岐、王竹英等鄉醫,名聲遠播。

每年正月初九舉辦村東玉皇閣廟會,村民在這一天燒香擺供,組織民間傳統文藝、武術匯演,周邊各村文會武會俱來獻藝進香,俗稱走會。晚上放焰火。從古傳承至今。

大美井陉:北防口村里的人能文又能武

其間,王氏家族逐漸分成5大股,每一股都有詳實的家譜案,記載著每一家族的宗主,現已經發展了24代,每代人的姓名等基本情況,能從家譜上直觀地瞭解這一家族人口的興衰與發展。

每年的正月初一的“大拜年”,就是五服同族的平輩人聯合一起給輪持家譜案的長輩並先祖行磕頭禮、報平安。能明顯地感受到王家慎終追遠、認血統、重承續的宗族觀念和知本報本的孝敬精神。

大美井陉:北防口村里的人能文又能武

北防口村後依鳳凰山,前有冶西河、小作河、冶河環繞,傳統村落南北以長一里地的大街為軸心,東西以龍王閣衚衕為軸心,南北向對稱設置了十幾條衚衕,形成了東西大街南北衚衕的格局,東、西、南三閣圍繞,為進村入戶的關口。整個村儼然就是一座城。

該村古民居建築為明清時期的風格。多為四合院式庭院,房屋結構有瓦房、平房、石窯和土窯。從其位置、形式、面積和用料的不同,可看出家庭貧富的程度。

大美井陉:北防口村里的人能文又能武

完整的四合院多為富裕家庭。有上房,廂房,臨街和大門四面建築。一般家戶面積小,四面建築不全。還有些貧困家庭打土窯,建草房者。

該村有幾處傳統古庭院,其共同特點是分前院後院,中有過廳。有的全部或者部分房屋分上下兩層,有板樓、明柱、屏門、隔扇,門前上馬石,豎旗杆。瓦房屋脊有獸頭,前後有飛簷,四角有勾獸,稱“五脊六獸”,甚是豪華考究。

大美井陉:北防口村里的人能文又能武

防口現有古槐樹六棵,分別分佈在村子的不同角落。一棵在古戲樓前,一棵在玉皇閣前,另外四棵散落在民居門前院旁。

最大的一棵高二十餘米,樹圍三米有餘,虯枝與新葉共存,滄桑與生機共有,樹齡數百年年,古槐的分佈與樹齡印證了防口村的古老傳承。

大美井陉:北防口村里的人能文又能武

北防口村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千年古村落,有較好的民俗傳承。村落建設格局特色鮮明,王、何家族族譜記錄詳盡。武術名聲遠播,藝術人才輩出,文化遺產豐富。自然地理條件優越,風光秀麗,民風淳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