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怎樣理解李商隱的“世界微塵裡,吾寧愛與憎”這兩句詩?

影視蜃樓


世界微塵裡,吾寧愛與憎!

人總是在經歷了生命的艱難苦恨大起大落之後,才能對生命有深刻的體悟。作為晚唐詩人,在經歷了狼奔豕突茫然無措的懷才不遇之後,李商隱認識到,世界無限,時間無限,而人只是大千世界中的一粒微塵而已,在時間的節點上,正如莊子所說,就是白駒過隙的一瞬間而已,人的悲歡離合喜樂哀愁,對於大千世界來說,實在算不上什麼,所以,在此之前的那些痛苦和迷茫,實在是毫無意義。這是對生命的一種深刻的體悟。正如經歷多年環海沉浮的蘇東坡所認識到的一樣。蘇東坡在黃州,寫下了滿庭芳:

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算來著甚幹忙。事皆前定,誰弱又誰強。且趁閒身未老,盡放我、些子疏狂。百年裡,渾教是醉,三萬六千場。

思量。能幾許,憂愁風雨,一半相妨,又何須,抵死說短論長。幸對清風皓月,苔茵展、雲幕高張。江南好,千鍾美酒,一曲滿庭芳。

原來,我們所熱衷的,我們追逐的,無非是蝸角虛名,蠅頭微利而已,所有的追逐,無非是一場夢幻而已,這既有對現實的失望的幻滅感,更有從此以後改弦更張重新認識這個世界的大徹大悟。在官場失意多年的李商隱,在去拜訪一個孤僧之後,也產生了世界微塵裡,吾寧愛與憎的大徹大悟。

我以為,晚唐的李商隱,宋代的秦觀和姜夔,應該是一路人,他們有著文人特有的敏感,他們原本對生活充滿希望,原本以為一身大才就可以直上青雲,但是生活還是把他們打落雲端,跌進塵土之中。這種懷才不遇的悲傷,給他們的詩詞染上了一種無可奈何的淒涼的美感。李商隱的“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秦觀的“飛紅萬點愁如海”,姜夔的“數峰清苦,略黃昏雨”,其實都是他們一生的寫照。而李商隱,相較這二人,似乎又有一些灑落豁達,他是能在無可奈何之中順時安命的人,因為,李商隱早年學過道教,後來又沉浸在佛學中,恰如蘇東坡,在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響下,終於活成了一個快活的蘇東坡一樣。

李商隱早年在山中學道,道是什麼?道是萬物之根,是無為而為順應自然的道。雖然說李商隱學的道教和道家思想有很大的不同,但在對待世界的方式上,是一樣的。李商隱在學道之時,愛上了一個清麗的小尼姑,最終東窗事發,被趕下山,從此走向繁華世界。

李商隱在晚唐的時代中,載沉載浮了一生,就像一朵浮萍,隨著水流的方向,無問西東。在牛李黨爭的漩渦之中,李商隱變成了一個誰都看得起但誰都不敢重用的人,這讓李商隱感到無比的痛苦,所以我們在他的詩歌中,可以明顯感覺到那種撲面而來的失意與絕望。

但人生的失意是難免的,沒有人能永遠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這個世界,不如意才是本質,春風得意馬蹄疾畢竟是小概率事件,大部分人都是愁雲慘淡,認識了這一點,我們的靈魂才會安然一些。在尋找心靈的解脫上,中國哲學最有發言權。儒家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道家說,一切都應該自然而然,命運讓你如何,你就如何好了,何必與不可改變的命運拔河,佛家說一切都如夢如幻如泡影,你有何必對本來虛幻的東西,耿耿於懷呢?這就是宗教的力量,它們能讓我們暗夜中找到一盞溫暖的燈,找到人生痛苦的根源,那就是太在乎自己。要是按照佛教經典《楞嚴經》的說法,“人在世間直微塵耳,何必拘於愛憎而苦此心也”,人生與人,與我們所處的世界,無非是滄海一粟呼吸之間的事情,所以,你的痛苦除了你之外,毫無意義。

李商隱肯定是讀過楞嚴經的。因為在一個人孤獨寂寞心無所依的時候,必然走向宗教,而最有阿Q精神的,就是佛教了。

所以,在李商隱的纏綿悱惻、孤獨清冷的詩歌中,有一首叫北青蘿的詩,卻寫出了達觀灑脫,寫出了對生命的徹悟。這首詩是寫他去拜訪一個住在山中茅屋的僧人的。詩歌沒有寫他到底見沒見到這個僧人,卻實實在在地寫出了他對人生的感悟——世界微塵裡,吾寧愛與憎!大千世界盡在微塵之中, 人也不過就是一粒微塵而已。我又何須存有愛憎之心呢,何須悽悽惶惶呢?所以,我們可以說,這首詩是李商隱的鳳凰涅槃之詩,他終於認清了人生與世界的本質!

北青蘿:

殘陽西入崦,茅屋訪孤僧。落葉人何在,寒雲路幾層。

獨敲初夜磬,閒倚一枝藤。世界微塵裡,吾寧愛與憎。

我們用朦朧詩的味道,翻譯一下,也許我們就能更懂李商隱了。

夕陽往西走,無法挽留,

它最終落入崦嵫山中,回到自己開始的地方。

住在茅屋的僧人,在滿山的孤獨中,

樹林落葉紛紛,不知僧人住在何處?

寒雲沿著沿著山路,山路抱著寒雲,

夜來了,僧人在茅屋中獨自敲磐誦經。

陪伴他的,只有一根青藤。

大千世界啊,無非是一粒微塵,

愛和恨淹沒其中,

不必再去尋找了。


好玩的國學


這句詩出自李商隱所作的《北青蘿》,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原詩內容:

《北青蘿》

殘陽西入崦,茅屋訪孤僧。

落葉人何在,寒雲路幾層。

獨敲初夜磬,閒倚一枝藤。

世界微塵裡,吾寧愛與憎。

全詩的大意為:夕陽落入崦嵫山中,我去探訪一位獨自住在茅屋中的僧人。樹林落葉紛紛,卻不知僧人在何處,沿著寒雲繚繞的山路,不知走了幾重。直到夜幕降臨,僧人在茅屋中獨自敲磐誦經,於是閒適的靠著一枝青藤與他交談。大千世界俱是微生,那我還談什麼愛和恨呢?

“世界微塵裡,吾寧愛與憎”這句話有點像佛家的佛理,我們所看到的大千世界所有的人和事都只是像一顆塵埃一樣渺小,何必那麼在乎愛與恨呢?這句話表明作者思想上受到啟發,詩人領悟了這個道理,表示今後不再糾纏愛憎,以淡泊之心去面對仕途榮辱。

其實我個人認為,從這句話中我們也應該有所收穫,我們要以遠大的眼光看世界,要有一顆闊達的心,不必在那些小事上斤斤計較,這樣我們才能活得更加輕鬆和灑脫。


妙哉書道


問題:怎樣理解李商隱的“世界微塵裡,吾寧愛與憎”這兩句詩?


前言

這兩句出自李商隱的 《北青蘿》:

殘陽西入崦,茅屋訪孤僧。落葉人何在,寒雲路幾層。
獨敲初夜磬,閒倚一枝藤。世界微塵裡,吾寧愛與憎。

這是一首平起仄收的五言律詩,押【蒸】韻 。下面分別賞析一下每一聯的含義。

一、首聯:殘陽西入崦,茅屋訪孤僧。

崦,即“崦嵫(yān zī)山”, 據《山海經》載: 山西南有山名崦嵫。《離騷》中有句:望崦嵫而勿迫。東漢王逸 《楚辭章句》解釋: 崦嵫,日所入山也。

據考證說崦嵫(yān zī)山在甘肅,古時常用來指太陽落山的地方。

殘陽西入崦,是平平平仄仄,崦,在這裡是仄聲,屬於上聲【琰】部,平仄兩用的多音字。就像歌中唱到的:西邊的太陽就要落山了.......

茅屋訪孤僧,仄仄仄平平。屋,入聲。茅屋不是主語,此為詩家句法,意思是, 我去訪問一個住在簡陋茅屋中孤單的僧人。

二、頷聯:落葉人何在,寒雲路幾層。

這是詩人遙望遠方看到的景色:

落葉中,人在哪裡?詩家語言,常常不直接回答。只是說:寒雲中,山路重重。

其實就是賈島詩的意思,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三、頸聯:獨敲初夜磬,閒倚一枝藤。

初夜,初更,夜分五更,晚七時至九時為“初更”。頷聯是尋找僧人,頸聯是想象還是找到了這個孤僧呢?

1、 想象的虛境

可以比較一下韋應物的《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韋應物的這首詩第二句是:忽念山中客,後面頷聯是想象中的情景: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尾聯和李商隱的頷聯類似: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可以看出,韋應物的詩與李商隱的詩章法上有很大不同。

2、 眼中所見的實境

如果是實境,會發現不是一個畫面,而是兩個並不連續的畫面:

獨敲初夜磬,閒倚一枝藤。

這種跳動的畫面更像是腦海中的想象,而不是眼中看到的真實記錄。

四、尾聯 世界微塵裡,吾寧愛與憎。

前面三聯都是寫景,第四聯觸景生情。芥子須彌、世界微塵,佛教認為大千世界盡在微塵之中,小中有大,大中有小, 人也不過就是一粒微塵而已。

我又何須存有愛憎之心呢?

結束語

詩人去訪問隱居在山中的僧人,踏著了落葉走入雲霧之中的山路。終於見到或者想象到僧人簡單的生活,於是忽生頓悟,彷佛世上的一切名利之心都被洗滌一空。

通篇沒有詩人與僧人的接觸與對話,敲磬那一聯應該是尋找過程中想象的結果。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世界微塵裡,吾寧愛與憎。”是唐代詩人李商隱《北青蘿》一詩的最後兩句。這首詩寫的是詩人到山中尋訪高僧和所見與所思。

北青蘿

唐代:李商隱

殘陽西入崦,茅屋訪孤僧。

落葉人何在,寒雲路幾層。

獨敲初夜磬,閒倚一枝藤。

世界微塵裡,吾寧愛與憎。

李商隱一生遭遇多重坎坷,命運似乎總是與他開著玩笑,一直被不順的命運擺佈,詩人進山,是尋求高人的指點。

殘陽西入崦,茅屋訪孤僧。這裡的崦即崦嵫山。詩人說,殘陽已西落入崦嵫山裡了,我去探訪一位獨居的僧人。詩人在斜陽西墜時進山去找高僧,詩人一定是遇到什麼困惑去尋求僧人的指點。

落葉人何在,寒雲路幾層。樹林裡滿地落葉,僧人究竟在哪裡呢,寒雲在山間繚繞,已經走了幾重盤區的山路了。

獨敲初夜磬,閒倚一枝藤。這兩句的“初夜”指的是黃昏。詩人找到了高僧,高僧在黃昏裡獨自敲磬誦經,閒適的靠在一枝青藤上與他交談。

●世界微塵裡,吾寧愛與憎。這兩句是全詩的重中之重,也就是詩人此行所得到的收穫。整個世界都處於微塵之中,人也不過如此而已,我為什麼還要有愛與恨呢。詩人對所遭受的不公與厄運,決定不再糾纏,拋棄愛憎,淡泊一切,所有的榮辱都是浮塵而已,如此方能得到心靈的解脫,坦然的去面對一切。


詩詞與文學


晚唐詩人李商隱因山中訪問孤僧而寫了一首詩《北青蘿》:殘陽西入崦,茅屋訪孤僧。落葉人何在,寒雲路幾層?獨調初夜馨,閒倚一枝藤。世界微塵裡,吾寧愛與憎!

這首詩的首聯是說,在一個太陽快落山的時候,去訪問茅庵中的孤僧,僧人居所,表現其清靜無為的生活情趣。滿山秋葉飄繞,不見行人,無限寂寞;山路盤旋,高入雲端,何等幽深。這第二聯是寫訪問孤僧途中的情景。接著第三聯寫孤僧了:未到庵前,就已聽到了磬聲,這自然是孤僧在黃昏中敲的磬了,嫋嫋磬聲更顯山寺寂靜;閒下來的時候,拄著藤杖在庵前小憩,又是多麼自在悠閒。頸聯寫訪到孤僧時的情景,上句寫聞其敲磬之聲,清夜中悠揚的磬聲頗有神韻,尤能襯出環境的靜謐幽深。孤僧的清苦生活,被詩人極力渲染成物我兩忘的境界。所以末聯,詩人無限感慨地說:“世界微塵裡,吾寧愛與憎”。這是說,對於這紛擾的世間,我還有什麼愛僧呢?

《楞嚴經》說:“人在世間直微塵耳,何必拘於愛憎而苦此心也。”詩人似乎大徹大悟,放下愛憎之心了。其實,這也許是詩人用以解脫自己抑鬱苦悶而說的排遣的話吧。一個塵世中的人又何曾忘了愛憎呢,他的詩,就是最好的證明。“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全詩一尋一迎,默契和諧,俱在文字之外,又全在情理之中,故詩有領悟禪理大徹大悟的精神境界,骨子裡卻透露出難以忘懷的無法排遣的情思。

“世界微塵裡,吾寧愛與憎!”,對於這句話的理解,現代人們也有一些分岐,李商隱曾在王屋山學道二、三年,這對其思想與創作產生一定影響。而這首詩寫的是和山中孤僧的交往,言辭中透出禪意,似乎此句有更隱含的深意,還是李商隱對儒釋道都頗有研究與相關人士素有交往呢?

我們來看“世界”一詞,在古代,“世界”多是佛教所指宇宙,多指宏觀宇宙,“微塵”也是佛教語,色體的極小者稱為極塵,七倍極塵謂之“微塵”。常用以指極細小的物質。指微觀宇宙,微塵沒有準確的定位,是相比較極小者即可。一般帶有對人生的思考的隱喻。因此結合李商隱個人的身世和從學經歷,我覺得李商隱通過“世界微塵裡,吾寧愛與憎!”這句話表達的不僅是仕途不順的憂懣心理的排遣,也隱含了對於冥冥中象佛和道這些神力,希望得到其佑護幫助卻不知該信什麼的信仰危機和矛盾心理。故此,這句話可試譯為:無論是身處的宏觀宇宙,還是心靈的微觀宇宙,我應該怎麼去愛和恨呢?





吉誠


這兩句出自李商隱《北青蘿》。

北青蘿

殘陽西入崦,茅屋訪孤僧。

落葉人何在,寒雲路幾層。

獨敲初夜磬,閒倚一枝藤。

世界微塵裡,吾寧愛與憎。

我們一句一句看。

第一句,詩人在夕陽西下的時候,前往山中茅屋尋訪獨自隱居的孤僧。

第二句,寫尋訪路中所見,落葉無邊,孤僧人在何處?寒雲料峭,山路盤旋曲折有多少重?這兩句形容孤僧隱居處所之岑寂偏遠,也反映自己尋訪孤僧之辛苦。

第三句,寫孤僧的生活方式,終於尋到孤僧了,初夜時分孤僧獨自敲著磬,正在做晚課。閒下來時,孤僧拄著藤杖散步。需要注意的是,大部分解此詩者都認為這裡表現的是孤僧生活之閒淡,但我以為,這兩句中,前一句寫孤僧之自律,雖是孤身一人,但孤僧依然認真做晚課,並沒有絲毫懈怠。後一句寫的才是閒的狀態。也就是說這兩句一緊一鬆,是包含著兩重意思。

最後一句,本詩的詩眼,在佛家看來,世界就如同一粒微塵,那麼,我又何必分辨什麼愛與憎呢?最後一句其實是作者對自己的反問?也是對自己的告誡。

我們知道,李商隱的一生不太順利,他性格又敏感,多情,這樣的人難免有太多愛憎,他為之痛苦不已。所以在這裡,李商隱告誡自己,世界就是一粒微塵,不要太認真了,不要太愛憎分明瞭。

說實話。這首詩不算高明,前面三聯和最後一聯其實是脫節的,但最後一聯表達了李商隱對自己人生的反思,表達了他想超脫內心痛苦的期待。

但是,反思歸反思,期待歸期待,他是一個深情之人,永遠也不可能真的超脫,這是後話了。


左史右詩西涼君


理解李商隱的這句“世界微塵裡,吾寧愛與憎”,首先我們要知道這句話的出處。

這句話出自李商隱的《北青蘿》:

殘陽西入崦,茅屋訪孤僧。落葉人何在,寒雲路幾層。
獨敲初夜磬,閒倚一枝藤。世界微塵裡,吾寧愛與憎。

詩文的意思是:

傍晚的夕陽落入崦嵫山中,詩人去拜訪一位獨自住在茅屋中的僧人。秋天落葉紛紛,不知這位僧人到底在哪裡?沿著寒雲繚繞的山路,走了一重又一重。

夜幕很快降臨,僧人在茅屋中獨自敲磐誦經,詩人閒適的靠著一枝青藤與他交談。頓悟到,大千世界俱在微塵之中,世間紛擾,還談什麼愛和恨呢?

創作時間

根據這首詩的地點對李商隱的生平所分析,大概作於大中五年到大中八年中(即851——854年)秋天,李商隱接受了隨四川節度使柳仲郢去四川復職,被授予參軍的職位。他安排了家裡的事情之後,大中五年十一月入川赴職。由於深陷“牛李黨爭”,他一生鬱郁不得志,有趕上妻子剛剛病逝,所以在這段期間,他一直都鬱鬱寡歡。曾一度對佛教發生了很大的興趣,與當地的僧人交往,並有了這首詩的來源,在秋天的某日,詩人來到王屋山拜訪一位孤僧,與他交談佛法。頓悟佛理:“世界微塵裡,吾寧愛與憎”。

可以說,梓州幕府生活是李商隱宦遊生涯中最平淡穩定的時期,此時的李商隱接近晚年(他去世於858年)已經再也無心追求仕途的成功,建功立業了。

“世界微塵裡,吾寧愛與憎”佛經出處:

《楞嚴經》說:“人在世間直微塵耳,何必拘於愛憎而苦此心也。”
《法華經》:“書寫三千大千世界事,全在微生中。”

我想當時的李商隱,跟孤僧在討論佛經時,估計看到了這句,然後有感而發,作出了這首《北青蘿》。

個人拙見

根據當時的情形,李商隱一生身陷“牛李黨爭”,自己的恩師是牛黨的一份子,而自己又娶了李黨王茂元的女兒。自從王氏成了李商隱的妻子之後,就被令狐綯等人視為背叛。因此很快為此付出了代價,一生都鬱郁不得志,沒有居廟堂之高展現自己的宏圖大志。

雖然受到王茂元的器重,也沒有得到朝廷重用,一直在不入流的小官上幾度徘徊,輾轉。沒過多久,他深愛的妻子王氏也與他陰陽兩隔。思及自己常年在外漂泊,與她聚少離多,內心實在愧疚難當。再加上仕途不順,更覺得對不起自己的妻子了。

家國之悲,身世之哀,兩相交織,詩人更感自己前途無望。於是,在四川梓州的時候,一度想出家為僧,因此時常出入寺廟,研讀佛法,與僧人探討佛之奧妙。

當看到“人在世間直微塵耳,何必拘於愛憎而苦此心也”,於是大徹大悟,我們不過是人世間的一粒微塵而已,為什要拘泥於愛恨情仇而讓自己心中鬱結呢?

佛曰:人生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此苦淪落在大眾世界,不滅,輪迴。人,為靈性者,可悟也。

每個人的一生都或多或少經歷著七苦,只有經歷過就會有大徹大悟之時。苦苦追尋仕途的李商隱,也是如此,在功名利祿的面前,他已經蹉跎了大半人生,受盡了苦難。

這段平靜的求佛問道生活,讓他內心逐步安寧下來。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世界微塵裡,吾寧愛與憎”書寫出詩人獲得了思想的啟迪。大千世界全在微塵之中,人也不過就是微塵而已。李商隱領悟了這個道理,表示今後不再糾纏愛憎,眾心淨慮,以淡泊之懷面對仕途榮辱。所以,這句話不僅是對禪理的覺悟,更是詩人的自我解脫。


扁擔圈讀書


李商隱是晚唐集大成的詩人。

他的詩歌中既有屈子斑斕的詠物,也有韓愈的雄奇,還有李賀的幽豔,杜甫的憂傷,阮籍的哲思。雖然用典多,含義朦朧,但是讀起來卻流利清新。你有可能不知道他的用典,不知道他到底在說什麼,但是並不影響你對他詩歌的朗讀和喜歡。

李義山的這種文學特色,被宋初的“西昆體”奉為開創者。

“世界微塵裡,吾寧愛與憎”出自李商隱的《北青蘿》:

殘陽西入崦,茅屋訪孤僧。

落葉人何在,寒雲路幾層。

獨敲初夜磬,閒倚一枝藤。

世界微塵裡,吾寧愛與憎。

這是一首五律。

先看平仄

首句“殘陽西入崦”,平仄為“平平平仄仄”,注意“崦”字在今天讀yān,發平聲,但是在平水韻中為上聲,是仄音。所以首句的平仄關係是平起仄收模式,根據“對”、“粘”推出整首五律的平仄: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我們一一核對,平仄是合律的,注意“屋”、“一”字是入聲字,是仄音。然後最後一個“憎”字是平聲,讀zēng,這個到今天也是這樣,但是生活中很多人讀四聲。平仄是合律的。

“僧”、“層”、“藤”、“憎”同屬平水韻“十蒸”部,押韻沒有問題。

再來看律詩的第三點規則:對仗。頷聯“落葉人何在,寒雲路幾層”和頸聯“ 獨敲初夜磬,閒倚一枝藤”各自對仗,精巧嚴密。

從平仄、押韻、對仗上來看,這首五律很完美。

再看內容

我們賞析李商隱的詩,看他的詩題也是個有意思的事情,不是《無題》,就是《錦瑟》、《風雨》這種隨便選兩個字作詩題。反正是無法從他的詩題中瞭解他要說什麼,要讀懂他的詩,就得潛下心去從他的詩中發現他真正要表達的意思。

很多詩即使讀完了,也不知道他的真意,比如《錦瑟》。

《北青蘿》算是很好的一個詩題了,至少首先指明瞭一點:位置。北青蘿是王屋山中的一座山峰。這說明詩人是在山中,幹嘛呢?還是得具體看詩內容。

既然是五律,還是大致遵守“起承轉合”的文法的。

起。首聯“殘陽西入崦,茅屋訪孤僧。”起筆交代景色、環境和詩作的是由:太陽向西落山了,我去山裡尋訪隱居在茅屋裡的孤僧。

承。頷聯“落葉人何在,寒雲路幾層。”承接首聯,深化寫景和事情的發展:深山裡落葉紛紛,不知僧人在何處?沿著寒雲繚繞的山路,盤曲而上,不知走了幾重。

轉。頸聯“獨敲初夜磬,閒倚一枝藤。”宕開一筆,場景跳到了與僧人見面的場景:來的時候正是僧人晚課,僧人在屋裡獨自敲磬誦經,等到可以交談的時候,他閒適地斜靠著自己的藤杖(敲磬用的)。

合。尾聯“世界微塵裡,吾寧愛與憎。”既承接頸聯,又合回首聯:聽得僧人教誨,領悟了我不過是這大千世界裡微小的塵埃啊,還談什麼愛與恨?

這一聯接頸聯是接上了,可感覺並沒有合回首聯?

其實是合上了的。

“殘陽西入崦,茅屋訪孤僧。”為什麼詩人要在日薄西山的時候去尋訪孤僧?他並非遊山玩水,而是被“愛與憎”困擾了,急切需要僧人來指點迷津。而在自己努力下,領悟了佛家禪理,終於可以面對自己當下的困境。

什麼困境呢?以前講李商隱的時候就講過,他在牛李黨爭中做了一輩子夾心人,仕途不達,困厄度日。

這些東西呢,都是藏在詩後面的背景,如果不瞭解清楚,肯定會對李商隱的詩理解產生誤差。

作為朦朧派詩人鼻祖,李商隱可謂七竅玲瓏心。

賞析他的詩也特別有意思。

一家之言,歡迎評論。
喜歡請點關注,謝謝。

梧桐樹邊羽


“世界微塵裡,吾寧愛與憎”這兩句詩,出自李商隱的名篇《北青蘿》,這兩句詩富有禪意,對我們的人生頗有啟迪。

全詩如下:

北青蘿

殘陽西入崦,茅屋訪孤僧。

落葉人何在,寒雲路幾層。

獨敲初夜磬,閒倚一枝藤。

世界微塵裡,吾寧愛與憎。

李商隱的這首詩是寫尋訪僧人之事。北青蘿是山名,在王屋山中。李商隱在大和九年(835)前後,曾在王屋山、玉陽山學道,這首詩可能寫於那時。


殘陽西入崦,茅屋訪孤僧。

崦(yān),古時傳說太陽落山的地方。《山海經》有崦嵫之山,為日入處。

夕陽西下,沒入山谷,我到山中茅屋,尋訪獨自隱居的僧人。

落葉人何在,寒雲路幾層。

落葉滿人,人在哪裡呢?寒雲遮蔽,山路一重又一重。

獨敲初夜磬,閒倚一枝藤。

初夜,才剛入夜,指黃昏。

黃昏時分,僧人獨自敲起了鐘磬,悠閒自得地倚靠著一枝古藤。

世界微塵裡,吾寧愛與憎。

我們現在常用的“世界”一詞,原本是佛家用語,《楞嚴經》有云:“何名為眾生世界?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在為世。”簡單地說,世指時間,界指空間,我們常說的世界,就是時間空間的集合。

世界微塵裡,《法嚴經》有云:“譬如有經書寫三千大千世界事,全在微塵中。時有智人,破彼微塵,出此經卷。”

大千世界的萬事萬物,不過是一粒微塵,我為何要去分辨什麼是愛什麼是憎呢?

李商隱這首詩,以入山尋訪孤僧為線索,最後在尋訪孤僧的過程,領悟出”世界微塵裡,吾寧愛與憎”的感悟。詩人尋訪孤僧的過程,也就是感悟人生從而得悟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有許多曲折與阻礙,道路曲折,還有落葉、寒雲遮蔽,但詩人最終還是尋找到了僧人,正如人生諸多阻礙,但詩人還是獲得了心靈的開悟。

世界微塵裡,吾寧愛與憎。以佛眼觀之,大千世界不過粒米微塵,小得不能再小,塵世間的種種羈絆,實在無由掛心。以我們現實生活來看,個人所能觸及的世界,在浩瀚的宇宙中,恐怕也不過一粒微塵,所以,以超越的眼光來看,人世間的愛恨,已不足掛心。

不過,道理都是用來勸別人的,李商隱一生,也無法從人世間的愛憎中解脫出來,一時的開悟,並不能就此獲得人生的解脫。


謝小樓


人有愛憎,皆因有“我”;“我”若微塵,何生愛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