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7 保存著宋代建築的夏縣司馬溫公祠,還講述著家喻戶曉的故事


保存著宋代建築的夏縣司馬溫公祠,還講述著家喻戶曉的故事

造訪司馬溫公祠,一直有此心願。2018年初春,恰好有事路過夏縣,有機會拜謁司馬光墓,也就是司馬溫公祠。

保存著宋代建築的夏縣司馬溫公祠,還講述著家喻戶曉的故事

司馬光墓位於山西運城市夏縣水頭鎮小晁村,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保存著宋代建築的夏縣司馬溫公祠,還講述著家喻戶曉的故事

司馬光墓分為陵園、碑樓、溫公祠堂和餘慶禪寺等幾部分。

保存著宋代建築的夏縣司馬溫公祠,還講述著家喻戶曉的故事

陵園有序排列著司馬光父兄和族人的墓堆,保存完好。墓區內石人石羊石獸形態各異,存留墓碑規制不一,松柏翠綠,肅穆渾雄。

保存著宋代建築的夏縣司馬溫公祠,還講述著家喻戶曉的故事

墓前高大壯觀的碑樓建於明代嘉靖年間。內有司馬溫公神道碑。據介紹,碑文為宋代大學士蘇軾所撰寫,“忠清粹德之碑”六字碑額由宋朝皇帝宋哲宗御書。詳細記述了司馬光的家世與生平。

保存著宋代建築的夏縣司馬溫公祠,還講述著家喻戶曉的故事

只是後來被毀。現存明代碑身為重新鐫刻原碑文於碑上。立於舊龜趺,並冠以原碑額。

保存著宋代建築的夏縣司馬溫公祠,還講述著家喻戶曉的故事

碑身厚碩高大,精美絕倫,被譽為三晉第一碑。

保存著宋代建築的夏縣司馬溫公祠,還講述著家喻戶曉的故事

司馬溫公祠始建於宋代,現為清代乾隆年間所建。迎面為面闊五間的“杏花碑”亭。存有被毀為四段的蘇軾題文的神道碑原碑。

保存著宋代建築的夏縣司馬溫公祠,還講述著家喻戶曉的故事

溫公祠主殿始建於宋代,明清有修葺。現存建築為清乾隆年間擴建。面闊五間,進深四椽,單簷硬山頂。內供奉司馬光四代五人彩色塑像。

保存著宋代建築的夏縣司馬溫公祠,還講述著家喻戶曉的故事

餘慶禪院是宋代為保護司馬光墓而建立的一處寺院。現存大佛殿,面闊五間,單簷懸山頂,建於宋代。殿內供奉釋迦牟尼、藥師、阿彌陀佛和文殊、普賢菩薩,東西兩側為十六羅漢,均為宋代彩塑。

保存著宋代建築的夏縣司馬溫公祠,還講述著家喻戶曉的故事

司馬光是我國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學家,曾任宋代宰相。司馬光砸缸就家喻戶曉的人物。

保存著宋代建築的夏縣司馬溫公祠,還講述著家喻戶曉的故事

他主編的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是一顆璀璨的明珠。在中國古代史學上,可與太史公司馬遷相提並論,史稱“兩司馬”。而《史記》與《資治通鑑》又恰恰是我所喜歡的兩部史書。早在1995年我就曾以微薄的工資,購買了一套當時由嶽麓書社出版的《資治通鑑》。

保存著宋代建築的夏縣司馬溫公祠,還講述著家喻戶曉的故事

此前,我曾去過陝西韓城司馬遷墓。這次到司馬光墓參觀,也算是了卻一樁心願。

保存著宋代建築的夏縣司馬溫公祠,還講述著家喻戶曉的故事

我,林間泉韻。愛好文學,喜歡攝影。遊走于山川水澤,漫步在庭堂院落。鍾情古文化,融入新時代;擁抱大自然,記錄小情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