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請幫助襄陽古隆中找到“回家”的的方向~她迷失了“回家”的路:

襄陽古隆中的歷史記載來源於東晉民史《漢晉春秋》裡的兩句話“襄陽有孔明故宅”“此號曰隆中”“亮家於襄陽城西二十里鄧縣隆中”。這裡有兩個地理座標:一個是襄陽,一個是鄧縣。看友們迷惑了:怎麼她的家一個在襄陽 ,而另一個家在南陽郡鄧縣呢?她的家到底在哪裡呢?我們要從歷史記載裡慢慢道來:

秦昭王29年自漢水以南置南郡,昭王35年自漢水以北置南陽郡。 自此南陽郡和南郡“以漢為界”成了兩郡的歷史邊界,自秦置及兩漢至三國鼎立前夕的公元208年,這個歷史邊界被沿襲沒有變更記載。秦置南陽郡時, 也劃置南陽郡鄧縣,鄧縣縣境:轄漢水以北,新野縣以南,蔡陽縣以西,山都縣以東。以上各縣均歸屬南陽郡,時襄陽古隆中在漢水以南,顯然不屬於南陽鄧縣轄治。資料來源《襄陽縣誌》記載,如下圖:

請幫助襄陽古隆中找到“回家”的的方向~她迷失了“回家”的路:

秦置南郡的中廬縣來自商朝時的廬國(如下圖),轄漢水以南。漢水以北,西周時有兩個曼姓國家,一為鄧(今鄧城一帶),一為鄾(今樊城一帶),居漢水以北。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把漢水以南(包括古廬)歸屬南郡,把漢水以北(包括古鄧、鄾)歸屬南陽郡,並在古鄧鄾地區置鄧縣,屬南陽郡。這個歷史傳統邊界~漢水為界,可追溯到商朝、西周。時中廬縣和漢水以北鄧縣,漢水為界,邊界清晰。

西漢初201年置襄陽縣。因在襄水之陽而得名,轄漢水以南,中廬縣以東,邔縣以北的地區。襄陽縣自中廬縣析出,在中廬縣以東,時襄陽縣西界萬山,萬山以西是中廬縣,地理座標明確,是以“襄陽無西”也是這個道理。中廬縣北界漢水,亦沒有變更。

獻帝初平年間公元190年,劉表移州治於襄陽城內,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控制南郡北部置襄陽郡,郡治也在襄陽城。資料來源《襄陽縣誌》,該縣誌錄存了以前史著裡的“邊界記載”。如下圖:

請幫助襄陽古隆中找到“回家”的的方向~她迷失了“回家”的路:

歷史上史著關於南陽郡和南郡的邊界記載清楚,至公元208年東漢丞相曹操立襄陽郡,割漢水以北的鄧城、鄾縣及山都縣歸屬襄陽郡,時南陽郡不至漢水,漢水成為襄陽郡的內河。原鄧縣北部於晉太康中割給新置義陽郡,穰縣改稱鄧縣置縣治鄧州。時襄陽立郡20年後公元227年,諸葛亮出師表奏章明明白白“躬耕於南陽”,與居漢水以南的襄陽古隆中有聯繫嗎?顯然沒有一丁點關係。如下圖:

請幫助襄陽古隆中找到“回家”的的方向~她迷失了“回家”的路:

《襄陽府志》記載:初平元年即公元190年,襄陽縣境:萬山以西,漢水以北是鄧縣縣境。時鄧縣不過漢水,所謂的“鄧縣隆中”何去何從? 中廬縣以東是襄陽縣,萬山以西當屬中廬縣縣境,襄陽古隆中在中廬縣縣境內。今天的泥咀鎮(改名臥龍鎮)及古隆中,時屬中廬縣轄治。如下圖:

請幫助襄陽古隆中找到“回家”的的方向~她迷失了“回家”的路:

《襄陽府志》的修訂及歷史變遷,這是古版《襄陽府志》如下圖,古版《襄陽府志》依然記載明確:北界漢水~但這是東漢建安初的南陽郡和南郡邊界。古版《襄陽府志》沒有對《三國志》記載的公元208年東漢丞相曹操立襄陽郡,做過多描述。襄陽立郡來自當事人曹操,曹操立襄陽郡時已經割漢水以北鄧縣之南部,劃治給襄陽郡。

請幫助襄陽古隆中找到“回家”的的方向~她迷失了“回家”的路:

這是修訂版的《襄陽府志》如下圖。從府志記載來看,該府志認可了襄陽立郡,但又不同於《三國志》記載的“襄陽立郡”說,“襄陽說”學者把《三國志》的襄陽立郡認同是“晉劃治。東漢丞相曹操立襄陽郡,曹操是東漢人,不是晉人,怎麼是“晉劃治”呢? “襄陽說”學者認為陳壽是三國蜀漢舊吏而歸於西晉史官,是晉人,所以《三國志》裡襄陽立郡的劃治是“晉劃治”。但無論是三國鼎立前夕的東漢末年“劃治”,還是“晉劃治”,襄陽立郡時襄陽古隆中都跨不過漢水以北,她自古以來沒有被鄧縣所轄治;時鄧縣也跨不過漢水以南,去管理襄陽古隆中。

請幫助襄陽古隆中找到“回家”的的方向~她迷失了“回家”的路:

是不是通過以上歷史記載及文獻,我們就可以給襄陽古隆中找到“家”了呢?但還不能,問題又出來了!

2013年襄陽考古發掘,歐廟鄒灣古城遺址出現了。這個古城遺址按歷史及文獻記載,幾乎可能被認定是東漢劉表州府所在地的襄陽城,也符合襄陽得名之說。雖然時“襄水”被改名為“渭水”,但這與歷史記載裡陝西兵禍混亂期間,逃難襄陽的陝西居民數千,居於“襄水”之旁,後置名“渭水”以了卻思念“故鄉之情”之緣。而今天的襄陽北津戍古城始建於東晉(377年~389年),公元500成於梁都。這裡出現了兩個襄陽古城,而據史載的諸葛玄依附劉表的襄陽城就在鄒灣古城。

那麼“亮家於襄陽城西二十里古隆中”究竟在哪裡呢?

請幫助襄陽古隆中找到“回家”的的方向~她迷失了“回家”的路:


請幫助襄陽古隆中找到“回家”的的方向~她迷失了“回家”的路:


請幫助襄陽古隆中找到“回家”的的方向~她迷失了“回家”的路:

從以上地圖資料很難得出“襄陽城西二十里(漢制距離)古隆中”的準確位置,按現在是距離16.6裡。襄陽古隆中在萬山西南直線距離15裡,至北津戍襄陽古城直線距離是24裡。不考慮實際道路彎曲產生“增大路程”,襄陽古隆中比歷史記載中“號曰隆中”不僅方向偏差,在地理座標上增加7.4裡,而按歷史古道到達襄陽古隆中路程只能更遠一些,按漢制距離計算直線距離有三十里,而實際路程更遠。從以上分析判斷 ,北津戍襄陽古城不可能是習鑿齒先生論述的“亮家於襄陽城西二十里古隆中”。

那麼從諸葛玄叔侄曾經依附劉表時的鄒灣古城遺址處分析,襄陽古隆中在劉表鄒灣古城遺址的西北方向,按現在裡制直線距離計算是19公里,似乎“錯位”更大。

而按習鑿齒先生“亮家於襄陽城西二十里鄧縣隆中”,所謂“鄧縣隆中”是在漢水以北的地區,方位在兩個“襄陽古城”的正北方向偏西位置,也不是啊!

按北津戍襄陽古城西是萬山和泥咀鎮,“號曰隆中”應當在泥咀鎮和萬山之間,而不是偏向西南方向。諸葛亮一家在這林深茂密、人跡罕至、野獸恣意的地方能夠幹什麼呢?去劉表的鄒灣襄陽城五六十里,隔山隔水,出行極其不便,生計或就學都是不可想象的困厄。

那麼,“襄陽說”的學者是不是要從劉表的鄒灣古城以西尋找“號曰隆中”的位置呢?如果有,僅僅漢制二十里路程,這個“地方”才符合歷史記載“號曰隆中”的地理座標,或諸葛亮一家生計或就學而比較方便。

也有襄陽人說,號曰隆中在襄陽以東,這一種說法連“記載”都沒有。也有襄陽人說了,號曰隆中在漢江邊上——但都不是現在襄陽古隆中的地理座標。

襄陽古隆中復建於1893年,距今237年。前人們選址現在的這個位置,也許就是無法確認習鑿齒先生的“號曰隆中”位置,而復建一些紀念性建築 ,作為文化傳承,把該地方作為“號曰隆中”的紀念地吧!也難怪蘇大才子在遊玩古隆中後曰“傳雲古隆中,萬樹桑柘美”,他也難以確定。

而所謂的“襄陽城西二十里鄧縣隆中”,就是紀念諸葛亮“躬耕於南陽”的一種認識中的想象,作為祭拜先哲諸葛孔明之地,也無可厚非。因為襄陽古隆中自古以來就不屬於南陽郡鄧縣,而諸葛亮確認的“躬耕於南陽”,實地在南陽臥龍崗的諸葛草廬。

諸葛武侯的紀念地,在全國各地都有修建,這是民族文化傳承的一部分,也是各地人民對諸葛武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尚情操的認可,而這一種歷史文化傳承將伴隨民族的繁衍而發揚下去。

襄陽古隆中的“回家”之路,似乎還非常遙遠,遙遙無期~在哪裡?也沒有人能夠說得清楚,而把她的位置座標弄準確。

(頭條圖片北津戍“189年劉表遷城北津戍”標註與歷史記載不相符合,但標註“地理座標”值得借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