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 面對疾病和死亡,也許我們可以更強大

很喜歡汪峰一首《當我想你的時候》的一句歌詞,生命就像是一場告別,從起點對一切說再見。

的確,疾病和死亡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並沒有遙遠得觸不可及。


面對疾病和死亡,也許我們可以更強大


作為親歷者,我深有體會。每天見到太多的人太多的事情,有些讓人無法忘懷,搶救室的輸液架、病房的壁燈,它們在旁觀記錄著人們在“生死之間”的掙扎和痛苦,思考著人與疾病、生死,如何達到平衡……

但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我們幾乎都沒有勇氣說為“死”做好了準備,無論你是心胸多麼開闊亦或是思想多麼豁達。

面對疾病和死亡,也許我們可以更強大

當與疾病和死亡狹路相逢,怎樣能不被它們密實的引力吸引脫軌,保持生活的正常運轉呢?

記得“選擇與尊嚴”公益網站已經推出了一個生前預囑《我的五個願望》。希望通過填寫和簽署這樣一份文件,讓更多人知道,在生命末期放棄使用生命支持系統,以自然和有尊嚴的方式離開世界是一種權利。

其實大多數在醫院裡面離世的病人都是痛苦的,這種痛苦常人無法想象。插管,心臟按壓下去5釐米(這樣才算有效)的那種感受,正常人永遠沒法體會到。

死是一種必然的狀態,讓死者走得更有尊嚴,痛苦更少一點,是活人應該盡的一項義務。


面對疾病和死亡,也許我們可以更強大

在醫院一位老者告訴醫生:一旦血壓下降到休克的程度,並且升壓藥不能維持血壓,那就不要繼續使用升壓藥,不要往心內注射腎上腺素,不要使用呼吸興奮劑,不要進行胸外心臟按壓,不要使用除顫器,更不要做氣管切開。

這些我都知道,因為所謂搶救措施都是毫無意義的,只會破壞他的軀體,有損他的尊嚴。


面對疾病和死亡,也許我們可以更強大

他的哲學是,活著就要有意義,死也要死得痛快,“寧願燃燼,也不願鏽蝕”。這是他的風格,獨立、灑脫、男子漢,絕不拖泥帶水,一輩子都是這樣,直至離開這個世界。

面對疾病和死亡,也許我們可以更強大

“偶爾治癒,常常幫助,總是安慰。”

“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

這是美國醫生特魯多的墓誌銘。

實際上現代醫學遠遠沒有那麼偉大,人類90%左右的疾病是無法治癒的,現代醫學只不過幫助我們控制疾病發展,提升生活質量。

有時候,我們面對病重的病人,合理的安慰比虛假的鼓勵更貼心。

面對疾病和死亡,也許我們可以更強大

因為,不管外人感覺如何,病人自己對疾病的判斷是最真實的,他們能夠感覺到自己的病是什麼階段。

“善意的謊言”有時候是徒勞的。試想,一個晚期癌症的病人,極度消瘦,你對他說他一定會好的,誰能相信呢?


面對疾病和死亡,也許我們可以更強大

病人需要的是心靈的安慰,不是虛假的鼓勵。

醫學是有限的,每個人都必須面對死亡,這是迴避不了的實際問題。面對病重的病人,即使康復無望,我們至少能多陪陪他們,給他們心靈的慰藉,陪著他們一路走好……



關注袁大夫,分享每日感悟!

面對疾病和死亡,也許我們可以更強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