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 为什么说1800年,是清朝大衰退的前夜


为什么说1800年,是清朝大衰退的前夜

让我们从以下一组数字进入19世纪初的大清帝国。

1800年,帝国人口达到3亿,法国人口2744万,英国人口1500万左右。

1800年,帝国GDP占世界的35%,欧洲占28%,美国占0.8%

对中国人来说,这组数据很容易引爆内中的兴奋点,如果当时的人也能“有幸”目睹,心情想必更甚。他们会更加坚定的相信,先帝爷(乾隆)虽于上年驾崩,但帝国的强盛依旧能够持续,天朝上国的辉煌无人能敌。

为什么说1800年,是清朝大衰退的前夜

庞大的数字总是能让人们失去精确的判断力,幸好有一个事实为我们可能发热的头脑泼了一盆冷水。那就是白莲教起义。

经过6年的不断镇压,白莲教起义才被打压下去,但此时朝廷已花掉军费2亿两,这笔钱相当于4年的财政收入。等于嘉庆以帝国信用的方式,向百姓预支了4年的赋税。

对最高领袖来说,这类事件或许不能马上触动他敏感的神经,但一件事情的发生,让他猛醒——祖宗的盛景实际上已经远去。

1803年闰2月20日,嘉庆从圆明园返回皇宫。此时,原内务府雇员,现失业者陈德,仗着脸熟,带着15岁的大儿子陈禄儿大摇大摆地走进紫禁城,潜伏在神武门旁顺贞门外西厢房的山墙后。

当嘉庆的銮舆进入顺贞门时,陈德开始了他的刺杀行动,终因寡不敌众,而被捉拿。

事后嘉庆知晓,这原本是不应发生的一件悲剧。陈德背后并没有反清的秘密恐怖组织,他之所以刺杀嘉庆,无非是生活困顿,活着没意思,想图个痛快的死法。

这是个案,但显然不是孤立的。像陈德这样的失业者乃或生活困难者又何止一人,其背后必然隐没着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清帝国已无可避免地走上了衰败之路。而作为这个世纪的开端,1800年,注定成为全面衰退的前夜。

嘉庆皇帝虽然有心复振帝国的荣光,也深知问题的根结所在,他曾作诗骂那些庸碌无为、贪赃枉法的庸吏和贪官:

“满朝文武着锦袍,闾阎与联无分毫;一杯美酒千人血,数碗肥羹万姓膏。人泪落时天泪落,笑声高处哭声高;牛羊付与豺狼牧,负尽皇恩为尔曹。”

为什么说1800年,是清朝大衰退的前夜

但是可惜,身处当日的帝国,他不可避免地还是跳不出虚假的景象,以为一切的问题都是暂时的,天朝上国的光辉会永远普照自己与亿兆子民。谁让他是中国的皇帝!

或许通过简单的对比,我们对于东去的帝国背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会比本文开篇所叙的那些“令人惊叹”的数字更具冲击力。

1800年,在帝国最富庶的江南,尤其是现在的上海,最普遍的纺车依旧是从元代就有的一手三纱纺车,通过技术进步,动力也从手摇改为脚踏,熟练工每天操作10小时,可产纱8两。

1800年,英国的棉纺业已有300座以卷轴纺纱机为产生工具的纺织厂。这种纺纱机无需人工操作,以水力为动力,不仅产量是中国纺车的数十倍,而且纺出的纱坚韧而结实。

与中国式纺车几百年都是一个模样不同的是,英国的纺纱机更新换代极快,同年,由童工出身的塞缪尔·克隆普顿发明,性能远超卷轴纺纱机的走锭精纺机被600家工厂装备。

1800年,英国年产煤1500万吨,而中国方面,直到1936年,这个数字才达到400万吨。

何以出现如此悬殊的差距?一种可能的解释或许能解开我们的疑问:工业需求的缺乏导致中国煤炭工业的滞后。事实上,此时的帝国依旧是一个“农业的系统”。

为什么说1800年,是清朝大衰退的前夜

1800年,英国拥有蒸汽机321台、5210匹马力,25年后,这个数字猛增到1.5万台,37.5万匹马力;1844年,英国铁路已经长达2235英里。帝国方面更无法比拟。

我们似乎不应该因为这种遗憾事情的存在,就肆意指责帝国的首脑。但是有一点,嘉庆帝应该背负起应有的责任。

当他有机会接触西方人,就应该向他的先祖康熙一样,去了解并积极的学习那些的确先进也的确有用的“奇巧淫技”。但是他学错了榜样,以乾隆的方式与英国使臣阿美士德争执于礼仪问题,以致贻笑大方。

帝国能够自图振作的时间委实不多, 1800年,距鸦片战争只有四十年。在那之后,是接踵而来的150年的苦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