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雍正登基后,其兄弟的名字都把“胤”字改成“允”字,为什么乾隆登基后,他的兄弟没改“弘”字?

SeanLee31583863


“避讳”,这是个古而有之的话题,并不奇怪,但雍正皇帝的做法,还是有着一些深层次的考虑:

1、表面来看,这是封建王朝的传统,像北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他的弟弟赵匡义和赵匡美都改了名字为赵光义、赵光美(后又改为赵廷美);唐明皇名李隆基,他即位以后,他的弟弟岐王李隆范改名李范,薛王李隆业改名李业,都去掉了与皇兄相同的辈分字“隆”。但其实这种让亲兄弟改名的情况其实并不多,康熙皇帝为了避讳也不过是让“玄”字少写一笔而已,雍正皇帝其实另有打算;

2、深层原因,立威。雍正皇帝的继位疑点重重,从他执政的十三年年来看,其非法登基的可能很大,而且一上来就让众兄弟改名,更多是一种威慑的考虑。不仅如此,他还把宋太祖赵匡胤改为“赵匡允”,明朝的崇祯皇帝改为“崇正皇帝”。其实“胤”字并不算常用字,完全可以用别的方式来实行,雍正的种种做法更多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

乾隆登基后,却没有强迫兄弟们改名字,其实他也有自己的考虑:

1、向祖父学习,乾隆皇帝的偶像可不是他的父亲,而是他的祖父康熙皇帝,其实乾隆也有避讳,他不过是向祖父学习罢了,将“弘”字少写一笔(和“玄”字一样),这样省了很多麻烦;

2、自信的表现,乾隆与雍正不同,登基后更改了很多前朝的严苛政策,显示出与父亲的不同,以便获得人心。为何有如此表现?因为雍正子嗣较少,其实在乾隆还是亲王的时候,大家都已心知肚明弘历就是接班人了,所以他的登基可以说是众望所归,他不需要去勾心斗角,这就是自信的表现。

其实乾隆之后的皇帝做得更好:嘉庆皇帝,本名永琰,即位以后,为不使兄弟们因避自己的名讳而改掉辈行字“永”,自己改名“颙琰”,如此一来,众兄弟不用改名不说,老百姓也不用为避讳“永”这个常用字担心了。道光皇帝本名绵宁,即位后改名旻宁,也是为了让有辈分字“绵”的兄弟们不用再改名避讳。

都是改名,一个改诸兄弟,一个只改自己,显示出的是刻薄与宽厚的区别。


黑水布衣


古代有避讳之说,主要是避皇帝的名字等,有的朝代避讳比较轻,有的则非常严格。宋代之后,皇族命名出现字辈之说,尤其是宋、明、清三朝,皇帝在未继位之前,常和兄弟使用同一字辈,在继位之后,其兄弟为了避讳,就需要将字辈换了。

如宋代,避讳比较严,赵匡胤、赵匡义、赵匡美三兄弟本来都为“匡”字辈,赵匡胤成为皇帝后,就将其改为“光”字辈,赵匡义、赵匡美更名为赵光义、赵光美,赵光义成为皇帝之后,赵光美又要避讳,又改名赵廷美。

明代虽然也有字辈,但是明代避讳较轻,皇帝的一些兄弟并不需要避讳。

清代康熙才开始将儿子按照统一的字辈命名,雍正继位后,为避讳,将兄弟们的“胤”改为“允”。

但是乾隆并不在意,乾隆继位之后以“朕以避名之典,虽历代相沿,实乃文字末节,无关大义”为由,并不要求避讳,所以他的兄弟仍然使用“弘”字辈。

不过乾隆对其后的继承人做了规定,“朕以为与其改众人之名,以避一人之名,莫若改一人之名,使众无可避,较为妥善”,将其后的“永”字辈、“绵”字辈改为“颙”、“旻”,但只要求皇帝一人更改,所以继位的嘉庆皇帝名字由“永琰”改为“颙琰”、道光皇帝“绵宁”改为“旻宁”。


楚邾


避讳这种行为始于何时已经无考,但有据可考的,自汉王朝起避帝讳的制度已经比较成熟了。为了避汉高祖刘邦的帝讳,汉王朝将秦王朝的相邦改为了相国,《史记·萧相国世家》便是明证。在此之前,“首席宰辅”通常被称为相邦而非相国。

书归正传,提问者说到:清世宗雍正帝即位之后,其所有兄弟的名字都将胤字改为了允字,为什么清高宗乾隆帝即位之后,他的兄弟没有改弘为其他字?其实,不仅清高宗的亲兄弟如弘昼、弘曕没有改名,他的叔伯兄弟弘晳(废太子胤礽子)、弘晓(怡贤亲王胤祥子)等等也都没有改!这又是为什么呢?

古人避帝讳的常见方式

提问者所提到的改名,实际上之前古人避帝讳的一种方式而已。皇帝名讳中使用的字,臣下自然是不能再用的,怎么办?臣下改称另外的字呗!如清世宗一众兄弟将胤改为允就是这种方式,但这并不是唯一的方式。

唐王朝的开国元勋——英国公李勣就是另外一种情形,李勣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小说里的所谓“徐茂公”只是以讹传讹罢了。后来,徐世勣因功被唐高祖李渊赐国姓李,于是徐世勣便成了李世勣。“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李世民逼父退位、成为了皇帝。皇帝名字中出现了世,李世勣自然是不能再用世字了。于是,李世勣索性将世字从名字中抹去了,改名李勣。这同样是避帝讳的一种方式,不一定非要改字,直接抹去也可以!可清世宗的兄弟们不行,满洲人称名不带姓,清世宗兄弟们的“通用名”只有两个字,如果毅亲王胤礼,如果抹去胤字就只剩一个礼字了,称名不带姓、总不能就叫礼吧?因此,他们只能将胤字改为其他字。

除了改字、缺字之外,古人避帝讳还有其他方式。比如皇帝名讳中的字是民间最常用的字眼,让全民改字、缺字显然过于“工程浩繁”了!怎么办呢?众人改不如一人改,皇帝自己将名字改了、改成非常用字甚至生僻字。如汉宣帝刘询,原名刘病已,病已二字都是百姓最常用的字眼,于是汉宣帝即位之后将自己的名字改为了刘询。再如宋太宗赵匡义,因为避宋太祖的帝讳将名字改为了赵光义,可光义二字同样是百姓最常用的字眼。宋太宗即位之后,为了百姓避帝讳方便,索性将自己的名字改为了赵炅,这同样是避帝讳的一种方式,而且清王朝也出现过不止一例!清仁宗嘉庆帝即位之后就将原名永琰改为了顒琰,他的儿子清宣宗道光帝也有样学样,即位之后将名字由绵宁改为了旻宁。这是最不给百姓添麻烦的做法,但毕竟是改自己的名字,并不是所有皇帝都乐意!

清高宗弘字的问题

实际上这种情况不止清高宗一人,在清王朝的皇帝中,清文宗咸丰帝奕詝之后的几位皇帝即位之后都没有要求兄弟改名。难道不用避帝讳了?显然不是!这就涉及到古人避帝讳的另一位方式了,即缺笔避讳。

在讲这个问题之前,先说一个小故事。据清末民初涛贝勒府的太监后来回忆,一次他伺候涛贝勒(末代皇帝溥儀的亲七叔、加郡王衔贝勒载涛)写字,写到儀字时载涛居然最后少写了一笔。这位太监“抖机灵”、提醒载涛写错字了。可载涛却说儀字就该这么写,这是避圣讳!避的谁的圣讳?末代皇帝溥儀。

说到这里相比大家也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虽然清高宗即位之后没有要求兄弟们改名,但遇到弘字缺笔还是必须的!最常见的缺笔就是少写最后一个点,这实际上和改字并没有本质区别,只是读音仍然相同罢了。但遇到曆字仍然是要改用其他字的,于是其他人写曆字便被改用歷字代替了。不仅清高宗如此,清圣祖康熙帝的玄字同样也是缺笔避讳,少写最后一个点。电视剧《康熙王朝》里曾提及周培公参加科考,因为玄字没有缺笔被轰出了考场。虽然是电视剧的情节,但起码反映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清圣祖的帝讳也是要避的,并不是从清世宗开始清王朝才要求避帝讳!

其他领域的避帝讳

中国古代不仅人名需要避帝讳,其他领域同样如此。因为牵扯面太广,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就举一个例子,现江苏省扬州市代管的县级仪征市。仪征市在雍正元年之前叫儀真县,雍正元年为避清世宗帝讳改为了儀征县。宣统元年,清逊帝溥儀即位,儀字也成了帝讳,于是儀征县又被改为了扬子县。直到民国建立之后,扬子县才重新改为了仪征县。

当然,避帝讳也是有范围的,只需要避皇帝名讳中出现的字本身,同音一般不在避帝讳之列。雍正元年就有名字中出现与禛字读音近似但不同字的大臣请示清世宗是否需要改名避讳,但清世宗的回复是“又不是同一个字,不用了!”当然,这也有看皇帝本身的态度,如果皇帝在意,同音也必须避帝讳。甚至更夸张的如明武宗朱厚照,居然一时兴起,因猪与朱同音,不让民间吃猪肉!虽然最后不了了之,但明王朝官方文书提及猪时通常还是以豕字代替,大概其也有避帝讳之意吧……谁也不想因为文字丢掉脑袋不是?还是不惹事的好!

综上所述,清世宗即位之后让兄弟改名是古人避帝讳的一种方式。但清高宗即位之后没有要求兄弟改名并不是不再需要避帝讳,只是换了另一种方式——缺笔避讳而已。虽然表面看二者是不同的,但实际上并没有本质区别,弘字少了一点还是原来的弘吗?这和改成其他字又有什么区别呢?在现而今的信息化时代,缺笔的弘与原本的弘,在输入法中只能是两个不同的字,不是吗?


农民工歪说历史


中国古代的避讳制度是十分严格的,有很多人甚至因此而丢掉了前程,古代讲究避讳的原则就是“避尊者讳,,避亲者讳,逼圣人讳”。很多自以为是的有心人,利用这个规则,要求人们强行闭会,就造成了很多故事。最有名的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就说有个叫田登的州官他不让本周的百姓用登字,发“deng”的音。到了元宵节以后,每年都有三天灯节,百姓张灯结彩,在河中放灯。但是因为田登的原因,当时负责的衙役不敢用灯字,所以就写了放火三日。于是人们就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传为笑谈。唐朝著名的诗人李贺,因为父亲的名字是晋肃,晋与进士的“进”同音,被有心的人利用,不准李贺参加科举考试。


唐朝,宋朝和清朝是我国历史上必会最严重的王朝,其实古代皇帝一般都是两个字,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减轻了避讳的麻烦。改兄弟名字的皇帝,历史上最有名的有两位一个是宋太祖赵匡胤,另一个就是雍正皇帝。赵匡胤陈桥兵变夺得了皇位,杯酒释兵权又大大加强了皇权。从心理上来看,赵匡胤的得失心会重一些,所以他更想把皇帝的位置牢牢抓在自己的手上,要做天下人的尊重。所以赵匡胤把自己的弟弟赵匡义,赵匡美都改名为赵光义,赵光美。后来兄终弟及赵光义继承了哥哥的皇位,赵光美又一次被改名为赵廷美。雍正只是一登基,就把自己弟弟的名字由“胤”改为“允”。清朝是满族政权姓氏比较长,所以也不太可能出现名字里一个字的情况。


胤禛经过九子夺嫡,登上了皇位,兄弟们为了一个皇位整的头破血流,胤禛一上位自然要让人们认识到自己才是唯一的那一个,兄弟们的名字都得改,彻底的改。只有和他关系好的老十三在死后,才把名字又改了回来。那乾隆为什么没改,因为乾隆比较宽容,他说兄弟们写弘的时候少一点就可以了,不用改。所以乾隆也是要避讳的。乾隆还有一点做的很好就是永琰在登基的时候,觉得“永”太常见,避讳太麻烦,所以把永改为“颙”,后来道光帝都是效仿,咸丰以后基本就不避讳了。其实到后来皇权削弱,内忧外患的,保住命就好了,这些有的没的,身外之物就不那么讲究了,当然这只是开玩笑的话语。顺治皇帝福临有句话说的好“不可因朕一人,致天下人五福”所以第一个入关的顺治没有避讳,但是乾隆时候“五福临门”是不让用的。避讳与统治者的心力和性格也是关系密切的。



红雨说历史


避讳,是封建社会的一种礼仪制度,他有一个基本原则“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避皇讳只是其中的一种。

规避皇讳,在历史上最为常见,历朝历代所始终的方法也不一样,大致和分为以下集中,空字避讳,改字避讳,缺笔避讳。

空字避讳

空字避讳很简单,就是将该避讳的字空着不写出来,或者用方框代替,或者用某代替。

比如隋末起义军将领王世充,在李世民登基后“世”字就需要避讳,所以在一些史书中王世充的世字就被去掉不写,有时候很容易让人将王世充和东汉哲学家王冲弄混。

改字避讳

比如东晋时期为了避讳司马昭的“昭”字,在很多史书中将出塞的王昭君改为王明君,还就是题目中说的,四阿哥胤禛继位后,其兄弟们被迫将名字中的胤字改成允。其实这种情况早在宋朝就出现了,赵匡胤继位后,其兄弟名中的匡字就改为光,随后其弟赵光义继位,四弟不得已再次改名,从赵光美改为赵廷美。


十三阿哥胤祥虽然是雍正死党,但是在雍正继位后,名字也改为允祥,因为这是制度,允祥死后,名字又被改回胤祥,已经是开了天恩了,这也是清朝臣子不避讳的特例。

缺笔避讳

我们再回归到问题中,乾隆皇帝名叫爱新觉罗.弘历,实际上在弘历登基的时候他的弟弟仅有一个,那就是弘昼,弘曕已经过继给康熙十七子允礼去继承果亲王的爵位。

弘昼虽然还是叫弘昼,但是“弘”字还是做了避讳,在书写时去掉了最后一笔。

最后还需要说明一点,避讳在封建社会是很严肃的事情,王公大臣如果在公文中忘记避讳会遭到弹劾,考生如果忘记避讳有可能会被取消考试资格。

不仅是皇家,在现实生活中取名字的时候也要避长者讳,比如小品中那种父子名为刘老四和刘老五的情况是很少出现的。


一点点历史


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底蕴深厚,但讲究也多。其中礼仪制度中的避讳就是最讲究的一种。



贤者、为尊者、为亲者的名讳都是要避的。当然最大的还是"避皇讳"。皇帝的名字是不能胡喊乱叫的,否则会招致杀身之祸。若在文章典籍书写中万不得已出现皇帝的名讳。也要采取空格、缺笔、谐音来处理。如康熙皇帝玄烨那个玄字就要少上面一点或右下一点。以彰显皇帝名字不可触及的地位和尊贵。



康熙皇帝一次加恩科科举取士时,一名很有才华的举子因文章中出现了完整的玄字,立马落弟。当然他也有一大好处,会给后来考史者带来便利。若典籍中玄字有缺笔,直接判定是康熙本朝的。


题中提到雍正朝很严刻,乾隆后为何不大计较,确实直到清末奕匡、载涛、溥杰都没有避讳。因各朝差距很大,略述一二:

一,大清雍正帝胤禛登基后,他的众家兄弟均由胤改为允。加以区隔。据说唯十三弟允祥临死前,雍正恢复了他胤祥的称谓。以显示雍正对这个特殊弟弟的天赐恩惠。

还有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二弟三弟改为赵光义、赵光美。待赵光义登基后,三弟赵光美又改为赵廷美。这可能是历史上独一份。

二,一些名称和地名也要避皇讳。如秀才,为避光武帝刘秀的名讳,很长时间改称茂才。秦汉时的启封,因避汉景帝刘启而改称开封。北京皇城的玄武门因避康熙玄烨而改称神武门。都延用至今,再未往回改。

三,还有一种特殊现象,避讳的太多,以至形成了文字狱。如明太祖朱元璋,因幼年出家当过和尚,登基后,连光、亮、明、秃等都要避讳,不知冤杀了多少稀里糊涂死去的人。


晚亭与落霞同晖


乾隆登基后说,他们的名字都是康熙爷给起的,尊重皇爷爷,兄弟们就不避讳改“弘”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