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陈忠实巧妙的空间设置,演绎出“一个民族的秘史”


《白鹿原》| 陈忠实巧妙的空间设置,演绎出“一个民族的秘史”


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展示的是关中平原上人们生活的原生态。小说把具体的人物命运与宏大的历史进程连接起来,在地域空间和文化空间上,都具有巧妙的设置,使历史、文化的发展状态具有了生命的灵气。

作者以自己土生土长的关中地区为切入点,展现了20世纪中前期关中农村地区独特的人文风貌。就如提起湘西风情就会想到沈从文,提起北京味则会想起老舍一样,陈忠实成为关中地区风土人情的典型代表。小说不仅以关中平原为依托,更以关中文化为代表,从地域空间、文化空间的辗转变化中,反映了这个地区的人们在历史的洪流中怎样在传承和变革中所经历的矛盾、怀疑和改变的复杂过程。

下面我们就从地域空间和文化空间来探讨《白鹿原》这部小说的巧妙设置和小说中人物命运的变化以及在历史的进程中人们新旧思想的碰撞及反思。

《白鹿原》| 陈忠实巧妙的空间设置,演绎出“一个民族的秘史”


关中地区:地域的涵盖性使白鹿原中的人物有了更广阔的活动空间,从而使小说中的人物更具有代表性

白鹿原是由渭河水冲击而成的黄土地,水深土厚,广而平坦,两边有浐河和灞河流过,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原”的特色。这个位于“八百里秦川”下的地区在气候上既有陕北的粗犷之气,又有陕南的秀丽之美。关中地区的人常以“原”的三种地形来定义人们的生活状态。山上面的平地土地肥沃,是生存条件最好的地域,这里生活的人一般经济条件比较好。山上往下是住在山坡上的人,生活条件就会苦很多,尤其这里的男人更要比原上的人辛苦。山坡往下是在河边住的人,他们的生活条件就更艰苦。《白鹿原》中所讲的人物就是从原上到山坡地的那些人。

但是作者并未仅仅把故事的发展局限在这一小块地域上,而是扩展到了更广的区域。如黑娃和小娥相识在渭北地区,鹿兆鹏的革命活动大部分集中在秦岭一带。这就使小说中人物命运的变化更具有普遍性,反映了整个白鹿原乃至整个关中地区的人文风貌。

《白鹿原》| 陈忠实巧妙的空间设置,演绎出“一个民族的秘史”


黑娃为了躲避白嘉轩辞别父亲去渭河北边给人打工熬活。那里是河川地,不但一马平川望不到头,还全是平展展的水浇地。这里的佃户地多钱厚,家境殷实,比白鹿原上的人生活条件好很多,就引得白鹿原上的人来此打工挣辛苦钱。这些有钱人的生活方式自然也和白鹿原上的人不一样。比如财大气粗的郭举人不但花钱娶了小妾,还有了长命百岁的愿景。这就使他做出让田小娥给他泡枣滋补的荒唐事。最后逼得田小娥背叛郭举人,与黑娃私通。作者陈忠实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通过地域性的扩展演绎出更多的众生相,使小说中的人文风貌更具有全面性。

鹿兆鹏在那个时代背景下,首先以一个先行者的视角看到了白鹿原以外的世界,那是他的祖辈们一辈子都不曾看到也不曾想到的世界,更是使他接触到了与白鹿原上完全不同的思想和生活方式。鹿兆鹏先是上省城求学接受革命思想,引出当时的革命者。然后他追求婚姻自由逃避婚姻,引出当时的悲剧妇女代表冷秋月。他回到白鹿村当上校长以后又引出白鹿村上一些觉醒的“革命者”。然后随着不断地逃亡鹿兆鹏又接触了县里的执权者,山上的土匪。进一步把地域扩展到秦岭一带。从而作者依据地域的扩展把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的人物群像涵盖不缺,使作品成为一个时代的代表。

其实作者笔下的白鹿原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除了白鹿原,还包括陇亩纵横联结着的渭河平原和巍然耸立的秦岭地区。小说中提到的三十多个山川村镇大多位于这些地区。这些景观和地区都紧挨着白鹿原,与白鹿原浑然一体,是许多事件发生的地方,为《白鹿原》中的人物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活动场域。地域空间的扩展让小说中人物的命运更复杂多变,也更具有代表性。小说被誉为“渭河平原五十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一点也不为过。它已然成为“一个民族的秘史”。

《白鹿原》| 陈忠实巧妙的空间设置,演绎出“一个民族的秘史”


白鹿祠堂: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使小说中人物的命运在此发生转折,更能引起人深刻的反思

陈忠实在“寻根”文学的启示下去寻找民族精神,但是他又与其他“寻根”作家不同。他认为“文学之根”应在人口密集的地方,而不是人烟稀少的偏远之地。所以他在创作《白鹿原》时把目光放在了主宰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儒家文化上。

《白鹿原》讲述了白、鹿两大家族从清朝末年开始的百年变迁。而作为这两大家族活动场所的白鹿原因白鹿传说而得名,也因白鹿文化而被传承。这里的关中儒学是儒学的一个重要支派,主要代表人物张载、申颜、侯可、吕大钧等都是关中人,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礼》为用,以孔、孟为法。

白鹿原做为一个相对比较封闭,地处关中平原的农村,自然发展速度缓慢,接受文明的程度不深。所以对他们来说白鹿祠堂就成了他们自始至终奉行儒家思想的主要载体。《白鹿原》中所发生的很多大事都是在祠堂举行的。祠堂的主要功能是做为祭祀祖宗、学堂、族里官人议事的地方。所以许多诸如族人祭祀,拜堂成亲,开学典礼等事都在祠堂举行。尤其是那些伤风败俗的罪人,更是把祠堂当成惩罚他们的场所,而很多被惩罚者的命运也因此改变。

《白鹿原》中发生在祠堂中的惩罚有四次。一次是惩罚赌博的人和吸食鸦片的人。因为《乡约》被无视,许多人在村里聚众赌博,吸食鸦片,使家里倾家荡产,妻儿无食无依,沿街讨饭。作为族长的白嘉轩为了重振相约,制止这些恶习,把村里所有的男人集中到祠堂按照《相约》中的条纹和戒律惩罚这些犯错者。惩戒的方法简单粗暴,不是烫手就是让他们吃屎。结果却使这些人幡然悔悟,村中风气变好。

《白鹿原》| 陈忠实巧妙的空间设置,演绎出“一个民族的秘史”


其它的三次分别是:黑娃、白孝文、鹿兆鹏偷看驴马交配的事;行“淫乱之事”的白狗蛋和田小娥;和田小娥行不轨之事的白孝文。这些人在这个最庄严的圣殿里被绑在惩罚的耻辱柱上,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尤其是黑娃和白孝文。

黑娃做为白鹿原上最叛逆也最真性情的人物,他命运的转折点几乎都与祠堂发生着重要的关联。

黑娃是长工鹿三的儿子,出身贫苦,面对白家的仁义,黑娃有着本能的阶级反抗,他不愿一辈子都和父亲一样寄人篱下,于是他在白嘉轩让他去祠堂念书时,带着白孝文和鹿兆鹏借着去河边砍柳枝的时候,去看白兴给马配驹。但是白嘉轩、鹿三和徐先生这些儒家道德的传承者感到了恐惧。于是他们便狠狠惩罚了这三个孩子。而黑娃所受的惩罚最重,除了徐先生的惩罚他父亲鹿三还额外惩罚了他,使他晕睡到第二天早晨才醒来。这个本就不喜欢读书的人从此更厌恶祠堂,于是便退学出去打工彻底告别读书求功名之路。

黑娃所受的第二次惩罚是一种无形的耻辱。只是因为他领回“伤风败俗”的田小娥做媳妇,就被族法所不容。他不仅不被允许进祠堂拜堂成亲,还被父亲断绝父子关系,逐出家门,自己住在一个破窑洞里。后来在鹿兆鹏的鼓动下,黑娃在白鹿原发起“风搅雪”运动,砸祠堂,毁相约,来发泄他心中的仇恨。运动失败后他上山做了土匪头子,报复了白鹿两家,打折了白嘉轩的腰。他的这些行为都与祠堂息息相关,也是他最给贫苦农民阶级的一种本能的觉醒。

《白鹿原》| 陈忠实巧妙的空间设置,演绎出“一个民族的秘史”


而白孝文做为白家的长子,第一次被惩罚是因与黑娃他们的无知犯错。但是这次惩罚却使他成为“性压抑者”,否定了自己的本性。以至于结婚后对男女之事一窍不通。可是在他明白了性事之后又走向极端,纵欲过度。然后父亲再度制止,使少年的白孝文正常的欲望得不到满足,这又为他与田小娥偷情埋下了祸根。白孝文在中了鹿子霖的圈套与田小娥发生越轨之事后,使一生希望轰然倒塌的白嘉轩对白孝文实施了更加严厉的惩罚。这次惩罚彻底让白孝文撕去了正人君子的面纱,由有前途的族长继承人堕落为一个不要颜面,不顾家人死活的“不孝之徒”。

这个堕落的过程在白嘉轩和鹿三看来是因为白孝文贪恋女色,实际上却是封建道德礼制下的极端惩罚方式的结果。由于封建道德的封闭和狭隘性,使那些犯错的人不但肉体受到侵害,尊严也受到践踏。于是他们便以一种自我堕落和毁灭的方式来对抗冷酷无情的礼法。

白鹿祠堂是新思想和封建礼制对抗的重要阵地,所以它一次次地被毁,又一次次地被重修。作者陈忠实从广阔区域空间网罗起众生相,又把这些人的命运变化通过白鹿村祠堂这样一个封闭狭隘的空间来展现,反映了主宰人们命运的封建礼制的残酷性。也使我们更确信面对历史发展的巨大洪流,封建宗法社会必然会被现代文明社会所取代。也让我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深刻的反思,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再让那些历史的悲剧重演。

《白鹿原》| 陈忠实巧妙的空间设置,演绎出“一个民族的秘史”


六棱塔:作为人物性格的载体,体现了作者“五四运动”的新思想和其内心的矛盾性

《白鹿原》中的众多建筑都是一种文化现象。而陕西作为最先接触佛教的中原地区,佛塔数量众多。所以镇压田小娥的“六棱塔”成为陈忠实来表述地域特征和文化内涵的重要建筑。

六棱塔树立在白鹿村村东头黑娃和田小娥居住过的破窑上。塔身结构为六棱形,象征着东、西、南、北、天上、地下六个方位。塔身东西两面相对雕刻着一轮太阳、一轮月牙,意喻“日月正气”。可以让诚信者免除战争、瘟疫、饥寒以及旱涝、洪水、狂风等一切自然灾害,令人所处之地福乐安康、稻粱满仓、邻里融洽、家庭和睦,呈现一片祥和之景。塔身南北两面为两只白鹿象征着“白鹿惊魂”,这是白鹿原代代相传的神话。这个设计出自于白鹿原的大儒朱先生之手。

田小娥这个人物的原型本来是作者在县志的贞洁录中被那些赋予贞洁称号的妇女的悲惨命运所震撼后,塑造的一个敢于反抗的人物,借以抒发一种同情和悲郁的心情。而这时作者又受到了“五四”时期被改编的神话故事“白蛇传”的影响,这个富有反抗精神的白娘子给了他灵感,于是就有了田小娥和镇压她的六棱塔。

《白鹿原》| 陈忠实巧妙的空间设置,演绎出“一个民族的秘史”


“五四”时期,思想先驱者们发起了打破中国传统伦理性社会结构的“新文化运动”,强调人的自主意识的觉醒,所以“白蛇传”不断地被改写。作家们摒弃颂扬封建正统思想,在文学创作中加入了许多“现代意识”。鲁迅的杂文《论雷锋塔的倒掉》就是把社会新闻与民间传说结合起来,把“塔”看作封建礼教吃人的象征,赞扬了白娘子的反抗精神,对设塔的法海一样的黑暗势力给予无情的鞭挞。其实雷峰塔底并没有白娘子,但是希望自由、平等的作者们却希望它倒掉。陈忠实也一样,他既设计了当代的“白娘子”田小娥,也设计了造塔镇妖的朱先生和白嘉轩。

陈忠实在创作《白鹿原》之前,多次查阅当地的县志和文献资料。当他在翻阅县志时发现一部二十多卷的县志竟有四五个卷本是宣扬本县的贞妇烈女的。事迹大抵相同,如出一辙。这些女人十五六岁离家嫁入婆家,婚后生子,孝敬公婆,相夫教子。不幸中年丧夫,却依然初衷不改,独自抚养孩子长大,一生独善其身直至去世。县令遂赠金匾以示表彰。这些贞洁烈女人数之多,令人咂舌。有的人甚至只记着××村××氏,连事迹和真实姓名都没有。这些女子以鲜活的生命,美好的青春为代价,受着这些“乡约族规”的约束,孤独一生,实在让人惋惜。陈忠实看完这些触目惊心的人物长卷,就产生了创作一个完全与这些人不同的角色。于是他就想起民间流传的荡妇淫女的故事。田小娥就在陈忠实的笔下诞生了。

在《白鹿原》中,田小娥一直处于被压迫、被屈辱的境地。作为小妾,她主要的作用是给郭举人“泡枣”,即使与那个老掉牙的丈夫在一起时也会受到大老婆的监督和限制。如果按照当时的礼制,她应该无条件地顺从忍受。但是田小娥却开始了反抗。她把枣泡在尿盆里给郭举人吃;还与长工黑娃偷情,最后私奔。即使不被族法所容,不被家人接纳,她却仍旧乐观地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是在黑娃被通缉逃走后,田小娥因中了鹿子霖的圈套而沦为鹿子霖的情妇。后来她又被鹿子霖挑唆,勾引白孝文堕落,被视为荡妇和恶魔。结局是田小娥被公公鹿三杀死镇于“六棱塔”下。

田小娥虽然没做过伤天害理的事,但是她作为一个追求自由,追求爱情,反叛封建道德的代表,在当时的社会礼制下自然难逃死亡的悲惨命运。但是作者为了使田小娥的反抗更激烈,没有让她就这样悄悄地死去,而是让她的鬼魂附在鹿三身上到处哭诉,借此来揭露传统封建道德对正常人性的毁灭。

《白鹿原》| 陈忠实巧妙的空间设置,演绎出“一个民族的秘史”


而设塔之人朱先生和白嘉轩则是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

白嘉轩一生都按照儒家伦理行事,没有丝毫含糊。他重修祠堂、办学校、实践“乡约”,教导民众,惩治罪人,灾难和瘟疫到来时挺身而出,当仁不让。他仁义尽致,把长工鹿三当成家人,不离不弃。对黑娃宽宏大量不计前嫌,在黑娃危难之时尽力搭救。白嘉轩做为儒家思想坚定的守护者和践行者,一生都用儒家伦理要求自己,把“仁义”当成自己的处事准则。

朱先生做为白嘉轩的精神导师,一生独处,淡泊名利。吃穿用度简朴随性,讨厌一切繁文缛节,品格高尚,堪称关中之大儒。他心系民众,乐善好施,在饥馑之年为百姓奔走,赈灾济民。面对日军的侵犯,他不顾年老体衰,发表宣言,甚至要投笔从戎,奔赴前线。

对白嘉轩和朱先生的“仁义”,作者是极为赞扬的,这是对民族优秀传统的肯定。但是对于传统文化劣根性的一面,作者却以六棱塔的设置进行了反思和批判。

《白鹿原》| 陈忠实巧妙的空间设置,演绎出“一个民族的秘史”


田小娥出于生命的本能追求爱情,求得生存的能力,并没什么不对。但是她的反抗是以违背封建礼教为前提的,所以她的行为不可能被封建礼教所宽恕,必然最终被毁灭。她的悲剧不仅是人为的悲剧而是文化的悲剧。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有极大的封闭性和落后性,它是不会允许异类存在的。虽然田小娥的行为对他人无害,但是这却是对封建礼教下的社会秩序的挑战,是不会被允许的。

因此塔成了封建势力的代表,是剥夺正常人的欲望和人性、压迫女性的象征物。作者一方面维护封建道德,创造了以朱先生和白嘉轩为代表的“仁义”道德形象。另一方面又明显带有五四精神,塑造了和白娘子一样具有反叛精神的田小娥形象。所以六棱塔不仅是剥夺人性的封建之塔,更是让我们看清新旧文化抗衡的反思之塔。

《白鹿原》中最典型的空间意向是六棱塔和祠堂。作者把自己所要表达的主旨都隐藏在这两个空间之下。六棱塔下压的是带有“五四”精神,敢于反抗的田小娥。祠堂代表的是以族长白嘉轩为首的传统民间秩序。

陈忠实把关中平原做为演绎历史的舞台,他以一个“原”窥见一个地区,乃至窥见一个民族的时代变化。作者把一个宏大的时代变迁聚焦在封闭的历史空间中,借由一个塔,一个祠堂来展示新旧思想的较量,让我们能辨别出传统文化中的优劣好坏,懂得如何去摒弃和传承,以便更好地顺应历史的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