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她隐姓埋名,放弃诺奖、不与家人联系,只为一句:祖国,我愿意

56年前,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而提起中国的“原子弹之父”时,我们只知道邓稼先、钱三强,却不记得

一个投身原子弹研究而隐匿30年的女人——王承书

她隐姓埋名,放弃诺奖、不与家人联系,只为一句:祖国,我愿意

邓稼先、王承书、杨振宁、张文裕四人合影

为了这一颗原子弹,王承书放弃了太多,而这一切只为了兑现那句:

“为祖国需要,我愿意牺牲一切!”

这位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人”的女性,曾被美国物理学界大佬认定一定会拿到诺贝尔奖,而就在物理学界的目光聚焦在她身上时,她消失了。

她去哪了?她做了什么?

原子弹科研厂里唯一女科学家,隐姓埋名30年

原子弹爆炸前的倒数第二年,王承书49岁,在世界物理学界都饶有成绩的她突然消失了,甚至连她的丈夫和孩子都无法联络她。

此时的王承书进入504厂进行科研,在厂里她是唯一一名女科学家。即便是唯一的女性,王承书也丝毫没有任何特殊优待,她和科研人员们并肩作战。

术业有专攻,听起来是件顺理成章的事情,但事实上王承书在厂里的研究工作是和她的专业完全不同的领域,为了祖国的需要,她抛弃荣誉,一切从零开始

那时,已经年近半百的王承书没日没夜地扎根在研究中,她的头发不久之后就变得花白。

她隐姓埋名,放弃诺奖、不与家人联系,只为一句:祖国,我愿意

科研人员合影

致力于原子弹研究的科研人员其实都是一群和时间赛跑的人,1964年1月,王承书所在的504厂成功提取出高浓铀产品,这是推动原子弹爆发的关键燃料。

同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当这一坨蘑菇云在华夏大地熊熊燃起时,也预示着中国的国际地位又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她隐姓埋名,放弃诺奖、不与家人联系,只为一句:祖国,我愿意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直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发后,这项伟大的事业暂时告一段落,但王承书身上的使命仍在继续。

随后她担任大型国产扩散机的总设计师,研究激光分离,而这同样是国防机密性的任务,也就意味着她仍旧不能回家,依旧要做一个“无名英雄”

就这样,她陆续参与了国家的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却始终不能出席任何国际会议,也无法获得任何学术界的赞誉。

1992年,头发花白、身患眼疾的王承书依旧在一线科研,当80岁的王承书还在发挥余热、竭尽所能把知识传递给学生时,我们很好奇王承书到底是怎样的一位女性?

一生情定物理学,丈夫成她背后的男人

在许多人的刻板印象中,物理学是极其需要逻辑和数理的一门学科,而男性似乎更擅长这样的学科,女性就稍显落后。

但是谁又能说,女性就是不行呢?

王承书偏偏作为一位坚持自我的独立女性,在物理学领域崭露头角。

“王承书”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很知书达礼。王承书出生的时候,家里按照“诗书礼易”的顺序,给她取名“承书”。

1912年,一个女娃娃在上海一个书香门第的四合院里呱呱坠地,很小的时候,她就被家里人发现有着得天独厚的数学天赋。

她隐姓埋名,放弃诺奖、不与家人联系,只为一句:祖国,我愿意

学生时代的王承书

当这个女娃娃成长到17岁时,她的小小梦想就和祖国联系了起来。那时的她清楚饱受战乱摧残的中国,迫切需要科学发展的支撑,她想要做的就是学习物理学。

这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等旧观念还遗存的社会里,其实是很令人刮目相看的想法,更令人刮目相看的是她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

王承书不仅被保送到燕京大学物理系,那个时候班里有13个人,而她是唯一的女生,她还成为物理系连续三年里唯一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的女生。

她隐姓埋名,放弃诺奖、不与家人联系,只为一句:祖国,我愿意

王承书读书时的照片

如此优异的成绩,让王承书拿到了美国巴尔博奖学金,还有机会去密歇根大学研究空气动力学。

看起来完美无缺的人生轨迹已经划好了,而此时的她早已结了婚,家庭和婚姻成为人生新的重心之一。

哪怕在今天,已婚妇女去追求事业都会有异议的声音,何况是已婚后再远渡重洋继续学业,可想而知不甘相夫教子的王承书所面临的困境,但她很坚定地说:

“女子能否干事业,绝不是靠已婚与未婚来裁定。”

而此时与她相伴的张文裕无条件支持她,张文裕不仅支持她去留学,还在不久之后也一同前去留学。

她隐姓埋名,放弃诺奖、不与家人联系,只为一句:祖国,我愿意

王承书同丈夫张文裕的合影

王承书的丈夫张文裕曾是燕京大学的老师,因丈夫家里穷被王家反对,两人却不顾反对结了婚。现在看来,王承书的眼光没有错。

有了张文裕的付出,王承书才可以在自己的事业中纵横驰骋,哪怕在王承书为原子弹研究而隐匿30年的时候,张文裕也始终是站在她背后、支持她的男人。

与诺奖失之交臂,为祖国三次转行

如果说隐姓埋名、放弃家庭是王承书做的两次选择,那成就这些选择的便是她放弃了诺贝尔奖!

在美留学期间,王承书和导师创建了以他们姓氏命名的“WCU(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这个方程轰动了全世界,至今仍被科学界沿用。

而更让美国科学界惊讶的是,王承书第一个证实了索南多项式

,当人们得知这样一个伟大例证出自一个年轻女孩手里时,人们不禁感叹其前途不可估量。

就在王承书以一名中国女科学家的身份在国外备受瞩目之时,她说她要回中国。美国的教授无法理解她为什么要回到落后贫穷的中国,甚至有人说:

“王,留在美国吧,你一定会拿到诺贝尔奖。”

他们不理解王承书的选择,而王承书依旧是那个17岁时为国家科学发展而选择物理学的女孩,她毅然决然要回中国,要为祖国做些什么。

她隐姓埋名,放弃诺奖、不与家人联系,只为一句:祖国,我愿意

王承书亲笔

几次申请后,王承书终于回到了中国的土地上,随她一起回来的还有承载着她在美多年知识的300多个书籍资料包裹

但是奇妙的是,这300个包裹都没有用武之地,王承书一回国就转了行,投身于另一项对她来说从零开始的科研项目。

该原子弹项目的高浓铀研究实际上只是王承书转行经历之一,这样的经历早在她回国之时就有了,空白领域热核聚变是她第一次转行。

原子弹爆炸之后,她又走向了第三次转行——核事业研究。当初邀请王承书加入原子弹事业的钱三强再度找到了她,这一次的对话感动了很多人。

“你在这里工作有什么困难?”

“没有!”

“那生活有什么困难?”

“没有!”

“有什么话让我捎给文裕吗?”

“没有!”

“如果让你继续选择核事业,继续在504厂发挥作用,你愿意吗?”

“我愿意!”

她隐姓埋名,放弃诺奖、不与家人联系,只为一句:祖国,我愿意

王承书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三次转行,都是为国所需,无论年纪多大的王承书都掷地有声地说“我愿意”。

这样一位伟大的女性着实值得铭记,后来王承书的学生在回忆起她时,这样说道:

“希望当下能有更多像王先生那样的女性,永不限制自己,敢闯敢拼,踏踏实实做事,对国家和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如今,她已离世,却很少有人知道她的成就,殊不知王承书的一辈子也是中国原子弹的一辈子

春有百花秋有月,共看人间好时节

我是CC酱,关注我,我们一起看人间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