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5 陳建華,從泥瓦匠到蘇州首富,陳姓首富


敢做別人不敢做的


陳建華,從泥瓦匠到蘇州首富,陳姓首富


1971年,陳建華出生於蘇州市吳江區盛澤鎮。盛澤自古以來就以發達的紡織業聞名遐邇,陳建華 也打小就對機織行業耳濡目染。


小時候家裡窮,他連讀書的幾元錢學費都得東 拼西湊。14歲那年,陳建華不得不輟學,到建築工 地上當了一名泥瓦匠。


在一次意外的事故中,陳建華摔傷了,從此不 能再做泥瓦活,他開始騎著自行車走南闖北,經營 化纖、白廠絲的買賣。


憑著聰明勤奮和吃苦耐勞,上世紀90年代初 期,他已有了200餘萬元的積蓄。那個年代,成為 百萬富翁已經是件了不起的事情,但陳建華卻有更 大的夢想——辦一家屬於自己的實體企業。


1994年5月的一天,陳建華聽說鄰鎮——南麻 鎮鎮辦集體織造廠要賣掉,他隱隱感到這是個好機 會。經過談判,頂著借債的風險,年僅23歲的他以 369萬元認購了吳江化纖織造廠,開創了吳江民營 企業發展的先河。


然而別人並不像他那樣有信心,工廠的工人 一夜之間幾乎全部走光。新官上任的陳建華,連忙親自到員工家瞭解情況,得知此前工廠存在多種弊 病,員工的意見始終得不到重視。


為了消除這些弊病,讓員工重新回廠,陳建華 隨即燒了“三把火”:

一是改變織造廠以往年底才 發工資的慣例,每月15日按時給員工發工資;二是 出臺“三不”原則:不擔保、不欠債、不進親戚朋 友,杜絕三角債及管理上的弊端;

三是整頓生產環節,精簡管理人員


“三把火”重燃員工的工作激情,瀕臨倒閉的 企業得以絕處逢生,1995年底,吳江化纖織造廠賺 了1000多萬元。


恆力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彼時個體戶想通電 通水,都受到很大制約。這種夾縫中求生的境遇, 迫使部分個體經營者“進化”出洞悉市場風向、創 新求變的基因。


在收購吳江化纖織造廠一個月後,陳建華大刀 闊斧淘汰了原有的有梭織機,引進1200錠網絡車, 令當地業界驚歎。


設備牛了,業績也越來越好,陳建華卻並未因 此固步自封。他頻頻到浙江同行企業“取經”,過 程中看到了自己與別人的差距——浙江的紡織廠使 用無梭織機,每個員工能看管10多臺機器,每天能織布400米;而他的員工只能看管2臺機器,一天只 織40米。


為了適應紡織市場的發展趨勢,他購置了第一 批88臺無梭織機中的噴水織機,引進韓國產整漿並 1套,新建了三分廠和宏建分廠。


1998年初,銳意通過先進設備創造競爭力的 陳建華又購買了306臺國際先進的噴水織機,未曾 想,亞洲金融風暴襲來,紡織產品利潤急劇下降。


那是他接手企業以來經歷的最大一次打擊,但陳建 華堅信,只要人還要穿衣服,布就不會沒有需求。於是,他決定逢低吸納,再次“大膽”引進500臺 噴水織機。


最終,他“賭”贏了。當年8月,紡織業復 蘇,利潤率大升,因為購進了大量機器,企業生產 能力大大提高,賺了個“滿堂紅”。嚐到了“甜 頭”後,此後的幾年時間裡,陳建華不斷增加投 入,到2003年,企業已擁有3000臺無梭織機。


2002年11月,陳建華正式啟動了江蘇恆力化 纖有限公司,投資22億元從德國和日本進口先進生 產裝置,滌綸產品生產能力躍升至35萬噸,該項目 的建成投產為吳江化纖織造廠及恆力化纖在向規模 化、集團化發展的道路上邁出了最堅實的一步。


次年11月,在多元業務的基礎上,陳建華正式 創立恆力集團。

企業不要“蛇冬”要“貓冬”


陳建華,從泥瓦匠到蘇州首富,陳姓首富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突襲”,對進出口貿易 依賴度很高的紡織行業,再次陷入蕭條。


期間,大 批中小紡企倒閉,眾多紡織企業資金鍊受到重創。


危機讓很多人望而退步,但是已經積累雄厚資 本的陳建華,再次在危機中看到了擴張的良機。他提出了一個“貓蛇論”即貓在冬天雖然縮在洞裡 取暖,但始終看著外面,絕不放過機會;而蛇一鑽 進洞就只會冬眠。他認為,企業要過“貓冬”,不 能過“蛇冬”。


因此,面對傳統紡織化纖行業可持續發展的挑 戰、全球產業技術變革和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的歷史 機遇,陳建華開始實施產業轉型升級戰略,著力發 展紡織產業鏈上的相關產業。


2008年,他頂著巨大的壓力,開始建設年產20 萬噸工業絲項目。兩年後,項目正式投產。這一項 目採用了世界最先進的生產工藝和設備,使恆力一 舉取代德國企業,成為全球最大滌綸工業絲的生產 企業。


2009年,陳建華又上馬了60萬噸化纖聚酯項 目,以極低的成本完成了項目的配套安裝。


“什麼時代做什麼事”,這是陳建華常說的 一句老話,也是他的經營策略,他認為要想抓住機 會,就得先抓住時代的脈絡。


於是,在紮根蘇州的同時,他又響應江蘇省 “南北產業協調發展”的號召,2007年開始將紡織 產業生產基地轉移到宿遷,大手筆建設集紡絲、織 造、染整、新型紡織品研發於一體的恆力(宿遷) 工業園。


在此投資的3個項目全部建成後,恆力一躍成 為全球最大的超亮光絲和工業絲生產企業。同時, 恆力在機器設備升級、生產技術創新、管理措施優 化、產品成本控制等方面實現了突破,企業得以轉 型升級。


投資宿遷的同時,陳建華還抓住“振興東北老 工業基地”的機遇,投資東北。2010年,恆力在大 連投資建設恆力石化(大連長興島)產業園。


2012年9月,恆力石化大連長興島產業園一期 PTA項目正式投產,標誌著世界單體產能最大、效率最優、設備最先進的PTA工廠誕生。


這既是紡織 大戶恆力集團完善產業鏈、實現戰略轉型的重大項 目,在設備工藝、投資規模等方面,也刷新了國際 同行業的多項紀錄,積極推進行業進步。這項投資 的完成,意味著這家全球最大織造企業,依靠產業 鏈的延伸,重新佈局了自己的產業地圖。


此外,恆力還向下游延伸產業鏈,在距離長興 島約75分鐘車程的營口,投資80億元,成立了營口 康輝石化有限公司。


2013年,恆力轉型升級的另一力作——全國首 個一次性投資最大的紡織新材料項目恆力(南通) 紡織新材料產業園一期項目投產。產業園計劃總投 資200億元,引進國際最先進的紡絲設備,應用恆 力最新科研成果,實現產品向高科技、高精尖方向 發展。在公司轉型升級發展中,該項目的地位舉足 輕重。


次年,恆力大連總部項目又上馬開工。加上 2013年底在蘇北宿遷的花扦基地,恆力集團在紡 織、石化領域完善了產業鏈的佈局。 


在陳建華的精心佈局下,恆力已擁有蘇州、 宿遷、大連、南通四大產業基地,綜合利用4個地區各自的差異性優勢,形成了從石化產業到聚酯化 纖、長絲織造和高端紡機的完整產業鏈,建有多個 石化和紡織高新技術產業園。


“恆力的發展,從未離開過紡織主業。”在 陳建華看來,只有主業做強做大,集團才會做強做 大


21年來,恆力不僅成為亞洲最大的織造企業、 全球最大的超亮光絲和工業絲生產基地,更逐步建 立從石化到聚酯紡絲薄膜工程塑料、織造的完整產 業鏈,地產、熱電、金融、機械、貿易、酒店等產 業齊頭並進,成為中國民營經濟的領軍力量。同 時,集團還利用資本,延伸進入物流、航空領域, 加快對海外市場的擴展。


速度就是力量


陳建華,從泥瓦匠到蘇州首富,陳姓首富


陳建華認為,“民營企業,最大的優勢就是 反應迅速,效率高。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市 場。”速度,也成為他執掌恆力20多年來的成功 經驗。


2010年1月4日,大連市長興島經濟區到吳江招 商,帶來了石化產業園項目。6天后,陳建華親自 來到長興島現場考察。14天后,恆力就與長興島經 濟區在瀋陽簽訂了石化產業基地投資合作協議。


2010年正月初七,陳建華就到長興島駐紮下 來。4月10日,恆力石化(大連長興島)產業園奠 基。從第一次的招商洽談,到項目奠基,僅僅用了3個多月時間。6個月內,恆力完成全部採購,7個 月完成主體設備安裝。


開山填海,創基立業,陳建華帶領著恆力僅花 2年多時間,就填了3平方公里多海面,並在“一半 是海水,一半是荒地”的區域,建起了全球產能最 大的PTA工廠,期間每年還要減去3個多月的冬季 無法施工時間。


一年至少幹了三年的活,開創了業 內建設速度最快、生產能力最強的典範,不僅刷新 了國際同行業的多項紀錄,也在業界迅速建立起了 “恆力優勢”。


2014年8月,恆力石化(大連長興島)產業園 內建設的2000萬噸/年煉化一體化項目,被國務院 《關於近期支持東北振興若干重大政策舉措的意 見》列為重點佈局的產業項目,恆力因此成為中國 第一個進入石油煉化領域的民企。


恆力石化大連長興島產業園PTA項目所擁有的 3條生產線,採用的是國際先進的英威達技術,不 僅工藝屬世界一流,設備也全部來自全球最頂尖企 業。憑藉投資規模大、生產能力強、工藝水平高、 能源消耗低的特性,恆力石化短時間內就佔據了行 業“制高點”。


而原計劃5年完成投資的恆力宿遷工業園,恆 力人只用了3年。恆力南通紡織新材料產業園首期 40萬噸差別化纖維項目,從開工到投產只用了14個 月。而通常情況下,建成同類項目至少需要2年。


“增速提效,其實非常簡單。一個電話能解決 的問題,絕不碰頭聊,三句話能處理的事情,絕不 到會議室。”陳建華說。同時,恆力的管理模式也 與眾不同。在實行總經理負責制的同時,集團對每 個公司、工廠、車間、班組都進行單獨考核,確保 每個環節發揮出最大效能。


高速發展之下,2014年上半年,恆力集團的出 口額逆市增長30%,其中45%以上由新產品貢獻。全國工商聯發佈的2014中國民營企業製造業500強 榜單上,恆力集團以1353億元的年銷售額,排在第 7位。這也意味著恆力成為全國首家銷售額過千億 元的紡織服裝企業。


陳建華,從泥瓦匠到蘇州首富,陳姓首富


恆力一面修煉內力,一面“防禦外敵”。2012 年,我國紡織業再次面臨不利局面。


在紡織行業面 臨訂單減少、成本上漲等情況下,大部分中小企業 面臨生存考驗,發展更是舉步維艱。身處其中,陳 建華手上的織造企業開機率卻達到100%,訂單排到 了三四個月以後。


他認為,“越是困難時期,我們越要加快提升 產品差別化的檔次,研發更多高附加值新產品,力爭差別化率達80%以上,這樣才能進一步提升國際 競爭力。”


恆力之所以能突出重圍,靠的就是創新這塊牌子。


早在創業之初,恆力就把創新確定為立業之 魂。以創新為旗幟,恆力始終領跑在化纖業最前 列。


“收購後的第一個月,我立即淘汰了廠裡的全 部有梭織機,引進了新機型,並且對工廠的有效資 源進行整合,調整產品結構,實行以銷定產,按照 市場經濟的經營模式進行運作,去一步步實現自己 的發展理想。”陳建華在回憶第一次創業的情形時 如是說。


在他看來,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以技術創 新為基礎,以培育品牌為先導的策略,是企業佔據 市場優勢地位的關鍵所在。恆力引進、消化、吸收 國內外先進技術再加以創新,最終走出了一條以應 用開發為特色的自主創新之路。


具體來說,陳建華和他的技術團隊,既採取 了拿來主義,比如採購德國吉瑪公司研發的全套年 產60萬噸熔體直紡設備,德國、日本原裝的高速加 彈機,也大踏步走出去,在德國法蘭克福、日本大阪等城市建立國際研發中心,聘請德國、日本、韓 國、中國臺灣等地的化纖界資深專家,為企業進行 高端差別化產品研發。


不僅如此,恆力還與國內的東華大學等多所院校 合作建立“恆力產學研基地”。各研發機構結合自身 優勢,分工明確,但又協同聯繫,以強化恆力產業鏈 優勢領域為主要方向,不斷深化核心技術優勢。


人才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動力源泉。為了構建 技術優勢,恆力在引進國內高級技術管理人才的同 時,大量引進國外研發機構的技術專家,由他們主 持建設研發中心和創新體系。


到目前為止,恆力集團擁有6000多名技術人員 以及來自德國、日本、韓國等地的160多名高級工 程師,依託“恆力國際研發中心”和“恆力產學研 基地”,為企業進行市場前瞻分析和高端差別化產 品的研發。在技術團隊的推動下,恆力的科技創 新體系和創新能力已經代表了我國化纖行業的最高水平。


“未來,我們將繼續加大引進外籍工程師的力 度,提高研發投入比重,保持全球紡織行業的領跑 優勢。”陳建華說。


恆力在創新上的大手筆投入,結出了累累碩 果,其多個項目被列為“國家火炬計劃項目”,科 技創新體系和創新能力處於我國化纖行業尖端。其 中,恆力下屬企業江蘇恆力化纖股份有限公司,打 破了“高品質超細纖維關鍵技術”被國外壟斷的局 面,因此獲國務院頒發“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自主研發的“超高強滌綸工業絲”系列產品,也促 進了滌綸工業絲應用能力的大幅提升。


如今,“志恆力久遠,品質贏天下”成為恆力 人的座右銘,而“將恆力建設成為世界化纖企業, 全力打造國際知名品牌,為出口紡織品提供頂尖化 纖原料,以卓越品質及創新產品不斷提升中國紡織 品檔次和出口競爭能力,與客戶一起成長,實現雙 贏!”也早已深入每一位恆力人的心。


2015年,恆力以總營收1635億元位列中國企業 500強第96位、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第9位、中國製 造業企業500強第31位。


2016年恆力集團總營收2516億元,現位列世界500強第268位、中國企業500強第60位、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第10位、中國製造業企業500強第21位,連續五年列中國長絲織造行業競爭力第一位,獲國務院頒發的“國家科技進步獎”和“全國就業先進企業”等殊榮。


恆力集團始建於1994年,立足主業,堅守實業,是以煉油、石化、聚酯新材料和紡織全產業鏈發展的國際型企業。集團現擁有全球單體產能最大的PTA工廠之一、全球最大的功能性纖維生產基地和織造企業之一,員工8萬多人,建有國家“企業技術中心”,企業競爭力和產品品牌價值均列國際行業前列。


恆力集團2018年總營收3717億元,現位列世界500強第181位、中國企業500強第46位、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第8位、中國製造業企業500強第13位,獲國務院頒發的“國家科技進步獎”和“全國就業先進企業”等殊榮。恆力還先後被評為“中國化纖行業環境友好企業”、“全國紡織工業先進集體”、“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知識產權示範企業”、“全國企業文化建設先進單位”,多項產品榮獲“中國馳名商標”、“全國用戶滿意產品”等稱號。目前,恆力集團旗下有恆力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恆力石化”股票代碼:600346)、廣東松發陶瓷股份有限公司(“松發股份”股票代碼:603268)、蘇州吳江同裡湖旅遊度假村股份有限公司(“同裡旅遊”股票代碼:834199)三家上市公司、十多家實體企業,在蘇州、大連、宿遷、南通、營口等地建有生產基地。


陳建華,從泥瓦匠到蘇州首富,陳姓首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