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民國時北京人是怎麼結婚辦喜事兒的?看完後真是長舒一口氣

“小姑娘,做一夢,夢見婆婆來下定;真金條,裹金錠,桃紅裙子扎金鳳;繡花鞋,蝴蝶兒夢……”

——北京童謠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男人只有結婚才能組建家庭,傳宗接代。對於女人來說,正如童謠中所唱,結婚也是人生的頭等大事。

民國時北京人是怎麼結婚辦喜事兒的?看完後真是長舒一口氣

圖 | 人生大事——結婚

我們現代的女性,通常是二十幾歲後才步入婚姻,甚至有些人終身不婚。然而,相比於現代女性而言,一百年前的中國女性結婚的年齡普遍要早得多,所以,才有了北京人以童謠形式對做夢的小姑娘進行詼諧的調侃。

童謠所唱的“夢見婆婆來下定”,所謂“下定”也叫“放定”,就是我們現代人所講的訂婚。“下定”,指的是下定禮,是傳統漢族婚姻“六禮”中的“納徵”,是婚禮中重要的程序和禮節。

一說起結婚的程序和禮節,很多當代青年就覺得頭大,然而,如果瞭解民國時期北京城的男女嫁娶流程,人們頓時就會長舒一口氣,感嘆道:“幸好我們沒生活在那年代……”

六禮

作為幾代封建帝王的建都之所,從清末到民國,北京民間的結婚儀禮,從訂婚到最後結合,需要經過許多繁瑣的禮儀程序,可謂極其奢華,充滿了繁文縟節。

與中國的眾多地區一樣,北京傳統的婚俗也要遵循儒家所謂的“六禮”,包括“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婚俗儀禮形式也通常只與男女雙方家庭經濟狀況有關,往往是家庭財產、社會地位、門第的標誌。

那麼,一個民國初年的北京小夥兒要娶上媳婦兒,都需要經歷哪些流程呢?

保親

試想一下,某一天,十四五歲的你放學或者外出玩耍回到家裡,看到家裡來了個陌生婦女(或者平時不怎麼見的親戚)正和你的父母聊著什麼。陌生女人見到你後,一頓上下打量,然後露出一臉慈祥的微笑,繼續和你父母進行神秘的交流。

那麼恭喜你,這大概率上意味著你的父母已經開始為你張羅婚事了。你見到的這個神秘的女人,正是為你“保親”的媒人。所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母給子女選擇配偶時,一般都是由親友來保親,亦稱為“執柯”,俗稱“說媒”。

此外,社會上也有專門以說媒拉縴為職業的中老年婦女,也就是所謂的“媒婆”。媒婆們腿腳勤快、嘴又巧,見到誰家青年男女到了結婚年齡,就會主動上門,為之說媒。有時一檔子婚事,有兩位媒人,即男女雙方各有一媒人,各自介紹各自的;也有隻是一個媒人,兩頭說合的。

民國時北京人是怎麼結婚辦喜事兒的?看完後真是長舒一口氣

圖 | 戲劇中的媒婆形象

經媒人介紹,如果男女雙方父母都同意了,首先要過“門戶帖”。就是兩家各用一紅紙摺子,上書姓名、年齡、籍貫、三代(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名號、職業等,令媒人互相傳遞。這便是《儀禮》中所說的“問名”。

隨後,你父母就要擇吉日即去女家探視。上層府第主要是查詢是否與自家門當戶對,其次才是姑娘的德才和容貌;一般門戶主要是看女方家庭名聲,家產是否殷實,有無生計,從事何等職業,姑娘品貌是否端正,身體是否健康,是否能操持家務,最好是“上炕一把剪子(會做針線活),下炕一把鏟子(會做飯菜)”。

女方父母也會“相姑爺”。有明相的:你會在媒人的陪同下,到約定的地點去見未來可能的老丈杆子和丈母孃,也有可能見到未來的媳婦兒。也有暗相的:媒人將你約到廟會或者戲園子,女方父母(有的帶著閨女)暗中觀察你。這其實就是看你相貌是否端莊,身體是否健全。

合婚

如果經過互相查訪、探視,雙方的當家子對彼此均無異議,就要過“八字帖”了。就是將男女雙方生辰八字(出生的年、月、日、時)各用一順紅紙的摺子書寫上,然後去請“星命家”測看男女雙方“八字”,謂之“合婚”。

民國時北京人是怎麼結婚辦喜事兒的?看完後真是長舒一口氣

圖 | 男女的“八字”須寫在紅摺子上

我們現代人看來這純屬封建迷信,但它卻是舊時結婚必經的手續。如果男女八字不犯忌,這門親才能往下走。如果男女“命相不對”,這門親事就要被斷散。如若有個別硬要成婚者,也不是不行,這就需要暗中多給命館先生一些錢,令其在某方生辰年、月、日、時上略作改動,使之“命相相合”,這就“破解”了。

放定

“放定”,我們前面介紹了,就是我們現代所說的訂婚。如果你們男女雙方經過了命館的推勘,被合成“上等婚”或“中等婚”,人們便認為,此是“天作之合”,可以聯姻,隨即找個“黃道吉日”放小定。

“放小定”,通常是男方給女方一個或一對金屬戒指,讓女方戴在手上。這是表示“羅敷有夫”之意,同時,也是祝願她指細手巧,將來會做針線活計。但還不規定迎娶的吉期。

如果你要講究一些,那麼在放小定時要送女方首飾四樣,金、銀、銀質包金不等:

  • 一、戒指一個或一對;
  • 二、鐲子一對;
  • 三、耳環一對;
  • 四、頸圈一個。
民國時北京人是怎麼結婚辦喜事兒的?看完後真是長舒一口氣

圖 | 放小定

不要以為這都是為了展示你的財力的,其實這四件套背後象徵著男方以“家法”約束住未來的媳婦兒,意在使其過門後穩重。如果你們家是滿人還得要送“如意”一柄,以示祝願。

此外,還要送些“大八件、小八件”之類的糕點,通常都得用點心匣子包裝。請你切記,別用過年過節那樣的蒲包,因為蒲包意味著“稀鬆平常二五眼”,這在婚事上犯忌,也不嚴肅。

少女在訂婚後,多會改變頭型髮式,過去少女留辮子通常不扎辮根,但是一過了小定,辮子就要紮上紅辮根。有的少女留所謂“三道簾”,鬢角下垂,但受小定後,則要剪成齊眉穗。

男方下的定禮,一般多是託由媒人送過去。但如果雙方的家長是老親舊友的話就不必了,男家自己送去便是了。

小定過後的兩三年,如果沒有意外發生,你們的親事也就已成定局了,那就要“放大定”了。這時候,通常放大定與通信過禮就合併了,通信過禮就是所謂的“納徵”、“請期”,也可以說是下聘禮,通常在迎娶前的百天舉行。

民國時北京人是怎麼結婚辦喜事兒的?看完後真是長舒一口氣

圖 | 老北京的聘禮以“抬”計

過去的民間,女方向男方索要彩禮也多是在放大定時進行。有些嫁女兒的父母,甚至將女兒如同商品一樣公開要價,有時雙方還會討價還價,這舉動未免讓人寒心,完全是買賣婚姻的集中表現。

北京過去也有在放定時索要重禮的,但畢竟是身為“首善之都”,嫁娶時在放定環節上意思意思就行了,女方一般也不強求。畢竟女兒嫁過去還要過日子,若是定禮要得恨了一來女兒難免在婆家受氣,二來讓街坊鄰里知道後難免被指指點點。

“請期”就是要商定個結婚日期,這個日期要格外謹慎,不僅要挑個黃道吉日,還要避開女方的經期,防止“紅馬上床,家敗人亡”。

過禮儀式要在上午舉行,禮物的數量要是雙數。女家收到男家的定禮後,要將受到的茶食點心、龍鳳喜餅等分成若干份,裝入食盒,分給七大姑八大姨等親朋好友,告知陪送妝奩的日期,表示邀請。

女方“陪奩”。

按照老北京的舊禮俗,女子出嫁的頭一天送嫁妝,多在下午舉行,所謂的“早禮、晚嫁妝”。到了日子,女家會請四人至八人,僱來抬夫,將孃家陪送的嫁妝送往男家,謂之“陪奩”。數量上呢,原則上以男方下定禮品數量的一倍之數還禮。

女方的嫁妝通常有衣服、鞋帽、子孫箱,還有八仙桌、梳妝檯、三條案之類的傢俱,還就幾件必不可少的物品:盆景一對,帽鏡一座,座鐘一架,撣瓶一個(內插雞毛撣子),燭臺一對(上插紅燭),“長命燈”一盞,茶葉罐一對,帽筒一對,花瓶一對。此外,還有臉盆、腳盆、尿盆(俗呼“夜淨兒”)、“子孫盆”(洗騎馬布的),是必須要有的。那時稱女人出嫁必須有三寶,即“夜淨兒”、“子孫盆”、“長命燈”。

迎親準備

迎娶在北京叫“迎親”,這是結婚這一套流程最重要的一天。因此,男方的一切勢派、排場,均在迎娶儀式中集中地表現出來:

“大姑娘大,二姑娘二,小姑娘出門子給我個信兒。搭大棚,貼喜字兒。牛角燈,二十對兒。娶親太太兩把頭,送親太太大拉翅兒。八團褂子大開氣兒,四輪馬車雙馬對兒……”
——《北京童謠》

民國時期的老北京人辦喜事兒,除非是房子不夠大才上飯莊子,否則一般都喜歡在家張羅,也是圖個喜慶熱鬧。即使家裡擁擠,也沒有向親友鄰居借房的,因為“寧借人停喪,不借人成雙”。

在家辦事,就必須給前來賀喜的親朋設座,招待酒飯。那麼,照例就要搭喜棚,也叫“酒棚”。在北京,辦大事的“酒棚”,一定要搭得講究,因為這是你一棚喜事的“門面”。

講究的喜棚,四周要做出廊子,棚頂要有“天井”透光;棚內外,凡能看到的樑柱、杉篙,均裹以紅布;棚中的地面上,鋪有紅氈或地毯。置身棚中,與室內無異。當時還沒有電燈,棚內多是懸掛水電石的“汽燈”,因此,照明問題也基本能解決。

如果你想再講究點兒的話,棚口和大門都要飾以紅、黃兩色或紅、綠兩色的綵球;有的則用紅、綠、黃三色,取的是“連中三元”之意。大門兩旁則必須要貼上紅紙金字——“喜”字。男方娶媳婦兒貼雙喜字,女方聘姑爺則貼單喜字。

民國時北京人是怎麼結婚辦喜事兒的?看完後真是長舒一口氣

圖 | 大門佈置

如果你還要更講究,則需在大門、二門門框上貼喜聯。如“易曰乾坤定矣;詩云鐘鼓樂之”,“吹笙堪引鳳;攀桂喜乘龍”。橫批則是“天作之合”或者“龍鳳呈祥”。

還有個叫“亮執事”的關鍵環節,亦或叫亮轎。就是在迎娶之日,早上喜轎鋪便將全部執事,如旗、鑼、傘、扇等以及轎子,在門外擺開。講究的有迎親頭天,也有頭三天就亮執事、亮轎的。

大門以內,二門以外,擺設專為供給招待親友用水及茶具而設的攤子,叫“火壺茶會”。如果是祖上有功名的家庭,還要將祖上的功名牌、萬民旗、萬民傘,或者是民國時期的錦旗、錦標等張開,立於前院甬路兩旁當做儀仗,藉以炫耀門庭。

喜房,也就是新婚夫婦拜天地,坐賬的屋子,通常設於正廳的東套間。這好理解,古人有左比右大之說,屋子坐北朝南,東就是左邊,所以主人都在正房的東屋,請客也叫“做東”。

民國時北京人是怎麼結婚辦喜事兒的?看完後真是長舒一口氣

圖 | 洞房供奉的“天地爺”

喜房所有的窗戶都要用紅布簾遮擋起來,房中設一張“天地桌”,圍上大紅緞子刺繡著鸞鳳和鳴的桌簾,供上“百分”(天地爺與諸神的像冊)。桌上設有裝著小米的木升一個,當作香爐,外面還得貼紅紙的喜字,還要擺設專門做祭祀之用的蠟扦一對,下邊要壓著黃錢、千張、元寶全份的“敬神錢糧”。桌上放著柳木箭、馬鞍、桃木弓、新秤桿(挑蓋頭用的,要用紅紙包裹)、寶瓶、蘋果、胭脂等,這些新娘入洞房時的禮儀上的用品。對面炕上的鋪墊一律用全新的,牆壁用紙糊的四白落地,貼上紅色的雙喜字,地上則滿鋪紅氈。

除此之外,喜房要專門指派人打理,因為要避凶趨吉,一般人是不能隨意出入喜房的。

迎親儀式的總主持是“娶親太太”,作為娶親太太,是要求條件的:

  1. 必須是“全福人”(即上有丈夫,下有孫男弟女),因此,亦有“全福太太”之稱;
  2. 必須是懂得迎娶禮節,會應酬的外場人;
  3. 屬相不準與新郎、新婦相剋。

除了“娶親太太”,你還須請四名至八名“娶親老爺”,路上陪著新郎官。此外,要找一個小男孩給新人提拉蓋頭,照例是用一塊紅布將蓋頭包上,臨“發轎”時交給這個小男孩兒,大人總要叮囑孩子,途中不要將蓋頭倒手,不論左右手提,都要一提到底。倒手,也就意味著新媳婦兒將來要改嫁。

除此之外,還得找個小男孩兒提“金銀水壺”,就是從男家帶一壺水,倒在女家的水缸裡;再從女家打一壺水,帶回來,倒在男方水缸裡。此舉有借水得財、互相帶財發家的意思,所以謂之帶“金銀水”,有男女兩家人財兩旺的寓意。

發轎迎親

等男女賓客落座就餐後,迎娶儀式正式開始。這時,茶房會向“娶親太太”請示:“何時發轎?都忌什麼屬相?是正響房,還是倒響房?”

所謂的響房,就是找一個小男孩在喜房裡打三下大鑼,意在驅逐一切邪祟。響房後,誰也不準再到喜房裡去了,以免犯屬相。正響房是在新郎發轎之前舉行;倒響房是等娶親回來時進行。一般人家都採取倒響房,因為賓客出入喜房上不好掌握。

迎娶儀式開始後,娶親太太先到喜房給天地爺上香。此刻,新郎官兒袍褂齊整,低頭坐在炕沿上,等到娶親太太召喚後,去給天地爺磕三個響頭。這時,茶房便高聲喊道:“娶親太太上香啦!”聽到號令後,院內會敲起一陣猛烈的對鑼,鼓樂齊鳴。

然後,由茶房託一銅茶盤,內放曆書一本,紅燈花一盞,小鏡子一面,蘋果一個,芝芭香一支,請娶親太太到門外“照轎”、“燻轎”,意為驅逐妖邪。再往轎子裡撒一些荔枝、棗兒、栗子、桂圓、花生之類的“喜果”。

最後,娶親太太盤腿坐在轎內,不放轎簾,謂之“壓轎”。新郎官和其他娶親官客以及提蓋頭或提“金銀水壺”的小孩兒一同乘上轎車或四輪馬車,新郎落轎後,鼓樂儀仗聲四起,就此出發迎娶新娘。

民國時北京人是怎麼結婚辦喜事兒的?看完後真是長舒一口氣

圖 | 迎親隊伍中的嗩吶匠

當你的迎娶行列到達新娘家街口時,首先要鳴鑼,女方聽聞鑼聲後,即將街門緊閉,為的是避避煞氣。此時,娶親官客會陪同你開始叫門:“開門,開門,別誤吉時!”

這時候女方賓客通常會隔著街門向外喊話,要求鼓手奏些喜慶的樂曲。等新娘子穿戴梳妝完畢後,有人會喊道:“合頁開門!”

開門時,女方有負責人順手會“撒滿天星”,就是撒銅錢,或者茶糖之類。隨後,娶親太太、娶親老爺們陪著你到女家客廳,道“大喜”。接受祝賀者回答“同喜”!這時候你要向老丈人、老丈母孃一叩首,謂之“謝親”。

然後,娶親官要將女方為新人準備吃子孫餃子、長壽麵用得碗筷“偷”過來,一般情況下,擔心娶親官大意,女方的茶房會提前將碗筷送到娶親官客手中。

娶親太太和送親太太見面略加寒暄後,女方會擺上酒席,娶親官落座,女方有人作陪。但是,這只是禮節過場,碗筷都用紅繩綁著,並不能真正吃喝。入席片刻,女方茶房會喊:“話到禮到啦,娶親太太告辭啦!”娶親人員就要起席,每桌娶親人員照例要掏出紅紙包好的“湯封兒”(賞錢)給茶房。

這時候,新娘子要頭戴鳳冠霞帔,蒙上紅蓋頭,身穿紅色薄棉的上轎襖,由送親太太攙扶上轎。這時候新娘哭哭啼啼的上轎,是大吉大利的。新娘哭得越響,婆家越有財。喜轎走後,男家即送來酒席三桌,有兩桌是送給你岳父岳母等女方親戚的;另一桌是送給牽線的大媒的,以表謝意。

民國時北京人是怎麼結婚辦喜事兒的?看完後真是長舒一口氣

圖 | 新娘上轎參考圖

娶親回家時,要走另一條路,所謂的“不走回頭路”。起轎後,寶轎(新娘的轎子)的轎杆要由新娘的哥哥扶著,這是所謂的壓轎(壓步子)。

這時,如果在街巷內遇上另一檔子迎娶行列,正是轎伕們賣弄一手的大好機會。轎伕們這時候相遇,必然為之“鬥法”,北京人管這叫“放份兒”,即互相顯示技巧高低。

這時,雙方的轎伕們會放慢腳步,兩眼前看,把腰挺得很直,到兩夥轎子走至一左一右,互相交錯時,轎伕們的步子邁得就更小了,甚至是一點一點地往前挪,以力求絕對平穩。這樣,不但為自己所在的鋪眼兒增光,更是向迎親的東家討賞的絕佳條件。

返程途中凡經過廟、祠、墳、井、河等處,男方娶親人必須手拿紅氈子將寶轎遮住,意為“避邪”。如果遇見有出殯的,娶送親人員均須說:“今天吉祥,遇上寶財(通材)啦!”

臨近家門要鳴鑼,喜轎臨門後,有的也要關會大門“避避煞氣”,然後,寶轎從院內設好的炭盆上徐徐抬過,寓意燒去一切不吉利,新人的日子越過越紅火。寶轎一直要抬到正房堂屋門口,須堵門停下,轎子與上門楣如有空隙,要用紅氈子堵嚴。

隨後,新娘手抱寶瓶下轎。所謂“寶瓶”是一個木質金漆的瓶子,瓶內裝上大米、小米,謂之“金銀米”,上蒙紅布,用花紅線扎系。然後,新郎官象徵性地射三箭,謂之“桃花女破周公”。然後,新娘跨過木質金漆的馬鞍(因“鞍”與“安”同音,象徵著平平安安),從紅氈子上步入洞房。

民國時北京人是怎麼結婚辦喜事兒的?看完後真是長舒一口氣

圖 | 跨過馬鞍,平平安安

入喜房後,娶親太太馬上給新娘“開臉”。就是擦胭脂抹粉,表示新娘從此由少女變成少婦了。隨後,即在娶親太太主持下,新郎新娘給天地爺上香,同行三叩首禮,謂之拜天地。拜罷,送神,由茶房將香根請下來,連同神紙、敬神錢糧,一起放在院內的錢糧盆裡焚化。鼓手奏清音,由此遂告禮成。

洞房

入洞房後要“坐帳”:你和新媳婦兒要雙雙坐於洞房的炕沿上,你將自己的左衣襟壓在新娘的右衣襟上,表示男人應該壓倒女人一頭。有的在洞房裡真支上帳子,把新郎、新婦遮在裡邊悶一會兒,娶親太太說幾句吉祥話後,把帳子一拉,謂之“撤帳”。

然後,的流程是“初會”,俗稱“露臉”:就是新郎用裹著紅紙的秤桿把新娘頭上的蓋頭挑下,然後將蓋頭掖在自己屁股底下,這是為了“殺殺女方的暴氣”。媳婦兒的孃家人如果懂得這個“老媽媽論兒”的,會提前教她,要將蓋頭搶過來,避免將來被你壓一頭。

取下蓋頭後,你要將新娘頭上的絨花摘下一枝,任插一處,意思還“插於上方生子,插於下方則生女”。如果你的家人懂行兒,會讓你將花插於“喜神方位”之窗或牆壁上。另外,有的在新婚夫婦坐帳時,還要撒些桂圓、荔枝、花生、棗、栗子之類的喜果於帳內。

民國時北京人是怎麼結婚辦喜事兒的?看完後真是長舒一口氣

圖 | 洞房“初會”

然後,新婚夫婦同吃“子孫餃子”(滿人則叫“子孫餑餑”)、“長壽麵”。子孫餃子由女家做好,帶到男家煮;由男家制作長壽麵。吃時,照例由一男孩隔窗大聲問道:“生不生?”娶親太太或新郎回答說:“生!”表示生育後代。

接著,便是夫婦喝交杯酒。喝時以紅頭繩將兩個酒杯系在一起,娶親太太將一杯遞與新郎,送親太太將另一杯遞與新娘,各飲半杯,再予互換,說是“千里姻緣一線牽”。這就是“合巹”之禮。

有的當晚還要擺“圓飯”,也稱為“團圓飯”。讓新郎、新娘坐於首席,娶親太太和送親太太奉陪。如吃饅頭則說是“滿口福”;吃丸子則說是“團圓”“圓圓滿滿”;吃四喜肉則說是“喜喜歡歡”。不論什麼吃食,都儘量賦予吉慶的意義,以示祝願。

最後的流程是“拜三代”(宗親三代)以定名分,俗稱“認大小”,即認丈夫家的長幼。俗說,新媳婦不拜祖,不能成為本家人。所以,有佛堂、神龕的先拈香祭拜神、佛;然後再祭祖。如果家裡有祠堂的還要供上“喜包袱”(用紅紙糊成口袋,內裝冥銀,外面寫上祖宗的名號),沒有祠堂的也要設宗親牌位或祖先畫像,令新婚夫婦叩拜。

民國時北京人是怎麼結婚辦喜事兒的?看完後真是長舒一口氣

圖 | 即使是今天的中式婚禮,拜祖宗也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這就是《儀禮》中的“廟見”,也就是對於上述的神、佛、祖進行三拜九叩。之後,再給父母(公婆)等長輩行三叩首禮。對於平輩,一揖即可,唯獨對於大姑子,要另行叩首,謂之“高見禮”。受禮的長輩可以給新人一些首飾、衣料、化妝品等作為禮品。

至此,這一天的婚禮才算完,這時候你恐怕早已累的精疲力竭,再也沒有力氣幹些別的了。

禮畢

到這兒還不算完,第二天還要進行“會新親”,俗稱吃喜酒。新娘的一眾姑姨、孃舅、外祖父、外祖母一起來到姑爺家,無非是來對你的父母說些客氣話,以表祝賀。吃酒的時候,新親一人一席,至多兩人一席,但必須由男家二人作陪。如是新親來了十位賓客,男方就要以二十人作陪,以示優隆。

新娘三天後要回門(從迎妝起算),回門也叫“回酒”。新婚夫婦坐馬車到孃家會親,見面後,為分大小輩,仍須叩拜。飯後,新姑爺很快就可以回家了,姑奶奶則要到晚上才能回婆家。民國後期,為節省起見,簡化儀禮,多在當天或次日回門。

婚後數九日、十二日、十八日,孃家人會饋送食品給女兒。“單九”、“雙九”之日還要來走親。俗理兒講“單九不算走,雙九才算走。”單九走親了,雙九就不能不去。雙九過後,孃家會來接新娘回家探視,但不許過夜。北京的習俗是新婚一月之內不許男女空房,必須要雙宿雙飛。

最後,新娘還得領著新郎攜帶許多禮物迴歸孃家,答謝眾親友,每一親友均答謝雙份,謂之“回拜”。至此,你們這一場富有戲劇色彩的終身大事才告閉幕。

民國開始,受西方文化影響的“文明結婚”開始在新派人物間流行

上世紀初,西方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不斷的衝擊著中國社會古老的傳統文化。辛亥革命以後,尤其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北京社會中的新派人物們在結婚禮儀上開始採用“文明結婚”,以此表達自己對新觀念的嚮往。

這一點,我們從魯迅的日記中就可以看到,早在民國二年(1913年)時,北京就有舉行文明結婚的。儘管這在當時是很時髦的,但是,大多數守舊的老年人還不願接受,“文明結婚”的真正普遍流行要等到20世紀30年代以後了。

所謂的“文明結婚”,其實也僅指儀式而言。大多數男女的婚事實際上多數仍是由媒人介紹和父母主持的,能自擇配偶的人只是極少數。

“文明結婚”,體現在不再去命館合婚,也不要什麼龍鳳帖了,而是到紙店、書局或婚喪用品服務社買兩張印好了的結婚證書,填上新郎、新婦的姓名、年齡、籍貫,到舉行婚禮時,由證婚人、介紹人和男女雙方主婚人蓋上印就成了。

當然,為了履行結婚的法律手續,男女雙方在婚前或者婚後都要去民政局辦理結婚證書。日偽期間,辦證的地點是市警察局。

民國時北京人是怎麼結婚辦喜事兒的?看完後真是長舒一口氣

圖 | 民國時期的結婚證書

“文明結婚”的典禮可以在家或飯莊子舉行,社會上也出現了今天婚慶公司職能的結婚用品店、新婚用品服務社等,可以租賃花馬車、花汽車、西洋樂隊、禮堂裝飾等。結婚典禮的場地佈置也接近於我們今天所看到的西式典禮。

迎娶時,不管是花馬車還是花汽車都有西洋樂隊跟隨,到達女方家後,伴娘(也叫伴姑)攙著新娘,手捧鮮花,頭紗由兩個小孩兒拉著,在《美酒高歌》的西洋樂曲中,踏過紅氈子上車。

到新郎家後,新郎向新媳婦兒三鞠躬。新媳婦兒下車後,“文明結婚五色紙”頓時揚起,表示慶賀和助興,有惡作劇的人,會揚小米、高粱,甚至是麩子等雜物來取笑。

典禮時,身穿燕尾服白襯衫的新郎站在禮案右方,身穿白婚紗的新娘站在禮案左方,拉紗的小孩兒站在後邊正中,面向禮案。禮堂右方為新郎的來賓,左方為新娘的來賓。證婚人在禮案正中,右方是介紹人,左方為主婚人。司儀不入禮案席位。每人均佩戴大紅牡丹花,下配紅緞帶,燙金字,以為標誌。

民國時北京人是怎麼結婚辦喜事兒的?看完後真是長舒一口氣

圖 | 西式的集體婚禮合影

接下來的流程跟我們現代人結婚時的西式典禮基本一致,全由司儀掌控。禮成後,攝影留念,然後新人入洞房休息,支客們招待親友吃飯,新人開始敬酒。

就這麼,一場文明結婚結束。

結語

中國傳統社會的舊婚姻制度,都是以不同階級和社會集團的利益實現為目的的,它很少去考慮甚至是根本無視男女的個人愛情這一婚姻結合的最重要的因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從一而終”的倫理觀念貫串在整套的婚姻制度。

一方面,在傳統的農業文明社會中,傳宗接代是人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因此,給子女找配偶成為了父母的神聖責任,也是一種天然的權利。此種思想世代相傳,被視為“祖宗家法”,乃“天地之常經,不可易也”。這在老北京的婚俗禮儀當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另一方面,舊時的婚禮習俗,也有著實際意義:它用隆重嚴肅的禮儀,將婚姻關係合法化,輿論上公開化。通過所謂“花紅財禮”、“明媒正娶”地辦喜事,是為了讓親朋好友們一體周知,對這樁婚事予以承認。此外,也是通過某些儀禮對新婚夫婦進行祝福,盼望他們婚後生活美滿,發家致富,子孫興旺,傳宗接代等。

然而,隨著民國時期北京社會開啟初步資本化、工業化,西方的文化思想的衝擊,繁瑣、鋪張的傳統婚姻儀禮逐漸被人們拋棄。

自古以來,結婚,俗稱“紅事”、“喜事”就是一套十分嚴肅、隆重的社會生活儀禮。婚姻儀禮也受著社會發展的不同歷史時期的制度、經濟生活,以及人們的思想、觀念、信仰等因素的制約和影響。因此,我們不能以落後或者先進,對其下簡單判定結論,因為它不只是孤立的、個人的事,它也與所處的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狀態息息相關。

從民國時期北京人的結婚儀禮來看,它的變化包含了不同社會形態變動的痕跡,也顯示出了鮮明的階級、民族特色。

1、《北京風俗圖譜》——青木正兒,2019年 東方出版社

2、《老北京的風俗》—— 常人春,1996年 北京燕山出版社

3、《北平風俗類徵》—— 李家瑞,2017年北京出版社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