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新冠疫情當前,我們全民戴口罩,為何有些國家卻提倡不戴口罩?

控制傳染病的三大措施分別是: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和保護易感人群

COVID-19的傳染源主要是指被COVID-19感染的患者,包括無症狀患者。

COVID-19的傳播途徑主要是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在相對密閉的空間存在氣溶膠傳播的可能,被糞尿汙染的環境中存在氣溶膠傳播和接觸傳播的可能。

COVID-19對所有人都易感,所有人都屬於易感人群。

感染者佩戴醫用外科口罩,可以有效地減少患者飛沫對環境的汙染,既是控制傳染源,也是切斷傳播途徑;醫護人員佩戴醫用防護口罩、護目鏡、防護面罩、乳膠檢查手套,穿隔離衣和防護服,既是要切斷傳播途徑,也是在保護易感人群;建議普通人佩戴醫用外科口罩,也是切斷傳播途徑的一種方式,同時在保護易感人群。

因此,理論上,COVID-19疫情面前,人人需要佩戴醫用外科口罩。

只要人人都佩戴了醫用外科口罩,即便是我們不能及時區分感染者、疑似感染者和未感染的易感人群,也能大幅度提高疫情防控效果。


新冠疫情當前,我們全民戴口罩,為何有些國家卻提倡不戴口罩?


但理論是理論,現實是現實,現實是世界上沒有那麼多口罩。

我國是世界上口罩的主要生產國,產能佔世界產能的一半以上,COVID-19疫情出現之前,我們的口罩日均生產量超5000萬隻,疫情發生以來,我們不斷提高口罩產能,現在的日均產量已過億,超過疫情出現之前的世界總產能。

普通一次性醫用外科口罩的建議佩戴時間是四小時,如果我們都在八小時工作日時按照建議佩戴口罩,一個人一個工作日就要消耗兩隻口罩,中國口罩的日產量根本無法滿足中國人的日常需求,世界口罩的日產量更無法滿足世界人民的口罩需求。

面對口罩不足的現實,中國在建議所有人佩戴口罩的時候,也提到了,在空曠的野外無需佩戴口罩,也有專家在指導公眾佩戴口罩時說,如果沒有去過危險的環境中,一次性醫用外科口罩可反覆佩戴,摘下口罩前先洗淨手,再把口罩向內側摺疊存放,後來又建議在通風良好的地方懸掛。

而在實際的操作中,大量的中國人因買不到醫用口罩,甚至會拿普通防霧霾口罩、保暖口罩、明星口罩等幾乎沒有任何防護效果的口罩佩戴。

試問,佩戴沒有防護效果的口罩,除了表現出戴了口罩的樣子,又有什麼用?形式是走了,心理安慰大概也有了,但防護效果卻一點都沒,不但沒有防護效果,反而可能因為口罩的勒與壓,使人不由自主地反覆觸摸口罩甚至揉眼,而眼睛中又有黏膜細胞,黏膜細胞中存在COVID-19的受體,因此可能沾染了COVID-19的手就能通過揉眼的動作把COVID-19帶給眼結膜內的黏膜細胞,從而增加人感染COVID-19的可能。

疫情爆發以來,我國臨近傳統節日春節,國家一次次地延長春節假期,全國停工、停學、停產,多地封小區、封交通、封村屯,中國人堅定信心、同舟共濟、萬眾一心地居家隔離,在戰疫的同時也客觀地產生了節約口罩的效果,然而,四十多天過去了,中國口罩產能已超疫情前世界口罩總產能的情況下,中國人依舊沒有實現口罩自由,依舊沒法做到人人都有醫用口罩戴。

連中國人都沒實現口罩自由,外國人又怎麼可能實現口罩自由?


新冠疫情當前,我們全民戴口罩,為何有些國家卻提倡不戴口罩?


這就是現實,赤裸裸的現實。

中國用居家、反覆佩戴等方式面對現實,外國用減少外出和集會、健康人不佩戴口罩等方式來面對現實。

從本質上來說,中國人和外國人面對現實的思維方式是一樣的,都是儘可能地朝理想化努力,但最終不得不屈服於現實。

現實就是,我們沒有那麼多口罩,所以我們儘量要把口罩等防護物資留給醫護和患者,這既是在保護醫護,也是在保護患者,同時也能起到保護健康人的目的。

其實,何止是戴口罩這一件小事啊,面對疫情,不同國家、不同地區都要在類似事情上做出選擇。比如,什麼程度的感染者需要入院治療,不同國家、不同地區就給出了不同選擇。

疫情初起時,除湖北外的其他省份,是應收盡收,只要是感染者,無論有沒有症狀,一律隔離治療,疑似病例也隔離治療,但湖北和武漢卻做不到,因此只能無奈地建議輕症和普通患者居家隔離,正因為如此,一些疑似或確診病例才才恐懼心理的趨勢下,表現出明顯的智商下線,選擇相信假醫生李躍華,選擇相信致癌物苯酚可以通過穴位直達病灶,從而達到“驚動中央高層”的“治療效果”。

同樣地,我們現在能夠看到,與我們一衣帶水的日本就採取了類似的操作,輕症居家隔離,等待自愈,重症和危重症才住進醫院。

這也是在預見或出現醫療擠兌時不得已的選擇,跟沒法實現口罩自由時候提倡不戴口罩的選擇一樣,都是基於現實的不得已選擇。

這是一種很現實但有風險的選擇,這是儘量平衡現實和理想間矛盾的選擇,我覺得我們應該選擇理解,並在沒法實現口罩自由的時候儘量少出門、少聚集,多通風、多洗手臉、多鍛鍊、多休息、多喝水、保證營養,這些做法也能很好地保護我們免受COVID-19的侵襲。


新冠疫情當前,我們全民戴口罩,為何有些國家卻提倡不戴口罩?


在沒有疫苗和特效藥的情況下,我們戰勝COVID-19疫情,靠的是堅強有力的綜合性非藥物性干預措施。在這樣措施的指引下,我們既沒有把防控疫情的希望放在遠水解不了近渴的疫苗身上,也沒有把防控疫情的希望放在唯一可能有效的瑞德西韋身上,更沒有把防控疫情的希望放在尚無證據顯示可能對COVID-19有影響的氣候上,我們同樣也不該指望一隻稀缺的口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