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西安任家口的歷史與變遷

任家口位於西安市西二環中段路西,東鄰郭家口,西鄰雙府,南鄰大土門村,北靠隴海鐵路。生活在西安,也許你不曾去過任家口村,但是耳熟目染的公交報站和橫亙在馬路上的鐵路肯定讓你記憶猶新,今天我們就來說說任家口的歷史與變遷。

西安任家口的歷史與變遷

任家口位置

村名來自唐城牆

長安處處有故事,說到村名,傳奇故事自然少不了。傳說阿房宮、未央宮、秦王宮連線所組成的亭和閣,是為皇帝出行專用的通道,任家口即為其中休息廳之一,而且這個亭閣也是官兵出行的重要出入口之一,因當時看守亭閣有一任姓官兵,後來在此成家立業,此地因此更名為任家口。

西安任家口的歷史與變遷

唐城牆遺址公園(高新)

而根據現代考古學家的實體探測和研究,任家口其實為總長度將近33公里的唐代長安外郭城牆的其中一個基點。任家口村以北500尺,至大土門村正中,原有“任家莊”,因明末一部分人從該處分出居此,又因位於城牆缺口處得名任家口,清嘉慶《長安縣誌》也記載為任家口村。

西漢太學遺址

據相關資料記載,任家口東面為唐朝的修真、普寧二坊,宋敏求《長安志》載有西漢靈臺、太學等文化教育設施遺,作為西漢設在京師的國立最高教育機構,太學遺址就位於任家口村一帶。

西安任家口的歷史與變遷

太學復原圖

由於太學的興盛,漢長安城的東南還出現了以買賣書籍經傳、笙磬樂器為主的綜合性露天貿易集市“槐市”,這裡因槐樹而得名。槐市每半月一次,文人在這裡交流學術思想,互通有無,對當時的官方教育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北魏壽星邵真大墓

除了太學遺址,還有一個事情不得不提。1952年,在任家口村的西北方向,西北工程地區文物清理隊發掘了一處北魏大墓。據出土墓誌記載,墓主邵真系北魏阿陽令假安定太守,葬於明帝正光元年(公元520年)。

西安任家口的歷史與變遷

北魏邵真墓平面圖

有趣的是,這個邵真是北魏著名的老壽星,活了九十九歲,感興趣的鄉黨可以找度娘去了解,在此不再贅述。

筆者查閱1955年《西安任家口M229號北魏墓清理簡報》得知,此墓為斜坡墓道磚室墓,甬道和主室全用磚砌,長29.1米、寬0.95米。出土陶製的磨、井、盤、燈、雞及銀飾具各一件,陶武士俑、鎮墓獸各二件,拱手男、女俑各三件,墓誌一方。

西安任家口的歷史與變遷

邵真墓出土文物

大事變遷

新中國成立後,任家口村行政管轄歸阿房區十一鄉,集體土地1000餘畝,37戶約100餘人。1953年後歸潘家村公社管轄,在這期間,先後被西電變壓器廠徵地200餘畝、西電開關廠徵地400餘畝、構建一公司徵地300餘畝、鐵路系統徵地30餘畝。

西安任家口的歷史與變遷

1979年舊村拆除,開始規劃改建新農村,村中修了四條新道路。1984年,開始走向農業聯營混合發展,更多的年輕新生力量參與到村子的發展與建設上來。

西安任家口的歷史與變遷

1984年到2000年,行政管轄歸蓮湖區農村工作局,村子在工業方面發生較大變化,先後建立了聯營廠、變壓器廠、機加工廠、電鍍廠、工業鍋爐廠等。

西安任家口的歷史與變遷

2000年後,開始大力發展經濟,撤銷聯營公司、聯營工業,實行土地租賃,清產核資,改為股份制,分別進行資產量化,成立了舊村改造建設發展有限公司和股份公司,農業戶口變非農戶口,實現了舊村改造轉型,矗立起一幢幢高樓。

西安任家口的歷史與變遷

任家口雅逸新城

2008年完成整村改造拆除,新建小區內設施齊全,配有健身器材、還建立了居家養老中心、社區衛生服務站等,社區綠化和道路都煥然一新,先後獲得2008年陝西省文明村鎮、2011年陝西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

西安任家口的歷史與變遷

任家口社區



資料來源《西安地方誌辦公室》《西安任家口M229號北魏墓清理簡報》等,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