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中原地區”的概念是什麼時候形成的?

中原又稱中土、中州、華夏,是指以

洛陽至開封一帶為中心黃河中下游地區狹義上的“中原”指今天的河南省廣義上的“中原”則包括河南省大部分地區,以及周邊的蘇皖北部、山東西部、河北南部、山西南部、陝西東部等在內的黃河中下游地區

“中原地區”的概念是什麼時候形成的?

中原,本意為“天下至中的原野”,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亦是漢族先民的世居之地;中原地區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擴展而逐漸向外蔓延,擴大了以中原文化為核心的漢族和各民族之間的交流。文化比較先進的華夏民族以別於四夷而稱中華當與外族對應時,中原又泛指中國。

“中原地區”的概念是什麼時候形成的?

華夏與四夷

中原地區的概念形成

在中華文明肇始時期,中原地區尤其是河洛一帶處於黃河中游和下游的交接之地,這裡因夏商周三代奠基,因而被稱作“土中”、“地中”或“天下之中”;《尚書·禹貢》將天下分為“九州”,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故稱中州,又名“中原”。

“中原地區”的概念是什麼時候形成的?

中原地區的概念形成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在這一發展過程中,“中原”一詞由過去沒有特殊意義的原野之意,轉向了專指黃河中下游的一段地區。究竟什麼時候開始出現這一轉變的呢?根據現存的史料分析,大概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經過兩漢時期的發展,到六朝時期“中原”一詞已經成為一個專有的地區名詞;因為從相關的史書中,我們可以發現“中原”一詞在這一時期開始,有時指原野,有時指中原地區,而到後期已經是專指中原地區了。

“中原地區”的概念是什麼時候形成的?

我們先來看先秦古籍中非地域概念的“中原”詞語。

中原一詞最早見於《詩經》。如《詩經·小雅·吉日》曰:“漆沮之從,天子之所。瞻彼中原,其祁孔有” ;《詩經·小雅·小宛》曰:“中原有菽,庶民採之”;其中《詩經·小雅·吉日》曰:“瞻彼中原,其祁孔有”,是“中原”一詞最早的出處,但這時尚未形成完整而統一的地域概念含有“原野”、“原中”的意思。春秋時期,中原一詞仍有原野之意,《國語·越語上》載越王勾踐在會稽之圍解除後,向百姓謝罪時說:“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與大國仇,以暴露百姓之骨於中原,此則寡人之罪也。寡人請更。

”這裡是說因戰爭使百姓死後而暴屍於原野之意。《國語·越語下》又載越國經過數十年的休養生息以後,逐漸強大起來,在與吳國作戰時,面對吳軍一日五次挑戰,越王準備答應時,范蠡進諫日:“夫謀之廊廟,失之中原,其可乎?王姑勿許也。”這裡的中原仍然有野外之意。戰國末年的儒家代表人物苟況在《苟子·王制》中有“兵革器械者,彼將日日暴露毀折之中原,我今將修飾之,拊循之,掩蓋之於府庫”之語。這裡雖然是教統治者如何治國,但在這裡“中原”顯然也是原野之意。

“中原地區”的概念是什麼時候形成的?

也是在春秋時期,“中原”一詞開始有中原地區的意思出現。《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記載,晉公子重耳流亡到了楚國,受到楚成王的厚待,當問及如何報答楚國時,重耳回答:“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獲命,其左執鞭弭、右屬囊犍,以與君周旋。”這裡的中原就有地區的含義在內。《國語·晉語三》記載,在是否納晉君問題上,有人主張殺之,公孫枝日:“不可,恥大國之士於中原,又殺其君以重之,子思報父之仇,臣思報君之仇。雖微秦國,天下孰弗患?”這裡的中原中原諸侯國之意。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與晉、魯、周在黃池盟會後,吳王取得了諸侯國的霸主地位,吳王令“王孫苟告勞於周”,其中有一句話說:“昔者楚人為不道,不承共王事,以遠我一二兄弟之國。吾先君闔廬不貰不忍,被甲帶劍,挺鈹捂鐸,以與楚昭王毒逐於中原柏舉。天舍其衷,楚師敗績,王去其國,遂至於郢。

”追述先人事蹟中所提到的中原,也是地理意義上的概念

“中原地區”的概念是什麼時候形成的?

春秋戰國地圖

大約到漢代,“中原”一詞開始較多的指中原地區。《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載漢景帝時期所發生的七國之亂,主父偃評價說:“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為禽於中原者

”,是因為“先帝之德澤未衰,而安土樂俗之民眾,故諸侯無境外之助”。這裡的中原是指黃河中下游地區。《漢書·徐樂傳》中徐樂在上書漢武帝時曾經對“瓦解”作解釋時提到中原,“何謂瓦解?吳、楚、齊、趙之兵是也。七國謀為大逆,號皆稱萬乘之君,帶甲數十萬,威足以嚴其境內,財足以勸其士民,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為禽於中原者,此其故何也?非權輕於匹夫而兵弱於陳涉也。當是之時,先帝之德未衰,而安土樂俗之民眾,故諸侯無競外之助。此之謂瓦解。故日天下之患不在瓦解。”這裡說的是吳楚諸王在中原被擒之事

“中原地區”的概念是什麼時候形成的?

當然漢代及其以後,“中原”一詞指“原野”在史書中仍然存在,如《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載司馬相如出使西南夷時曾說:為了傳土於子孫,名揚後世,“是以賢人君子,肝腦塗中原,膏液潤野草而不辭也”。《漢書·嚴助傳》中漢武帝在進攻南越之前,淮南王劉安上書諫日:“今方內無狗吠之警,而使陛下甲卒死亡,暴露中原,沾漬山谷,邊境之民為之早閉晏開,晁不及夕,臣安竊為陛下重之。”《後漢書·馮衍傳》也有新莽末年,王莽命令廉丹進攻山東的赤眉軍,廉丹徵求馮衍的意見時,馮衍要他靜觀時變,並勸說:“何與軍覆於中原,身膏於草野,功敗名喪,恥及先祖哉?”在《後漢書·馬融傳》、《後漢書·皇甫規傳》等卷中所提到的中原同樣還保留著原始的意義。

“中原地區”的概念是什麼時候形成的?

西漢末赤眉起義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這裡中原就是指中原地區舊都則是指長安或洛陽到了晉朝特別是東晉時期,中原地區作為一個地理概念開始為人們廣泛接受。據不完全統計,《晉書》中就有55卷涉及“中原”一詞,出現了92次,而以東晉時期出現的頻率最高,且大多與晉朝君臣光復中原的志向有關,如“中原淪沒”、“中原亂離”、“中原覆沒”、“死亡漫於中原”、“中原喪亂”、“

中原大亂”、“克復中原”、“中原向化”、“中原無所請命”等,這些詞語既透露出東晉人的中原情結,也反映了東晉時期中原已經作為一個相對固定的地理單元。是後,偏居江南地區的宋、齊、梁、陳等王朝都沿用了東晉以來關於中原的地理概念,其中自然包括著濃厚的中原情結。

“中原地區”的概念是什麼時候形成的?

東晉十六國時期形勢圖(公元405年)

即使當時興起於北方地區的北魏鮮卑拓跋氏,也仍然繼承了關於中原地區的理念,將黃河中游地區稱為中原,這在《魏書》中頻頻見諸記載。《魏書·太祖平文帝紀》記載,當平文帝聽說劉曜殺晉愍帝時,對屬下說:“今中原無主,天其資我乎?”《魏書·太祖道武帝紀》載道武帝廣泛吸納漢人進入統治群體,史稱“帝初拓中原,留心慰納,諸士大夫詣軍門者,無少長,皆引入賜見,存問周悉,人得自盡,苟有微能,成蒙敘用”。《魏書·高祖紀上》載孝文帝太和七年十二月下詔禁止同姓為婚,他在總結以前諸帝之所以沒有禁止這一現象時說:“皇運初基,中原未混,撥亂經綸,日不暇給,古風遺樸,未遑釐改,後遂因循,迄茲莫變。”太和八年六月在班行俸祿制時,他總結當時北魏社會的狀況是:“自中原喪亂,茲制中絕,先朝因循,未遑釐改。”《魏書·肅宗紀》中亦有孝明帝在孝昌二年閏十一月下詔雲:“

頃舊京淪覆,中原喪亂,宗室子女,屬籍在七廟之內,為雜戶濫門所拘辱者,悉聽離絕。”這幾條材料說明北魏統治者對中原作為一個地區的認識是非常清楚的。在《魏書》的傳中多次出現“中原崩否”、“中原喪亂”、“仍亂中原”、“中原蕩然”、“中原作戰鬥之場”、“中原無主”和“平中原”、“定中原”、“徵中原”、“中原既平”、“中原稍定”、“光宅中原”、“移宅中原”、“光化中原”、“
經營中原”、“中原始平”、“跨據中原”、“中原兆建”以及“中原冠帶”等說法,說明在北魏人的心目中,中原已經是一個地區。在《周書》、《北齊書》中也都把中原作為一個地區看待。

“中原地區”的概念是什麼時候形成的?

北魏地圖

上述論證表明從東晉南北朝以來,中原地區已經作為一個相對完整的地理概念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後來的朝代則都沿用了這一概念。如《文選·謝靈運》詩:“中原昔喪亂,喪亂豈解已。” 李善注:“中原,謂洛陽也。”《宋史·李綱傳》:“自古中興之主,起於西北則足以據中原而有東南”。中原一詞的含義進一步拓展,可以指黃河中下游一帶大片地區。宋代陸游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作為千古流傳的名旬,就蘊含了南宋人對中原念念不忘的情結,可以與六朝人相比。

“中原地區”的概念是什麼時候形成的?

明趙震元《為李公師祭袁石寓憲副》:“公聞國變,眥裂發怒,竭蹶中原,以需生聚,歸節金陵。”之“中原”即指黃河中下游流域。中華書局影印1936年版的《辭海》釋“中原”一詞雲:“古稱河南及其附近之地為中原,至東晉南宋亦有統指黃河下游為中原者。”就是根據上述歷史事實而得出的。商務印書館2009年出版的辭源(全兩冊)紀念版:“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帶。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主要是河南省。”《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如下:“指黃河中下游地區,包括河南的大部分地區、山東的西部和河北、山西的南部。”即為近代國人認知中的“中原”概念,其與國家“十三五”規劃提出的中原城市群範圍大致相合。

“中原地區”的概念是什麼時候形成的?

綜合上文所論,我們認為,中原地區作為一個地理概念,它的提出和最終被人們認可和接受,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大約在春秋時期中原地區開始出現作為地理意義上的概念但是此時只是零星的出現。經過兩漢時期的發展,中原一詞仍然是原野和地理概念並存“中原”一詞開始較多指中原地區。到了六朝時期,由於西晉覆亡,大批居民南遷,這些離鄉背井的人雖然漂泊在異鄉,但仍然時時刻刻不忘故士,因而過去不被人們提起或看重的“中原”開始作為一個地區頻頻出現在人們的口耳相傳之中。

中原地區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

在中國歷史上,中原地區是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也是古代中國人口分佈的重心所在。

河南位居“天下之中”, 歷來被稱為中原之地,也是中原文化的代表。

“中原地區”的概念是什麼時候形成的?

傳說中的三皇五帝都邑和活動區域,多在河南、山東、山西三省之間,也是中原地區的傳統區域

;敘述上古歷史,堯舜之前以魯西、豫東為中心區域;堯舜禹到夏朝時期,則以晉南、豫西為中心,最早的中國即指這裡。

“中原地區”的概念是什麼時候形成的?

三皇五帝都邑遷徙圖

近一個世紀以來,隨著考古和對遠古各部族研究的進展,學界對中華文明的起源有了新的認識。一般認為,中華民族早期血脈來自於華夏、東夷、苗蠻三大族群,到秦漢之際則形成為一個整體;

上古中國歷史主要敘述華夏與東夷、苗蠻的關係,而三者交匯之地正是中原東南一帶——淮河中下游地區

“中原地區”的概念是什麼時候形成的?

華夏、東夷、苗蠻位置關係

新石器時代,這裡是古代先民們聚居的家園,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

一脈相承。河南地區的新石器時代遺存,包含著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的堆積,各時期文化疊壓、層次清晰,且有明顯的連續性。表明在距今一萬年前後到距今四千年前,我們的祖先一直在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用勤勞的雙手改造世界,創造世界,一步步走向文明。新石器文化屬氏族社會後期的文化,在新石器文化發展的歷史階段,正是中國文明逐步形成的歷史時期。

中原所在的淮河中下游地區,即是考古學中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以及南方的屈家嶺文化交匯之所,也是傳說中的炎黃、蚩尤九黎苗蠻之間交流和碰撞之地。五千年前,仰韶文化走向衰落(對應神農氏世衰),興起於魯西、蘇皖一帶的大汶口文化(蚩尤九黎)和南方的屈家嶺文化(苗蠻)逐漸走向興盛,開始進入中原一帶;約公元前2900年~前2700年,龍山文化的前身——廟底溝二期文化(黃帝部族)興起於豫西一帶,後向東發展與西進的大汶口文化(蚩尤九黎)和北上的屈家嶺文化(苗蠻)發生碰撞,最早開啟中原龍山文化的到來,即為傳說中的涿鹿之戰(一說河北涿鹿)。

“中原地區”的概念是什麼時候形成的?

到了4000多年前的龍山文化末期,中原進入了石、銅器並用時代,產生了私有制和階級的萌芽,進而出現了中國史書記載的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從夏朝建立開始 , 中原地區是中國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歷史最長,古都數量最多的地區。先後有

夏朝、商朝、西周、東周、玄漢、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隋朝、唐朝、武周、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遼朝、北宋、南宋、金朝、民國等20多個朝代,300多位帝王建都或遷都於此,中原一直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說,逐鹿中原,方可鼎立天下。中國有歷史記載或考古證據表明較長時間的主要政權的八大古都中,中原地區佔據四個,分別是十三朝古都洛陽、八朝古都開封、七朝古都安陽、夏商古都鄭州,此外還有商丘、南陽、濮陽、許昌、登封、夏邑、偃師、虞城、淮陽、新鄭等古都。

“中原地區”的概念是什麼時候形成的?

在歷史上的不同時期,由此向外擴展才是廣義上的中原,是與華夏文明源地直接毗連的地帶。隨著華夏文化從源地向四周擴展,大批的中原人為了逃避戰亂而遷往異域他鄉,這也極大地促進了很多地方的開發和中華文明的傳播。秦漢以後中華文化圈逐漸明晰、定型,中原文化向北、向西擴展較為順利;在東漢晚期以後,北方戰亂導致中原移民一次次南遷,使源地文明隨人口遷徙而向南傳播,至長江流域、西南、嶺南、閩臺等地。漢文化還輻射到中國的一些近鄰,東北方的朝鮮和日本、北方的蒙古、西部的中亞、南部的東南亞諸國等,這些地方共同構成了中華文化圈。

“中原地區”的概念是什麼時候形成的?

《詩經》

《國語》

《左傳》

《苟子》

《史記》

《漢書》

《後漢書》

《晉書》

《魏書》

《宋史》

《辭海》

《現代漢語詞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