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魏書生:埋怨學生難教,是我們方法太少!這句話為何令老師反感?

魏書生是當代著名的教育家,是一位“成功”的教育人士,也提出了很多名言,其中最著名的一句,就是模仿陳鶴琴老先生“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名言提出的“埋怨學生難教,常常是我們方法太少!”他說:

“埋怨環境不好,常常是我們自己不好;埋怨別人太狹隘,常常是我們自己不豁達;埋怨天氣太惡劣,常常是我們抵抗力太弱;埋怨學生難教育,常常是我們自己方法少。

魏書生:埋怨學生難教,是我們方法太少!這句話為何令老師反感?

魏書生是當代著名的教育家,是一位“成功”的教育人士,也提出了很多名言,其中最著名的一句,就是模仿陳鶴琴老先生“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名言提出的“埋怨學生難教,常常是我們方法太少!”他說:“埋怨環境不好,常常是我們自己不好;埋怨別人太狹隘,常常是我們自己不豁達;埋怨天氣太惡劣,常常是我們抵抗力太弱;埋怨學生難教育,常常是我們自己方法少。

有位鄉鎮中學的老師很無奈地說:”我所在的鄉鎮中學,每個班六十多人,只有三四個在學,95%的人在混,請問教育專家該怎麼教?“

”贏在高三“老師初中時,也畢業於鄉鎮中學,所以對於這個老師的苦衷,非常理解,我們整個學校,那個時候只考了四五個高中生,可以說99%的學生都在混日子,等著畢業,甚至不到畢業,就被老師勸退了,留下部分學習態度還可以的學生,就是這些學生中,也只能考上那麼幾個學生。

魏書生:埋怨學生難教,是我們方法太少!這句話為何令老師反感?

如果老師每天反思”埋怨學生難教,常常是我們方法太少“這句話,我想很多老師都會因此產生比較嚴重的心理疾病,實際上很多老師都或多或少地有一些心理疾病,而這些疾病往往是教學壓力和當老師的良心產生的壓力,這和其他很多工作不一樣,一般人理解不了。

在那些95%的學生都在混的學校裡當老師,其實是非常痛苦的,有一次一位這樣學校的老師跟我說:”你們重點中學的老師很辛苦,我們這些老師也很辛苦,你們是辛苦,我們是‘心苦’“。是啊,”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所有老師的教育理想,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面對一群求知若渴、天真可愛的學生,會讓老師產生幸福感,提高老師的成就感,再苦再累都可能被學生的一張小卡片感動。相反,如果是面對一群不聽話、不學習的學生,老師感覺到非常無奈和無助,就像”重拳打在棉花“上一樣,老師的每一天都在煎熬中度過,所以也可以理解,為什麼有些看似工作輕鬆的學校裡的老師,有機會就考走的現象了。

魏書生:埋怨學生難教,是我們方法太少!這句話為何令老師反感?

魏書生作為一名教育家,他應該清楚,學生的學習,不只是老師的事情,現在學生的學習,越來越注重家庭的因素,看看各省的高考狀元,多數出自教師或者公務員家庭,這不是偶然,家庭的作用,在教育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在城裡,多數家庭對教育非常重視,城鄉教育差距絕對不只是甚至不是老師的差距,更是家長的差距,即便是農村,也有大學生“成窩”出的現象,往往是一家出多個大學生,而別人家則很難出,其實這些都是家庭因素的影響。一個不重視教育,孩子毫無目標,認可“讀書無用論”的家庭,縱使老師說得天花亂墜,學生依然不會為之改變,甚至還會遷怒於老師,發生一些矛盾。

魏書生實現了從老師到校長到局長的轉變,作為一個老師,他是非常成功的,但是也正因為如此,他本身就帶著“光環”,一個校長如果帶班,學生本來就有一種崇拜,再加上其他老師的幫助,即便是校長“長期”不在家,學生也會被管得好好的,換成一般老師,這是不可能的。

魏書生:埋怨學生難教,是我們方法太少!這句話為何令老師反感?

作為老師,其實都很明白一個問題:教育專家的講座,聽的時候熱血澎湃,回去之後發現毫無用處。很多老師都經歷這麼一個過程,對教育專家從崇拜到質疑,認識越來越理性,所以很多時候,這些講座老師根本不願意去聽,為什麼還“座無虛席”呢?因為這些人通過教育局給學校下達了通知,其中原因大家應該都清楚吧。

教育具有共性,也有個性,更多的其實是個性,尤其是作為一線老師而言,再多的教育理論,如果沒有豐富的實踐,都是枉然的,更何況很多教育故事,本身都是虛構和美化過的,實際效果如何,可能只有講故事的人自己明白。

“埋怨學生難教,常常是我們方法太少”,如果這句話用來督促自己,會是一名好老師,如果用了要求別人,則肯定不是一位好領導。

我是“贏在高三”,專注教育,用心解答教育問題, 如果對你有幫助,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