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一封“意外”來信讓人動容!廣東90後青年醫生為何獲贊“如一股清流”?

【溫馨提示:還沒關注廣東衛生在線的小夥伴們記得點擊右上角關注哦~】

妻子說

從沒見過這麼親切的人

女兒說

他笑容滿面、語調平和、記錄詳細

讓她非常放心


一封“意外”來信讓人動容!廣東90後青年醫生為何獲贊“如一股清流”?


我說

在當今物慾縱橫、人心浮躁

年輕人極易迷失自我

但他不一樣

一封“意外”來信讓人動容!廣東90後青年醫生為何獲贊“如一股清流”?


他像一股清流

恪守醫生的職業道德

視病人如親人

每日探視,噓寒問暖,嚴謹負責


一封“意外”來信讓人動容!廣東90後青年醫生為何獲贊“如一股清流”?


他的笑容

洋溢著對這份職業的執著與熱愛

是患者最好的良方

是家屬放心的保證


一封“意外”來信讓人動容!廣東90後青年醫生為何獲贊“如一股清流”?

醫生和老師一樣

都是良心的職業

需要愛的奉獻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一封“意外”來信讓人動容!廣東90後青年醫生為何獲贊“如一股清流”?

我堅信

假以時日

他定能成為

全國知名神經外科醫生


一封“意外”來信讓人動容!廣東90後青年醫生為何獲贊“如一股清流”?


▲龔老師寫給張世超醫生的字

我說的他

神經外科的年輕醫生

張世超


——一封基層教師的來信


一封“意外”來信讓人動容!廣東90後青年醫生為何獲贊“如一股清流”?


故事從這裡開始……

一封“意外”來信讓人動容!廣東90後青年醫生為何獲贊“如一股清流”?

今年10月7日,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黨委書記朱宏收到了一個來自東莞的信封,裡面整齊疊放著一份裝訂好的信件和一幅墨寶,來信者是東莞市鳳崗鎮雁田小學的龔老師。

“今天,我就是要特地的誇一誇貴院神經外科醫生張世超,以表達我對他的感激之情。”四頁信紙,淡淡墨香,筆法蒼勁,洋溢著一位小學教師感激之情,訴說著對張醫生及南醫未來的滿懷期待。

來信的龔老師是患者熊女士的丈夫。

48歲的熊女士患癲癇多年,輾轉數家醫院仍查不到病因。8月26日入住南方醫院神經外科,經檢查,是海綿狀血管瘤。術後經過近一個月的護理,於9月19日順利出院。

“輾轉多院,從未見過這麼親切的人”

“多年來,走過大大小小多家醫院,經手醫生6、7人,從未見到過像張醫生這麼親切的人。”熊女士在龔老師的信中感慨道。

他笑稱:“爹媽給的溫暖外形,天生的好脾氣。”

這已經不是張醫生第一次收穫類似的讚譽了,“好大夫在線網”上滿滿七頁的好評,家屬數次的錦旗,查房時候的感謝,數不勝數。

一封“意外”來信讓人動容!廣東90後青年醫生為何獲贊“如一股清流”?

▲“好大夫在線網”張世超醫生的好評截圖

“我還記得,和很多患者一樣,熊阿姨手術很順利,小瘤子切除後癲癇果然沒再發作。不同的是,她術後出現了罕見的痛覺過敏。每天查房換藥時,她的頭被輕輕一碰就會疼痛難忍,有時候還沒碰到就開始哭喊。只得讓止疼藥輪番上陣。有時候甚至見到自己女兒都會頭疼。因此,家人都特別緊張。”張醫生回憶。

“她身體沒什麼大礙,可能是太緊張了。早前也接診過一例,那位患者出院後回家半個月就恢復了。為了讓他們放寬心,每天都會抽空去安慰她和家人,林林總總加起來一天得有個半小時吧。”他抻了抻白大褂裡的手術服,告訴記者還可以聊一會兒,等等才有下一臺。

和科裡的許多人一樣,張醫生很喜歡跟家屬打交道。平日裡患者的問詢,他都耐心傾聽,從不嫌煩。

“咱們科室情況比較特殊,病人們往往情況比較嚴重,好多都是別的醫院無法或者不願收治的,沿襲著‘部隊老傳統’,我們儘可能幫他們。”張醫生表示。

由於情況都不太樂觀,為了建立良好的醫患關係,科室每天早交班時候,漆松濤主任都會跟我們強調多多溝通,態度溫和。不知不覺,約患者及家屬一同談話成了科裡的一個傳統,成了大家每天的下班後的“固定動作”。

家屬的配合,對患者術後恢復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因為,只有他們充分地配合醫生的工作,才能收穫最佳的治療效果。不僅如此,

術前張醫生也儘可能詳盡地向病人和家屬們交代情況,讓家屬們心裡有底,這也成了他能與家屬們建立信任的好辦法。

“他如一股清流”

“在物慾縱橫、人心浮躁的時代裡,年輕人極易迷失自我。”

“張醫生如一股清流,恪守醫生的職業道德,視病人如親人,嚴謹負責、平易近人,笑容親切,是熱愛職業的一種真情流露,毫無做作,讓人看著就暖。”龔老師在信中這樣寫道。

龔老師說,寫這封信,張醫生全然不知。寫信,僅僅是急切地希望朱書記能夠聽到這些聲音;熱切地期待這樣的好醫生能夠在醫院獲得肯定與重用;殷切地憧憬著南方醫院未來會因這樣一批有擔當、有信仰的中青年而再創新高峰。

“醫生和老師一樣,需要愛的奉獻”

“醫生和我們老師一樣,都是良心的職業,需要愛的奉獻。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龔老師說的很對。

說起奉獻,張世超自打南醫大八年制畢業以來,從住院總到住院醫的兩年多里,下班約談幾位患者、家屬,週末查房探視,手術從下午做到第二天早晨也都時有發生。

連愛人都打趣地說:“推文需要你的生活照?我看你沒生活呀!”是啊,在科裡,像他這樣的住院醫師不超過八人,需要協助管理的床位共計166張。

當下,醫療屆有這麼一個流行的段子,“爸爸,我要學醫!”剛剛在診室歇下的“白大褂”,看到手機裡寶貝女兒的信息,頭毛稀疏的腦殼頂瞬間炸了。

學醫之苦,不言而喻。

但他始終熱愛這份事業,“我從小就喜歡研究精細的東西,選擇學醫,並最後確定在神經外科就是因為這份痴迷。”

壓力大了靠啥排解?和其他90後一樣,充電三大招——吸貓、擼鐵、補覺。

一封“意外”來信讓人動容!廣東90後青年醫生為何獲贊“如一股清流”?

▲張世超醫生和三隻貓主子之一的調皮合照

在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神經外科裡,像這樣的醫生很多。作為國家重點臨床專科,首批專科醫生培訓基地,碩士、博士、博士後學位授權點,36位醫生與100名護士,以及5名醫療科研輔助人員,共同撐起了國內最主要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神經外科臨床、科研、教學中心。

張醫生說,“很幸運能作為其中的一份子,在漆松濤主任的帶領下,和大家一起,共同為托起患者的希望而努力奔跑著。”

一封“意外”來信讓人動容!廣東90後青年醫生為何獲贊“如一股清流”?

▲神經外科醫生獲贈錦旗


廣東衛生在線全媒體團隊出品

一封“意外”來信讓人動容!廣東90後青年醫生為何獲贊“如一股清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