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教大學的兒子,對養育他的父母不屑,春節照顧四十幾天,他不打招呼走了,父母咋想?

29山嶺幽月


孩子既然培養成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各自安穩則好!不要過高要求奢求!


太陽心——sun


家有兒子,永遠是大人的憂慮和酸楚。沒有兒子的家庭,沒有針扎心扉的經歷,是不知道箇中的滋味!

我把題主真實的情形展示出來,望大家評說。


本人王老五夫婦養了一個兒子。當初老王兩口子在新疆打了六、七年工,回來在開發段修了兩層樓的房子,並開起了木材加工廠,兼做種子農藥生意。

此時,親戚們在地區市裡都買上了房。都勸老王也要在城裡買套房,因為要為兒子的未來考慮。老王夫婦痛下決心處理了一切,為了兒子舉家遷到了城裡。

兒子在城裡上學花銷大,也還差裝修的資金。夫妻倆又走上了打工之路。

這工一打就是十來年。兒子讀完大學又要求讀研,沒辦法,要支持。兩夫妻為了兒子的願望,拚命上班,一連好幾年都在外面過春節。去年老婆騎著電功車上班,路上出了車禍,手粉碎性骨折。手術後還沒完全恢復,又著急上班了。因為兒子完成學業要很大的花銷。碩士剛讀完,又在網上找了個海事培訓,想去郵輪上工作。又花了幾大萬。最後郵輪上沒去成,推薦去了新加坡。僅兩月因業務上不去,被老闆炒了魷魚。又回國內找了所大學任教。

這次春節兩老口又沒回老家,兒子又像往年過來團聚。因疫情的原因,沒有像過去節日裡出去遊玩。

兒子在讀研的時候耍了女朋友,又想父母在大城市給他買房。當媽的關心他今後怎樣打算的,他厭棄地說煩不煩,叫他好好學,考個博士,兒子嗆白說,站著說話不腰疼,你們一輩子幹了多大的事?

四十幾天後,夫妻倆復工了,下班後不見兒子的身影,隨身攜帶的行禮也不見了,才知道是不辭而別。一打電話卻關機。

夫妻倆面面相覷,心在滴血。


寫下這些的時候,我也在深深地考慮自已身後的事了。

養兒育女是自已的責任和義務,但奉獻到了一定的階段,就應該考慮自己一點了。畢竟養老還得靠自己,給自己安個窩,備點口糧,這樣老了你才有心看日出日落,看雲捲雲舒,也才能前庭信步!


29山嶺幽月


我也是做父母的。我告訴你咋想:首先不要認為養大了子女,子女就應該照顧你、跟你生活在一起 、報答你……這樣想就錯了!養育子女,這是責任,培養成才了,這是自豪。至於子女怎麼做,這是他們的決定。你也改變不了。要改變,每個人只能自己改變自己。比如:有什麼愛好呀?老有所樂,乾點自己喜歡乾的事情,自娛自樂,這樣就充足了,就快樂了,我業餘時間不但喜歡寫寫畫畫,而且還玩手機、玩電腦遊戲呢?開心極了。希望我的回答能給你幫助……



餘老闆YCL


是正在讀大學的兒子,還是在大學教書的兒子?春節他回到家,父母照顧她40幾天是嗎?父母覺得他對父母不孝順,平時體現在哪些方面呢?他對父母的身體是否關心?平時是否有一些問候?他都不打招呼就走了是哪一種?是走得很急,沒來得及說很多話,還是生氣賭氣自己走掉了?

有很多孩子和父母之間不表現出來,親情不是他們真的很冷漠,而是他們和父母之間的溝通有問題。

和父母之間溝通的問題,其實來自於青春期,父母和孩子之間沒有建立好親密關係,在那個時候留下了隔閡,彼此都壓抑著,對對方的好,卻用一種冷漠的方式來相處。



心理諮詢笑逐顏開


不打招呼走了,母親應往好的方面想,在家四十天,孝不孝自己心理明白,也可能有急事不想對娘講,也可能嫌娘說的那些話傷到了自己。總之都是你教育出來的兒子,自已也負少量責任吧。

賢士別嫌媽媽老,有媽就是家中寶。

就算你盡十分孝,回報老人有幾分。

走上了成功之路,別忘父母辛苦之恩。











老楊紅


您好,首先我想回答您,啥也不用想,想也沒用,活好自己才是王道。

按理說,兒子是大學老師,您得多自豪啊。兒子給了您自他高中以來,多年的榮耀感吧,拋開門裡的這點家事,在外人面前至今您也是被人羨慕吧!

關於您說的情況,我覺得是您自己心理發生換位的原因。您覺得孩子現在大了,該他孝敬您了,可是孩子沒換位。這是在媽媽家,永遠的愛的小窩,可以不偽裝,永遠享受母親的庇護。造成這種情況不是別人,正是您自己。

有句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孩子的這種問題成因有這麼幾個一、家庭教育上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您給了什麼,他就回你什麼。

首先在對上一輩問題上,您應該沒給他留下什麼孝敬的烙印。在教育問題上,一定是做給孩子看。第二、在他成長的過程裡,您就沒有灌輸需要他去孝敬的內容,最主要的是沒訓練他做這做那,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或者對你們如何如何。第三、初中以後,媽媽要學會向男生示弱,撒嬌,培養他關懷照顧女人或者父母的意識。也許您給他得就是學習好就行,其他你啥也別管,飯開張口,衣來伸手。

二、中國獨生子女一代後遺症,也是普遍共性—自私自我。沒辦法,六個人關懷一個人,寵愛都是我的,你們沒教他對別人要愛出愛返。

三、在單位夾尾巴做人太累了,回家卸掉偽裝,盡情任性。

所以,他那樣太正常了。就是高中時候的他,也是上大學回來的他,這次如果就呆一週,他還是那個他。可是四十天,您可受不了了,因為您老了,因為他工作了,您的思想回到了傳統,他應該孝順我吧,至少走得打個招呼吧。您這就見外了,客氣了。

您,該幹嘛幹嘛,孩子就是人生裡的過客,完成任務,剩下那是他的事了。社會大熔爐會教會他缺失的東西。成長是個長期過程,有一些缺失,很難補回來了。養孩子,不要圖回報。


捨得與自由


育人先育己,育才先育德。古人云:"育才無德,其行不遠。"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傳統美德逐漸缺失,感恩意識、責任意識、奉獻意識出現了大滑坡。你與自己年邁的父母不辭而別,既無禮也無德。

你希望子女怎樣對待你,你就怎樣對待你的父母。也許別人沒有理由站在道德的制高點評判你,但你自己要捫心自問,父母從小就教育我們要做一個正直無私、真誠守信、善良感恩的人。

羅素說:做為一個人,對父母要尊敬,對子女要慈愛,對窮親戚要慷慨,對一切人要有禮貌。何況是生你養你的父母呢。

所以說,一個人,不行孝道,就是喪失良心,就是忘本丟源。羔羊哺乳尚知跪母,子魚都知道以身謝母,而作為高度文明的人類,如果失去孝心,那麼,連低智的動物都不如,實在是人類的恥辱和不幸。不能盡孝道,就是喪失人性,沒有人性的人,不可能成就氣候。所以我們說:不盡孝道,最終難以成人道!



子君212872757


很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

我個人認為父母需要反思。

現在的年輕人,無論做什麼工作,面臨的衝擊和壓力都很大,承壓能力卻不大,他們的苦惱父母未必能體會得到。

如果覺得教大學就認為他是人生典範,就會愚孝,那就大錯特錯了。他是獨立的個體,無論父母如何艱辛養育他,也要尊重他現在已是成年人,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生信條,一定比父母有更高的眼界和能力,也許現在不行,但要懂得讓他通過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腳去走,用自己的傷痛去感知、產生經驗。

春節照顧四十天,並沒有說重病照顧四十天,不打招呼就走,說明雙方都不開心,男生在情感方面的表達往往弱於女生,父母的包容心能接受兒女的所有行為,所以,我認為更難過的是兒子,父母要主動原諒兒子,跟兒子和好。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



m田園牧歌


受邀回答。

針對這種現象,說也奇怪,說也不奇怪,這也是個當下社會的還比較多的不良現象。

很多時候我喜歡問題簡單化。這種現象大可從兩方面著手:其一,來自社會外因。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就如同手機的更新換代一樣;繼而導致社會發展效率越快,人們自身的生存空間反倒“狹窄”了,生活壓力日益的“自私”了;心浮氣躁物慾橫流的社會表象,麻木了“人之初,性本善”。其二,民族傳統的淡漠。中央每每倡導的“不忘初心”,於大,放眼國家;於小,著眼小家。連我們的央視天天滾動又重複的《記住鄉愁》《遠方的家》,為什麼?因為我們很多的年青父輩們已經被社會高速發展的五彩斑斕影淡了中華傳統中優秀文化“忠孝仁義禮智信”,置於小家,我們的家風家教家訓必須的重拾。



淺見薄識572579


兒女對父母的不屑,確實是令人傷心的事。父母不管怎麼樣,對自己的兒女都是投入無私的愛,他們也不要求你回報什麼,只想你善待他們,如果這樣都做不到,那上什麼大學?這可不是個例,我們中國比比皆是,有的原因是大人從小的溺愛造成了他們的自私和放肆,但也希望教材裡能多重視孩子從小培養做人的教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