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從人物塑造、隱喻內涵、物象美學3角度,剖析《凡卡》的無聲吶喊

親愛的爺爺,發發上帝那樣的慈悲,帶著我離開這兒,回家去,回到村子裡去吧,我再也熬不下去了。——契訶夫《凡卡》

當“小孩”這個詞出現在我的腦海時,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需要人照顧並且時常臉上洋溢著笑容的天真模樣,他可以肆無忌憚地要求父母給他買各種禮物,也可以在不遂他願時放聲大哭,在我看來一個懂得如何訴求情感的孩子才是最理智的孩子,但如果一個小孩曾經很努力的向遠方的家人訴求自己的理想和情感需求,到頭來卻發現那只是一場夢,那會是怎麼震懾人心呢?

小說《凡卡》講述了,聖誕節前夜九歲男孩凡卡趁老闆一家和師傅們外出的機會,他把自己的當學徒的遭遇寫給告訴爺爺,希望爺爺帶他回到家鄉的美好願景。

從人物塑造、隱喻內涵、物象美學3角度,剖析《凡卡》的無聲吶喊

在“契氏”小說中《凡卡》比較具有特色,全文以寫信為主體構造小說線索,沒有多餘的書面評論,契訶夫是俄國19世紀末期最後一位批判現實主義藝術大師,通過凡卡幼稚的幻想揭示了作者對上流社會資產階級的批判和諷刺以及對小人物的同情和悲憫,一封書信背後承載了9歲男孩凡卡的悲慘人生經歷和對夢想的追求。

本文將通過人物塑造、隱喻內涵、物象美學角度剖析《凡卡》的無聲吶喊,並對其折射的現實意義進行思考 。

  • 人物塑造設置“暗示性”:通過“老爺”、“掌櫃夫婦”、“師傅”寓意型細節設定昇華潛藏內核
  • 隱喻內涵:通過幻想與現實的藝術對比手法,詮釋人物的情感多維度
  • 物象美學:通過“鯰魚”、“泥鰍”、“爐灶”揭露小人物的命運走向

01人物塑造設置“暗示性”:通過“老爺”、“掌櫃夫婦”、“師傅”寓意型細節設定昇華潛藏內核

契訶夫在《凡卡》中塑造了比較多的人物形象,比如正面形象的媽媽和凡卡的玩伴凡奧爾迦·伊格納捷耶芙娜小姐,負面形象有“老爺”、“掌櫃夫婦”、“師傅”他們各自為了利益或是“不平等”的身份歧視,使凡卡在“生不如死”的生活泥潭中漸漸感受了黑暗和灰心,也導致了凡卡求助爺爺的主體事實。

一、老爺

凡卡曾經跟著母親在老爺家做事,後來母親去世了,老爺就把他送到僕人的廚房和爺爺在一起,沒多久,老爺就將他送到

莫斯科的鞋鋪裡當鞋徒。

老爺為什麼要送走凡卡?我覺得原因有二點,一是,因為凡卡的母親去世了,再也不會給老爺家制造勞動成果,母親的崗位也會由他人來替代,那麼她的兒子自然就要離開原來的附屬“崗位”,也間接說明了凡卡在老爺家的地位是由母親決定的,現在母親去世了,他就更加沒有“利用”價值了;二是,凡卡從玩伴的身份直接降到廚房裡的僕人和年邁的爺爺一起睡,9歲的孩子在廚房能夠做什麼,顯然是什麼都做不了,而老爺需要提供他的一日三餐,對他而言這是一筆不公平的交易,所以只能送出去當學徒。

二、老闆夫婦

凡卡在搖搖籃裡小娃娃時,不小心睡著了,老闆用師傅們幹活的皮條恨恨地抽他,老闆娘叫他殺魚,要求從尾巴開始動手,這樣過分的要求,我們成人在處理魚時經常都招架不住,更不用說還是小孩, 當凡卡拿出魚時,魚肯定會滑出手掌,掉到地上,凡卡撿起來再次滑回到地上,如此反覆,肯定會遭來老闆娘的嫌棄,

她就直接用青魚撮凡卡的臉。


從人物塑造、隱喻內涵、物象美學3角度,剖析《凡卡》的無聲吶喊

前幾天老闆用鞋楦頭打我,把我打得昏倒在地,好不容易才活過來。

老闆夫婦為什麼要欺負一個9歲孩子,我覺得原因有二個,一是凡卡還是小孩,在遇到很多事情時沒有足夠的生活經驗和工作經驗去面對,所以在老闆夫婦心中,凡卡是“不稱職”的學徒,二是人性的冷漠,從凡卡被老闆娘搓臉到被老闆打暈在地,都只能說明資產階級貧富分化下的人性之冷漠和對身份的歧視,剝削者永遠是高高在上,而被剝削者只能任憑他們壓榨。

三、師傅

師傅們總是逗趣凡卡,打發他做一些跑腿的瑣事,還慫恿他偷東西。萬卡只是學徒,在師傅們心中有這樣的想法:我是師傅,你只是個學徒,師傅的話永遠都是對的作為學徒你必須無條件接受。由此可見,師傅們對凡卡的身份歧視。

從人物塑造、隱喻內涵、物象美學3角度,剖析《凡卡》的無聲吶喊

不管是從利益點出發還是身份的歧視都可以看出,高高在上的“大人們”存著嚴重的道德缺失觀念,那就是利己主義。

利已主義是個人主義的表現形式之一。其基本特點是以自我為中心,以個人利益作為思想、行為的原則和道德評價的標準。

利己主義一詞源於拉丁語ego,意為“我”。利己主義思想產生於私有制社會,有些學者認為中國先秦時期(前21世紀~前 221年)的楊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的主張,是古代利己主義思利己主義想的典型。

近代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利己主義被髮展成為一種系統完整的道德學說。

資產階級的思想家T.霍布斯、B.孟德維爾、C.A.愛爾維修等人,從抽象的人性論出發,把幾千年來剝削階級信奉的“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道德觀念,看作是人的不變的利己本性,並作為一種普遍的道德原則。

一個9歲的孩子在這群“大人”面前,真的沒有一點人格自由和生而為人基本的權利,他知道,能夠給自己帶來自由和生的希望便是爺爺,凡卡的命運在一步步的逼迫和壓榨中漸漸走向自我的救贖,逆境中的凡卡開始尋求唯一的親人爺爺的幫助,他希望爺爺能夠帶走他,幫他解脫的困境,回到鄉下。

02隱喻內涵:通過幻想與現實的藝術對比手法,詮釋人物的情感多維度

凡卡趁掌櫃和夥計們外出,偷偷拿出筆和紙給爺爺寫信。信中凡卡幻想了很多美好的願景,契訶夫通過幻想與現實的藝術對比手法,詮釋了凡卡的情感多維度

從人物塑造、隱喻內涵、物象美學3角度,剖析《凡卡》的無聲吶喊

一、通過對“家鄉”的幻想,隱喻著對親情的渴盼

凡卡希望爺爺帶走他,只要能回到爺爺的身邊,他什麼事都會幹,自己長大會養活爺爺的,不會欺負爺爺,也會向祈禱媽媽一樣祈禱爺爺。

此時的凡卡很冷,他的腳上卻沒有穿鞋子,

從凡卡對回到家鄉的美好企盼與冰冷的現實對比,揭示了凡卡回不了家鄉的事實,也體驗不到親人的溫暖,身上的冷會一直持續著。

二、通過對“美食”的幻想,隱喻著對生的希望

凡卡在給爺爺的信中,談到了自己生活的城市莫斯科城的現狀,富人很多,狗也不兇,街上的店鋪掛著他喜歡的美食。

肉鋪裡有松雞,有沙雞,有兔子,可是這些東西是從什麼地方打來的,掌櫃們都不肯說。

從肉鋪中食物的展現與凡卡在老爺家的糟糕的生活狀況:吃的東西根本沒有,好吃的只能老闆夫婦吃兩者進行相比,揭示了凡卡對美食的渴求;從掌櫃的不肯告訴美味的由來,可以看出凡卡是一個在富人區被人瞧不起的窮孩子,對於一個窮人來說,溫飽是眼前最大的生存問題,凡卡希望得到老闆回覆,而老闆卻不告訴他,也寓示著凡卡的生存問題將永遠停留捱餓的階段。

三、通過對“禮物”的幻想,隱喻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凡卡向爺爺講述了莫斯科城裡小孩們慶祝聖誕節的儀式,他希望在爺爺在老爺家掛出有糖果的聖誕樹時,幫他藉著玩伴凡奧爾迦·伊格納捷耶芙娜小姐的玩伴的名義,要一個金紙包的核桃。

文中出現了兩次聖誕樹,第一次是凡卡在老爺家時親手幫忙裝飾的聖誕樹,凡卡因為小姐的關係可能觸摸得到的,也可以感受到歡樂的喜慶;第二次是街上商店的櫥窗裡,凡卡只能遠看不能觸摸,文中“聖誕樹”是富人生活的隱喻,而凡卡希望爺爺代自己向老爺家的小姐索要禮物,但是老爺家的小姐根本就沒有主動權,否則凡卡也不會因為母親的去世,而被老爺先送往廚房再送去別人店裡當學徒。

從凡卡對信中“禮物”的幻想與現實中自己在老爺家的地位和當下的處境相比,揭示了凡卡的心中所向往的美好生活將很難實現。

契訶夫通過凡卡寫給爺爺信中的三個幻想——回到家鄉、美食、禮物(親情、對生的希望以及嚮往的生活)與現實中的處境相比,可以看出凡卡對未來的期望值越來越高,可是這終究是幻想,期望越高失望也就越多,現實中他的困境不堪一擊。

03物象美學:通過“鯰魚”、“泥鰍”、“爐灶”揭露小人物的命運走向

物象即是客觀事物,不依賴於人的存在而存在,它有形狀、顏色,有聲音、味道,是具體可感的。

物象就是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寫對象。作者塑造物象是為了言志、言情、言心聲,在凡卡簡短的書信中,通過對“泥鰍”、“鯰魚”、“爐灶”的物象描寫,揭示了小人物凡卡悲慘的命運走向。

一、泥鰍

爺爺的兩條狗,一條老母狗一條小公狗“泥鰍”,其中“泥鰍”雖然看過去對人恭敬,卻最狡猾險惡。

在它的恭順溫和的後面,隱藏著極其狡獪的險惡用心。任憑哪條狗也不如它那麼善於抓住機會,悄悄溜到人的身旁,在腿肚子上咬一口,或者鑽進冷藏室裡去,或者偷農民的雞吃。它的後腿已經不止一次被人打斷,有兩次人家索性把它吊起來,而且每個星期都把它打得半死,不過它老是養好傷,又活下來了。

契訶夫通過“泥鰍”的雙層物象即恭敬又狡猾,我覺得有兩層含義,一是,通過泥鰍的狡猾險惡,寓示著凡卡生命中遇到的“大人們”如泥鰍一樣狡猾險惡,二是,通過泥鰍對人的恭敬態度,揭示了凡卡在當學徒期間對資產階級的最真實的樣子,生活如狗一樣,對主人恭恭敬敬,即使被打得半死,養好傷後又繼續被打,卻又不得不活下去的本質內涵。

二、鯰魚

有一回,我在一家鋪子的櫥窗裡看到有大小小的魚鉤賣,能釣各種各樣的魚,都帶著鉤線,能魚鉤能吃重,有一種魚鉤甚至能掛住一普特重的鯰魚。

契訶夫為何刻意安排在櫥窗裡的魚鉤上掛的是鯰魚呢,這隻“鯰魚”的出現其實是凡卡的物像

鯰魚即鯰魚(Silurus asotus),屬於脊椎動物亞門、硬骨魚綱、輻鰭亞綱、鯰形目的一種魚類,生活在河湖池沼等處,白晝潛伏水底泥中,夜晚出來活動,吃小魚、貝類、蛙等。

凡卡與鯰魚一樣,白天在糟糕的環境下生活,受人監控和欺凌,晚上才出來活動,才敢給爺爺偷偷寫信。

從人物塑造、隱喻內涵、物象美學3角度,剖析《凡卡》的無聲吶喊

三、爐灶

凡卡把信送完之後,夢見了爺爺在爐灶旁給廚娘們念信,爺爺已經六十五歲高齡了,卻是個不正經的老頭兒,經常逗樂女僕,還在廚娘身上動手動腳,如此品性的爺爺怎麼可能接凡卡回去呢,爐灶裡面生的是火。火,是一個矛盾的象徵體,它可以取暖,照亮一切,也能帶來痛苦、毀滅和死亡,而契訶夫並沒有在文中體現出火,說明了凡卡的希望不會被照亮,而是破滅。

通過“泥鰍”、“鯰魚”、“爐灶”三個物象,揭示了凡卡的人生三個階段:經常被打——晚上偷偷出來寫信——願望破滅三個階段,小人物的命運一步步逼向現實,也展示出了凡卡的無聲吶喊,這吶喊是冰冷的,透到心底的那種冷,在冷的背後,卻也告訴我們關於人生的一些啟迪。

04結合契訶夫的經歷,通過《凡卡》給我們的人生啟示

個人覺得,小說《凡卡》是契訶夫小說中批判性和諷刺性最強的小說,就連最後凡卡在信封上寫下“

寄給鄉下的爺爺收”,一個懂得寫信的孩子,卻不知道寄信地址,這是何等的諷刺,也註定了凡卡走不出人生困局。

醉醺醺的馬車伕趕著鈴聲叮噹的三套馬的郵件,會把信箱裡的送到全國各地。

一個喝醉酒的馬伕,會把信件安全送往全國各地嗎?顯然是不能的,生活中一個喝醉酒的男人常常是失去理智的,要麼倒頭睡覺,要麼發酒瘋,哪還會顧得到送信件的工作呢,隱喻著凡卡的信件將永遠送不出去,再現了“小人物”的不幸,底層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

從人物塑造、隱喻內涵、物象美學3角度,剖析《凡卡》的無聲吶喊

每個作家筆下的人物都有著自己的靈魂,一些小說中的人物或許作者的親身經歷,又或許是身邊人的經歷,藝術往往源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

但從契訶夫幼年的經歷中,我們可能找出小說《凡卡》的人物原型。

契訶夫1860年1月29日生於羅斯托夫省塔甘羅格市一個小商人家庭,祖父是贖身農奴,父親曾開設雜貨鋪。

1876年雜貨鋪破產,全家遷居莫斯科。只有契訶夫隻身留在塔甘羅格,靠擔任家庭教師以維持生計和繼續求學。

契訶夫的祖父是贖身農奴,而凡卡65歲的爺爺還在老爺家當守夜人,可見爺爺也是屬於“農奴”,凡卡在鞋店的經歷,則是契訶夫從自己父親開設雜貨鋪的經歷中提取的素材,重新構造的人物形象和情節的昇華。

凡卡的不幸是時代的產物,在貧富分化的兩極,契訶夫通過凡卡的遭遇來批判資產階級的冷漠和自私自利,凡卡只是底層小人物的縮影。底層人物想要改變生存狀態只能不停地受人壓迫和欺凌,為了餬口生存只能委屈求全,就像契訶夫年輕時的經歷,一邊打工一邊維持生計和求學。

或許,在《凡卡》背後,契訶夫是想告訴我們小小年紀的凡卡遭遇了眾多的困難和欺凌,都不曾向現實低頭,積極尋找能夠給他帶來人生希望的爺爺,他知道爺爺的品性,卻坦誠地告訴爺爺:我想回去,只要能回到家鄉,我什麼都可以幹。

凡卡的不屈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一個小孩縱然有如此高的人生覺悟,而我們大人們在面對人生的困難和曲折又怎能輕言放棄呢?應該像凡卡一樣腳踏現實,心懷希望,努力通過自我有限的能力尋找人生中的那些光亮,生活雖苦,卻也能甘之如飴 ,因為只要心存夢想,沒有到不了的遠方。

作者:程小亦 85後榕城女子,心理學愛好者。熱愛文字,願在筆端的大千世界書寫平凡中的繁花似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