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李麗:不是支援,我們只是在救治自己的病人

編者按:近日,國家衛健委等三部門公佈了全國抗疫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名單,湖南有17名醫務工作者(含管理者)名列其中。紅網記者第一時間對話受表彰的部分馳援湖北的醫護人員,記錄、還原她(他)們在一線作戰的過程、體會和心願,希望疫情過去後,大家還能記住她(他)們……

李丽:不是支援,我们只是在救治自己的病人

李麗(左)和同事在武漢協和西院。

李丽:不是支援,我们只是在救治自己的病人

李麗在耶魯大學交流時留影。

紅網時刻記者 陳雪驊 長沙報道

3月7日中午,電話聯繫上李麗的時候,她剛從武漢協和西院出來,聲音中透著忙碌的氣息。

“我從長沙來的那天,只有12歲的兒子一個人在家。”談起2月7日下午集結出徵時的情景,李麗仍記憶猶新。

“起初物資很緊張、重症患者多”

作為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第三批支援湖北醫療隊護理領隊,湘雅醫院護理教研室副主任李麗是2月6日接到的支援指令和號召,她當天便報名參加了馳援團隊。因時間緊,而丈夫又在外地醫療一線工作,第二天下午出發時,她只給在郴州的母親打了個電話“讓她來長沙照看孩子”,就匆匆隨隊奔赴武漢。

“2月7日晚上到的武漢。住宿條件還可以,從住處徒步到協和西院有30分鐘路程”,李麗回憶,當時是疫情最嚴重的時候,防護物資很緊張,而接受的患者增量迅速,“到武漢的第一天晚上,就看到兩小時內有20多名患者入住一個病房,我們2月9日開了第二個科室,從指揮中心調配過來的患者,很快,三四個小時內,一個病房(50張床)就收治了45名確診患者。”

憶起剛到武漢的印象,李麗用“很嚴峻”三字來作結,物資緊張外,患者情況普遍比較嚴重。那麼,在協和西院的湘雅醫護團隊有多少人呢?

“100名。我們2月7日從湘雅過來的第三批國家醫療隊共有100名護士,加上協和西院分別給兩個病室配備的10多名護士,戰鬥力還是比較強的。”李麗介紹,湘雅醫療隊在協和西院共應對收治了100多名患者,“最近出院了30多名。在方艙沒有疑似病例,都是確診後的重症患者,所以工作挑戰性也很高”。

雙重角色之“臨時家屬”

此次疫情中,“行動迅速、治癒率高”成為以湘雅為首的湖南醫療隊獲得最多的外界評價。李麗對此也深有體會。

“團隊非常好,我對我們的團隊很滿意,工作的氛圍很好,所以一直以來,我有個感覺,我們來武漢,不是支援武漢,我覺得病人都是我們(湘雅)大家的病人。”李麗如此吐露自己的前線感受。

事實上,壓力和風險隨處都在。

在協和西院,李麗和她的同事們,經常要做的工作,多是開放性、近距離護理工作,“氣管切開、插管等等,各種操作都有”,這意味著處處存在著潛在風險。

而眾所周知的原因,病人在醫院是沒有家屬的,“他們身邊沒有親人,怎麼辦?只有我們來做臨時家屬,發揮一些陪護、照看的作用”,李麗坦言,這是一種典型的雙重角色介入,“必須適應,也自然而然地會適應”。

李丽:不是支援,我们只是在救治自己的病人

工作交流中。

“你不要說話了,歇口氣吧”

在重症患者密佈的協和西院,醫護人員最重要的一項日常工作,就是穿戴防護裝備。

“到武漢的第一件事就是培訓,涉及穿脫防護服等注意事項,穿脫防護服比較麻煩,比如四點上班,那麼要提前一個半小時到達,現在熟練了,我們只需要一個小時多一點”,李麗說,“防護服一穿好,就不敢脫下來,有的同事怕上洗手間,就穿上紙尿褲。上班時從清潔區,走過緩衝區,再到汙染區。這段區域,我們叫‘不走回頭路’,只能往前走。下班時,再依次走過三個房間,在緩衝區脫下防護服。整個過程,都得一絲不苟,不能出錯。”

穿戴厚重防護裝備帶來的體驗,是一種身體考驗,李麗說,“平常在長沙上班,一天不上洗手間都沒事,但是在隔離區,要查房,連續兩個小時,就會感覺胸悶喘氣。”

醫護人員的壓力和風險,患者也看在眼裡,彼此之間也便多了互動和關愛。有一天,李麗在查房時,邊記錄邊說話,聲音有點異樣。一位五六十歲的患者阿姨看出來了,直接跟她說“你不要說話了,歇口氣吧”。想到那一刻,李麗笑言“確實被暖心到了”。

李麗和同事們建了微信群,裡面有正在治療的和已經出院的患者,有的病友把自己的家人也拉進來,大家會聊一些比較輕鬆的話題,“我們覺得醫護工作是應該做的事情,但他們‘很感恩’,覺得還是銘記於心,有的寫感謝信,有的還寫詩歌表達心意。”

三套應急方案

醫療隊剛到武漢的時候,疫情緊張,防護用品也緊張。李麗當時接到許多電話,有指令讓開科室的,有指令讓馬上接受病人的,因為對抗疫戰時狀況也有思想準備,李麗的應答也變得一律從簡,電話裡,她多半直接回答兩個字“可以”,或者一個字“好”。

戰時狀態每天重複相同的事情,有時候會近乎機械地應對一些雜事。而最大的衝擊,是來自同行——協和西院的醫生中有人被確診的消息。“同行被確診,隊裡還是比較緊張的。我們在11樓、12樓,被確診的協和醫生就在樓下,距離近,又是戰友出狀況,這對隊員的衝擊非常大”,李麗此時很擔心自己的隊伍不穩定,“怕有些人的身體和心理出狀況。”

100位護士中“情緒波動厲害”的也有,李麗馬上著手做了幾件事——第一,針對有隊友有一天提出擔心防護服質量問題,怕不安全,醫療隊特意設了專職的檢查崗位,進出都要檢查衣服質量,完全合格的才寫上本人名字。

李麗做的第二件事,是請國家醫療隊指導組成員、湘雅醫院吳安華教授再次進行了培訓和答疑,同時對大家進行安撫。

“第三,做了幾個應急預案。萬一在方艙出現衣服破損的情況,身體暴露在外怎麼辦,在隔離區身體出現不舒服怎麼辦?必須有應急預案,還要迅速進行心理干預,我們也請了專家指導,專門起草了一個心理危機應急預案。”李麗認為,此時工作上的、身體上的各種壓力非常大,應急預案非常有必要,“現在的情況好了很多,我們是4個小時一輪班,工作上沒有太多擔心,但會密切關注觀察隊友的身體和精神狀況。”

李丽:不是支援,我们只是在救治自己的病人

李麗(第三排)與同事吳秀穎(前左)、王青霞(前右)、周建輝(第二排)、鄧桂元(第四排)合影。

“你到底什麼時候回來”

1個月的醫療支援工作,李麗認為總的運轉還是比較順利和踏實。

李麗說,來武漢這段時間,也感覺到了後方的支持,“我平時不怎麼發微信朋友圈,一些朋友在微信圈發來很多信息,有精神上的鼓舞,有物資上的支持,有的還給我們弄了一些地道的米粉,連豬油都拿過來了(笑)。駐地酒店天天也有做米粉,口味還可以。”

談及家人,她的語氣停頓了一下:“如果說不想家人那是假的,家裡母親70歲了,在幫我照看兒子……12歲的孩子,有空也和我用QQ視頻,孩子話不多,每次都會問我什麼時候回來。我們平時也交流得少,我記得那天出發的時候,他也是連續問了五六聲‘你到底什麼時候回來’……”

李麗說,比起剛來武漢的時候,現在已經好了許多倍,“這是全國人民一起努力的結果。希望就在眼前,但我們仍不會放鬆警惕。我們要堅持到最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