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大将严颜在归蜀后为何并无建树?

易安小童


黄忠、严颜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两位老将,两人年龄相当,也都在相距不长的时间内先后归顺刘备。但是前者成为蜀汉“五虎将”之一,名垂青史,后者却是默默无闻,并未在历史上留下单独的传记。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这个疑问,是《三国演义》给大家带来的错误印象,在历史上,黄忠和严颜有着完全不同的机遇,这导致了他们之间命运巨大的不同。

先来说说黄忠,历史上他的早期记载也很少,只知道他是荆州南阳人,曾是刘表麾下中郎将,和刘表的侄子刘磐一起镇守长沙攸县。中郎将是汉朝低级将领,介于将军和校尉之间,职权、品秩相差很多,前面加称号的如曹丕的五官中郎将、诸葛亮的军师中郎将、周瑜的建威中郎将,地位就要高很多。而至于黄忠的中郎将,只能算是刘表帐下的中低级将领。

曹操占据荆州期间,黄忠暂任裨将军,继续留在原岗位,归长沙太守韩玄管辖。但是不久之后,曹操在赤壁战败,退回北方,刘备亲自领兵南征荆州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都望风而降,那么作为韩玄部下的黄忠自然就顺带着成为了刘备的部下。而这时候的关羽,正独自领兵“绝北道”,断绝江陵曹仁的后路,所以历史上压根就没有战长沙,而关羽黄忠两人可能都没有见过。

其实从这里可以看到,年过中年的黄忠,在荆州依然只是一个没有话语权,随波逐流,郁郁不得志的中低级将领。这也是为什么他能够和魏延一样迅速的成为刘备的亲信,并随刘备入蜀。

而难得遇到明主,黄忠自然要拼命表现自己。所以在今后的作战中,黄忠表现的格外不要命,《三国志·黄忠传》:

自葭萌受任,还攻刘璋,忠常先登陷陈,勇毅冠三军。

后又在定军山一战中“推锋必进,劝率士卒”,斩杀曹军大将夏侯渊。因为黄忠在汉中之战上的杰出表现,和决定性的作用,才奠定了他“五虎上将”的定位。

黄忠归顺刘备大概是在209年,而严颜被俘是在213年,前后不过四年,两人的结局为何会这么大呢?

严颜的前半生同样在历史上没有记载,但不同的是,刘备入蜀前,严颜已经官至巴郡太守,是刘璋集团内举足轻重的封疆大吏。《华阳国志》记载,在刘璋请刘备入益州的过程中,严颜是极力反对的,并说:

“此所谓独坐穷山,放虎自卫也!”

意思是独自待在没有出路的山里,却放出老虎来保护自己,其结果自然是反被老虎吃掉。不出其所料,213年,刘备和刘璋决裂,从葭萌关回军攻打刘璋,一路势如破竹。

又为了能加快攻占益州,刘备调诸葛亮、张飞、赵云率军溯流而上,准备围攻成都。而诸葛亮等人进军途中,必经的重镇江州,正是是由严颜镇守。《三国志·张飞传》:

至江州,破璋将巴郡太守严颜,生获颜。飞呵颜曰:"大军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战?"颜答曰:"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飞怒,令左右牵去斫头,颜色不变,曰:"斫头便斫头,何为怒邪!"飞壮而释之,引为宾客。

这段是《三国志》中,关于严颜的唯一一段记载。从中可见,严颜反抗刘备的决心是非常坚定的,试想一个说出“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的人,又怎么会因为张飞的“义释严颜”,就立刻纳头便拜,誓死效忠的?这是小说里面才有的套路。

但是历史上的张飞,实际是一个粗中有细,有一定谋略的人(或者也有诸葛亮的意见在),对于严颜这种在益州有很大影响力的高级将领,不是说斩就能斩的,尤其是被俘后斩杀,会使其他益州将领加深抵抗的决心。所以张飞给自己找了个台阶“壮而释之,引为宾客”,需要注意的是严颜这里的身份是“宾客”。熟悉历史的应该知道,这类“宾客”,大多名为“客”,实为“囚”。所以,历史上严颜的结果,可能就是被软禁起来,好吃好喝的养老,又怎么会有什么建树呢?这也解释了历史上严颜从此之后再无记载。

从黄忠的对比也可以看出,严颜之所以后来再无建树,总结来说,

一是黄忠当时只是刘表帐下不得志的中低级将领,所以刘备可以放心的收为己用,甚至重用。但是严颜是刘璋集团内手握重兵的高级将领,在益州已经有很大的利益关系,甚至可以说是自己的势力集团,刘备不可能放心委以重任的。

二是,黄忠是跟着老板一起投降的,和刘备之间没有利害冲突,从心理上更好拉拢。而严颜是战败被俘,并且已经表现了“只有断头将军,没有投降将军”的决心,如果你是老板,虽然会尊重,但还敢用这种人吗?


潘不安讲究史


也许是罗贯中为了给老将黄忠配个搭挡,在三国演义中严颜的戏份得到极大加强。

入川兵不血刃劝降城池,并得刘备赠予黄金锁子甲,之后汉中大战也多立战功,两员老将搭配也是让人称奇。但实际历史上严颜却并无此等建树。

当初刘备入蜀,严颜感叹:"这是独坐穷山,却放虎自卫"。之后张飞入蜀,击败巴郡太守严颜,张飞呵斥严颜为何不降却顽固抵抗,严颜回答:你们毫无理由,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张飞大怒命拉出去砍了,严颜神色不变并说:"砍头便砍头,为何发怒"张飞壮而释之,引为宾客,这便是义释严颜的由来。

可在此之后,史书再无严颜记载,可见他之后在刘备帐下并无所建树。

在下来分析一下:

一,严颜早逝说,或许严老将军真的年纪大了,没多长时间便去世,没有太多表现机会,所以没什么建树。

二,严颜藏拙说,严颜作为刘璋任命的巴郡太守,不能守其地,内心愧疚,再加上西川无投降将军的言论,可以判定严颜是个忠义之人,故而虽被张飞引为宾客却不发一言,坚持内心的底线。没有功绩,自然也就没什么再上史书的理由。

三,严颜庸才说,大将严颜?仗城池之利为何轻易被张飞击败并生擒,同是大将的张任据守雒城一年刘备也未能攻下,还死了军师庞统。或许严颜只是个靠资历混饭吃的庸才,故而被引为宾客后泯然于众人耳。

但,不论如何,严颜的历史形象便是威武不屈的断头将军,值得后人铭记。

一如文天祥的正气歌。

“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关注我,有更多三国故事)


老白的历史课



说起严颜,大家潜意识想到蜀汉另一位老将黄忠。这两位老将,年龄相当,老当益壮,六七十岁还在战场厮杀。然而,他们两位在投奔刘备后,黄忠屡建奇功,位列五虎上将之一,另一位严颜,却销声匿迹,没有什么流传千古的功绩。依据《三国演义》,有这四个原因,简要分析如下。


其一,严颜厌倦了刀光剑影,想要“退隐江湖”。历史上虽然没有记载严颜老将军的生卒年,然而演义中多次提及严颜是蜀中名将,年纪很大,是一员老将。严颜在刘璋手下多年,为其征战沙场,经历了数不清的战场厮杀。这一战,他败在了燕人张飞的手下,看透了军阀纷争的乱世。严颜是真的老了,厌倦了军阀之间你争我夺的军旅生涯,有可能“退隐江湖”。


何况,严颜曾对张飞道:你们无故侵占我们州府,我们无降将军,只有断头将军,要杀便杀。这些都表明严颜从心里并不认同刘备集团。他勉强归顺后,厌倦了刀光剑影,便逐渐退出权力中心。演义中是这样描述的:

严颜全无惧色,回叱飞曰:“汝等无义,侵我州郡!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飞大怒,喝左右斩来。严颜喝曰:“贼匹夫!要砍便砍,何怒也?”


其二,严颜投降张飞前,极力仇视刘备,投降后出工不出力。黄忠在投降关羽,郁郁不得志,只是长沙太守韩玄手下的一个低级军官。他在投降刘备集团后,为报知遇之恩,在夺取益州、汉中等战役中,大显神威。

而严颜归顺刘备集团时,已经官至巴郡太守,是刘璋集团内举足轻重的大人物。根据记载,刘璋请刘备入川的时候,严颜还是极力反对的。认为刘璋引刘备来对抗曹操集团和汉中张鲁,是引狼入室,最终会喧宾夺主。


事实上,也是如此,公元213年,刘备和刘璋决裂,从葭萌关攻打刘璋,同时调诸葛亮、张飞、赵云率军溯流而上,准备合围成都。

却说严颜在巴郡,闻刘璋差法正请玄德入川,拊心而叹曰:“此所谓独坐穷山,引虎自卫者也。”

刘备进军益州时,严颜是坚决的抵抗派,只是被张飞擒拿,被迫投降。他投降后,虽然不至于反叛,也不想再出力了。这很好理解,前一刻,双方还是仇敌,在战场上你死我活,下一刻,一方投降另一方,心甘情愿为其肝脑涂地。这是很难做到的。

严颜投降刘备集团时,贵为巴郡太守,在蜀中德高望重,已经不需要像黄忠一样,为了表现自己的价值,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他完全可以凭着自己的身价,在刘备时期,活得很滋润。


其三,严颜被张飞一招擒拿,可能“徒有虚名”,因此并未受到重用。张飞先礼后兵,派使者前去招降严颜。严颜将使者的耳朵和鼻子割下,放其回去,羞辱张飞。之后,严颜中了张飞的计策,擅自出城偷袭张飞,反被张飞算计。交手过程中,张飞一个照面将严颜擒拿。由此可知,无论是谋略,还是武力,严颜和张飞相比,有很大差距。演义中是这样描述的:

交马战不一合,张飞卖个破绽;严颜一刀砍来,张飞闪过,撞将入去,扯住严颜勒甲缝,生擒过来,掷于地下;众军向前,用索绑缚住了。


而黄忠和关羽大战三天,不分胜负,投降刘备后,他和魏延在攻占益州,冲锋陷阵,功不可没。定军山一役中,黄忠大显神威,用计斩杀了主将夏侯渊。

通过严颜和黄忠两人的战力和功绩来看,严颜和黄忠相差很多,可能“徒有虚名”。此时,刘备集团人才济济,如五虎上将,还有魏延、法正等,严颜相对汗颜,因此,他并未受到重用。


其四,严颜代替张飞守卫阆中,并不是毫无功绩。演义中,黄忠和严颜两人同张郃大战天荡山,严颜还亲手斩了夏侯徳,因此并不是毫无功绩。此后,曹操大军压境,诸葛亮需要阆中张飞前来作战。

因此,他将严颜替换张飞守卫阆中,调张飞大战张郃,夺取南郡。因此,严颜并不是毫无建树,只是分工不同,守卫阆中,没有冲锋陷阵。演义中是这样描述的:

操传令军回南郑,只见五路火起,原来魏延、张飞得严颜代守阆中,分兵杀来,先得了南郑。


试想,如果大家都想上阵杀敌,建功立业,那谁来守家,治理地方了。这不能否定严颜的功劳,他只是从前台转入幕后而已,还一直为蜀汉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你们是如何看待严颜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三国名将中,老将严颜可谓独具一格。纵观严颜一生,他并没有什么辉煌战绩,后来更是做了降将,然而后世对他的评价却相当之高。

“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这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民族英雄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写到的一句诗,其中高度赞扬了这位“严将军”的忠心和宁死不屈的精神,而这位“严将军”便是指三国时期的大将严颜。不过说来也有意思,翻开史料,我们知道严颜后来还是背弃了旧主刘璋归降了刘备,而且刘备还给了严颜一个很高的官职“前将军”,既然如此,严颜为何还会受到后人如此尊崇呢?既官拜前将军,严颜在归蜀后又为何毫无建树,如销声匿迹了一般呢?下面,我们便开启探秘之路。

后人尊崇严颜的原因

这里我们先简单认识下严颜,其实严颜在正史中的记载并不多,主要记载于《三国志·张飞传》中。严颜本是益州牧刘璋手下的将领,任巴郡太守。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中原,益州位于西南偏远之地,战事相对而言较少,故严颜早年只是一个默默无名的益州守将,直到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全面发动攻川之战,已是暮年的严颜才出现在人们的视野。

时刘备账下大将张飞率军入川,攻至江州时生擒了当时的守将严颜,一开始张飞是想杀了严颜的,一来严颜当时负隅顽抗,坚守江州让张飞大军受到了不少损失;二来便是严颜拒不投降,不过这一点却也是后来事情反转的关键。当时严颜说过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即:

“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三国志》

宋代苏辙有诗赞曰:

“严颜平生吾不记,独忆城破节最高”

威武不屈,无畏生死,严颜乃真英雄也。严颜在城破后所表现出的不屈气节使得张飞尤为钦佩,使得本想斩杀严颜的张飞最终放弃了杀严颜的念头,故有了后来的“义释严颜”的佳话。

不过说到底,严颜最终还是降了,并没有做到以死明志,为何后人还会如此尊崇他呢?这里我认为主要有三点:

其一:严颜不是主动投降,他已经尽到了对刘璋的忠心

严颜归降刘备,不像法正、张松等人是主动背弃刘璋而投靠刘备的,作为巴郡太守,在张飞进攻江州时,严颜已经尽到了他应尽的职责,严防死守入侵的敌人,直到城破被俘。所以他对刘璋的忠心做到这个层面,已经是很对得起刘璋了。

其二:刘璋暗弱无能,愚忠非忠

苏轼有诗云:

“刘璋固庸主,谁为死不二。严子独何贤,谈笑傲碪几”

刘璋实非明主,大丈夫在世当为国为民,何以只为一人?愚忠非忠。

其三:严颜因道义而降蜀

严颜虽说后来归降了刘备,但绝不是摇尾乞怜,卑微的投降,而是因为道义才降的。严颜为什么要降呢?其一、为益州人民考虑,减少不必要的杀戮。其一、被张飞的真诚所打动,所谓英雄惜英雄。而这也刚好给了严颜一个台阶下,故严颜最终选择了归降刘备。而这个归降,即表现了严颜自身的气节,更保全了大义,所以严颜备受后人尊崇。

严颜归蜀后无建树的原因

严颜降蜀了,而且降蜀后刘备对他很不错,刘备击败刘璋领益州牧后便给了他一个极高的职位——“前将军”,毫不夸张的说这个职位比当时关羽的职位还要高。要知道关羽是在公元219年刘备称汉中王时才被封为“前将军”的。

既然严颜被赋予了如此高的地位,为何后来却毫无建树,消失匿迹了呢?在我看来,主要有两大原因:

其一:严颜没有时间建功立业了

这个原因很客观,严颜归蜀时便已是一位年迈的老将了,留给他建功立业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关于严颜究竟是什么时候死的,史料上并没有明确记载,不过可以推测他应是死于公元219年前。因为刘备称汉中王后曾大封功臣,但当时并没有严颜了,而且严颜“前将军”的职位更是给了关羽,故此时严颜已不在人世的可能性很大。

其二:严颜也没有机会建功立业

严颜确实是被封为了“前将军”,这个职位确实是高,但真的有实权吗?这更多的是刘备安定人心的一种权谋罢了。马超想必大家都知道,和严颜一样,马超在归降刘备后也基本无所作为了,后来更是郁郁而终。当时马超的职位低吗?时马超官拜骠骑将军,由于大将军一职无人,从职位来说,马超可谓是刘备称帝后的武官之首,既然马超有这么大的官职,为何后来也无所作为呢?关键原因便是无实权,官职只是虚名罢了。那么刘备为什么要这么对待严颜和马超呢?关键原因还是不信任,毕竟严颜、马超之前都曾与刘备为敌,都是降臣,并非自己的亲信,所以不可能像对待关羽、张飞那般给予实权。既然严颜只在虚位,又何说建树呢!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灵魂的感触


我是青史回声,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般来说,武将,是越年轻越好,当然这不是说年纪越来越小。在一般情况下,作为武将,其巅峰时期在二十岁到四十岁,超过这个年龄段,再厉害的人也不复当年勇了。不是有句老话说得好:拳怕少年壮。无论你年轻时多么辉煌,多么威武,老了之后,在整体上来说,都已经走向下坡路了。

在刘备的蜀国里,也不缺乏老将,比如黄忠和严颜。这两人都不是最初跟随刘备创业的,只是在临时途中加入进来的,尤其是严颜。黄忠倒还好,关羽拿长沙之时,并不是说黄忠不如关羽,只能说他们各有所长,黄忠擅长射箭,号称“百步穿杨,箭无虚发”。

至于严颜,说实在话,他只能算是蜀国的二等武将。当初张飞独自领兵入西川,面对的第一个“拦路虎”就是严颜,论武力、论智谋,严颜不是张飞的对手,多次败在张飞手里,以致于后来被张飞所获,投了刘备。也多亏了严颜,诸葛亮才能顺顺利利地进入了西川,否则凭借西川的地势,诸葛亮很难在短时间内与刘备会合。

那么有人就问了,严颜在归蜀后就毫无建树了?

也不能说毫无建树,还是在地方上担任一方刺史的,只不过和黄忠还差了一截。加上年纪又不小了,仅仅在刘备入蜀几年后,也就是刘备称帝前的一年,严颜就逝世了,你说如何再走建树?人都没了,还谈啥?



青史回声


历史上的严颜根本没有投降过刘备,更没有帮助刘备带兵征战,他视死如归的精神值得后人钦佩。小说《三国演义》为了体现刘备的“个人魅力”,将严颜描述成了一个“市井小人”。在《三国演义》中,严颜被张飞的三言两语打动,帮助张飞一路劝降了益州几十座城池,后来又接受了刘备赠送的铠甲,帮助刘备夺取了益州。

而在历史上严颜始终都没有投降过刘备,在刘备夺取益州后,严颜隐居在家做了一个普通人,一生都没有出来为刘备做事。

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写到:“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稽侍中指的是稽绍,在晋惠帝被叛军包围的时候,大臣们纷纷逃难,只有稽绍拿着武器保护晋惠帝,叛军将稽绍杀死,血溅到了晋惠帝的身上,晋惠帝告诉侍臣:“这是稽侍中的血,千万不要洗掉他!”

严将军指的就是严颜,能够让视死如归的文天祥敬佩的人物,绝不是一个被张飞三言两语打动的人。严颜是刘璋手下的巴郡守将,张飞攻占巴郡后,严颜被张飞俘虏。张飞训斥严颜说:“大军已经来到,为什么不投降还要负隅顽抗呢?”

严颜大义凌然的说:“你们没有道德,侵犯我们的领土,西川只有断头的将军,没有投降的将军!”张飞非常的愤怒,让人把严颜拉出去砍了。严颜毫不畏惧的说:“砍头便砍头,你发什么怒!”

张飞敬佩严颜的品格,用上宾的礼仪对待严颜,之后历史上便没有了关于严颜的记载。从严颜的语言和行为来看,在刘备平定益州后,严颜绝对不可能出山为刘备做事。一个连死都不怕的人,怎么可能为了荣华富贵出山帮助仇人呢?

飞壮而释之,引为宾客。飞所过战克,与先主会于成都。

《三国志》中记载张飞在厚待严颜之后,所到之处仍然需要征战攻克,这也说明张飞厚待严颜后,严颜没有帮助过张飞。而在三国时期的其他史料中,除了张飞义释严颜之外,并没有任何关于严颜的记载,这也说明严颜在被俘虏之后,并没有出山为刘备做事。

假如严颜为蜀汉立下功劳,反而有损他正直的形象,自古以来忠义的人都值得钦佩,文天祥的《正气歌》也说明古人对严颜的肯定。引用《正气歌》的一句话:“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虽然严颜没有为蜀汉立下功劳,但是他的名字仍然被后人记住,而且还是古代忠臣的榜样。


史海泛舟摆渡人


三国时期的张飞,被后人称之为粗中有细的将军!这多半来自于进取西川他智收严颜的经历。

备起兵当初,将不过关、张,兵不过三千,定无居所,无处安身。后三顾茅庐,欲请卧龙诸葛亮出山辅助自己。便有了著名的隆中对,孔明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事。对时局做出了精僻的分析。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之争锋,孙吴父兄创下了基业也难以撼动。他们占天时、地利,唯刘皇叔可居人和,先取西川,等待时机,进取中原,可图大业。至少可三分天下有其一。

刘备听后,茅塞顿开,跪拜求孔明岀山辅助自己。诸葛亮后来也兑现了"躹躬尽粹,死而后已"的诺言。即便唐人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赤壁之战后,刘备暂时有了一个栖身之地一一荆州。为图大业应有一个稳定的的根据地,刘备瞄向的最后的目标就是同宗刘璋西川蜀地。

张飞做为先锋,直奔益州,首遇的就是蜀中老将严颜。几十个回合下来并未占到便宜。最后用计擒住了严颜。不仅如此,一向刚烈的张飞竟笑嘻嘻为严颜松绑,使严颜归顺。一路往西,守城将领多严颜旧部,纷纷出城献城归顺。

所以在成都庆功宴上,诸葛亮夸赞张飞:三将军有勇有谋,粗中有细,真是难得。

至于严颜,自有封赏,西川已定,年纪已大,颐养天年而已。至于后来再未提及,也合乎情理。


晚亭与落霞同晖


白发居西蜀,清名震大邦。忠心如皎月,浩气卷长江。宁可断头死,安能屈膝降?巴
州年老将,天下更无双。

这首诗中说的白发巴州年老将就是严颜,赞扬了严颜的忠心与浩气,以及宁死不屈的精神,以三国演义来看,严颜在归蜀后,还是颇有作为的。

严颜只是益州刘璋手下的一员普通将领,与其他投降刘备的将领不同的是:严颜投降是被动的,而像李严、吴懿、法正、张松等人投靠刘备,却是主动的,从道德的角度讲,严颜还有颇有忠义的。

严颜是巴郡太守,据说是蜀中名将,但是年龄比较大了,而且很有骨气,严颜之所以会投靠张飞主要是两个原因:

一是张飞敬重君子,而虐待下人。

二是严颜很有骨气,吃软不吃硬。

刘备在益州与刘璋闹翻后,下令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率荆州军进入益州作战动摇,从荆州往成都去,首先要经过的就是当时的巴郡,今天的重庆,而严颜就是巴郡太守,是首当其中要面对诸葛亮、张飞等人的进军。

张飞是三国时期的万人敌,论单打独斗还是军事对战,严颜都不是张飞的对手,严颜打不过张飞只能据城固守,张飞倒也无法攻下城池,张飞真正击败严颜还是靠的计谋,都说张飞是莽张飞,其实张飞一直是个有心计的人。

张飞耍了心眼,故意对外宣称找一条小路可以绕过巴郡,故意引诱严颜出城决战,结果严颜一中计,就被张飞拿下并俘虏了,严颜虽被俘虏,可是个硬骨头,既没有向张飞请降,也没有半点屈服的意思。

如果张飞硬逼严颜投降,估计严颜与庞德的结局一样,张飞与关羽有个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关羽看不起君子,而善待士卒,张飞却恰恰相反,张飞是敬重君子,而虐待士卒,经常鞭打士卒,而对士大夫们,张飞则显得非常敬重。

严颜是巴郡太守,怎么说也是益州的一员大官,张飞见严颜如此硬骨头,不肯投降,反而顿生爱慕之心,亲手释放了严颜,奉为上座,并亲自向严颜请教入川之计。

如果严颜不为所动,一心求死,那么严颜就会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可是在张飞的善待之下,严颜居然完全放弃了之前的忠义,如果这也算忠义的话,那么严颜所谓的忠义,岂不是一个笑话吗?因为一个善待,就能放弃忠义?

其实不然,严颜之所以如此就投靠了张飞,主要有三个原因:

1、张飞善待,严颜报恩。

君以国士待之,必以国士报之,说得简单点就是,你用什么方式来对待我,我一定用同样的方式来报答,用在张飞与严颜身上确实非常合适。

2、刘璋无道,尽失人心。

刘璋无道不是说刘璋没有道义,而是说刘璋没有能力保卫蜀汉这片土地,手下将领纷纷叛逃到刘备处,刘备对于刘璋,显然是更有仁义,更有能力,因此严颜放弃庸主,投靠明主。

3、败军之将,心服口服。

严颜是真刀真枪的败在张飞手下,原本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现在胜军之将的张飞反而恭敬对待严颜,让严颜大为感动,心服口服的那种感动。

严颜在投靠张飞之后,成为张飞的座上宾,并且立下了不少功劳。

首先,从巴郡经雒城(今四川省广汉市)到成都的所有关隘都是严颜管辖,严颜投靠张飞之后成为张飞的前锋,所到之处的蜀军全部投降,都是倚仗着严颜的面子,这是首功一件,让张飞不费吹灰之力,顺利打进成都。

如果张飞要硬攻的话,就算能攻下,也要损失不少人手,这也是严颜的功劳。

其次,严颜熟悉益州道路,在益生活了一辈子,年龄也不小了的严颜,不仅协助张飞顺利进军,而且简单是张飞的活地图,让张飞抄了不少近路,并且还让张飞在很短的时间内到达成都,协助刘备大破刘璋手下最强大将张任,成功解救了魏延与黄忠,解了刘备的燃眉之急。

这一切都是严颜的相助而取得的,刘备为了感谢严颜,还将自已防身用的黄金锁子甲作为奖赏,赏给了严颜,并且封严颜为前将军,这就因功封赏。注意这个前将军,可不是关羽,而是严颜,而且这个时候刘备才刚刚拿下成都,这个时候的严颜官职甚至还高于关羽,这可是极大的荣誉。

最后,严颜以老当益壮的年龄随刘备参与了汉中之战,立有战功,可惜严颜这个时候年事已高,不久就去世了。

严颜去世的时间大概是在汉中之战中后期到刘备进位汉中王之前,刘备进位汉中王之后,将前将军一职封给了关羽,可以看出这个时候严老将军应该已经去世了,否则,这前将军一职可是严颜的。

由此也可以看出,刘备对严颜还是颇为重视的,当然这个重视也是建立在严颜的个人功绩与能力之上的,如果严颜没什么建树,刘备岂能封严颜为前将军?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在正史上严颜并没有什么记载,仅仅是在《三国志·张飞传》里带了一笔,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承托张飞义释严颜有“国士之风”,此后再未提及。所以这个问题只能从《三国演义》的角度来回答了,在演义里严颜归降刘备以后还是立了不少功劳的:

一、协助张飞入川

张飞在巴郡义释严颜以后,严颜感其恩义,归降了张飞。严颜为了答谢张飞的大义,提出自巴郡到雒城一路上的关隘都归自己管辖,主动请缨为先锋,招降沿路川军。在严颜的带领下,张飞这一路大军一路顺风,所到之处望风归顺,抢在诸葛亮之前赶到了雒城。

张飞首先赶到雒城意义重大,当时张任击败了刘备,正在追杀即时撞上了张飞,刘备得以幸免于难。如果没有严颜相助,张飞到的晚一点,刘备就很危险了。所以刘备脱下了身上的黄金锁子甲赐予严颜,以示感谢。

二、招抚益州州郡

刘备夺取雒城以后,命赵云和张飞分兵去招抚周边州郡。其中赵云负责的是外水、江阳、犍为等地,而严颜、卓膺协助张飞招抚巴西、德阳所属的州郡。最后张飞首先完成任务,率先赶回绵竹,应该说严颜在其中也是发挥了不少作用。

三、与黄忠计夺天荡山

张郃被张飞击败以后,曹洪命他戴罪立功,攻打葭萌关。老将黄忠请战去救,因为刘备、诸葛亮担心他年纪太大,黄忠赌气让同样是老将的严颜作为副将,和自己一起出战。

在葭萌关下,严颜和黄忠前后夹击击败了张郃。严颜又献计去夺曹操囤粮的天荡山,黄忠命他先去天荡山埋伏,等黄忠大军到了以后,严颜趁机杀上山放火,并斩杀了天荡山守将夏侯德,又立一功。

在之后的汉中之战,严颜又赶赴阆中,代替张飞、魏延镇守阆中,让张飞、魏延两人率军乘虚夺取了南郑。此后严颜大约因为年纪大了,再未出现,应该说他在演义中总的出场时间并不算长,前后不过十回,能立下这么多功劳也是不错了。


不沉的经远


根据个人了解的浅薄知识,我来试着回答一下题主的问题:

为何严颜归蜀后并无建树?

一、正史没有记载,“野史”也不好瞎编

严颜归蜀这事,史料上并没有明确记载,在《史记》和《三国志》中关于严颜归蜀这件事是这么记载的,:建安十九年,刘备进攻江州,严颜战败被俘,张飞对严颜说:“大军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战?”,严颜回答说:“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也!”,张飞生气,命左右将严颜牵去砍头,严颜表情不变地说:“砍头便砍头,何为怒邪!”张飞敬佩严颜的勇气,遂释放严颜并以严颜为宾客,之后的事迹不在正史中出现。

所以说,严颜在历史中在张飞攻破城池之后做了宾客,是否归蜀尚不可知,更何况归蜀后打了什么仗、立了什么功呢?

虽说《三国演义》是部优秀的历史小说,但正史没有明确记载的事,我想小说也不好瞎编,毕竟历史的走向是不可逆的,就算让严颜归了蜀,也只能让其泯灭于众人了。

假设严颜归顺蜀国,为何没有建树?

二、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根据史料记载分析,严颜和黄忠的年龄差不多,也就是说他归顺蜀汉时已是七十岁左右的高龄。这个年龄,作为一名军事将领,肯定比不过年轻人,特别是在人才济济的蜀汉。

那为什么黄忠的名头那么响亮,而严颜却销声匿迹了呢?

一是严颜这个人好胜心不如黄忠,也没有黄忠的资格和威望。

二是严颜是一个降将,而且是益州派系的将领,属于刘备小心防范的那批人,所以也就没有严颜什么出彩的机会了。

综合来看,无论是否有归蜀这回事,严颜都不可能在蜀汉的将领中占有一席之地。三国是一个英雄的年代,也是一个尔虞我诈的时代,各色人才粉墨登场,或耀眼、或璀璨、或暗淡,都无法阻止那个年代对我们的吸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