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挽救明朝的于謙悲劇收場的真實原因

明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年)秋,由於蒙古瓦剌部侵犯大明江山,英宗採納宦官王振的建議,親自率大軍抵抗,由於組織不周且前線指揮由宦官獨斷,導致明軍在土木堡被瓦剌軍打敗,英宗被俘。這時人心惶惶,于謙挺身而出,力排眾議,堅持“社稷為重,君為輕”的思想,擁立郕王,九月即帝位,為明景泰帝。使瓦剌挾持英宗迫使大明投降計謀不成,後被于謙大敗,明朝取得了京師保衛戰的勝利。

挽救明朝的于謙悲劇收場的真實原因


景泰元年(1450年),瓦剌部向大明請和,並歸還英宗。八月,明王朝接回英宗,但是一朝不能有兩個皇帝,於是英宗就成了“太上皇”,由於英宗的歸來,各地政局產生了一些動盪,後都被于謙平定。

景泰八年(1457年),將軍石亨、左副都御史徐有貞等發動宮廷政變,擁立英宗重登大寶,就在當天,于謙就被傳命逮捕。于謙的罪名是迎立外藩,圖謀不軌,罪至當誅。石亨曾是于謙的部下,經于謙提拔才至將軍位,在京師保衛戰中也曾立過戰功,但是此人經常藐視大明律且多行不義,于謙曾就此參劾他,他由此對於謙恨之入骨。徐有貞在京師被圍的時候他就是力勸遷都的一派,京師保衛戰後景泰帝罷免了他的官職,為此他託于謙替自己向景泰帝求情,無奈景泰帝對他極為反感,復官不成,他就將這筆仇怨記在了于謙頭上。

挽救明朝的于謙悲劇收場的真實原因


英宗作為這場鬥爭的直接受害者,在飽經瓦剌被俘之苦歸朝後卻被封為“太上皇”,但當石亨等人力主要殺于謙的時候,他卻公正地說,于謙實有功,“不忍心殺害功在社稷之人”。這時力主要殺于謙的人就把當年其“社稷為重,君為輕”,不顧英宗死活的主張告訴了英宗,甚至還強調:“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意思是,“我們剛剛擁立你做皇帝,必須要肅清朝野,名不正則言不順,不殺于謙,有誰會承認新皇帝?”這樣英宗才痛下決心殺了于謙。

與于謙同被逮捕的王文受刑時為自己辯解,于謙卻高聲笑道:“亨等意耳,辯何益?”英宗在下令搜查于謙家的時候才發現,于謙的家裡除了打仗用的盔甲和劍器外竟再也沒有值錢的東西了。

據史料記載,于謙“死之日,陰霾四合,天下冤之”,“京郊婦孺,無不泣灑”。石亨、徐有貞等要趕盡殺絕,宦官裴某救于謙的兒子逃過奸黨的追殺,還有人不顧個人生死收斂于謙的遺骸。

挽救明朝的于謙悲劇收場的真實原因


成化初年,于謙的兒子于冕被赦免,他上疏為父申冤,這才得以恢復于謙的官職和賜祭。皇帝的誥文裡說:“當國家多難的時候,保衛社稷使其沒有危險,獨自堅持公道,被權臣奸臣共同嫉妒。先帝在時已經知道他的冤,而朕實在憐惜他的忠誠。”這誥文在全國各地傳頌。弘治二年(1489年),採納了給事中孫需的意見,贈給於謙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諡號肅愍,賜在墓建祠堂,題為“旌功”,由地方有關部門年節拜祭。萬曆中,改諡為忠肅。杭州、河南、山西等地都有祠堂歷代奉拜祭祀不止。其實于謙並不需要皇帝的所謂嘉獎,因為這些所謂的天子似乎並沒有評價于謙的資格,明英宗之前有過無數的皇帝,在他之後還會有很多,而於謙是獨一無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