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5 赏陈国青铜器,品读陈文化风韵(中)

三、论陈国铜器的绝对年代

1.原仲簠 原仲之死见于《左传•庄公二十七年:“秋,公子友如陈,葬原仲”。由此可知原仲簠的绝对年代不会晚于鲁庄公二十七年(前667年)。我们推测因为它是原仲嫁女时制作的媵器,绝对年代可能在原仲卒年之前约十余年,可推定约在公元前680年。

2.陈侯簠 陈侯嫁女于周王的记载见《史记•陈杞世家》:“(陈宣公)十七年(前676年),周惠王娶陈女为后”。此与陈侯簠铭文所记是否为同一件事,本值得怀疑;但是陈侯簠和原仲簠的形制、纹饰几乎完全相同,因而年代也相近。因此推断原仲簠的绝对年代不晚于前667年,所以可以肯定陈侯簠所记铭文记载的陈侯嫁女于周王与《史记》所载的周惠王娶陈女为后应是同一事件,从而推断陈侯簠的绝对年代应在公元前676年。铭文中的陈侯即陈宣公,“王仲妫”即周惠王(前676——前653)年之后,周襄王和王子带之母陈妫。从年代学意义来说,原仲簠和陈侯簠可相互释证,陈侯簠更是一件绝对年代清楚的标准器。

与原仲簠和陈侯簠形制、纹饰几乎相同的铜器还有利辛管台子1984JC:1、2,滕州薛故城1978M1:76、77,登封告成袁窑1995M2:177、178,随州义地岗季氏梁墓1979年出土的陈公子仲庆簠等,年代应与原仲簠和陈侯簠相当。

赏陈国青铜器,品读陈文化风韵(中)

3.陈侯匜 《新收》将其年代定为春秋,《集成》定为春秋中期,都嫌宽泛,它应该也是可以确定绝对年代的标准器。据陈侯匜可知,铭文与上海博物馆和安大略博物馆藏陈侯簠铭文所载是同一件事,年代也在公元前676年。

这一年代判断也符合铜匜的形制演变规律。从形制来看,这件陈侯匜属于Aaaa型 | |式铜匜,特征是“流变长,流口上翘较高,深腹稍显宽阔,足间距较小,腹部饰吐舌蟠螭或勾连蟠螭等纹样”。与之相似的还有河南光山宝相寺黄君孟夫妇墓随葬的两件铜匜和齐侯匜等。根据文献和铭文记载可知黄君孟夫妇墓两件铜器的绝对年代不会晚于楚国灭黄之年(前648年)年,齐侯匜的年代不会晚于晋国灭虢之年(前655年)。现结陈侯匜来看,该型式铜匜的流行时间约在前680年——前640年。

4.陈侯簋 1976年,陕西临潼零口南罗村发现一处青铜器窖藏,出土铜容器5件,包括利簋、陈侯簋、冟车父壶2件及王盉等。简报指出利簋记载武王征商史事,乃西周初期的标准器,王盉和冟车父壶为西周晚期遗物,都很准确;但是将陈侯簋定为春秋初期稍显宽泛,据考证认为它的年代应当在公元前676年:

一、陈侯簠铭文云:陈侯作王妫媵簋,其万年永宝用。所记陈侯嫁女于周王之事可能与前文陈侯簠、陈侯匜和《史记》所载“周惠王娶陈女为后”为同一件事。

二、从铜方座簋形制的演变序列来看,从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铜簋的沿下角逐渐由大变小。陈侯簋处在与原仲簠同出的两件铜簋偏向于噩仲簋。从纹饰风格来看,陈侯簋腹部和方座饰吐舌蟠螭纹,正处在上述两器之间而更偏向蟠螭纹簋。这种形制偏旧、纹饰偏新的现象,充分表明陈侯簋在铜方座簋的发展演变序列中恰处在噩仲簋和蟠螭纹簋之间的过渡阶段。这种关系更可以为陈侯簋和原仲簠“桥联”出一种共存关系,表明二者的年代应相当接近,从而为第一点推测提供了年代学支撑。

值得注意的是,陈侯簋体现出来的形制偏旧而纹饰偏新的非均衡性,正是青铜器发展过程中形制与纹饰演化速度不均衡,新旧特征在同一件青铜器共存的反映,这是青铜器“镶嵌进化”的表现。

赏陈国青铜器,品读陈文化风韵(中)

四、论陈侯壶相关问题

陈侯壶铭文共十三字:陈侯作妫橹媵壶,其万年永宝用。据《礼记•祭统》载:“夫鼎有铭,铭者自铭也,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后世者也”。这十三字铭文传达了一位父亲的挙拳爱女之心。陈侯是陈国国君,妫橹是陈侯的女儿,妫是姓,橹是名。这件器物是陈侯为他的女儿陪嫁做的媵器,希望他的女儿将其视为陈氏传家宝,世世代代永宝用。

陈国的疆域包括今天河南省东部和安徽省北部,都宛丘,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淮阳县。春秋时期,陈国与蔡国、郑国同为中原大国,后来因为楚国、齐国、晋国的兴起,争夺中原,陈国身处乱世之中,国势日渐衰弱,加上陈国国君荒淫无度,相继发生两次争夺君位的内战和残杀,国势从此一蹶不振,只得依附于楚、齐、晋之间求生存,朝齐暮楚,投靠强国膝下过日子,最终被楚国所灭。陈国内乱,王室逃离,随之将陈国的青铜器铸造技术带到异国他乡。《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齐桓公时,陈国太子陈完,因宫廷政变被迫逃亡齐国,当时陈国的青铜器铸造技术先进,陈完又是贵族,于是齐桓公封他为齐国工正,掌管齐国的工业制造,为齐国的青铜铸造做出了相当的贡献。传世的陈国青铜器甚多,特别是出土发掘的一批有铭铜器,既让人得以一睹陈国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也为研究陈国历史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春秋时期,周王室东迁,五霸兴起。周王朝的中央集权逐渐分散到列国之手,他们各霸一方,各自为政,制冶铜铸器各得其便。这一时期的青铜器除礼器外,还有一部分青铜媵器,在春秋时期诸侯国中特别流行。当时诸侯和大夫们为了维护彼此的政治地位和利益,或者小国求助于大国的保护,往往通过联姻来加强它们之间的关系,组成一定的政治集团。诸侯之间的这种关系在青铜器铭文中有记载。陈侯壶出土后,学者对其展开了深入研究。陈侯壶出土于山东肥城,而肥城在春秋时期为铸国地望,陈侯壶应是陈国与铸国联姻的物证。还有研究认为,出土陈侯壶的墓葬概为鲁国墓葬,陈侯壶可能是妫橹因为政治联姻远嫁鲁国的物证。也有学者认为,春秋时期,列国相争,势力范围不稳定,属地有犬牙交错之势,虽然这件陈侯壶是山东境内首次发现的有明确地点的铜器,但判定其国属还需更多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予以证实。

赏陈国青铜器,品读陈文化风韵(中)

妫橹身嫁何国先搁置不议,但是春秋时期像妫橹这样远嫁他国的陈国女子,史书上多有记载。春秋中期以后,陈国受楚国威胁,于是依附楚国,又受到北方齐、鲁、郑、晋的攻击,后来又受制于吴国。陈国国君不断在这几大势力之间寻找平衡点以求生存,联姻就是其重要的手段之一。史载,前684年,陈宣公将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蔡哀侯及息侯,其中嫁给息侯的女儿因相貌姣好,面似桃花,人们称其为桃花夫人。陈侯壶的问世,揭开了陈国妫橹出嫁的神秘面纱。陈侯的女儿妫橹在远嫁他国的路上,随着满载丰厚嫁妆的车队,来到与陈国交好的异国他乡,成为陈国与异国友好交往的使者。春秋时期,很多如妫橹一样的女子在异国他乡渡过了婚后的漫长时光,这些父母之邦铸造的青铜媵器一直陪伴孤独的主人,至主人去世后,又作为陪葬品一同埋入幽冥。直到两千多年后,考古学家让这些载有丰富历史信息的精美媵器重见天日,让我们得以了解陈国女子妫橹的婚姻之路,了解春秋时期诸侯联姻的频繁缘由。

中国的青铜器,历来被史学家们称为一部活着的史书,本身就具有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陈侯壶的发现,让我们一起亘越古韵,回望经典,感受华夏文化经久的魅力。

五、吐舌蟠螭纹开始流行的年代

东周初年的青铜器,是西周晚期风格的直接继续。其形制和组合基本与西周晚期相同,纹饰也沿袭西周的特点,而春秋青铜器的特色,也就是春秋青铜器之所以为春秋者在于蟠螭纹的出现和盛行,这是以作为新风格的标志。对于蟠螭纹出现和盛行的时间,单体的龙蛇交纠的花纹,西周已经有了,但真正的蟠螭纹是由两条以上的蟠龙相纠结,构成纹饰的单元,重复出现,这是春秋前期末(前677年——前660年)才产生的新花纹主体。蟠螭纹是春秋时期才出现的新纹饰。春秋初年的青铜器没有这种花纹。郏县太仆村鼎和《十二家吉金图录》叔朕簠上面的两两相对的螭纹,可能是蟠螭纹的萌芽状态。关于蟠螭纹形成的过程,目前还没有足够的材料,但可以肯定的是,吐舌蟠螭纹在已知的春秋早期青铜器中没有看到,其产生可能是在春秋早期后段。据原仲簠的绝对年代下限推测吐舌蟠螭纹的出现年代可提早到公元前667年右或更早。作为以新风格、新特点出现的第二期铜器的年代就必须提前,根据原仲簠的年代,似乎可将绝对年代定为公元前670年左右。

赏陈国青铜器,品读陈文化风韵(中)

我们根据陈侯簠和原仲簠在形制、纹饰等方面的内在联系,将陈侯簠和陈侯簋的年代推定在公元前676年,将原仲簠的年代提前至公元前680年前后,也就是将蟠螭纹的出现和盛行。春秋时期青铜器新风格、新特点的年代提前至公元前680年前年后。我们在原仲簠之外又辨认出几件新的、绝对年代清楚的标准器,原仲簠不再是唯一的孤证,体现了陈侯簠、陈侯簋、陈侯匜等在东周青铜器分期和断代研究中的宝贵价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