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 古代捨己救父的倆娃,其中一個是杜甫他二叔

曾經震驚全國的張qq案和刀捅辱母之人的於歡案,塵埃落定有些時日了,但在我的心裡,卻總是不時地閃現出兩個古案來,這兩個古案在當時也很有名!一點兒不亞於那兩起案件。

  • 緹縈救父

先說第一個古案吧。西漢時期,公元前167年,山東臨淄名醫淳于意,有五個女兒,她經常哀嘆自己膝下無兒而滿面愁雲。有一次淳于意為一個富商婆治病,那婆娘本就病得很嚴重,雖近幾番醫治,最後還是死了。富商仗著自己有錢有勢,就當起了可能是歷史上最早的“醫鬧”。

古代捨己救父的倆娃,其中一個是杜甫他二叔

他的“醫鬧”很有成效,淳于意很快被捕,並被判肉刑,即將剁去一肢。被從家裡帶走的那一刻,面對哭成一團的妻子女兒,淳于意長吁短嘆:“我沒有兒子替我撐門立戶不說,也不能救我於危難之中啊。咳!咳!”

聽了父親的話,最小的女兒緹縈,心如刀絞,她決定隨父親去京城,一方面照料父親的生活,一方面尋找機會救父親。決心已定,不顧父親和家人的強烈反對,她跟隨押解的差役來到了京城。

一到京城,緹縈就寫了一封言辭懇切的信,層層託人交到了漢文帝手裡。漢文帝讀信後,感動之餘,非常驚訝,一個才十幾歲的小女孩,竟有如此非凡的勇氣和膽量!

緹縈在信中指出“肉刑”的種種遺害,並說明即使犯人有痛改之心,也已經成了殘廢之人,不利社會、家庭和有罪之人改過,請求皇上頒令廢除肉刑,而將其變成其他懲罰。並表示自己願意為父代過,自願入宮,終生為奴,只求皇上廢除父親的肉刑……

古代捨己救父的倆娃,其中一個是杜甫他二叔

漢文帝認真一想,小姑娘說得條條在理,便下令廢除了殘酷無比的肉刑,而用其他刑罰代替對犯罪者的懲罰,並豁免了她父親的刑罰,免除了她為父代罪的請求,讓她和父親一起回家了。

歷史上一個“孝親上書,捨己救父”的勇敢小女孩緹縈,從此走進了歷史時空,並佔據歷史教科書至今。

讚歎小姑娘的勇敢無畏和捨己救人精神時,我更從內心讚歎她的一絲覺醒,誰說女子不如男?這樣勇敢救父的女兒,比許多唯諾軟弱的男子強多了!難怪後來的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有詩讚曰:

《詠史》

三王德彌薄,惟後用肉刑。太蒼令有罪,就遞長安城。
自恨身無子,困急獨煢煢。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
上書詣闕下,思古歌雞鳴。憂心摧折裂,晨風揚激聲。
聖漢孝文帝,惻然感至情。百男何憒憒,不如一緹縈。


詩中說,三王(指夏禹、商湯、周文王)以後,出現了“肉刑”(指割斷肢體,如割鼻、剜眼、割耳、斷指、斷腳、臉上刺字等等酷刑。)緹縈的父親當過太倉令,犯罪被押解長安……詩大概說 了一下事情經過。最後赫然發出“百男何憒憒,不如一緹縈”的慨嘆。在那以男權為核心的時代,一個小女子能冒生死風險上書救父,做出連一般男人都不敢做的事,真正是一個石破驚天的大事。值得人們稱讚。

淳于緹縈救父的事,《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也有記載,司馬遷把他和扁鵲放在一起列傳,是因為淳于意也是一個著名的醫生。他把淳于意的許多醫案史籍也記錄了下來,放在史記裡,說明他不僅是一個偉大的醫生,同時還是一個醫學檔案的記錄者和保存者。

到了魏晉時期,曹植也有一首詩《精微篇》,其中有關於緹縈的事蹟,且是重點描述之一,詩中說:

太倉令有罪,遠征當就拘。自悲居無男,禍至無與俱。
緹縈痛父言,荷擔西上書。盤桓北闕下,泣淚何漣如。
乞得幷姊弟,沒身贖父軀。漢文感其義,肉刑法用除。

其父得以免,辯義在列圖。多男亦何為,一女足成居。

曹植的詩和班固的詩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讚譽緹縈孤膽救父,勝似男兒的英勇行為的。

當然,小姑娘能成功救父,也是僥倖地遇到了開啟“文景之治”的漢文帝,這也是很重要的一點 。如果遇上昏庸不堪的昏君,怕是連小姑娘也一起遭難了。可見,古之成事美事,要有勇敢無畏者,也要有玉人之美者。

小姑娘勇敢無畏,情感天地,願為人子女的我們,也能學習她的精神,在家人有難的時候挺身而出,勇敢擔當。

  • 為報父仇杜並

另一個古案,在千百年前的唐朝,相當有名,有名到了什麼程度呢?這麼說吧,此案發生後的一段時間裡,那些天生“喜人過”的魑魅魍魎,想在工作中仗著自己權勢給別人穿小鞋,戴緊箍咒的陰招使壞者,一時間,收斂了不少,為什麼呢?

害怕再遇到那樣的孝親好男兒,為給人使個壞而丟了自己性命,真不值當呢!那這個案件到底是如何有名的呢?聽我細細道來。

古代捨己救父的倆娃,其中一個是杜甫他二叔

杜審言大家都知道吧,他是杜甫的爺爺,為人狂妄,恃才放獷,口無遮攔。也許,他狂傲是有資本的,因為“城南韋杜,去天尺五”,因為他是五言律詩的奠基人,與李橋、崔融、蘇味道合稱“文章四友”。自誇文章、書法天下第一,比屈原、宋玉、王羲之還了得呢!聽聽,狂不狂?

來例證吧,公眾最有眼光了!杜審言流傳最廣的一首詩是:


《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氣催黃鳥,晴光照綠蘋。忽聞歌苦調,歸思欲沾巾。

有些句子是不是有點熟悉?對的,有些句子被後輩化用過,這說明他的詩,的確有可觀之處。

但這位狂妄老兄,名“審言”,卻一點兒都不“審”言“慎”言,終於,因口不擇言,他惹禍上身了,受過他損嘴扁的同事郭若訥,聯合長官周季童(一說周季重),兩人合謀誣陷杜審言入獄並欲治死罪。

杜審言的二兒子杜並,才13歲,求告無門,便袖藏利刃,趁周家大宴賓客之際,潛入其家中。席間,正當周季童與眾同僚觥籌交錯之時,杜並突然出刃,刺殺周季童,周受重傷,杜並也當場被周季童的侍衛們殺死,臨死前還緊握利刃毫不鬆手。周季童也在當晚傷重而死。

臨死前,周季童嘆曰:“不知杜審言有如此孝兒!郭若訥這個老傢伙誤了我,讓我當了替死鬼啊!”( 審言有孝子,吾不知,若訥故誤我。)

古代捨己救父的倆娃,其中一個是杜甫他二叔

杜並手刃朝廷命官一事,一下子傳遍朝野,輿論譁然,引起了武則天和上級有關部門注意,重新審理案件後,無罪釋放了杜審言。

失去兒子的杜審言,從此,心痛莫名,有苦難言,再也不亂說話了。杜甫的父親杜閒,就成了杜審言唯一的兒子。

杜並的孝義名動天下,時為左臺監察御史的蘇頲(唐玄宗宰相,封許國公,善於文學,與燕國公張說齊名,時稱“燕許大手筆”)專門給杜並寫了墓誌,贊其曰:“

安親揚名,奮不顧命,行全志立,歿而猶生。

古代捨己救父的倆娃,其中一個是杜甫他二叔

杜並墓誌銘拓片

702年,杜審言收拾兒子遺骸,於四月十二日,葬於洛陽建春門東五里。自為祭文以祭並。據說杜審言“流淚四野,撫膺長號”,情惟所鍾,物為之感,乃謀終古之事,而刻銘雲。

“嗚呼,澍哲子不享餘慶,玉有碎而蘭有摧,何斯生之斯命,冥冥泉下,弓身可歿,子名逾今。”

真如墓誌中所贊,弓身可歿,子名逾今。好一個捨身救父的好男兒!且不說事情對錯,就其勇氣和精神,放到當今,仍然豪氣干雲,可歌可泣!

作者簡介:李豔豔,女,甘肅省作協會員,大學文化,高中教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