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美國在冷戰之初為何不用原子彈消滅蘇聯?


1945年7月24日在波茨坦會議上,繼任美國總統的杜魯門與斯大林會面...當得知美國第一顆原子彈在沙漠試驗場爆炸成功後,杜魯門總統將消息悄悄的告訴斯大林,美國研製出來了一種新型武器,殺傷威力非常巨大...斯大林聽聞之後只是“哦”了一聲(另一種說法是,斯大林回答到:你應該用它去打擊日本人。),杜魯門總統的的話外音是:美國已經掌握了原子彈,在軍事上處於絕對優勢,同時也在警告斯大林不要在歐洲和遠東做的太過分,不要在波茨坦會議上和戰後世界格局上要價太高,這也是美國對世界進行的第一次“核威脅和核訛詐”!但斯大林並沒有理會杜魯門,而是回到蘇聯後立即命令加緊核武器的研究!

蘇軍攻克柏林,也預示著冷戰的開始。

美國為何在1949年蘇聯爆炸第一顆原子彈之前,沒有消滅蘇聯的這個問題還是有必要分析一下,首先是:蘇聯的軍事力量在二戰結束時軍事力量處於第一次巔峰狀態,全軍兵力總員額超過了550萬人,後備力量也超過了500萬人、各型坦克超過了3萬輛、包括火箭炮、迫擊炮在內的各種口徑的大炮超過了10萬門、作戰飛機也有上萬架之多,兵力部署在歐洲有400萬人,遠東有150萬人(對日作戰)這樣強大的軍事力量緊靠原子彈是消滅不過來的,搞不好在歐洲的這些蘇聯軍隊有可能閃擊已經滿目瘡痍西歐!而當時的西歐根本沒法抵擋,只能是投降,政府首腦再一次流亡海外。

那時間的世界級領袖都是抽菸的,約瑟夫和溫斯頓都是老煙槍。



第二個原因是:蘇聯領土太大了,有2200萬平方公里,而美國當時原子彈數量太少,到1950年才有229枚,並且都是原子彈核當量太低,就這麼一點原子彈消滅蘇聯大城市都不夠,根本就是杯水車薪,而且當時也沒有洲際導彈,只有戰略轟炸機,可問題是蘇聯當時的空中力量很強大,防空網的密度也很高,轟炸機執行任務太危險,削弱了打擊蘇聯大城市的能力...若是蘇聯拼死一搏對於歐洲來說就是更大的浩劫。
著名的永恆經典照“勝利之吻”。

第三點:二戰結束後總算迎來了和平,這個時候美國政府再去打仗顯然是不合時宜的,包括歐洲在內人們已經極其厭戰了,誰挑起戰爭誰就要下臺,1950年開始的“東北亞戰爭”還沒結束,杜魯門總統第二次競選就失敗了,而艾森豪威爾的競選口號之一就是要結束戰爭...可見當時美國人對於戰爭的討厭程度!
蘇聯的第一顆原子彈代號叫做:南瓜🎃🎃1949年8月29日爆炸成功,從此蘇聯有了對抗美國的底氣,也使得冷戰持續了40年之久。

通過上面的分析,美國在1945年~1950年這個期間肯定有核打擊蘇聯的計劃,但是種種原因的限制未敢實施,而蘇聯也在這個時間內加緊研製出來核武器,從國際政治和地緣政治角度上來說,蘇聯研製出來核武器也確實保衛了世界的和平!因為有了“核恐怖平衡”的相互遏制世界才有了戰後70多年的整體和平與全面發展。


美國空軍國家博物館的展廳,裡面有“依諾.阿蓋依號核轟炸機、“小男孩”和“胖子”的模型,在原子彈的模型介紹展板上有這麼一段話:波茨坦會議期間,杜魯門總統婉轉的告訴斯大林大元帥,美國掌握了原子彈,但斯大林大元帥好像不知道總統在說什麼...。


皇家橡樹1972


不是不想用,而是不能用啊。冷戰形式形成於1948年,而美國掌握原子彈技術並運用於實戰是在1945年,當時一共造出3枚,其中1枚用於核爆實驗,另外兩枚則用於轟炸日本的廣島和長崎,至此日本投降,二戰得以結束。到1946年時美國已經生產了11枚原子彈,1947年時這個數字達到了32枚,直至冷戰形勢形成的1948年,美國已經擁有110枚原子彈。而此時蘇聯的原子彈技術才剛剛獲得突破,一年以後的1949年8月29日成功爆炸第一枚原子彈。因此理論上美國在冷戰形勢剛剛形成的時候確實具備使用原子彈消滅蘇聯的能力,然而這種能力卻被投送能力所制約,因為世界上第一枚洲際彈道導彈誕生於1957年,即蘇聯的SS-6洲際彈道導彈,而具備實戰能力的洲際導彈則是1959年美國成功研發並裝備的“宇宙神”。倘若美國要在1948年時對蘇聯使用核武器,那麼唯一的投送方法就是轟炸機空投,而此時蘇聯不論是航空技術還是航天技術都已經超越美國,比如蘇聯已經在1947年時便裝備了1000架米格-9噴氣式戰鬥機以及薩姆-1“瀑布”地空導彈,而美國在這兩方面仍然處於研發階段。在這種情況下發動對蘇聯的轟炸機空襲行動,試問有多少架飛機能突破蘇軍地空兩層防空網?又有幾枚原子彈能成功投擲到蘇聯國土?如果一次不能消滅蘇聯,那麼第三次世界大戰將無可避免,這麼做對美國來說只有百害而無一利——美國將成為另一個邪惡的納粹國家!下圖為美蘇兩國原子彈數量對比曲線圖,紅色為蘇聯,藍色為美國。

聯合國在制約人類發動世界級大戰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在冷戰形勢形成之前,我們的世界發生了一個重大變化,那就是聯合國的成立。聯合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的1945年成立,是由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1945年10月29日在美國舊金山簽訂生效的《聯合國憲章》標誌著聯合國正式成立。聯合國致力於促進各國在國際法、國際安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權及實現世界和平方面的合作,聯合國總部設立在美國紐約。聯合國的構想源於前美國總統羅斯福,旨在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聯合國的構想完全是在美國人的牽頭和努力下最終實現的,如果在剛剛成立不到3年的時間內美國人就率先違背《聯合國憲章》挑起第三次世界大戰的話,那麼經過美國兩任總統的努力以及世界各個國家的支持而成立的“聯合國”就不再是一個以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為己任的國際組織,而是美國稱霸世界的陰謀!因此客觀地講,美國當初在製造數量如此巨大的原子彈時並沒有想過用它來攻擊任何一個國家,包括蘇聯。而此時的蘇聯則不再是一個國家的名稱,而是一個陣營的代名詞,囊括了包括我國在內的波蘭、民主德國、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蒙古人民共和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等13個社會主義國家。試問即便美國有此賊心,又何來的賊膽呢?下圖為聯合國成立當日合影留念的各國代表,坐席上是聯合國最初的美、蘇、英、法四個常任理事國代表。

原子彈的投送能力是冷戰初期制約核戰爭發生的重要因素

當今的核投送能力可謂五花八門,除了傳統的飛機空投以外還有洲際彈道導彈、中程彈道導彈、巡航導彈等等,然而就如本文開頭所述那樣,冷戰初期的核投送能力十分有限,執行核打擊任務時手段僅限於轟炸機臨空投擲。這就要求搭載沉重的原子彈的轟炸機擁有突破對方防空網的能力了,而在雙方空中力量勢均力敵的情況下貿然的空襲行動無異於消耗戰,只有消耗掉對方的空中力量讓己方掌握制空權以後才能實現轟炸機從容飛臨目標上空投擲原子彈。而就在雙方爭奪制空權時恐怕地面上和海上的戰爭早已隨之打響,世界再次陷入大戰中,大戰所造成的不同結果也會引起世界秩序的不同變化,倘若蘇聯陣營失敗了,那麼蘇聯就不再是美國的頭號敵人,那麼被美國趕超的英國甚至是被世界打敗的日本會不會就此再次崛起成為美國的競爭對手呢?假如這個設想成立,那麼美國還要不要再用原子彈來炸一炸英國或者日本呢?所幸的是二戰時期美國人在用原子彈轟炸日本時看到那些慘烈的景象後便不再希望這種慘劇再次發生,同時在投送能力的制約下原子彈只能成為一種威懾手段,而不是進攻手段,這個世界是公平的,或者說上帝是公平的,它把平衡的尺度掌握得剛剛好。下圖為向日本廣島投放原子彈的美軍轟炸機,在洲際導彈還沒有被髮明出來之前,原子彈轟炸只能採用這種臨空轟炸的形式進行。

冷戰中期原子彈不再受到投送能力的制約,卻受到對等原則的制約

冷戰形勢持續到中期時也是世界原子彈數量的高峰期,僅僅美蘇兩國所生產的原子彈(包括氫彈在內)總數就超過了70000枚,在1989年核裁軍前,美國在役的戰略核彈頭運載工具約 2260件,核彈頭 1.4 萬個,戰役戰術核彈頭 1.5 萬個,總當量 50 億噸;蘇聯在役的戰略核彈頭運載工具 2494 件,戰略核彈頭 1.1 萬個,戰役戰術核彈頭 5400 個,總當量 100 億噸。美蘇兩國的原子彈足以使世界文明毀滅100次!此時雙方核力量基本對等,原子彈成為消滅對方或者報復對方的威懾性力量,作用是壓制對方不敢貿然發起核戰爭。比如人類距離核戰爭最近的一次是“古巴導彈危機”時期,1959年美國先動手,在意大利和土耳其部署了中程彈道導彈,做為報復,1962年蘇聯也向向美國後花園加勒比海地區的古巴部署了搭載核彈頭的中程彈道導彈,在持續13天的危機中,美蘇兩國曾經數次只差一點點便按下導彈發射按鈕,世界核戰爭一觸即發。幸運的是兩國最終都保持了剋制,要不然今天的地球就不再有人類的蹤跡,核戰爭所引發的核冬天足以在40年的內使人類滅絕。在力量對等的情況下發動的核戰爭雙方將誰也消滅不了誰,即使獲得優勢的一方也會在隨後的自然災害中滅絕,如果美國人期盼的是這樣的結果而選擇用原子彈消滅蘇聯,那麼我們也就再無討論的意義了。下圖為可以搭載195枚核彈頭巡航導彈的美國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以此齊射就能毀滅一箇中等國家。

回顧一下歷史,蘇聯最終還是以解體的形式被無形地消滅掉了,消滅它的不是威力強大的原子彈,而是美國人制造的世界格局。很顯然這種無形的武器所取得的勝利是原子彈所不具備的。而反過來想,萬一美國人真的不留任何節操在1948年冷戰初期發動對蘇聯的原子彈轟炸,那麼在無形中解體的會不會是美國自己,而不是蘇聯呢?用莎士比亞的話來說就是——To be or not to be,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下圖為蘇聯解體後被推倒的列寧雕像,如果世界格局被逆轉,倒下的將會是自由女神像。


兵器知識譜


這個話題好象說五零年抗美援朝時期,美帝怎不動用原子彈對付志願軍,毛主席早就說過"原子彈是嚇唬人的東西"。戰爭的目的是擴大地盤,同時掠奪它國資源,還得奴役它國人員,你把資源毀了,把人消滅一乾二淨,那麼戰爭還有什麼意思,就是抗美援朝時,美帝動用原子彈,蘇聯就向北約國家投放原子彈,所以美帝它也不敢使用原子彈!


用戶若有所思


冷戰初期,只有美國擁有核武器,可是為什麼美國不用核武蕩平蘇聯,以絕後患呢?可能有以下這麼幾個原因:

一、蘇聯是否是敵人還難於判斷。畢竟剛剛經歷的二戰兩國是盟國,兩國的一切聯繫還是以朋友進行定位,民眾間的敵對情緒還沒有煽動起來,美國政治精英沒有這個決心。

B29作為原子彈投送工具需要擁有絕對制空權



二、美國擁有的核武器數量和質量都有限。二戰後期,美國把僅有的兩枚原子彈都投在了日本戰場,美國還沒有能力進行大規模的核武器生產;其次,核武器質量有限,原子彈體積很大,當量不足;另外,投送工具主要是以轟戰機進行投送,投送效率低,蘇聯空軍比二戰後期的日本空軍實力強大得多,因此轟戰機很容易被蘇聯空軍攔截。

早期原子彈體積大,沒有實現導彈運載,投遞效率低下



三、對蘇聯的核武器研製進度缺乏足夠的情報,其實,蘇聯研製原子彈離成功已經不遠。因此,美國不敢動用原子彈攻擊蘇聯,加上戰後歐洲諸國百廢待興,無力再隨美國發動一場對蘇聯的戰爭。




鶇飛天


這個想法只是局外的簡單想法,而不是從美國人的角度考慮的問題,或者說,不明白什麼叫:冷戰。

美國人不想自己坑自己,使用原子彈消滅蘇聯只是一個戰術假設,而不是一個戰略選擇,在美蘇冷戰期間,雙方的關係並不是真正的敵人關係,雙方的首腦會議,互訪等依然正常進行,他們之間是真正的大國關係,而不是小國之間的,以簡單的滅國為目的。

美蘇之間的冷戰是一場爭霸之爭,而不是一場國家存亡之戰,什麼叫:爭霸?實質爭的誰是天下第一的位子。這樣的目標意味著美蘇之間的關係不是簡簡單單的敵對,也一樣存在合作關係。

雙方在進行間接對抗時,一直有規則可言,那就是避免直接對抗,同時,在許多領域也在進行合作,而且比人們想象的還要多。冷戰時期,雙方的爭鬥方式不僅僅侷限於軍事對抗,在政治,經濟等領域也一樣在對抗,核力量在整個爭霸背景下,只是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冷戰時期的許多衝突背後都美蘇的影子,但是在雙方只是在謀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消滅對方不是達成這一目的的方式,對於美國來說,為什麼要消滅蘇聯?不管他是否有這個能力,對於它來說這都不是一個選項。

更不要說在冷戰初期,美國人沒有足夠的核力量來完成它的這個任務:消滅蘇聯,所以這是它辦不到的事情,也不想幹這個事情。


南國軍情


無知的少年,冷戰正式開始?應該是50年代以後的事情。所以問題根本沒有不存在的,因為蘇聯的原子彈是1949年就爆炸成功了。不知道?可以原諒,但是把無知的問題提出來,只能顯得你更加無知!


愛看愛思考


冷戰是英國首相丘吉爾在1946年訪問美國發表“鐵幕演說”,正式拉開了冷戰序幕。從1946起美國“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三根支柱,它們是在1947、1948、1949三年內相繼出臺的,這意味著美國從政治、經濟、軍事上三管齊下,對蘇聯實行政治上的孤立打擊、經濟上的封鎖和軍事上的包圍。這時候二戰結束,不管那一方都沒有能力進行,大規模武裝衝突,特別是蘇聯的勢力分佈佔歐洲東部很大一部分,雙方軍事上常規勢力基本上均等,美國雖然比較早擁有核彈,但這種大殺器不是隨便使用,蘇聯二戰前以經實行第三個五年計劃,二戰後國力並沒有衰退,地廣人稀,有大量的後方基地使用,一但沒有打壓下去,帶來的後果是美國也無法預料,美國人不敢冒險。


只看經典之作


這不是不用原子彈也把它消滅了嗎嘛,只是時間略微長了一點,但總的來說還是很划得來,美國沒有損失一槍一彈,沒有損失一兵一卒,完美的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這在歷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一大勝仗,值得諸位研究和探索一番呀,。,。[大笑]


綠蔭幽草勝花時


這問題問的太開玩笑,原子彈是毀滅人類的武器,一旦用起來,人還有現在嗎?


8976547


蘇聯的核武器比美國的多,當量更大,美國敢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