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宋明理學,是如何一步一步弱化了儒家的尚武精神的?

孔子為聖人,其代表思想儒家思想有著極其豐富的內涵,倘若用幾個字概括那便是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等個體,其中仁為儒家思想的理論核心,古代統治者圍繞著這個仁,建立了獨有的一套社會道德、政治體系,這是當時的最高思想標準,同時對後世也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

而尚武精神,這個詞彙真正被人們所熟知還要追溯到1919年孫中山先生為《精武本記》一書所做的序,這裡的尚武精神是 “求自衛之道”,“ 重尚武精神’”,並把“尚武精神”價值上升到強國的層次。

從這裡也能演算出中國歷史上尚武精神一直都存在世人心中的最深處,同時也是一個深層次的精神內涵。但是為何同為歷史上最精緻、最完備,且同樣對後世影響深遠的宋明理學卻將儒家文化中的尚武因子一步步弱化呢?

宋明理學,是如何一步一步弱化了儒家的尚武精神的?

儒家學說中的尚武精神

現在很多人都將儒家的禮、仁理解的非常狹隘,於是乎我們經常能聽到這樣的言論,儒家思想教人以懦弱,削弱閹割了中華民族千年以來埋在骨子裡的尚武精神。也正是後來的獨尊儒術最終造成了中華人民的懦弱,也導致中國人失去了進取性,忘卻了發展,這也是中華民族落後、被捱打的核心原因。

其實不然,對儒家思想有著這樣看法的人只能說過於無知了,但是儘管如此卻也形成了一股儒家思想閹割尚武精神的風。儒家弟子並不是單純意義上的讀書人,六藝中射、馭都要排在書的前面。

孔子的形象在大多人的腦海之勢必都是一個白鬚長髯的夫子形象,但其實孔子精通於騎馬射箭,這一個形象特徵從《禮記•射義篇》記載:“孔子射於矍相之圃,蓋觀者如堵牆。”就能看出儒家尚武,同時《論語•子罕篇》也記錄了孔子的話語:“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這句話是孔子用來回答別人質疑他沒有專長的時候,從這裡就能看出孔子是十分精通於騎馬射箭,而且本人對此非常自信。

宋明理學,是如何一步一步弱化了儒家的尚武精神的?

說到儒家思想的怯弱就更是無稽之談了,相反孔子對於軍事武學都表示得十分重視,甚至從儒家學說創立伊始就完全接納了暴力和戰爭。《孔子家語•曲禮篇》記載子貢問:“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孔子回答說:“寢席耽幹,不仕,弗與共天下也。”通俗一點的意思就是殺父之仇,不共戴天,一個生殺果斷的人又怎會是怯弱的人, “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這句話也是孔子倡導人民要擁有能保護自己的能力,這樣的言論在儒家的書籍中比比皆是。

不僅是孔子,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荀子也曾道“用百里之地而不能以調一天下“制強暴,則非大儒也。”這句話相比於孔子相對於隱晦的表達就很直接了,在他看來如果不能以暴力的手段制止強暴的發生,那根本就算不上一個儒家。

宋明理學,是如何一步一步弱化了儒家的尚武精神的?

孔子一直以來都是倡導正義的戰爭,但是他卻身處亂世,當時的戰爭大多都是為了一己私慾爭權奪地而爆發的戰爭,這對他來說是不正義的,是他不能理解的。從“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中看出孔子對於統治者的教導還是趨向於仁政。但是孔子在面對外敵的時候就展現出了完全不一樣的風采了,對他來說他不喜歡戰爭,因為戰爭會帶來生靈塗炭,會讓很多貧苦人民不得安生,但是倘若戰就得必勝,他的戰是保家衛國的戰,是正義之戰,儒家學說從來都不是倡導懦弱,而是倡導正義,儒家學者也從未拋棄過尚武精神,而是將尚武精神收納進學說的最深處,在他們眼裡尚武精神不僅是一種精神也是一種氣質,一種永不退縮的勇氣。

宋明理學,是如何一步一步弱化了儒家的尚武精神的?

儒家尚武精神逐漸被弱化

宋朝是中國歷史進程的一個轉折點,宋朝之前中國曆朝統治者都是崇尚軍事,漢朝甚至是一向以強硬著稱,以其強大的軍事實力威懾了世界並且也奠定了本民族永遠的名字。

而起兵發家的明太祖趙匡胤卻深知崇尚軍武對自己地位的威脅,便開始了“重文抑武”的社會模式,在這背景下即便是宋朝後期採用了募兵制進一步開始對軍事人才的培養,但是軍武在當時還是不見絲毫起色,儒家倡導的尚武之談就更加上不來臺面了,一個學說思想最終的歸宿還是為統治者服務,六藝中的馭、射只能成為民間藝人謀取生計的雜耍內容。

宋明理學,是如何一步一步弱化了儒家的尚武精神的?

自漢武帝時期,由董仲舒倡導實行了獨尊儒術的思潮,難道漢朝時期不尚武嗎?在之後的幾個朝代儒家學說一直都是社會正統,但是到了宋朝文學之風的興起和宋明理學的逐漸興盛逐漸抑制了儒家思想的發展。宋明理學的興盛雖然在國家內部開啟了忠君的風氣,加強了內部的團結,宋朝之後便沒有哪個朝代是從內部崩塌,很好地維護了國內的穩定。國家穩定就昭示著人民能夠將主要的精力放在經濟和文化發展上,宋朝確實是中國文化和經濟都極為繁榮的時期。但是獲得這樣穩定最重要的原因則是宋明理學控制了當時民眾的思想,宋明理學用迂腐的三綱五常壓抑了人性,扼殺了當時人們的需求和慾望,並建立起一套等級森嚴的封建制度。“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這一句話就能反映出當時婦女們的悲慘生活,當時的這種思想也一直遺留至今,直至今日很多人依舊對這樣的思想信奉為神明。“明教罪人”也壓死了很多立志改革的有志之士,那時候的文人逐漸變得迂腐,並且將禮節無限放大,嚴重拖慢了官員之間的行政速度。

宋明理學,是如何一步一步弱化了儒家的尚武精神的?

儒家思想一直都是倡導積極入世,主場關懷和人性自由,並且強調人的社會責任正義感和民族使命感,這雖然從大體上來說是好事,但是相比於理學的全面限制禁錮來說更難管理,連同一道的還有民間習武的全面禁止,倘若說宋明理學是限制了思想,那此時統治者的禁令就完全斷絕了儒家思想中的尚武文化流傳。

在封建時期從來都是君權神授皇權獨大,皇帝站在國家的最巔峰,歷來思想文化的發揚都是為了君維護王的統治,得不到君主的支持,再怎麼優秀的思想都難以實行。

宋明理學,是如何一步一步弱化了儒家的尚武精神的?

儒家學說被閹割後的影響

宋朝時期對尚武精神的閹割影響的不僅僅是宋朝一個朝代,還有之後中華民族的文化性格,軍武乃是立國之本,古代的政權大多也都是在馬背上打下來的,而宋朝皇帝卻將隊內的防範看得遠比對外重得多,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例如岳家軍這樣擁有著精兵強將的家族受到的猜疑卻遠比認可要多,甚至最後還受到了奸人謀害,歷史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中發展的下去,多年之後最終再也沒有人願意遵守原先的祖訓為國捐軀、以身報國,直接導致了國家的軍事實力衰微。

宋明理學,是如何一步一步弱化了儒家的尚武精神的?

重文抑武的時代背景下,讀書人想要謀取功名的途徑要遠多於武者,而在當時哪怕是同樣官品的文武官,武官的地位和話語權也要落後文官一大截,甚至當時的軍隊實際控制權都掌握在文官手上,武官的權力和地位都無比低微。

統治者也一味地推崇文治,漸漸地民間武人就再無用武之地,宋朝不似強漢盛唐一樣打出了風采,留給了後人永遠的遐想,其最大的貢獻大概只有宋詞這樣軟糯糯的文學,因為國家荒廢軍武,

武將成為了那些考取功名不成的文人的後備選擇,試問握筆長大的軍人怎麼能是在馬背上長大的軍人的對手。

於是在宋朝後期的對外真正中,國家統治階級早就失去了原有的血性,不僅在軍事實力比不上遼、金、女真等國,甚至連戰鬥的勇氣都沒有,總是一味地求和賠款,這時候的統治階級已經產生出了一種奴性,根本沒有勇氣再與外敵進行賭上國運的戰爭。

宋明理學,是如何一步一步弱化了儒家的尚武精神的?

結語

從歷史的潮流來看,尚武精神關乎到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命運,“尚武精神”的內涵絕不 止步於“重信守諾”“頑強拼搏”,更多的展現在為國家、為民族的捨生取義。尚武精神的存在最直接的就是強健了人民的體魄,其次則是敢於鬥爭和敢於捨生取義的抱負。武術文化的傳承將會成為“尚武精神”重塑的源泉,沒有傳統武術文化的助力,“尚武精神”重塑的嫩苗將會萎靡死去

其實儒家學說中的尚武精神從未消亡,只是在後世被統治階級所深埋,在皇權至上的古代,思想控制一直都是統治者穩固統治的軟手段,尚武精神從未消失過,只是後代統治者對其進行了不斷弱化甚至閹割,導致其一直處在一個名存實亡的階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