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0 我国的私企为什么造不了航空发动机?

在聊到航空发动机这个短板时,大多数人会把问题归结为材料、工艺等方面的差距,部分人士会认为私企在很多层面更有效率,甚至拿GE、普惠这种航空发动机巨头来举例,试图说明把航发的研究、设计、制造分配给私企来承担。其实,这完全不可行。

我国的私企为什么造不了航空发动机?

我们先从汽车发动机来分析,国产汽车这些年算得上进步神速,但发动机领域却少有建树。这么说也不太科学,比如奇瑞就研发、生产过自己的发动机。但整体来看,汽车发动机甚至变速箱领域,国内企业依然很乏力。但如果换个角度来看,可能就会得到不同的理解。大众的发动机烧机油、本田的发动机机油增多,这是实实在在发生的案例。原因是因为厂家竭尽所能的挖掘发动机的潜力,难免就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事情发生在大众、本田这种巨头身上似乎可以理解,但如果发生在奇瑞、吉利这样的国内厂家身上会怎样?十有八九就是对品牌重创,甚至万劫不复。努力研发却风险极大,国内厂家又哪来的动力去做这种巨额投入却难讨好的事?就算一切顺利,性能、可靠性都很好,国产的标签又有多少受众会认可?等着慢慢积累口碑?这也明显不符合企业投入追求快速回报的逻辑,所以,任谁也不会愿意去做这样一件出现好结果的概率无限低的“蠢事”。

我国的私企为什么造不了航空发动机?

GE、普惠都是从活塞式发动机开始,跟随着整个航空发动机的发展路线一步步积累出来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能力也是逐步积攒的结果,而不是从零开始,直接开发涡轮、涡扇之类的航空发动机。企业的成长过程是刚好符合这个产业的发展时机的。如果现在让国内的私企去研发航空发动机,首先就面临巨额投入的问题,有钱的企业不少,但把动辄几十亿美金的经费投入到结果难料、回报周期漫长、不确定因素过多的项目,哪个企业会做出这样的战略决策?CEO愿意干、董事会也不会同意、股民也不会乐意,所以根本就不存在这种动机。

就算有情怀,愿意投入的,在相关技术被严格封锁的状态下,短时间是很难出来产品的,就算有产品下线,性能参数也未必满足需求,一旦不被接受,就意味着资本、时间的大量浪费。

我们拿太行发动机举例,这款发动机是建立在成熟的核心机基础上通过仿制、调整而来的,整整过去30多年了,历经了“太行不行”那样漫长的黑暗时期,如果是私企,十之八九也坚持不到现在,而太行,还只是大推力发动机的入门级产品。

我国的私企为什么造不了航空发动机?

着眼未来的需求,航空发动机还需要紧跟世界前沿,开展自适应可变循环发动机,需要各种不同级别的推力,包括矢量技术,一系列的全新科技需要攻关,这对于任何一个私企都是难以承受之重。而至于GE、普惠之类的军工巨头,他们和军工相关机构是完全绑定在一起的,尽管是私企的性质,却并不是按市场规则在办事。

让私企研发航空发动机,想想就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