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2 小阿蛮诗词课堂:中唐文学和盛唐文学的几点区别

感谢大家收听小阿蛮诗词课堂,今天来和大家聊一下中唐文学和盛唐文学的几个不同点。

小阿蛮诗词课堂:中唐文学和盛唐文学的几点区别

“中唐”的时间段,按现在各版本中国文学史的划分,基本上一致,就是从唐代宗大历初,到唐文宗太和末,即:公元766年到公元835年。前后加起来,大概70年。

“中唐”这个概念的提出,和明代前、后七子关系很大。前七子以李梦阳等人为代表,后七子就是李攀龙、王士祯等七人。他们就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其他时间段的文学作品都不够好,不用花心力去关注、学习。

最典型的就是李攀龙编的一本书,叫《唐诗选》,在这本书里面,他把盛唐诗选了个遍,但对中唐诗几乎是不闻不问。李攀龙在当时的文坛是领袖级别的人物,在他的影响之下,诗必盛唐的主张深入人心;甚至,这种观点传到日本,日本读者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接受,也出现了片面化的情况——好像唐诗就只有盛唐诗一样。

和盛唐诗(文学)相比,中唐文学有几点特征很明显:

第一,中唐时期的作者,出身好,多是出自官宦之家,并且后来都做到了大官。


小阿蛮诗词课堂:中唐文学和盛唐文学的几点区别

盛唐时期的大诗人,我们能举出来符合上述论点的,也就是王维。王维出身河东王氏,是大家族,后来经过科举考试当上官,最后当到尚书右丞;像王维这样的情况,盛唐诗人里几乎没有了。李白身世不明,最后不过是当了翰林待诏这样的虚职;杜氏虽说是大族,但到了杜甫已是旁支末流,且终其一生,杜甫就没当上什么像样的官;孟浩然终生未仕;高适勉强可以算半个。为什么呢?高适虽是名门之后,但到他时家道已中落,年轻时候的高适过得很糟糕,不过后来时来运转,他当上了封疆大吏。高适是盛唐诗人里少见的有实权的人。

我们再来看中唐的几个大诗人:

元稹家族是北魏宗室,世代为官,且与韦氏通婚。唐代的京兆韦氏,不得了,

城南韦杜、去天尺五,说的是韦氏一族的身份地位之高之尊贵;最后元稹当到了宰相,是真正的实权派,最后还当了节度使一类的封疆大吏;元稹的好朋友,白居易,出生于官吏之家,后经科举考试,全国各地的市长(刺史)当了个遍,最后当到了河南尹、太子少傅,封冯翊县侯;中唐另一大诗人韩愈,韩愈家族也是世代为官,之后韩愈任知制诰、中书舍人,晚年也是做到了京兆尹、御史大夫这样的超级大官。

其他大诗人,柳宗元、刘禹锡等人,虽然政治上起起落落,但在这样的起落之间,我们也能看出他们在政治舞台上的作用非盛唐大部分诗人可比。

所以说,第一点,诗人和政治家双层身份的重合,是中唐文学极为重要的特点之一。盛唐时期很少见。

第二,形式多样化。

小阿蛮诗词课堂:中唐文学和盛唐文学的几点区别

张说像


提到盛唐,提到李杜、王孟、高岑,我们提到这些人的时候,说的是什么呢?说的是他们的诗歌,不会或者几乎不会提到他们的文章。盛唐诗人就没留下什么像样的文章,他们的成就在诗歌;或者另一种情况,比如

张说。张说三次做宰相,写文章也是一流,号称“大手笔”,但是他的诗不行。元稹有诗:李杜诗篇敌,苏张笔力匀(《代典江老卜百韵》)。这两句诗说的很清楚,论诗就是李杜,论文就苏张。苏是苏颋,和张说一样,也做过宰相,文章也写的超级棒,但是写诗不行。读唐诗,我们不会读苏颋。

相反,我们提到韩愈,提到柳宗元,除了说他们的诗歌,还必须要说到他们的文章。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对他佩服得不得了,说他是“文起八代之衰”。什么意思?八代,就是唐之前的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这几个朝代,正是骈文由形成到鼎盛的时代。但是后来就衰落了,直到韩愈的出现,才又重新使文风振作起来。韩愈等人的古文运动,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甚至我们评价韩愈,都可以说他的文章比他的诗歌更重要。

第三,以白居易为例。


小阿蛮诗词课堂:中唐文学和盛唐文学的几点区别

白居易像


上面一点说到中唐文学,除了诗歌,还同时在文章方面有大的改变;不仅如此,在数量上,中唐诗人的作品也远超于盛唐诗人(当然,这其中有外部因素。比如流传的问题,保存的问题等等),杜甫留下来的诗,1000来首;李白的诗,也是1000首上下;王维400首,孟浩然300来首,高适200来首,等等。

而中唐诗人呢?白居易,3800多首;元稹,800多首;韩愈,诗文700多首(篇)等等。数量的问题,虽不能代表质量和成就,但可以说明作者们抒情、表达的愿望之强烈。

白居易的诗,平易近人,口语化。我们很熟悉的一个传说,白居易写诗写好了,先给老太太看;老太太能听懂,他才罢休,不然他会一直修改。这就是他的文学主张,要通俗,要写实;他的诗歌,不追求格律,不追求练字。他说过一段话,我引用到下面,大家可以看看:

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

这段话非常有名,它是白居易的诗歌主张,也可以说代表了中唐大部分诗人的诗歌主张(韩愈除外)。翻译过来,就是要语言要通俗,听到的人能很容易就理解;议论要直白,听到的人能引以为戒;记事要真实,传播之后能让人信服;文体要通顺,可以唱出来的。

在晚年生活在洛阳期间,白居易把自己的诗编辑成了一卷——这一点也是和盛唐诗人有很大区别,中唐诗人对自己的作品格外重视,生前有将自己作品结集的习惯;而盛唐诗人就没有。我们现在读到的杜甫诗,虽然也有1400来首,但据莫砺锋教授在《莫砺锋讲杜甫诗》中的意见,这个数量不到杜诗的一半,遗失的数量实在太多了——这一卷诗,主要写愉快的生活。就是记录生活中的小事情,很琐碎。

白居易就说(《序洛诗》),以前大家写诗,多是写悲伤的,哀怨的诗,比如被流放呀,远征啊,生离死别啊这些,多是写人生当中的挫折和不幸。这样的内容难道是人生的全部吗?白居易就说,不是的,人的生活里面,应该还有喜悦的,真率的感情,这些也应该被记录下来。

这一类的诗,白居易就把他们划归到“闲适”诗里面去,内容就是记录每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睡觉怎么样呀,饭菜好不好吃啊,等等这些生活中的琐碎事件,都被白居易写成了诗。这种对日常生活、细微事物的发掘和记录,在盛唐诗里占比是非常小的。

第四,中唐诗人对杜甫的“发现”。

小阿蛮诗词课堂:中唐文学和盛唐文学的几点区别

杜甫像


杜甫和他的诗受到世人的重视,首先出现于中唐时期;在杜甫生前,他是默默无闻的,很少有人推崇杜诗。我们的文学史上,有一个现象,叫唐人选唐诗;就是当时的唐代人,选编当时诗人的作品,类似于我们现在每年都有的诗歌精选、小说精选这样的图书。在现存的十来种唐人选唐诗里面,只有一种选录了杜甫诗,其他选本全都没有选杜甫。

中唐的时候,以元稹、白居易、韩愈等人为代表,开始发现并推崇杜甫;元稹为杜甫写了一篇墓志铭,里面有一段话,是文学史上首次肯定杜甫的地位:

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苟以其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意思是说,杜诗的地位可以和《诗经》、《楚辞》相提并论,他包括了古往今来诗歌的所有要素,所有长处,没有什么题材是杜甫写不了的,没有什么情感是杜甫表达不了的。自有诗人以来,应该把杜甫排在第一位!白居易甚至把杜甫排在李白前面(“杜诗最多,可传者千馀首,至于贯穿古今,覼缕格律,尽工尽善,又过于李焉”),韩愈虽然不同意白居易这个观点,但也是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

前面介绍了中唐文学重要的几个点,最后我们再来回顾一下。第一,中唐诗人多具有双重身份,既是诗人,又在政治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第二,盛唐以诗为主,中唐诗文兼备;第三,白居易、韩愈等人,拓宽了诗歌外围和内涵,从内容到样式,比盛唐诗都丰富得多;第四,中唐诗人对杜甫的发现和推崇,具有开创意义。正是有了元、白、韩等人对杜诗的鼓吹和借鉴,才使得杜诗在中国文学史上不至于被遗忘并且地位尊崇。

好,关于中唐文学和盛唐文学的情况,今天就先讲到这里。感谢大家的收听,欢迎大家多多讨论交流。

202001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