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为什么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蹉跎岁月辜负春光


说起“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个成语,大家是非常熟悉的,但好奇的是成功和失败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可就不多见了。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意思成功的事是由于萧何,那幺失败的事也是由于萧何。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一个人造成的。

再具体一点来说,“成也萧何”这句说的是韩信能成为刘邦的大将军那是由丞相萧何推荐的;而“败也萧何”表示韩信的被杀也是由萧何出的点子。

成语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和宋朝洪迈的《容斋续笔·萧何绐韩信》:“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

故事发生在秦末汉初,一个叫韩信的人,开始被人瞧不起。只好投奔项羽反秦。由于他的作战建议,常常被项羽采纳。他感到才华无用武之地,就投奔了刘邦。

刘邦开始,也没看重他,他只当了名小官,有一次犯军法,差点儿被处死。后来当了一个管理粮草的小官。很偶然的一次,韩信碰到了丞相萧何。

要知道刘邦对萧何可是很信认的。二人这次见面后,萧何认为韩信是一个军事专家。正当萧何准备向刘邦举荐韩信的时,韩信逃跑了。原因是韩信感到在刘邦也沒什么发展,就跑了。

当萧何获知韩信跑了的消息,很焦虑,跳上战马,连夜把韩信追了回来。这就是著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来由。

刘邦一听以为萧何也跟着逃跑了,生气极了。但又得知他竟亲自追回的是一个小官,更是生气。于是萧何把韩信的才能说给了刘邦。他说主公要想夺取天下,韩信这人你是非用不可的人。

由于萧何的举荐,刘邦同意拜韩信为大将军,并举行了隆重的拜将仪式。

韩信为大将军后,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帮助刘邦统一天下,建立汉朝,那是战功赫赫。刘邦做了皇帝后,对韩信有点不放心。先急解了韩信的兵权,把封号由“齐王”改为“楚王”。最后又把韩信逮捕,后来赦免,才封了个淮阴侯。

韩信自此郁闷不得了,后来又被人陷害谋反,告到吕后那里,吕后也想把韩信除掉,就同萧何商议。最后,由萧何把韩信骗到宫中,以谋反的罪名把韩信杀害了。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就很好对功臣韩信的一生进行了概括。


D东哥


人们常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到底何许人也?汉王朝的开国第一文臣、相国——酂侯萧何是也!那么,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又是个什么来路呢?这还要从汉王朝的开国第一武臣韩信说起。

成也萧何

韩信受胯下之辱和向漂母乞食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平心而论,韩信的前半生活得并不光彩,甚至有些憋屈!好在他赶上了秦末的乱世,在项羽举起反秦大旗之后,韩信很快便投入了项羽麾下。或许是因为项羽对韩信那段历史的鄙夷、又或许是项羽麾下人才济济,韩信在项羽麾下并没有受到重用,只捞了一个执戟郎的营生。

历史再一次给了韩信机会,项羽灭秦之后,将刘邦封为了汉中王,远远地支到了边疆“蛮荒之地”。见在项羽麾下出头无望的韩信选择了铤而走险,背弃了旧主项羽,独自一人前往蜀地,投效刘邦。因为缺乏名气又无人引见,韩信初到刘邦麾下时同样没有受到重视,只得了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吏之职,连当初的执戟郎都不如……后来还因为犯事被判了死刑。就在临刑的一刹那,为了保命的韩信喊出了“汉王不欲就天下乎?奈何斩壮士!”

巧的是,现场监斩的是刘邦的微时好友兼专职司机滕公夏侯婴,换了其他人恐怕没有几个人敢在法场上刀下留人,韩信的小命也就玩完了……可夏侯婴不同,当初尚未发迹之时与刘邦因为斗殴被抓,夏侯婴宁可自己蹲号子、硬是咬死了没有指认刘邦,让刘邦免于连坐。此后,刘邦对夏侯婴非常信任,将其视为了嫡系中的嫡系。夏侯婴见韩信器宇不凡,简单问询了几句便当场下令刀下留人,而且还将韩信举荐给了刘邦。

或许是因为韩信籍籍无名、又或许是刘邦觉得夏侯婴一个司机能举荐什么大才,并没有重视。但是,为了给夏侯婴一个面子,刘邦还是给韩信封了一个治粟都尉,这个官虽不大,但也不小了。因为萧何是分管领导的缘故,韩信也因此结识了萧何,后来因为在仓储方面实行“推陈出新”,韩信颇受萧何赏识。可是,觉得出头无望的韩信不干了,他再一次选择了出走,打算另巡明主、再次改换门庭。

在得知韩信出走之后,萧何策马紧追,终于截住了韩信。后来,在萧何再一次将韩信举荐给了刘邦。这一次的举荐人是萧何,分量和夏侯大司机完全不一样了,刘邦也掂量出了韩信的分量,于是与韩信进行了面谈,韩信的想法深合刘邦之意。不久之后,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正式开启了韩信的戎马生涯。之后的事情想必大家也都知道了,韩信为刘邦一统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也因为逼封齐王之事与刘邦结下了深深的梁子。正是因为有了萧何的举荐,才有了后来纵横天下的“战神”韩信,这就是成也萧何的出处。

败也萧何

刘邦晚年疑心病日甚,加之异姓诸侯王尾大不掉,一场针对异姓诸侯王的阳谋拉开了铁幕,时为楚王的韩信因为与项羽麾下的大将钟离眜关系暧昧首当其冲。为了取信刘邦,韩信后来虽然杀掉了钟离眜,但是已经无法获得刘邦的谅解,加之早年逼封齐王的旧怨,刘邦首先把矛头指向了韩信。不久之后,刘邦借出游云梦之机诱捕了韩信,将其贬为了淮阴侯,押往长安居住。

原本韩信如果就此安安分分,或许也就得以善终了。可韩信不愿意了,凭什么我辛辛苦苦帮你打下江山,却落得这般下场?于是,私下里与陈豨勾勾搭搭、不清不楚。不久之后,陈豨在代地举起了反旗,刘邦亲自率大军弹压!就在这个时候,韩信与陈豨私下勾连的事情被自己的家臣告发,远在战场的刘邦最终对韩信动了杀机。但是,刘邦远在代地,而且他也不想担负一个诛杀功臣的恶名。于是,吕后被推向了前台。

可是,刘邦曾经当众给过韩信“三不杀”的承诺,吕后大张旗鼓去捉拿韩信显然是不行的。这时候,吕后想到了萧何,让萧何出面将韩信诱骗至长乐宫。因为萧何是自己的伯乐,恃才傲物的韩信对萧何一直比较恭敬,也相对比较信任。最终,萧何成功骗来了韩信,韩信被吕后派人用布袋套住、用竹矛活活捅死在了不见天日的长乐宫钟室之内,成功回避了那句“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一代“战神”就这样憋屈地死了……正是因为萧何的出卖,韩信才丢掉了性命,这就是败也萧何的出处。

萧何为什么要出卖韩信

萧何当初举荐了韩信,而且从他成功诱捕韩信来看,二人的关系应当说还是相当不错的。那么,萧何为什么要出卖韩信呢?平心而论,作为开国第一武臣的韩信日子不好过,作为开国第一文臣的萧何日子也好过不到哪里去。刘邦忌惮异姓诸侯王,同样忌惮文臣领袖萧何,为此甚至不惜罗织罪名将萧何下狱。出狱之后的萧何为了自保,索性干起了贪污受贿、与民争利的勾当,以自污名节向刘邦表白自己没有野心、只求富贵,这才侥幸保住了性命。

彼时的吕后还不是后来的吕太后,没有刘邦的点头,她恐怕还不敢私自处决一位汉王朝的开国元勋、列侯、曾经的异姓诸侯王!换言之,吕后只是刘邦的一把枪,最后扣动扳机的是刘邦!既然是刘邦要杀韩信,如果萧何不出面,等于是将自己置于了刘邦的对立面。一个文臣领袖如果不听皇帝招呼了,恐怕离死期也就不远了。萧何别无选择,牺牲韩信总比牺牲自己全族好,不是吗?

除此之外,彼时吕后弄权的苗头已经凸显,作为皇太子的亲妈、未来的皇太后,在刘邦去世之后,吕后掌权几乎是可以预见的。既然是吕后找到了萧何,无论是为了自己的未来、还是萧氏家族的未来,萧何都必须抱住吕后的粗腿!说白了,诱捕韩信就是萧何给吕后递上的一纸改换门庭的“投名状”。刘邦去世之后,萧何依旧能够位极人臣、显赫终老,与这一纸投名状是有着很大关系的。

综上所述,所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表面上看是说韩信的一生成起于萧何的举荐、败起于萧何的出卖。实际上也反应了彼时汉王朝众多开国元勋的心态——自保为上,甚至不惜牺牲“故友”。为了自保,萧何可以自污名节;为了自保,萧何同样可以出卖韩信!这也就无怪乎刘邦一死,活着的元老几乎全部“叛变”倒向了吕后。这帮人心中根本没有什么理想、抱负,他们更看重的还是现实利益。萧何如此、曹参如此、陈平如此,周勃也是如此……


农民工歪说历史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一个成语典故。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秦朝末年,淮阴人韩信,生活贫穷孤苦,被人看不起。后来,韩信投靠了项羽参加反秦。他曾给项羽出谋献策,项羽只让他做了个门卫,韩信感觉自己没有发挥自己的空间,就跑到汉中投靠刘邦。

刘邦开始也没有重用韩信,只让他做了个小官。有一次因犯军规,差点被处死。刘邦还依然让他做管理粮草的小官员。一次,韩信遇到了萧何。萧何是刘邦的亲信,专门负责给刘邦总督粮食后勤的。



萧何与韩信做了长久的交谈,感觉韩信有军事的天分,对他很是赞扬。正当萧何打算推荐韩信给刘邦时,韩信感觉自己不能被重用,而且汉中这点地域狭窄,贫瘠,也没有好的发展,韩信就跑了。萧何听说韩信跑了,来不及汇报给刘邦,骑上马连夜去追赶韩信,并将韩信劝回。

刘邦开始以为萧何跑了,很是气愤。了解情况后,得知是追一个管粮的小官,感觉萧何有点大题小做。萧何告诉刘邦,韩信是一个军事天才,如果你不想一直在汉中,欲夺取天下,就得依靠韩信。

在萧何的极力推荐下,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并举行了隆重仪式。

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军后,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为刘邦建立汉朝,记下了不朽的战功,并封韩信为“楚王”。可是刘邦登基后,对这些功臣们产生了疑心,这时韩信收留了项羽的部下钟离味。刘邦以巡游的名义召见韩信,将韩信捉走到长安,降为“淮阴侯”,使居长安。

韩信在长安留住,身心郁闷,终日不上朝。陈稀叛乱,刘邦亲征,韩信不随兵出征,还派人私自联系陈稀,欲与策应起兵。不料被门客的弟弟告到吕后那里。

吕后想除掉韩信,又怕韩信不进宫。于是与萧何密谋,有萧何亲自去请韩信,告知韩信,陈稀已经被杀,大家都在朝贺,你即使有病,也要进宫表示一下庆贺啊!

韩信听信萧何的话,结果一进宫就被吕后杀了。由于韩信被刘邦重用,立下不朽战功,成为军事家,后来又被吕后所杀。这期间,萧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所以,后人就有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说法了!


路遥lgy


这个典故说的是萧何与韩信的故事。早年,韩信在项羽处一直得不到重用,于是就去汉中投奔刘邦。到刘邦处后,仍然没有被重用,还因为犯法,要被斩首。同犯的十三个人都被斩首了,轮到韩信的时候,韩信大喊“汉王不是要夺取天下吗,为什么要处斩壮士”,监斩的夏侯婴看到韩信相貌堂堂,谈吐不凡,于是就把他推荐给刘邦,刘邦任命韩信为治粟都尉。也因此,韩信能够与掌管后勤的萧何经常接触,经过深谈,其军事才能深为萧何所赏识。



虽然官职比之前有所提高,但仍然谈不上重用。韩信见到自己在刘邦处重用无望,最终打算离开,另谋高就。当时,刘邦所在的汉中地理位置偏僻,路途崎岖,加上带的将士多是楚人,将军士兵多有逃跑。刘邦也就见怪不怪,对韩信逃跑也不加理会。但是萧何深知韩信卓越的军事才能,知道刘邦要战胜项羽,夺取天下,非韩信不可。于是,顾不上给属下打声招呼,就去追赶韩信。结果,丞相府的小吏看到丞相匆忙往城外跑去,以为萧何也要逃跑。于是赶紧向刘邦报告,丞相要逃跑了。萧何在刘邦起兵前就是刘邦好友,起兵后一直是刘邦重要的助手,刘邦听后大怒,感觉就像失去左右手一般。

不久萧何追回了韩信,来见刘邦。刘邦看到萧何,又是生气又是高兴,听说萧何是追韩信的时候,骂道,”将军跑了十几个没听说你去追过,现在却去追个钻裤裆的”。萧何回答“那些人容易得到,但像韩信这样的人才全天下也找不到第二个。如果您像一辈子当汉中王,那么有没有韩信无所谓,如果想争夺天下,就非用韩信不可”。刘邦说“那就让他做个将军吧”萧何说“那也一定要走,非大将不可”。刘邦说“那就让他过来做大将吧”萧何说“大王待人傲慢,呼唤韩信像叫小孩子那样,韩信还是要走,一定要用庄重的礼节,登台败将”将军们听说刘邦要册封大将,都认为是自己,暗暗高兴。等到那一天,看到是韩信满军皆惊。



成为大将后的韩信,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军事才能,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帮助刘邦一举夺取了三秦土地。之后,定魏、攻赵、平燕、灭齐,最终在垓下包围消灭了项羽。可以说,韩信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韩信的功高震主,军事才能深为刘邦所忌。在天下刚刚平定后,刘邦就急不可耐把韩信的期望天,该封为楚王。之后,因为韩信私藏钟离昧,借题发挥,把他从楚王贬为淮阴侯,带到了长安。这时韩信自知自己功高被忌,虽然一直很低调,但心里郁结。后来,陈稀要到代地做官,临行时去见韩信。韩信与陈稀约定,如果陈稀在外造反,自己一定做内应。后来,陈稀果然在代地造反,刘邦去代地平叛。这时,韩信的家臣向吕后告密,说韩信意图放出监狱囚犯,武装起来,劫持吕后和太子,响应陈稀。吕后。吕后找来萧何商议,决定由萧何前去,告诉韩信刘邦战胜并杀死了陈稀,引韩信前来祝贺,借机逮捕韩信。于是,萧何把韩信骗来长乐宫以谋反罪名夷灭三族。



这就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故事。至于韩信是否真的谋反,历史上说法不一,个人认为应该是被冤枉的。当时韩信无兵无权,而长安又有精锐的南军,北军,想要凭借临时组织的囚犯,劫持吕后,太子,无疑以卵击石。韩信长期压制,难免有牢骚之语,不想却被吕后利用,借题发挥。韩信的成功得益于萧何的大力推荐,而最后萧何又成为杀死他的重要帮凶。


一壶清茗品春秋


韩信小时侯,父母就去世了,家里很穷,靠钓鱼换钱维持生活。一个以漂洗为生的老妇人常常接济他饭食,让他度过难关。韩信发誓要出人头地,报答老人家一饭之恩。

有一天,一群恶少当众羞辱韩信,屠夫说:“别看你长得高大,其实胆子小得很,你敢用你的剑剌我吗?不然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韩信料这帮人有意找碴,不想与他们纠缠,竟然真的从屠夫的胯下钻了过去。


为了实现他的理想,韩信投
到项羽军中,希望凭自己的军事才能得到重用,无奈项羽不把他放在眼里,只给一个执戟郎的职务。韩信只好转投刘邦军中,谁知刘邦也不重用韩信,只给了一个芝麻小的官他当。韩信一看,此处也非久留之地,于是乘夜偷跑离营。萧何知道韩信有军事天才,曾经屡次向刘邦举荐韩信,刘邦对这个有胯下之辱的人根本不屑一顾。听说韩信跑了,萧何顾不上跟部下打招呼,跨上马月夜追寻韩信。
有人向刘邦举报,说萧何跑了,刘邦听了非常气愤。因为近期不断有将士逃跑,想不到连最倚重的人也跑了。后来看到萧何又回来了,又免又高兴起来。见萧何是为韩信而追,十分不解。萧何诚恳地说:“你要是只想当个汉王,有没有韩信无所谓。你要想争夺天下,没有韩信不行。”。刘邦说:“那就封个将军吧”,萧何说:“封个一般将军,他还是要走。”,刘邦说:“那就封个大将军吧。”,萧何说:“你平常唤他象唤猫狗一样,这样是不行的,必须设坛拜将!”,刘邦说:“那就设坛拜将”。

到了设坛拜将的日子,好多将军正襟危坐、内心窃喜,以为大将军非已莫属。当看到登台亮相的是韩信时,一个个大失所望,打心眼里瞧不起这个胯下将军。
韩信掌兵后,南征北战,所向无敌,一招十面埋伏,令项羽乌江自刎,为大汉江山立下赫赫战功。

韩信搏得富贵衣锦还乡,乡邻都对他刮目相看,纷纷致以祝贺。只有那个屠夫吓得尿了裤子,拜倒在他的脚下,乞求饶命。韩信不仅没有杀他,还封了个官他当,他感激涕零。韩信此次回乡,主要是寻找接济他饭食的老妇人。当找到恩人后,他以千金相赠,重谢了当年的漂母。



西汉立国后,刘邦开始猜忌功臣良将,生怕这些人危及他的江山,特别是对用兵如神的韩信更加不放心。刘邦外出后,吕后同萧何商议,如何将韩信骗进宫中
。萧何亲自出马,假说刘邦已大败陈稀,邀韩信进宫庆贺。韩信对恩人深信不疑。韩信一进宫就被软禁起来,后来以谋反罪诛灭三族。

这就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韩信成功得益于他,韩信身死族灭,也拜他所赐,至少他难辞其责。现在常借这个典故,表示做好事是某人,做坏事也是某人。



春秋风云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是民间对西汉建国功臣韩信一生的经典概括。

为什么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最开始韩信投靠项羽,参加反秦大业,韩信是个很有抱负的人,向项羽提过一些作战建议,但都没有被采纳。韩信看到自己的才华无法施展,于是乎就改投奔了刘邦。

话说这刘邦刚开始也没有重用刘邦,只让他做一个小军官,就跟现在的中队长差不多的职务,韩信心想先凑合着这么干吧,等找好下家再走,于是韩信就一边干一边找下家,但韩信一次犯了军法,还差一点被砍头处死,好不容易捡回了一条命,结果自己原来的小军官也被降了,变成了看粮草的小官,韩信这次可就不乐意了,想这还没有施展我的才华怎么就要死了,韩信这次更加笃定了,正准备收拾东西跑的时候,遇到了改变了自己一生的人——萧何。



这萧何是谁呢?这可是刘邦的左膀右臂,自己要能说服他的话应该可以讨个好职位,于是乎韩信与萧何席地而谈,经过一番接触后,萧何对韩信是非常佩服,认为韩信是个不可多得的军事天才,定能辅佐刘邦成就一番事业。萧何在向韩信告辞后就准备向刘邦推荐萧何,可正在想怎么跟刘邦提的时候,韩信却跑了。原来刘邦的部下多半是徐州一代的,而刘邦又恰恰被封为汉王,封地在汉中,这汉中地区偏狭,难以发展,刘邦的部下纷纷出逃,韩信一看这么多人都跑了,自己也就跟着跑了。

萧何一听韩信跑了,这可不得了,随即跳上战马连夜把他追了回了,正好趁着这次机会把他推荐给刘邦。这刘邦一听韩信是逃兵,气就不打一处来,下令要处死韩信。萧何一听不对了,连忙向刘邦解释,刘邦听后直接破口大骂,骂萧何是不是脑袋被驴踢了?自己亲自追回这个不起眼的小官。萧何是好说歹说,可算是把刘邦说动了,同意拜韩信为大将军。这也就是成也萧何。


这韩信成为大将军以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为刘邦一统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刘邦当了皇帝以后对着韩信越来越不放心,“虎可驱之吃人,不可养之护院”。刘邦先把韩信的兵权给解了,把他的“齐王”改封成了“淮阴侯”。韩信戎马一生,结果到了却无兵可领,在长安郁郁不得志,于是乎便兴起了图谋造反的念头,结果被人告发到了刘邦的老婆吕后那里。这吕后也不是吃素的,想要直接把他召进宫处死,又怕他不肯来,后来就找到了萧何。萧何仗着韩信对他的信任,设计把他骗到了宫里,吕后虽为一介女流,但杀戮果断,直接以谋反罪将他杀死在长乐宫钟室。这也就是败也萧何




历史伶俜者


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一句话概括了韩信一生

为什么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生死一知己说的就是萧何,韩信后来能够官封淮阴侯,全是萧何当初的推荐,韩信投奔刘邦,刘邦并不看好他,英雄不得志,得不到重用,韩信一气之下,愤然出走,被萧何连夜追回,好言抚慰,并向刘邦极力保举,这才上演了一出,被千古传颂的《萧何月下追韩信》韩信被拜为大将军,后来也是由于萧何献计谋,韩信又惨遭杀害。

存亡两妇人

韩信年少落魄的时候,穷的常常要饭受饿,受人羞辱,钻人裤裆,有一天快饿死的时候,被一位好心老太太,给了一顿饭救了,而最后又死在刘邦老婆手里




文昌馨苑青青草原


为什么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张良、萧何、韩信,是汉初三杰。比较而言韩信出身最卑微,但后来在楚汉战争中,却成了举足轻重的人物,在汉王朝刚建立不久,被吕后斩于长乐宫,夷灭三族,落得一个悲惨下场。韩信的成败,与萧何都有着直接密切的关系,所以后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就成为了一句成句。
韩信,是淮阴(江苏淮阴市东南)人。当初还是平民时,贫穷而又行为放纵,还喜欢带刀佩剑,因不加检点,所以也不能被推选为官吏。

当项梁率军渡过淮河的时侯,韩信便带着武器去参加了义军。但在项梁手下并没有做出什么成绩来。项梁兵败身亡后,他又归属了项羽,并任命其担任郎中的小职。韩信曾几次向项羽出谋献策,都没有被采纳。等到汉王刘邦离开咸阳而入四川的时侯,韩信背叛项羽而归附了刘邦。由于他是一个不出名的人物,所以汉王也只是让他当了个管理粮仓的小官。后因夏候婴向汉王推荐,于是便又任命韩信为治粟都尉,这虽是管理粮饷的高级官员,但韩信还是觉得没有被重用,自己的真正才干并无用武之地。

韩信曾多次和萧何接触过,萧何也很赏识他。韩信想萧何等人也已经几次向刘邦推荐过自己,然而并未受到重用,思想觉得在这里也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就逃走了。萧何听人说韩信也逃走了(因为在去南郑的途中,有数十名将领曾逃走过),来不及报告汉王,就亲自去连夜追赶。所以才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后来经萧何苦口婆心地向汉王再次竭力推荐下,刘邦终于答应了他的请求,拜韩信为大将军。


韩信担任大将军之后,立即展示出了他的军事才能。公元前206年8月,汉王采纳了韩信的计划,引兵东出陈仓,定三秦。第二年,出函谷关,收服了魏王魏豹和河南王申阳,迫使韩王郑昌和殷王司马卬投降。刘邦在彭城战败,韩信收集部队,与汉王会师荥阳,在京、索之间打败楚军,阻止了楚军的西进。魏王豹叛汉联楚,汉王派郦食其劝降不成,派韩信出征,设疑兵渡黄诃,偷袭了魏都安邑(山西安邑东北),活捉了魏豹、平定了魏地。然后又引兵向北,攻打代国,活捉了代国丞相夏说。井陉背水一战,歼灭赵军二十万,斩陈余,活捉赵王歇,并迫使燕国投降。潍水战役,斩楚大将龙且,全歼楚军二十万,完全控制了齐地,使项羽为之惊惧,成为了天下胜负取决于己的重要人物。最后,韩信指挥垓下十面埋伏围歼项羽的最伟大决定性战役,从而结来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相争,刘邦封韩信为齐王。他的成就与成名,完全是由于萧何的极力推荐。因此说:“成也萧何"。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公元前201年,有人举报韩信准备图谋造反,汉高祖刘邦得知后,用陈平之计,夺去了他的兵权,被贬为淮阴候。
公元前197年,陈豨反叛,汉高祖亲自带兵前往征讨,韩信因病没有跟随。但他却暗地里派人与陈豨联系,并转告说:“你只管起兵,我从这里协助你。”韩信和家臣们谋划,打算在晚上假传诏书,赦免在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们,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有个门客得罪了韩信,韩信把他关押起来准备杀掉,于是这个门客的弟弟把韩信勾结陈豨准备反叛的消息报告了吕后,吕后想把韩信立即召进宫来除掉,又怕他党羽众多,不肯就范,于是便和相国萧何商议。萧何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派了一个人假装从汉王那里回来,说陈豨已被活捉处死,然后通知文武百官进宫庆贺。萧何亲自去劝韩信,诓骗他说:“你虽然有病,还是要勉强祝贺一下为好。″韩信进宫,吕后立刻命令武士把他绑起来,在长乐宫钟室斩首。接着又灭除韩信三族。韩信被擒身死,也是因为萧何向吕后献的计,所以又说"败也萧何”。










飞龙在天231272723


南宋人洪迈写了一本书,叫做《容斋续笔》,里面讲了一个有关韩信与萧何的事实《萧何绐韩信》,说是有人向吕后控告韩信谋反,但吕后怕自己召不来韩信以审问,就与萧何商议,由萧何去找韩信,谎称刘邦已经打败了叛臣陈豨,要求韩信到皇宫去祝贺。韩信有病不想去,萧何强拉着一起去。结果,到皇宫后即被吕后杀了。本来,韩信就是因为萧何的举荐才被刘邦拜为大将,统帅汉军,风卷残云、结束了楚汉相争,而今天被杀,也是萧何一手促成。所以,对于韩信来说,成功在于萧何,失败也在于萧何。

其实,在洪迈之前,民间已经有俚语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或“成败一萧何”。洪迈只不过将其上升到文人笔端而已。

这个俚语,含义深刻,表现出了两个形象,道出至少一个道理。一个是韩信的形象:虽然有天才的军事才干,但不为人知,也是枉然。后来,虽然为人所知,但不过是人家个人得失所布的棋子而已。另一个是萧何的形象:为了自身前途(当然,也可以说是为了大汉事业),可以不告诉刘邦,而自行月下急追韩信并举荐其为大将;然而,一旦韩信被疑,皇后要韩信的命,他也可以弃才保财,甘做工具。一个道理



:任你有天大才能的人,如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则才能是无用的。


二曲人


因为韩信因萧何举荐而拜将封王,又因萧何设计而被吕后杀死,所以韩信的成功是因为萧何,败亡也是因为萧何,言简意赅的说就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详情如下:


一:成也萧何

秦朝灭亡后,西楚霸王项羽分封天下,刘邦被封为汉王。韩信先后在项梁,项羽叔侄二人帐下效劳,不被重用,于是,韩信离开项王投靠了汉王。

韩信在汉王帐下做了一个无名小卒,不被人赏识。一次,有汉兵违反军纪,韩信受到牵连,按律当斩。刽子手已经斩杀了好几个人,要轮到斩韩信了。韩信仰头,恰好看见太仆夏侯婴路过,于是大声喊道:“汉王不是想得到天下吗?为何要斩壮士!”

夏侯婴听到后,感到惊奇,又见韩信面貌非凡,于是解救了他。接着夏侯婴与韩信交谈,发觉韩信谈吐不凡,非常高兴,认为自己捡到了宝贝,于是就举荐给刘邦。刘邦看在老朋友的面子上,封韩信为治粟都尉,但并不觉得韩信有什么特别的。萧何与韩信交谈,也认为韩信不凡,再次向刘邦举荐韩信。

韩信认为夏侯婴,萧何已经多次举荐自己了,但刘邦不用,于是再次逃走。萧何听说韩信走了,来不及向刘邦报告,急忙去追。有人对刘邦说:“丞相萧何跑了。”刘邦大怒,如失左右手。

一两天后,萧何追上韩信,带他回到汉营。萧何去见刘邦,刘邦又高兴又生气,大骂萧何为何逃走,萧何据实相告。刘邦又骂道:“逃跑的将领那么多你不追,却只追韩信,你骗人!”萧何回答说:“其他将领容易得到,唯独韩信国士无双,大王若争天下,没韩信不行。”萧何又劝刘邦选个良辰吉日,隆重布置一番,郑重地任命韩信为大将。刘邦照做了。

其后韩信果然不负众望,用兵如神,率汉军东征西讨,所向披靡,战功卓著,自立为代理齐王。刘邦为了笼络韩信,只好立韩信为正式的齐王。后来韩信助刘邦消灭项羽,统一天下。刘邦登基称帝后,封庶长子刘肥为齐王,韩信改封为楚王。齐楚都是大国,但当时齐国比较富庶,楚国比较荒凉。


二:败也萧何


项羽的旧将钟离眛,一直与韩信交情深厚。项羽败亡后,钟离眛畏罪投奔到了韩信那里。刘邦听说钟离眛在楚国,下诏让韩信抓捕他,而韩信抗命不听。

当初,韩信初次到自己的封地楚国,路过沿途县邑,出入都让军队随行。有人以此上书给刘邦,造谣说韩信聚集军队想谋反。

刘邦为此忧惧不安,想发兵讨伐韩信,然而群臣没有一个人是韩信的对手,自认为不能取胜。刘邦向陈平问计,陈平善于阴谋诡计,献计说让刘邦假装巡游楚国云梦,韩信必然会孤身前去朝见,然后派一个武士就能降服韩信。刘邦听从陈平计谋,去了楚国。

韩信知道有人诬陷自己谋反,非常忧虑,他想发兵自卫,但认为自己无罪,发兵反而证实了谋反之罪;他想去见刘邦,亲口辩解,又担心不被信任,反而被捉。

有人对韩信说:“斩了钟离眛再去见陛下,陛下一定喜欢,那么您就平安无事了。”韩信依言去见钟离眛,商量此事。钟离眛说:“汉国之所以不进攻楚国,是因为我在这里坐镇。您如果想抓我讨好汉国,那么我今日死,您随后就亡。”于是钟离眛骂韩信说:“您不是厚道的人!”最后钟离眛自杀了。

韩信拿着钟离眛的人头去楚国陈县(今淮阳县)拜见刘邦。刘邦令武士绑了韩信,囚禁在车中。韩信对刘邦说:“果然如同世人所言,‘狡兔死,良狗烹’。”刘邦说:“有人告发你谋反。”于是押运韩信准备回长安。

刘邦一路上想了想,觉得韩信应该没有谋反之心。路过洛阳时,刘邦赦免韩信,贬他为淮阴侯。

韩信知道自己的才能使刘邦畏惧,厌恶,于是称病不去朝见。韩信由此日夜抱怨,忧郁不欢,与周勃、灌婴,樊哙等人同列,心里感到羞耻。

后来陈豨被任命为代国相国,负责监察与匈奴接壤的边境,上任前,他向韩信辞别。韩信拉起陈豨的手,一起在庭院中走了几圈。

韩信仰天而叹说:“您可以让我说肺腑之言吗?我有一些话想和您说。”

陈豨回答:“我听将军的吩咐。”

韩信说:“您任职的地方,有精兵无数;而您,是陛下宠信的大臣。有人说您谋反,陛下一定不信;再有人说您谋反,陛下就会怀疑;接着又有人说您谋反,陛下一定愤怒地亲自领兵击杀您,到时候我为您从中响应,则天下可以图谋。”

陈豨向来知道韩信的能力,相信韩信,说:“一切听您教导!”

汉高帝十年,陈豨果然反叛,刘邦亲征平叛。韩信称病不去辅助刘邦,而是暗中派人到陈豨那里联合。韩信与家臣密谋,夜晚矫诏赦免官奴,武装他们,想发兵袭击吕后、太子。韩信部署已定,等待豨回应。


这时,有门客得罪了韩信,将要被韩信杀掉。这个门客的弟弟上书给吕后,告发韩信谋反。吕后想召来韩信,担心韩信的同党阻拦韩信,于是向相国萧何问计。

萧何献计让吕后诈称刘邦平定了陈豨,群臣都要来庆贺。萧何又写信给韩信:“虽然您有病在身,也要勉强来庆贺。”

陈豨久无音信,韩信不知道吕后,萧何有诈,没时间派人求证,而且他又信任萧何,于是去了长安。吕后使武士绑了韩信,在长乐钟室杀了韩信。

韩信遗言:“吾不用蒯彻的计谋,反而被妇人欺诈,难道不是天意吗!”接着被灭三族。 刘邦平定陈豨归来后,听说韩信已死,又喜又悲。


檐雨坠珠,转瞬流年千秋;阶苔行蚁,方寸浮世万象。我是作者【檐雨阶苔】,欢迎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