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儒為表,道為骨,佛為心!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化身

儒為表,道為骨,佛為心!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化身

阿城肖像

在中國當代作家中,阿城是個特殊的存在。

他不像一些大作家著作等身,去年出版的阿城文集,我買了全套,也不過薄薄的六本小冊子。

可就是這位著作很少的作家,處女作《棋王》剛一發表,就震動了八十年代的文壇。加上後續的《樹王》、《孩子王》,阿城憑藉“三王”系列,成為“尋根文學”的代表,文藝界中高山仰止的存在。

尋根文學,尋的是什麼根呢?是中國傳統文化之根。

本文我們就來聊聊,《棋王》主人公王一生身上蘊含的傳統文化。阿城自己說:“大概是《棋王》裡有些角色的陳詞濫調,後來不少批評者將我的小說引向道家。”聽起來好像是不以為然,但作為精通傳統文化的作家,阿城恐怕自己都不知道,他的小說主角,已不知不覺中成了傳統文化的化身。

儒為表,道為骨,佛為心!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化身

很多人的一生,都會遇到個難題,月亮與六便士,你選什麼?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多數人選擇六便士,而放棄月亮。在心裡暗暗空想:等退休了,我再到鄉下去,歸隱田園。

可高曉松說得好,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如何在俗世詩意地棲居?其實詩意不在鄉村山野,而在每個人的心中。

《棋王》中的王一生說:何以解不痛快?唯有象棋。對於他來說,下棋就是詩意,哪怕在亂糟糟的火車上,只要能殺上一盤,也能神遊天外。

小說的背景,是動亂的六七十年代,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如此亂世,王一生還能秉承純良,在楚河漢界的廝殺中,悠然忘我,所以得了一個外號:棋呆子。

在亂世中不隨流、不迎合,置身諸多紛爭之外,醉心於所愛之中。這種“呆”,讓人想起歷史上那些文人名士,想起阮籍的頹,陶淵明的淡,李白的狂,蘇東坡的豪放,張岱的痴……

中國人的理想人格是什麼?儒為表,道為骨,佛為心。

那在“棋王”王一生身上,是如何體現的呢?

儒為表,道為骨,佛為心!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化身

儒為表:小人物身上的君子之風

《棋王》中的王一生,是一個我們身邊隨處可見的平凡人。在當時,他是千百萬知青中的普通一員,跟普通人一樣,每天關心著溫飽問題。但就是這樣一個小人物,身上卻到處散發著儒家的君子之風。

關於吃:一簞食,一瓢飲,不改其樂

有人稱《棋王》是一本“吃文化”的小說,也難怪,除了下棋,作者對主角著墨最多的,就是吃。

我們來看看,王一生都是怎麼吃飯的:

“拿到飯後,馬上就開始吃,吃得很快,喉節一縮一縮的,臉上繃滿了筋。常常突然停下來,很小心地將嘴邊或下巴上的飯粒兒和湯水油花兒用整個兒食指抹進嘴裡。若飯粒兒落在衣服上,就馬上一按,拈進嘴裡。若一個沒按住,飯粒兒由衣服上掉下地,他也立刻雙腳不再移動,轉了上身找。這時候他若碰上我的目光,就放慢速度。吃完以後,他把兩隻筷子吮淨,拿水把飯盒衝滿,先將上面一層油花洗淨,然後就帶著安全到達彼岸的神色小口小口的呷。

有一次,他在下棋,左手輕輕地叩茶几。一粒幹縮了的飯粒兒也輕輕地小聲跳著。他一下注意到了,就迅速將那個飯粒兒放進嘴裡,腮上立刻顯出筋絡。我知道這種乾飯粒兒很容易嵌到槽牙裡,巴在那兒,舌頭是趕它不出的。果然,呆了一會兒,他就伸手到嘴裡去摳。終於嚼完,和著一大股口水,咕地一聲兒嚥下去,喉節慢慢地移下來,眼睛裡有了淚花。他對吃是虔誠的,而且很精細。有時你會可憐那些飯被他吃得一個渣兒都不剩,真有點兒慘無人道。”

第一次看小說時,被這段描寫驚到了。一個人要有多麼慘烈的飢餓記憶,才會對食物如此愛惜?

有人問他,據說你下棋可以不吃飯?看來人一迷上什麼,吃飯倒是不重要的事了。

王一生答:我可不是這樣。一頓不吃,棋路都亂。

儒為表,道為骨,佛為心!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化身

《孟子》中寫,食色性也。作者在描述王一生精神追求的同時,並沒有否定人基本的生理需求。

但儒家對飲食的態度是剋制的,孔子說,“君子謀道不謀食”,就是說,君子用心求道而不費心思去求衣食。

王一生對吃的態度,恰恰體現了這一點。他珍惜食物,但僅僅追求填飽肚子,對吃飽之外的美食享受,卻不熱衷。

小說中,“我”為王一生講了邦斯舅舅這個老饕的故事。不料他聽完,馬上就說:這個故事不好,這是一個饞的故事,不是吃的故事。邦斯這個老頭兒若只是吃而不饞,不會死。我不喜歡這個故事。

如果我們現代人能有這樣的君子之風,也許就不會地上跑的、空中飛的、水中游的無所不吃了,也就沒有如今的新冠肺炎之禍了。

難得的是,在當時如此匱乏的物質條件下,王一生卻沉迷棋道,隨時隨地拉到個人下一盤,他就能忘了生活中的苦難,超然物外,樂在其中。

正如孔子稱讚得意弟子顏回的:“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關於孝:母親一副無字棋,視若性命

《棋王》中對道家的話語直白地講得多,儒家雖無明說,但王一生在對父母朋友、待人接物上,卻隨處是儒家忠孝仁義的氣息。

先說孝。

由於家窮,王一生沒什麼娛樂活動,不能看電影,也很少去公園玩,只是愛下棋。母親可憐他,臨死前,用撿的牙刷柄,為他磨了一副棋。棋子光了又光,賽象牙。可上面沒字,母親說,“我不識字,怕刻不對。你拿了去,自己刻吧,也算媽疼你愛下棋。”

王一生從沒哭過,但面對母親這副無字棋,繃不住了。

《中庸》裡說,“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母親死後,王一生無論到哪裡,隨身攜帶這副棋子,愛如性命。這就是儒家提倡的“孝之至”的最好體現。

儒為表,道為骨,佛為心!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化身

所以他不能理解,富家子弟倪斌為了工作調動,將自家祖傳的一副烏木棋拱手送人。“那是他父親的棋呀!東西好壞不說,是個信物。”轉而說道:“我媽媽留給我的那副無字棋,我一直性命一樣存著,現在生活好了,媽的話,我也忘不了。倪斌怎麼就可以送人呢?”

雖然王一生還因為倪斌送的這副棋,可以參加地區象棋比賽了,但他倔脾氣上來,決定棄賽,“被人作了交易,倒像是我沾了便宜。我下得贏下不贏是我自己的事,這樣賽,被人戳脊梁骨。”

這就不僅是孝了,更有一種對背後交易的厭惡,有一股正義的風骨在。

當他參加九局連環大賽,萬分緊張時,乾的一件事是將書包給朋友,囑咐說:“不管怎麼樣,書包不能丟。書包裡有……王一生看了看我,我媽的無字棋。”

上學時我看到這裡,淚溼了眼眶。母親的遺物,王一生用一生守望。

最後從“車輪大戰”中勝出時,他想起的依然是母親,嗚嗚哭到:“媽,兒今天……媽——”

這兩聲對母親的呼喚,這意味深長的省略號和破折號,飽含了多少對母親的思念呢。

關於仁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儒家對君子的要求是:仁恕誠孝。誠孝我們講了,再看仁恕。

《論語》中孔子曰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儒家的“仁恕”之道,也是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

很多人在生活中犯這個毛病:一旦得勢取勝,就咄咄逼人,給對手難堪,以獲得點可憐的優越感。

棋王王一生在這方面堪稱君子。

他找人對弈,一為樂趣,二為提高棋藝,而不在意輸贏。

儒為表,道為骨,佛為心!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化身

跟倪斌私下切磋時,走到三十多步,王一生很快地說,“重擺吧,再來一局。”旁觀的仁一頭霧水,甚至不知道誰輸誰贏。

到了高潮部分的一對九車輪大戰,萬人圍觀,正是揚名的好時候。但廝殺到最後,當對手——冠軍得主,一位年邁的老者說,“後生,老朽這盤棋下到這裡,權做賞玩,不知你可願意平手言和,給老朽一點面子”時,王一生並沒有年少輕狂,而是說,和了吧。

這種處事風格,正是儒家傳承了幾千年的“仁恕”思想。做事退三分,得饒人處且饒人,給人留點面子,別人也會記住這份善意。

這讓我想起公司的一位同事,大家都叫她“老師”。為啥呢?因為她總喜歡以教訓的口氣,直指別人錯處,當人表示已經知錯時,她還要咄咄相逼,“你再把這個問題給我複述一遍”,讓人顏面盡失。結果是,她並沒有得到她想要的權威感,而是所有人開始遠離她。

反觀王一生,正因為他的真誠,他的正直,他的仁恕,使得別人把他當朋友。撿垃圾的老頭兒,無償傳授他棋藝。小說中的“我”,只與他在火車上有一面之緣,但當他來農場探望時,“我”卻將自己一個月的幾錢油全部提出,盛情款待。正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只要滿足基本的生理欲求,王一生就能沉浸在精神世界之中。他所處的時代,充斥著亂象、狂熱、撕裂、匱乏,但他不為所動,出淤泥而不染,正是中國千百年來傳統知識分子的原型,這種原型,就是儒家所尊奉的理想人格。

儒為表,道為骨,佛為心!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化身

道為骨:少年郎的恬淡虛無

表面看為人,王一生處處是儒家的君子之風,但骨子裡,他卻是一個道家信徒。

在《棋王》中,儒文化是隱性的,道文化卻是顯性的。王一生的棋是道棋,師父給他講棋,先講道家陰陽。陰陽之氣相交,太盛則折,太弱則洩,需以柔克盛,無為而無不為。

再說王一生的性格,生逢亂世,又是少年,卻沒儒家治國平天下的宏大理想,而是隨遇而安,但求真趣。

正因如此,他放棄了倪斌為他爭取到的參賽資格,而是賽後再與前九名高手對決,雖然成就了“棋王”的名聲,卻是一場意外。

身懷絕技,卻無名利心

看完小說,我發現王一生跟《笑傲江湖》中的令狐沖十分神似。都是普通少年,卻身懷絕技。身懷絕技,又都沒有功利之心,不想建功立業,不想稱霸武林(棋壇)。王一生的“棋王”是別人封的,令狐沖的“天下第一”也是別人誇的。

甚至,連絕招也類似。

撿垃圾的老頭兒教王一生棋道,開導說,下棋千變萬化,怎麼才能贏呢?這就是造勢的學問了。只要對方一動,勢就可入,就可導。

最後車輪大戰結束,原來的冠軍老者評價他:你小小年紀,就有這般棋道,我看了,匯道禪於一爐,神機妙算,先聲有勢,後發制人,遣龍治水,氣貫陰陽,古今儒將,不過如此。

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沒錯,這就是獨孤九劍的翻版。風清揚開導令狐沖,武功招式千變萬化,但倘若你根本無招,別人如何破招?此所謂無招勝有招。獨孤九劍的精髓,就是待對手先動,自己料敵機先,後發先至,逼得對方無法出招。

儒為表,道為骨,佛為心!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化身

王一生和令狐沖,一個是現代文學形象,一個是古代武俠人物,為何氣質和招數卻如此相像?

很簡單,因為他們骨子裡流淌的,都是道家信念。

血氣方剛的少年郎,都想揚名立萬,飛黃騰達。但王一生不同,他的身上全是淡然,就像教他棋道的老頭兒說的祖訓——為棋不為生。為棋可養性,生會壞性,所以生不可太盛。

也就是說,他們只把下棋當成一種興趣,藉此修身養性,卻不能當成謀生的手段。

換成今天的話說,工作之外,你總得有個能讓自己開心的愛好。

當愛好變成謀生的工作,最後一定會趣味全無。

王一生就把這兩者分得很輕。該掙工錢掙工錢,該下棋就只下棋,掙工錢是為了吃飯,下棋是為了愉悅。所以身懷絕技,卻無功利心,無輸贏心,不求名不求利,但求真趣而已。

恬淡寡欲,常作逍遙遊

《老子》中寫: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在道家思想裡,寡慾是一個基本要求,它時刻提醒人,慾望少一點,才能保持心境清淨。

現實中,似乎只有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的老年人,才能淡泊少欲,知足常樂,年輕人都是急吼吼地想著升官發財。

但王一生是個例外,這位少年郎,氣質已經“老氣橫秋”了。

小說中,當“我”問他知青插隊的生活如何時,他答:不錯,真的不錯。還說什麼呢?糧?錢?還要什麼呢?不錯,真不錯。

“我”感嘆說:錢是不少,糧也多,沒錯兒,可沒油哇。大鍋菜吃得胃酸。主要是沒什麼玩兒的,沒書,沒電影兒。去哪兒也不容易,老在這個溝兒裡轉,悶得無聊。

他看看“我”,搖一下頭,說:你們這些人哪!沒法兒說,想的淨是錦上添花。我挺知足,還要什麼呢?你呀,你就叫書害了。人要知足,頓頓飽就是福。

老子曾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有飯吃,有棋下,夠了。所以王一生活得純粹。

莊子在《逍遙遊》中借用鯤和鵬的形象,闡釋“無所待而遊無窮”,並進而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理想境界。

王一生這種不被物質奴役,超越物質而得自由的智慧,與莊子的思想遙相呼應。

這也正是《棋王》的中心主旨,阿城借人物之口,在結尾已經說出來了:衣食是本,自有人類,就是每日在忙這個。可囿在其中,終於還不太像人。

儒為表,道為骨,佛為心!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化身

人生極境,物我皆兩忘

莊周夢蝶的故事,中國人盡皆知。

不是是莊周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變成了莊周,這是一種“物我兩忘”的人生極境。

這種境界,當王一生沉浸在棋局中時,已有幾分相似。待到最後以一敵九,盲棋對戰時,外面數千人吵吵嚷嚷,王一生卻“孤身一人坐在大屋子中央,雙手支在膝上,鐵鑄一個細樹椿,似無所見,似無所聞。高高的一盞電燈,暗暗地照在他臉上,眼睛深陷進去,黑黑的似俯視大千世界,茫茫宇宙。”

這一刻,我在王一生身上看到了棋魂,天地之間,暗流湧動,氣血翻騰,而他俯視大千世界,靜如止水,早已天人合一。

儒為表,道為骨,佛為心!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化身

佛為心:外不著相,內不動心

佛教傳入中國,與本土的道教融合,新生一枝獨秀——禪宗。

所以佛禪與道家,很多觀點很難分得清楚。

《棋王》中,對手說王一生的棋道是“匯道禪於一爐”,何為道?何為禪?

表面看,道家說“物我兩忘,天人合一”,可不就是禪宗說的“禪定”,佛家說的“無我”;道家說的“少私寡慾”,可不就是佛家要求的“戒除貪嗔痴”?莊子論述的“齊物”,不就是佛家說的“萬物平等,無二分別”?道家追求的逍遙遊,不就是佛家的“得大自在”?……

所以我們也可以說,王一生是道家,也是佛家。

不過要補充一點,佛道表面看很多相似,本質卻又不同。

佛家講求“精進”,為達目的,孜孜不倦,這輩子不行,下輩子還要接著來;道家呢,順其自然,隨遇而安,過好這輩子,最好能長生。

在追求棋藝“精進”的路上,王一生之執著,之堅韌,之虔誠,頗有佛家心性。

跟路人下,跟朋友下,跟撿垃圾的高人下,跟名手下,王一生一路下來,為了樂,也是為了參悟和印證棋道。

倪斌說,天下是你的。

接著問,你的棋跟誰學的?

王一生答:天下人。

外不著相,內不動心。紛擾的世界影響不了他,痴迷於棋,正是以棋修心。

儒為表,道為骨,佛為心!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化身

棋王找到了自己的詩意,你呢?

儒為表,道為骨,佛為心,大度看世界;

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

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

九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

王一生通過下棋,在俗世逆境中找到了自己的詩意。

那麼,當我們身處這個追求名、追求利、追求富貴聞達的社會,當我們腳步匆匆、混混沌沌、世故圓滑,走過人生一程又一程,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詩意呢?

建議您也讀讀《棋王》。


1、《棋王·樹王·孩子王》,阿城著

2、《棋王與莊子思想的呼應》,羅會菊

3、淺析阿城小說中的“文化守衛者”,樊奕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