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8 乾隆為何偏愛“下江南”?

導讀:南巡的他,縱然腹笥便便,但真沒想要遊戲人間!

公元1751年2月8日,清高宗乾隆踏上了首次南巡之旅,此後更是數次南下,共達六次,史稱“乾隆下江南”。

乾隆的南巡,並非平白無故,而是仿效視察民間,同樣也下過六次江南的爺爺康熙。不過,除了帶著政治任務參訪以外,乾隆抱有更多玩興,想要遊歷河山,大飽眼福,這才有了戲說乾隆的電視劇,把“下江南”添油加醋成許多故事。

乾隆為何偏愛“下江南”?
  • 電視劇《戲說乾隆》,講述的全是乾隆下江南的野史

然而,既然康熙也曾有過南巡,為什麼我們只對“乾隆下江南”相對熟悉,甚至當作清朝重要的歷史事件呢?

其實,由於中國幅員遼闊,“天高皇帝遠”,出巡便成為自古帝王宣示皇權的方式。比如,唐太宗與武則天都曾經東巡,南巡的皇帝,則有隋煬帝、宋仁宗與明武宗等人。就連國外的拿破崙、亞歷山大、凱撒等,也有過出巡。而康熙與乾隆的特別之處,就在於“下江南”的次數高居首位。

在這個PK榜上,本來乾隆有機會能領先康熙,成為第一,但康熙一直是他心中的榜樣,因此他不願意打破康熙創下的紀錄。

只是,同樣南巡六次,乾隆下江南一事,可能更廣為人知,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乾隆每次南巡排場都很大,對接駕的官員都會論功行賞,因此地方紛紛大興土木,修建行宮,並且每次出巡,都會耗費四到五個月的時間。相比之下,出巡時間大抵在百日上下的康熙,簡直是小巫見大巫。於是,不想而知,乾隆南巡必定給人留下了極深的印象。

其次,乾隆的出巡,留給野史不少討論的空間。比如,出巡六次之中,就有四次住在了海寧陳閣老家,於是晚清天嘏所寫的野史《滿清外史》就展開了議論,說乾隆其實是陳閣老的兒子,也影響了金庸《書劍恩仇錄》故事的誕生。

乾隆為何偏愛“下江南”?
  • 在金庸小說《書劍恩仇錄》裡,男主角陳家洛是乾隆的親兄弟,同是陳閣老的兒子

然而,康熙出巡也曾四度住在曹寅家,為何就不足以招來熱議呢?這是因為康熙與曹寅的關係,史書上都有詳細記載,曹寅不僅是康熙奶孃的兒子,也是康熙安排在江寧織造廠的“間諜”,兩人關係親近,南巡途中“借住”一番,順理成章。但陳閣老是康熙時文淵閣大學士陳元龍,乾隆元年便已逝世,難見其與乾隆的交情,而他的海寧老宅卻成為日後皇帝出巡的必居之地,怎麼不讓人想入非非?

此外,乾隆身具才情,眾所皆知,而比起康熙,他的出巡更有遊山玩水的性質,因此《清稗類鈔》與《梵天廬叢錄》等野史,便給乾隆貼上了風流的標籤,讓他成為了才貌雙全、遊戲民間的“高富帥”,俘獲許多江南美女的芳心。據傳,江南各地所建的“娘娘廟”,也是因應這些故事而來。甚至有傳說表示,第四次南巡時,皇后無故遣返回京,而後被廢,是因為反對乾隆的風流所致。

乾隆為何偏愛“下江南”?
  • 著名電視劇《還珠格格》裡,乾隆不僅三下江南,還結識江南名妓夏盈盈

這些原因,都讓“乾隆下江南”有了獨一無二的魅力,比更早的“康熙下江南”更紅,成為了真正的“大IP”,縱使現在有人想要為康熙奪回“下江南”的商標,也是無益。

然而,為什麼江南如此重要,需要多次巡訪呢?

第一,土壤肥沃、川流不息的江南地帶,是中國重要的經濟命脈,雖自秦漢以來所開鑿的漕運,已經能夠維持“南糧北調”,但清代初年,黃河、淮河、運河常年潰決,於是進一步開展了黃河的治理工程,因此乾隆出巡時,曾專門視察當時位於江蘇清口和洪澤湖的關鍵工程,以及浙江海塘工程。

乾隆為何偏愛“下江南”?
  • 徐揚繪《乾隆南巡圖》第四卷閱視黃淮河工,現藏於國家博物館

第二,江南距京城甚遠,一直以來,江南三大織造廠皆為皇帝的耳目,如曹寅、李煦等人,便是康熙安排的“線人”,但僅僅如此是不夠的,皇帝還需不時親自南巡,才能夠更加了解情況。此外,乾隆亦曾加恩江浙一帶士紳,除了想提拔知識分子之外,也有攏絡漢族民心的目的。

第三,南京屬於明朝的陪都,據傳,當時有不少明代遺老活動於此,皇帝的出巡能有很強的威懾作用。其實,在康熙、乾隆之時,有不下十餘次的“朱三太子案”,即以明朝皇室之後為名,出面“反清復明”,引起騷動,浙江、江蘇等地就有幾場“朱三太子案”的暴發,因此乾隆南巡時曾特地拜謁明孝陵,或許確有安撫明室的心思。

然而在乾隆之後,清朝再也沒有別的皇帝下江南,這是為什麼呢?

第一,乾隆多次出巡,使得國庫已然耗盡。《清史稿》中曾記載,乾隆晚年反省他的南巡之舉,認為過於勞民傷財,實不該有。而乾隆因缺錢默許和珅出計斂財,亦使得民不聊生,間接導致“白蓮教之亂”的爆發,深深影響了清朝的國力。

第二,乾隆逝世之後,嘉道中衰,鴉片戰爭失敗,使得中國成為外國列強侵略的目標,這讓皇帝根本無力作任何附庸風雅之事,更何況是巡訪江南。

乾隆雖為清朝建立了許多功業,但不少人認為,清朝由盛轉衰,始於乾隆,其中一個重大失誤,就是勞民傷財的六次南巡。不過,“乾隆下江南”帶來了無數的民間故事和文學題材,變成令後人心嚮往之的風流場景,警醒的意味反而淡了許多,顯示出歷史的多種面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