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秦腔作为梆子戏的鼻祖,都对哪些剧种产生了影响力?

萌萌小笑笑


  • 梆子腔是指兴起于西起甘肃平凉、天水,东至同州(今大荔)、陕州(今陕县)、蒲州(今永济),横贯陕西关中的这一文化地带,广泛流行于北方各省特别是黄河流域的一个大的声腔系统。相似的地域环境、共同的文化艺术传统和相近的语音、民俗等特点,使各个梆子腔剧种在声腔、剧目、表演艺术方面有着许多共同之处,但是,又因地域的地理、经济、宗教、方言、俚歌等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异。

秦腔对梆子腔基本音乐风格的形成起了奠基性的作用。秦腔盛行之后,因其经济效益可观,必然会产生许多戏班戏班多了,超过了本地艺术市场的需要,就自然地会向外埠流布。然而,艺术水平庸常的戏班不太可能在一地长时间地扎下根来,并对当地的艺术产生冲击波式的影响。只有伶人技艺高超,戏班整体演艺水平卓越,剧目内容打动人心,当地剧种不敌其艺,才会较长时间地驻扎演出。当地部分戏曲艺人和有表演欲望的观众或迷恋其艺术,或看中其经济收益,拜师学艺,于是,梆子腔便植根于此地。



  • 旧时的秦腔班社,有许多都到秦地之外去逐食。为外省观众所知的,就有创建于康乾年间的保符班、江东班、双赛班、泰来班,活跃于嘉庆、道光、同治、光绪年间的金盛班、齐唐班、福盛班、华清班,等等。而最著名的或者说对秦腔传播至外埠贡献最大的莫过于魏长生和他所在的班社了。
  • 秦腔的梆子腔向外流播,是以陕西为中心,在这个以陕西为中心的地带里,有两个据点,一个在东,一个在西。东面的据点,以陕西大荔(旧同州府)、山西蒲州和河南陕州为中心的山陕梆子为代表;西面的据点,就是以陕西和甘肃东部为中心的秦腔为代表。


秦腔(包括西秦腔在内)流传到外埠的时间是要早于山陕梆子腔的。 传播的路径大概有四条:

  • 一是由西南入四川、云南、贵州,除贵州本地梆子不可详考外,四川的弹戏和云南的丝弦,保持了秦腔唱腔有欢音、苦音之分的特征。
  • 二是山陕梆子腔向东北方向流动,在山西演化为北路梆子与中路梆子,在河北、北京、天津演化为河北梆子(即直隶梆子、京梆子、卫梆子)。其足迹北至内蒙古及东北三省,南下江苏、上海又上溯长江沿岸城市。这两条路径的走向比较明显地反映出秦腔与山陕梆子的各自特点。


  • 三是秦腔、山陕梆子腔向东发展,繁衍出河南、晋东南、冀南、山东、苏北、皖北等地的梆子剧种。
  • 四是秦腔、山陕梆子先后南下至河南的南阳、湖北襄阳等地,从而产生了宛梆等声腔,当然,对越调以及皮黄、吹拨、乱弹等也有一定的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