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秦始皇那么厉害为什么王朝持续不久?

小郑听故事


首先,秦始皇有能力,可以统一全国,建立第一个封建王朝,但是他毕竟是人,是人就有死亡的一天,所以,他有能力并不代表他的后人就有能力;

其次,秦始皇当政期间,推崇的是法家思想,那就是必须要用法治统治一切,严厉苛政,正因为如此,他宠信赵高,因为赵高是最支持他的这种统治思想的。但是当时的太子扶苏并不同意这种做法,认为应当也重视“仁政”,所以在赵高的挑唆下,最终秦始皇废掉了太子扶苏,秦始皇死后,就由胡亥继承了皇位,也就是后来的秦二世。

再次,秦二世继位以后,更加宠信赵高,赵高当时可以说权倾朝野,一手遮天,而赵高把法家思想更是运用到了极致,因此在秦王朝的残忍暴政下,最终出现了一系列的农民起义,其中著名的有陈胜吴广起义,虽然他们的结果失败了,但是自此以后,起义就没有停止,随着后来项羽刘邦的出现,其中项羽大败秦军,巨鹿一战,秦军被歼灭殆尽,后来刘邦入关,秦始皇的孙子子婴出城投降,秦朝灭亡。


郁琰无忌


秦始皇的确厉害,能以偏西一隅,而统华夏,足见其雄才大略。可惜的是后人不争气,宦官当权,至使朝纲不振,二世而亡。秦亡的原因,我认为赵高还不是主要原因,导致秦亡的是李斯,虽然李斯后被赵高所杀。秦始皇在外死后,作为丞相的李斯,以一己私利,听信赵高蛊惑,废扶苏而立胡亥,李斯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在赵高未得势之前,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和错误的决定,最后害国害己。是导致秦国二世而亡的直接责任人。


汉阙故人


公元前207年,汉高祖刘邦自武关入咸阳,子婴降,秦亡,享国14年。

秦王朝为何短命,这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篇幅所限,也未必能一时说的清楚。本文结合题目要求,着重从秦始皇个人因素,秦朝的制度因素切入,简要谈谈秦朝“其亡也忽焉”的原因。

  • 废长立幼,立储失败。封建时代,一个王朝要想国柞绵长,必须选合适的子嗣来“守器承祧”。事关宗庙社稷安危,废立不可不慎。是时,不论从“立储树嫡”的礼法来看,还是从二位皇子的贤愚出发,公子扶苏都胜胡亥一筹。可惜事与愿违,扶苏终被始皇帝疏远,胡亥却留在了身边,这是无心的举动,还是有意的安排,今人不得而知。随着始皇帝的突然暴崩,平庸无能的胡亥近水楼台当上了皇帝。主昏臣佞,手足相残,秦帝国的丧钟正式敲响!
  • 废分封,行郡县之利弊。这一举措的彻底执行,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以今天角度来看,无疑是社会的进步。但总体上,社会的发展从来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旧的东西逐渐消亡,新的东西逐步替代。因此,不论搞什么变革,你都得解决好制度上新老交替的过渡问题,不能轻易的去搞什么“一刀切”。矫枉过正,急功近利,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好事变坏事。秦以武力强行统一六国,从当时形式来看,天下粗定,人心思旧,各国贵族残余势力暗流涌动,伺机复国;从后来起义情况来看,普通民众对秦的认同度也不是很高。在此背景下,全国只行郡县制而无封国,缺失了同宗对地方有力的镇守与监督。很容易出现“一夫作乱,而天下举”的局面”。秦末局势也正是这样失控的。
  • 秦军部署失当。六国统一后,秦始皇将进攻的矛头指向域外。命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以绝亡秦之患;派屠睢,赵佗率领五十万大军剑指百越,平定岭南。这一举措在稳定边境,开疆拓土方面,意义重大,但纵观全国,从军事层面来说,秦军的部署存在问题:外重内轻,外强中干。一旦国内有变,边境回军不及,朝廷将面临无兵可调的局面,且局势容易失控。后来义军逼近关中,二世被逼无奈,只能释放骊山刑徒来勉强应对。
  • 好大喜功,徭役繁重。秦崇尚法家,以法治国,严刑峻法人人谈之色变。始皇帝又好大喜功,在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墓,长城的过程中,徭役繁重,不惜民力,百姓苦不堪言。五十万进军岭南的秦军,不习南方瘴之气,又遇土人频繁袭击,军士多死。民怨沸腾,人心思变。以至于后来陈胜喊出“天下苦秦久矣”之时,众人深以为然,应者云集。西汉贾谊也叹曰:“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中年猝死,余威不再。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于东巡的路上,时年49岁。不得不说,秦始皇实为一代雄主,若天假其年,再延寿一二十载,以其个人之雄姿伟略继续执掌国政,笔者认为虽不能保证其子嗣绵延万世,但最起码不至于像二世那般搞的一塌糊涂。有时间就有可能,可惜这一切只能存在于幻想。

结语:秦尽管崩于二世,亡于子婴,但追本溯源,与始皇的一系列举措也不无关系,总之,在多重原因叠加之下,秦帝国,轰然倒塌!


大风云扬dfyy


秦始皇再厉害,也抵不过现实形势和历史规律的绑架。

他的帝国之所以会崩溃,其实与他个人能力没有多大关系,真正制约帝国崩溃的其实有3大原因。

第一,秦始皇本人寿命到头。

在前30余年的国家治理过程当中,包括帝国的建立,包括诸多行政事务,让他的身体极速的变差,以至于在盛年49岁的时候,骤然驾崩。

让仅仅建立10年的帝国,一下子暴露在天下的反秦浪潮之中。这是他个人身体状况,所带来的遗憾,这是无可置疑的。

用当年商鞅的话说,一个国家,一种政策,要想改革施行之后取得效果,没有20年的时间,不经过一代人的更迭,是难以稳定的。

因此仅仅十年,对于一个刚刚统一的帝国,完全是不平稳的一段时间,如果后来者不能好好做,那么危险很大。

第2个原因,秦始皇身边留下的两个人。

所托非人是主因,一个赵高一个李斯。

赵高因为是个残疾人,心胸变态,而且跟随了秦始皇时间非常长,见惯了权力的渴望,因此,在这种骤然崩逝的权力真空里边,让他一下就找到了自己谋求权力的通道。

李斯这个人,是个绝世的将才,却不是个帅才,大厦将倾的时候,他有点拎不清方向,为了自己权力的稳固,他接受了赵高的忽悠。

二人在权利更迭的过程当中篡改遗诏,扶立新君,忽悠天下,致使帝国的政权,落在了高高手里,从此,秦帝国就埋下了失败的祸根。

第3点,扶苏没有当机立断的魄力。

远在长城,扶苏和蒙恬二人莫名其妙的,就接受了这一场泼天大祸。

由赵高和李斯伪造的,赐扶苏自杀的诏书,很轻松的就要了长公子的命。没有听从蒙恬的劝说,直接忽略了其中的诸多疑点,进而自杀,放弃了拯救大秦的最后一个机会。

而蒙恬也没有了效忠的对象,只能凄然的死去。

帝国能够影响政权正常交接的人物都消失了,那么,将来它的走向,就完全掌握在了赵高的手里。

秦国本来就面对汹汹的反抗势力,风雨飘摇,再加上这么一个混乱的朝政,帝国要不崩溃,没有天理。


对牛谈古今


秦始皇作为中国封建王朝的缔造者,开启历史的新面目,对外南征北战,对内制定酷法,收缴兵刃,据险要之地,以为帝国可保万世,没想到死后二世而亡,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战乱久,未施行修养生息政策。秦灭六国,百姓处于战火之中,无心生产,许多青壮年死于战火,十室九空,良田变荒地,而始皇帝刚灭六国就派百万大军北伐匈奴,南征南越,大军的战略物资都需要百姓负担,那必是苦不堪言,六国之民,思念旧国。

二、大兴土木。修建秦始皇陵,征民上百万,劳民伤财,死伤无数。修建阿房宫,修建万里长城,皆需要百万以上的民众,消耗众多的国家财富,严重透支国家实力。

三、不施行仁政,暴力统治。秦国是以法兴国,也是以法败国,秦强大的同时酷法制度越来越健全,民众稍有不慎,便被施行酷法,民众的心是罚不怕的,越罚敌对情绪要高涨,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终于陈胜吴广起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起义蔓延整个帝国。

四、秦二世能力有限,胡亥未有始皇帝的雄才伟略,有的是阴险残忍,荒淫无度,怕兄弟与他争夺帝位,竟然屠杀了兄弟姐妹。重用赵高,赵高是正宗的小人,始皇帝在位时,他不敢胡作非为,但玩弄胡亥还是游刃有余,指鹿为马,架空了胡亥,但赵高玩阴的行,治理国家实在是不专业,好好的大秦帝国,毁于赵高之手。

五、南越和北方边疆的百万雄师未回援。秦朝手中只有都城的五万精锐和章邯的刑徒军。秦军真正主力是边军,真正的虎狼之师,但为啥不回援解决危机,其中的原因有多个版本,有人说是始皇帝的旨意,也有人说,是边军不愿回援打仗。若是边军回援,秦帝国不会二世而亡。

总的来说,秦二世而亡原因是施行酷法而不施行仁政,民心思变,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饕餮中国


秦始皇就是因为太厉害,才导致秦朝短命,二世而亡。

为什么呢?因为秦始皇太过于雄才伟略,一辈子里想完成的事情太多,可他的子民却跟不上他的脚步,最后受不了就直接把秦朝推翻了。作为始皇帝,他带领秦国横扫六国,建立了一个比商、周疆域更为广大的帝国,造成了一统天下的大业。随后又南征百越、北修长城以却匈奴,为秦朝的国家安全构建了一个绝佳的地理环境。就像《过秦论》里说的: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如果我们细品一下这段文字就会发现,里面描述的秦国周边战略态势——南服百越,北拒匈奴,东临大海,西接高荒,在公元前220多年的那个时代,绝对算一个完美的地缘环境,堪比现在的美国。但是,秦始皇明白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家安全,他的子民却管不了这么多。经历了春秋战国的乱世,老百姓最想要的就是安居乐业不折腾。可现实中南征百越先后三次派大军征伐,共动用了全国八十万军队,死伤人数更高达三十万,北修长城更是消耗钱财无数,老百姓怨声载道也是可以理解的。

只怪秦始皇太过操之过急,一代人干了几代人的事,统一天下、北修长城、南征百越,一系列的战争和浩大的工程导致劳民伤财,苦了百姓,最终也让秦国丢了天下。当然,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自中国进入封建社会以后第一次完成统一大业的秦始皇,犯这个错误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其对后世也起到了极大的警示作用,此后但凡乱世中完成统一的开国之君,都要把休养生息放在首要位置,最典型的就是灭秦的刘邦。

此外,秦始皇将百越纳入版图也为后世的中原王朝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此后每当面临北方游牧民族兵临城下时,中原政权可利用南方广阔的水网和山岭作为战略缓冲区,与之进行周旋,比如东晋、南宋、南明。

欢迎关注我哦,本回答属一家之言,如有不妥欢迎指正。


江湖小生


一个原因是始皇帝的家庭教育失败!

长子扶苏愚孝,即便蒙恬提醒他核实情况,他还是悲观自杀;小儿子胡亥蠢得不可理喻,认贼作父,听赵高的话屠杀兄弟姐妹,杀害蒙恬等栋梁,自毁帝国长城!

第二个原因是迷信长生不老之术,不啻精神鸦片,以至于没有提前做好继承人的交接工作,给了赵高可乘之机!





百舸争流莫等闲


秦始皇:嬴政,赵氏;名政,又称赵政。(出生于今河北省邯郸市),中国古代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军事家、是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前言:

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有两个王朝将颇有前景的政权,因接班人的暴政直接接到亡国的路上,一个是秦朝,一个是隋朝。

嬴政秦王朝的谛造者。秦始皇出生时正时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争斗异常的激烈。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王听取谋臣范睢“远交近攻”的战略方针。把进攻矛头首先对准了邻居韩国与魏国。而和较远的赵国联盟。遵照当时的惯例,两国互换人质以示真诚。

秦昭王派到赵国的人质是子楚(嬴政的父亲),子楚是太子安国君(嬴政的祖父)的儿子,而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子楚在其中地位相当低,这也是选中他的主要原因。

吕不韦的岀现,改变了子楚的命运,也间接改变了嬴政的命运。

子楚在赵国做人质时,非常不开心,恰恰这个时期,拥有敏锐政治眼光的吕不韦偏偏就看中了子楚。利用手中财富,在随后的几年里不断运作,让子楚当上了太子。为〉更好的笼络子楚,吕不韦送子楚一名能歌善舞的美女,历史上称她为:赵姬。而赵姬给子楚生了一男孩,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

公元215年),秦昭王死,安国君即位为秦孝文王,仅仅一年,秦孝文王死。子楚即位为秦庄襄王,然而三年后,秦庄襄王死。年仅十三岁的嬴政便登上秦王宝座。

初登宝座的嬴政仅仅是个孩子,对于权力还在萌懂之间,而此时权力全部有吕不韦所控制,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嬴政渐渐地养成了隐忍不发的性格。对于事物谨慎小心,这种性格的形成对于他后来统一中原有相当大的帮助,然而事情都有两面性,隐藏在嬴政背后的暴戾之气将在他统一之后发挥的淋漓尽致,正是有着双重人格的嬴政在政策上一错再错给自己帝国带进了深渊,为亡国埋下了伏笔。

平叛归权,一朝再握,嬴政将开始他辉煌岁月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来到了(公元238年),这一年嬴政已满二十二岁,长时间的锻炼和隐忍让他变得更加成熟,这一年早有野心的嫪毐发动了政变,然而早有戒心的嬴政立即调动所有的力量,迅速平定了叛乱,将嫪毐处以车裂,灭其全族,紧接着对不怀好意的吕不韦于以用人不当而罢免了相国之职,随后一不做二不休,对吕不韦大加斥责从而逼迫吕不韦自杀身亡。

剿除了两个政治上的障碍,雄心勃勃的嬴政,便开始对六国采取了行动,嬴政在军事上依然继承了秦昭王的“远交近攻”战略方针,(公元233年)嬴政命蒙恬进击韩国,二年灭,紧接着攻赵,到秦王二十五年将逃脱公子嘉擒获,赵国亡。王翦出兵燕国,灭。攻魏,灭。再接再厉攻楚,灭;秦王二十六年,大将王贲灭燕之后,挥师南下灭齐。嬴政仅仅为时十年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结束了近百年的诸候混乱,为中原暂时休养生息。随后嬴政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措施,对混乱的社会经济、文化的统一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总结:

秦朝短命原因的分析

嬴政统一天下,本应该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徐徐图之,然而在短暂休养之后,嬴政动用大量民工开始长城修筑,并用刑法强迫百姓服役,引起人民强烈不满。嬴政于此同时对法律加大惩罚加度,引发一些贵族士子的不满,纷纷来指责秦始皇的严酷,身为丞相的李斯看到这种情况后立即建议秦始皇应当对这些胆大妄为、目无尊长的士子于以严惩。收到情况的始皇帝立即展现了暴戾的一面,命令除自己 颁发的《秦记》一书,其余史书一律烧毁。有胆敢藏书者不论官员一经发现一律处死。

正是这次焚书更多引起士子们的愤怒,有士子在民间大量发泄对秦始皇的不满,对他不利言论遍布天下。这种言论的传播使秦始皇暴戻之气越发严重命令官吏全国追捕;前后捕获儒生达四百余人,秦始皇一声令下,将人带至郦山之中,挖坑将儒生全部活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焚书坑儒”。

正是盛怒之下鲁莽的决定令秦始皇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没有尽力的去争取士子支持而是采取一味高压打击的策略。使得对方越来越强烈的反抗。成功统一天下的秦始皇为表现自己的丰功伟绩大量修建宫殿。而这些宫殿的修建每年服伇的人数达四百万之多,这使刚刚统一的秦王朝苛捐杂税加重使得人民生活雪上加霜,加上严酷的法律,生活似同水火。暴政使渴望和平安定的人民对秦王朝失望透顶。正是民心丧失是它迅速灭亡的原因。


治病救人的黑山老妖


这是被讨论已久的问题,似乎早有论定,但我会努力说出点新意。

秦嬴政的威力,无须多言。他建立起的大帝国,也是雄强一世,当世,无国能比,但为何很快奔溃呢?

促成嬴秦奔溃的,一方面是宫廷内部的政变;一方面是秦暴政,引发的全民革命。而在秦国,这二者是纠缠在一起的,危害更剧。

始皇帝死,宦官中车府令赵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从脚丫到发梢都抹了阴谋膏的人。他联合李斯杀了秦长公子扶苏,帮扶二世成功登基后,闻风风雨雨之言,见人心不稳之象,恐有变乱,就劝二世杀戮立威,用恐怖手段来镇压发动。一连杀了十二个公子,十个公主。刑法森严,远甚于他老爸时代,朝廷上下,人人战栗,都是朝不保夕。为我们留下了荒唐的故事,指鹿为马。现在看来好笑,那时是要命。这里可见出,政变和暴政给清王朝带来的危害是极可怕的。

政变起家的宦官赵高,一如历史上弄权的同类,往往只顾自己生前荣耀享乐,没有一种道德的羞耻感,家国的情怀,是一种变态的人格和所处的环境造成的偶然和必然。他怂恿二世只要自己树威,只要自己享乐,不顾天下死活。于是二世的统治政策,一切秉承其老爸的遗规,手段的残酷,却有过之而无不及。始皇陵墓的建设,耗费无尽的人力材力不说,还把工人直接活埋其中。陵墓建完,又营造渭水沿岸的宫殿。又征集天下狗马禽兽之物,送到咸阳。各地转输,不绝于途。赋敛愈重,徭役无已,老百姓终是忍无可忍。

秦的天下,宫内宫外,这时只是极燥干柴,只待一个火星。

火星竟燃烧于一个雨季,陈涉受难,接着便是摧枯拉朽,二世身灭,帝国烟灭。

这里还可以,往前推一点,说点或许有新意的东西。

秦初立,在一场辩论中,始皇帝信了李斯的话,实行郡,抛弃分封。

毋庸置疑,郡县是大势所趋。但秦国实行过激,在各地发难时,没有地方的自家势力的支持,也是导致速亡的一个原因。否则,极有可能镇压起义。

启示有三:

一、内部的倾轧,会导致一个有战斗力的团体或国家走向衰败。

二、一个的物质建设,必须要在百姓承受范围之内,超出了,不顾百姓死活,哪怕把楼房建到宇宙,也是暴政。

三、顺时而生的新事物要接纳拥抱她,但不能过急和过激,要防止刹那间的过敏不适应,甚至会导致休克。

以上是秦亡的三点重要原因。

秦王朝倒败的最后一个原因也不可忽略,是因为我阿呆没法穿越到大秦,把这些道理告诉秦二世。



阿呆说书


首先我们要肯定:秦始皇的确厉害,非常厉害。我们称他为千古一帝,能不厉害吗?

但是,厉害,是不是就一定能使江山长久呢?从秦朝的历史来看,秦朝统治时间很短,与秦始皇的厉害不成正比,这是为什么呢?

这里我们首先要搞清一个问题,就是对“厉害”一词的诠释,什么叫厉害?你在说秦始皇厉害的时候,你指的是什么?我想,大家主要考虑的是他统一天下的能力,也就是夺取天下的能力。是啊,春秋战国五六百年,周天子的天下一直乱糟糟的,战争不断,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秦始皇的功绩首先就在于,他结束了几百年的混乱,使中国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中国,即当时的大秦帝国。从这个意义上说秦始皇厉害,谁能不服?秦始皇做秦朝皇帝的确不长,但他从秦王做起,作为秦国统治者已经一步一步显示威力,从王到帝,在位36年,他的威名是累积而成的。36年!赢政有足够的时间证明自己的厉害。天下人都见识过了,领教了,岂能不服?

但是这个厉害总的来说是打出来的,是靠武力征服取得的,天下人服,那是无奈之服。诸侯各国之民要的不是武力暴力,他们要的是和平,是安宁,是衣食无忧。作为皇帝,你统一了天下,好,大功一件,可你能让黎民百姓心悦诚服吗?你要真让他们服,就得为他们着想,而不是我行我素,横征暴敛。

秦始皇在位时统一了文字,统一了货币,统一了度量衡,看起来确实是大功一件。这也是他的厉害之处。但他的这个厉害其实是为了巩固和维护他的集权统治,因为这些统一,就是一刀切,就是树立唯一的标准,这样就巩固了中央集权。这些措施严格说来,对大一统有好处,对平民百姓并没有什么实惠。还是那句话,老百姓要的是安宁,要的是填饱肚子。所以秦始皇的这个厉害,老百姓并不买账。

在这种高度集权,可以说是铁腕统治之下,作为皇帝,你并不关心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你焚书坑儒,罢黜百家,不让文化人说话,不让他们发声,读书人就憋了一股气。你又大兴徭役,大兴土木,让百姓长年漂泊,无家可归。这样,老百姓又憋了一肚子恶气。在这种情况下,秦始皇的厉害就不是平民百姓想要的了,这种厉害反而让百姓苦不堪言,让全天下人都敢怒而不敢言。其结果就是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起兵,人人都想造反。所以,你秦始皇再厉害,天下也不能长久。

当然,秦朝灭亡得快,与他当皇帝时间不长就崩了也有关系。假设他身体好,再当二十年三十年皇帝,以他的威力,秦朝应该不会在他手里垮掉,那么秦朝的历史自然就会长一些。秦始皇的不幸就在于命运已经注定了,他当了二十四年秦王,只能当十二年皇帝。而他最不幸的就是,没有生下一个像他一样铁腕的儿子。长子扶苏过于仁慈懦弱,即便继位也是不行的。小儿胡亥又过于残暴,根本不懂治国之术。权力交到这小子手里,注定就只能传二世而无三世。秦朝命短,庶几命乎?

杜牧《过秦论》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原因说:“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说明,不管秦始皇有多厉害,只要他不施仁义,不真正为人民而为自己,那么,他的天下是坐不长的。水可载舟也可覆舟。天下要长久,就要得民心,顺民意。这是铁律。

2020.3.7夜于桥楼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