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此人為抗元名將,朱元璋敕封其為“水部尚書”,與文天祥齊名

陳文龍,初名子龍,字德剛,號如心,福建興化(今莆田)人,宋紹定五年(1232年)二月出生於一個名宦世家。陳文龍從小就“濡染先訓”,深受曾祖父陳俊卿“人才當以氣節為主”觀念的影響,立志“忠君報國”,少年時期便顯示出了超凡的聰穎和勤奮。他苦學不厭,淳祐十一年(1251年)入鄉學(鄉里中的學校)。寶祐四年(1256年)入太學(最高學府)。鹹淳四年(1268年)考中狀元,度宗皇帝御筆改其名為“文龍”,字君賁,並被破例加官,授為宣義郎(宮庭文官)、鎮東軍(轄境相當今浙江大部分地區)節度判官(節度使屬下的中級官員,其權極重,職位略低副使),治所在越州(今紹興)。在越州期間,他對官場趨炎附勢、行賄受賄的現象深惡痛絕,雷厲風行地革除政弊,秉公執法,因政聲卓著又嫉惡如仇,而“人皆憚之”。由是得到了上司鎮東軍元帥劉良貴的器重,“政無大小,悉以詢之”。


此人為抗元名將,朱元璋敕封其為“水部尚書”,與文天祥齊名

當時,奸相賈似道權傾朝野,他見“文章魁天下”的陳文龍受皇帝賞識,就極力拉攏。幾年之間,陳文龍便從鎮東軍節度判官升為崇政殿說書(掌為皇帝講說書史、解釋經義、並備顧問)、秘書省校書郎(秘書省文官);不久,又升為監察御史(掌監察百官、巡視郡縣、糾正刑獄、肅整朝儀等職)。但道不同不相為謀,陳文龍不僅沒有領受賈似道的“恩情”,反而對其弄權誤國的行徑予以嚴厲抨擊。此間,浙西轉運使(掌一路財賦,並監察地方官吏,實為府、州以上行政長官)洪起畏在賈似道授意下,推行“公田法”,致使浙西一帶“六郡之民,破家者多”,一時民怨沸騰。陳文龍上疏力爭不可行,同時要求嚴懲洪起畏。賈似道不得已,只得處罰洪起畏以求自解。百姓拍手稱快,讚揚陳文龍“乃朝陽之鳴鳳也”。

鹹淳九年,被元兵圍困5年的樊城、襄陽相繼失守,元軍順江長驅東下。消息傳來,朝野震動,輿論大譁,紛紛要求懲辦臨陣逃遁的援襄將領范文虎(賈似道之婿),但被賈似道庇護,僅降官一級,隨即出任安慶知府。賈似道還任命曾“多獻寶玉”的小人趙溍任建康(今南京)知府,又讓無恥之徒黃萬石獲得了臨安(今杭州)知府的肥缺。陳文龍對賈氏結黨營私的行為極為憤慨,毅然上疏度宗力陳賈似道之過,並嚴詞彈劾范文虎、趙溍和黃萬石3人。此疏觸怒了賈似道,陳文龍被貶為江西撫州知州。陳文龍在撫州任上仍然不改初衷,他為官清廉,深得民心。賈似道找不到岔子,就以官爵收買李可,提拔為監察御史,再由李可以“催科峻急”的罪名彈劾陳文龍,將陳文龍劾罷歸家。

鹹淳十年,陳文龍看到家鄉水利渠塘年久失修,民生艱難,便不顧身處逆境,發動民眾疏浚陳塘港,砌築堤坡,建橋造閘。陳塘港疏浚完後,使當地180多個村莊的10多萬畝田園受益,且有利於水上交通運輸和城鄉物資交流。同年,度宗病故,賈似道立4歲的趙顯為皇帝,是為恭帝。皇太后謝氏臨朝聽政。德祐元年(1275年)春,元軍逼近安慶,范文虎不戰而降。接著,元軍直逼京都臨安,南宋君臣大驚,賈似道被迫率兵13萬、戰船2500艘迎戰元軍,但在丁家洲一戰即潰,宋軍“被殺溺死者不可勝計,水為之赤”。賈似道臨陣求和不成,棄軍逃往揚州。朝臣請誅賈似道以謝天下。於是,賈似道被朝廷罷官,押解循州(今廣東惠陽),途中被監押官鄭虎臣殺死。


此人為抗元名將,朱元璋敕封其為“水部尚書”,與文天祥齊名

在危難之際,南宋朝廷始悔當初不聽陳文龍之言,於是急召陳文龍到臨安,起用為左司諫(掌規諫諷諭等職),又遷侍御史(掌接受公卿奏事、彈劾非法、執行辦案等職)。陳文龍離家赴任時,對其族叔陳瓚道:“是行也,某必死之。”決心以死報國。當時元軍步步迫近臨安北邊的獨松關,兵臨城下,而繼賈似道任宰相的陳宜中,不謀劃抗敵對策,卻天天與另一宰相王爚為一些小事、私事而爭執不休。陳文龍痛心疾首,上疏要求大臣們“同心圖治,無滋虛議”。同年十二月初,陳文龍繼遷參知政事(副宰相)。同月,元軍攻破獨松關,“鄰疆守者皆望風而走,朝廷大懼”。二十八日五鼓時分,文天祥、陳宜中、陳文龍、張世傑等文臣武將集於漏院等待面君,商討國事。陳文龍對張世傑說:“宋家天下,被人壞了,今無策可支,願太尉(張世傑)收拾殘兵,出關一戰,大家死休,報國足矣!”文天祥和張世傑均主張擁主入閩,再圖匡復;陳宣中卻主張議和,而年已七十的謝太后,憚於遠遷,也同意議和。德祐二年正月,朝廷派監察御史劉岊奉表稱臣於元。陳文龍見議和已決,抗戰無望,壯志難酬,便以母老為辭,請求歸養。可是剛走出京都便反悔,“身為朝臣,當與皇上榮辱與共”的古訓縈繞耳邊,報國之心使其再次上疏請求回朝效力。因得不到朝廷答覆,只得懷著痛苦的心情回到興化。

臨安朝廷投降後,元軍俘恭帝、謝太后並南宋宗室、官吏等北去。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等人繼續領導南宋軍民抗元救國。同年五月,蓋王趙昰南下福州稱帝,是為端宗,改元景炎。端宗以福州為行都,建立抗元救亡朝廷,再次起用陳文龍為參知政事。文天祥繞道來福州,並特地造訪陳文龍,商討國事。為互相激勵,收復宋室江山,文天祥親書“興龍”兩字相贈,以示倚重。此間,有人在漳州反叛,端宗命陳文龍為閩廣宣撫使(掌彰顯國威、撫綏邊境、統護將帥、督視軍旅等職),前往征討。陳文龍認為前任漳州知州黃恮在百姓中有威信,便屯兵泉州,派黃恮入漳招撫。黃恮至,民皆頓首謝罪,兵不血刃,收回漳州。繼而端宗又命陳文龍為興化軍知軍,賦予其抗元救國的重任。景炎元年(1276年)十一月,元軍直逼福州,福州知府王剛中獻城降元。張世傑、陸秀夫等護送端宗由海上退往泉州。陳文龍盡散家資,募兵死守興化,並對勸降者說:“設我貪生畏死,已屈辱於杭州矣;移蹕三閩,存趙祀也。百姓要降自降,吾自死耳!願勿復言。”

正當陳文龍在興化積極部署抗元之時,泉州招撫使(戰時臨時設立的掌管軍政的官職)蒲壽庚和知府田真子已獻城降元。端宗被迫逃往潮州,興化頓成孤城,但陳文龍抗元的意志更加堅定,多次斬殺前來勸降的使者,發動民兵和不滿千人的官兵守城,並在囊山寺前巧設伏兵,打了一場勝仗。還在城頭豎起“生為宋臣”“死為宋鬼”兩面大旗,以鼓士氣。元軍見勸降不成,合水陸兵並進;同時抓了陳文龍的姻親家,脅逼其致書勸降。


此人為抗元名將,朱元璋敕封其為“水部尚書”,與文天祥齊名

陳文龍覆信稱:“孟子曰‘效死弗去’,賈誼曰‘臣死封疆’。國事如此,不如無生,惟當決一死守。”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陳文龍的部將林華叛變,引元兵萬人至城下,詐稱是家兵來援,通判曹澄孫開城門投降,陳文龍及其一家人被抓走。在元兵軍營,陳文龍踞床而坐,怒目相視,忽見民房火發,對看押的元兵說:“速殺我,無害百姓。”後和家人一起被押送到福州董文炳軍中。董文炳勸陳文龍投降,陳文龍指腹道:“此皆節義文章也,可相逼邪?”元將唆都企圖以“母老子幼”來脅迫陳文龍屈服,陳文龍堅決回答說:“我家世受國恩,萬萬無降理。”唆都無法,只好把陳文龍解往杭州。陳文龍從離開興化起就開始絕食,途中曾寫詩一首與次子訣別,詩云:“鬥壘孤危弱不支,書生守志誓不移。自經溝瀆非吾事,得死封疆是此時。須信累臣堪釁鼓,未聞烈士樹降旗。一門百指淪胥盡,惟有丹衷天地知。”景炎二年四月二十五日,陳文龍要求拜謁岳飛廟,當晚死於廟中,年僅46歲,後被葬在西湖智果寺的翠竹園裡。端宗聞訃下詔贈太師(太師、太傅、太保三公之一,正一品),賜諡“忠肅”,賜廟名為“昭忠”。

在陳文龍被押解北上時,他病重的母親被元軍拘禁在福州一座尼庵中,不願服藥。聞知文龍殉國後說:“吾與吾兒同死,有何恨哉?”亦絕食身亡。眾人嘆道:“有斯母,宜有是兒。”

明朝初年,朝廷下令:“凡有功國家及惠愛在民者,著於祀典,令有司歲時致祭。”在各地上報的名單中,朱元璋特別重視南宋隆名並峙的兩狀元文天祥和陳文龍。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敕封陳文龍為“水部尚書”、福州城隍廟主神。於是,在福建境內建有“歷代奉旨祀典”陳文龍廟十餘座,其中以福州倉山區陽岐的尚書祖廟時間最早。陽岐祖廟歷經滄桑,幾度重修。1919年,陽岐人、大思想家嚴復發起又一次重修。他親自撰寫《重建尚書祖廟募緣啟事》,併為祖廟題寫了3副石柱聯,其中大殿正門的草書聯為:“十萬家飯美魚香,惟神之助;百餘鄉風清魔伏,為民所依。”民族英雄林則徐曾前往福州臺江的“萬壽尚書廟”祭祀過陳文龍,並題寫對聯:“節鎮守鄉邦,縱景炎殘局難支,一代忠貞垂史傳;英靈昭海噬,與信國隆名並峙,十洲清晏攸神庥。”表達了對陳文龍的景仰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