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兩部同名譯製片《大器晚成》的豆瓣評分都不低,可惜名稱翻譯錯了

美國喜劇電視劇和瑞士同名喜劇片《大器晚成》,一個說的是性感大叔因生活所迫,無奈去做兼職舞男;另一個說的是四名老婦開內衣店,最終那位性感大叔和四個老婦都小宇宙爆發,大獲成功的悲喜故事。而且兩部譯製片在國內評價都很高,可惜,這兩個譯製片的名字翻譯錯了,因為中國根本就沒有“大器晚成”這個成語或詞彙。

兩部同名譯製片《大器晚成》的豆瓣評分都不低,可惜名稱翻譯錯了

但是,這個問題似乎不能怪翻譯,因為在中國成語詞庫裡確實有這個成語,而且說的清清楚楚:通常指的是可以擔當重任的人一般要經歷長時期的鍛鍊,故成就較晚。也常被用於對不得志者的安慰。語出老子《老子》。

但是在1973年出土的長沙帛書《老子》一書中,卻找不到“大器晚成”這個詞語,在隨後發掘的楚墓竹簡《老子》也沒有這個成語。帛書乙本原文如下:

……大方無禺,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刑,道褒無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為什麼中國的成語詞庫裡明確指出該成語出自《老子》,而出土的帛書《老子》和楚簡《老子》裡,卻找不到“大器晚成”的蹤跡?

翻開通行本《道德經》,終於找到了它的出處,原來帛本和簡本《老子》中的“大方無禺,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天象無刑”到了河上公、王弼、嚴遵等通行本那裡,都將“大器免成”改成了“大器晚成”

但是這一改動符合老子的思想嗎,他要表達的真的是大的器具、人才不易形成,需要很長時間的打磨才能有所成就嗎?

兩部同名譯製片《大器晚成》的豆瓣評分都不低,可惜名稱翻譯錯了

我們不妨把這一章原文簡單翻譯過來,重點在“大器免成”那幾個排比句上,尋找老子的思想原旨。帛書《老子》原文:

上士聞道,堇能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費,進道如退,夷道如類。

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質真如渝。大方無禺,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刑,道褒無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關於道,上士聽到後信奉而躬行;中士將信將疑;下士聽了哈哈大笑。若不被嘲笑,那就不足稱為道!常話說的好,上德如谷:道是光明的、上升的、平坦的、崇高的,但看起來卻是闇昧的、後退的、崎嶇的、低下的;

——最純潔的德似乎有瑕疵,最廣大的德似乎有所缺陷,最剛健的德似乎不是本身所有,最純真的德似乎不夠堅定。最大的方正沒有稜角,最大的器物沒有雕琢,最大的樂聲反而沒有音響,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見形跡;道隱幽綿綿而沒有名稱。只有道善於輔助萬物並使它完成。

兩部同名譯製片《大器晚成》的豆瓣評分都不低,可惜名稱翻譯錯了

我們現在把“大器晚成”那一組排比句摘出來,比較一下,看看到底應該是“大器晚成”,還是“大器免成”:

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1、這裡面出現了四個“大”,但都不是大小的“大”,而是“道”。通行本《道德經》第二十五章說: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也即是說,這個“非恆道”的“道”沒法命名,只是為了方便論述,勉強給起個名字叫做“大”,表字曰“道”,就像我們所知道的李白名“白”,字“太白”一樣,因為沒法命名,所以才勉強以“大”代“道”。

因此這個大器,指的是大道,大器免成,即道法自然,是渾然天成的,沒有任何人為的痕跡,這樣才符合老子一以貫之的“道”的思想主旨。若把它解讀為“具有大才能者,成就的晚”,那麼,跟前後句意思脫節,就沒有了任何聯繫。顯然不應該是“大器晚成”。


兩部同名譯製片《大器晚成》的豆瓣評分都不低,可惜名稱翻譯錯了

2、從這個排比句的句式來看,句式一樣,都是肯定句。但若刪掉“大”字,便是“可道”之道:方有隅,器可成,音有聲,象有形。正因為是“大”,故“無隅,免成,希聲,無形”。古人云“天圓地方”,大地是方的,就沒有角落與稜角;天地間最大的莫過於道,道法自然,取法於自己本來的樣子,無須人為因素,故“免成”;道寂兮廖兮無聲無息,故云“希聲”;道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故云“無形”。

綜上所述,“大器免成”放在這個排比句中,強調的是道的無比空闊,自然而然、沒聲無息和無形無狀,所以結語說“道隱無名”,與鍾、鼎之器具有何關係?

那麼,為何在中華成語庫中有“大器晚成”而沒有“大器免成”呢?這是因為後人抄寫過程中的訛誤所致。

《老子》在傳抄過程中,因為抄本稀少,到了西漢時期,僅有河上本流行於世。河上公是道學集大成者,他在原有《老子》基礎上,將全部內容分成“道經”和“德經”,併合編成八十一章的《道德經》。自此以後,他的抄本被視為《老子》正本。

魏晉時期的經學家王弼以河上本為底本繼續解讀《老子》,直至1973年。在這個長達2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河上本及其此後的嚴遵本、王弼本、傅奕本等等,成為《道德經》通行本的底本,歷代成千上萬的注家都是以這些通行本為藍本進行解讀的。

兩部同名譯製片《大器晚成》的豆瓣評分都不低,可惜名稱翻譯錯了

而這些注家的底本基本上是河上本這一家“孤本”,直到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老子》甲乙本,和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楚墓竹簡《老子》面世,才有了比河上本更早和更接近老子思想原貌的版本。

因此,由於經文在歷代傳抄過程中的個人因素,造成衍文、脫字、誤字、誤句等現象在所難免。當然,出土的文物也不是十全十美,由於深埋地下幾千年,且多次被盜掘,破損很嚴重,因此,通行本與帛本、郭店本各有利弊,最好相互參照,比對閱讀。

不管帛本和郭店本存在著什麼缺陷,但他一定比通行本更接近老子。在“大器免成”這一點上,帛書本和郭店本的準確和通行本的勉強是毋庸置疑的。令人疑惑的是,當今解讀《道德經》的注家,不管是學院型的專家教授,還是民間愛好者,除了1973年前的諸多名家,即便是當代的名家,比如陳鼓應、南懷瑾、李零、傅佩榮、熊逸等等,幾乎全部沿襲著通行本的解讀方法,造成語義混亂,解釋不通時,只得強行通過。

大器晚成雖然不是出自《老子》,但是由於傳承了二千多年,成為約定俗成的成語,並賦於完全不同於《老子》的詞語含義,因此也就沒人在意他的出處了。問題是,把“大器晚成”放進《道德經》裡,是講不通的,這一點,希望能得到老學研究者的進一步探討和糾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