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神奇!从婴儿的动作发育,学会如何训练身体

关于人体,我们还有很多谜团没有解开,但是科学家们从未停止过对人类自身的探索;

今天,我给大家科普一下近年来在人体研究、训练、康复领域流行的概念---人体发育运动学(Developmental Kinesiology),以及如何利用这个学科的知识,来帮助我们的身体摆脱的疼痛,并更好地进行运动!

“我要健身了,应该练什么动作?”

很多朋友在还没有开始健身时,就已经在脑海里想象了自己要做什么样的动作,才能练出自己想要的胸肌、马甲线、人鱼线、翘臀等等。作为健身从业人员的我,经常听到这样的问题,比如“我要练翘臀,应该做什么动作?”

诚然,动作很重要;但是,我们怎么学习动作、以什么顺序进行学习,要比动作本身重要的多!

就像建楼房不能先封顶,我们训练身体,也不能先想着做什么动作。

我们是如何掌握一个动作的?

可能很多朋友会说通过模仿,学习或者针对性的练习,这些答案都没错。

但是,婴儿们在发育过程中,没有人给他们展示怎么吃手、吃脚丫、翻身、爬行,他们是怎么自己学会这些动作的呢?

神奇!从婴儿的动作发育,学会如何训练身体

宝宝们如何自己学会动作的呢?

科学家们针对这样的疑问进行研究发现,新生的人类具有编码一般的动作发育流程,而这样的流程一步一步叠加,最终让一个平躺无力的小baby变成了可以直立行走的大baby

神奇!从婴儿的动作发育,学会如何训练身体

行走的大宝贝

婴幼儿学家们将这样的动作发育过程称为Developmental Milestones,意思是发育过程中的“里程碑”(有很多分类,例如:精细动作发展里程碑,大动作发展里程碑);孩子们每完成一个“里程碑”动作,都是在成长发育过程中迈出的坚实一步!然而,如果宝宝们延迟、错过或遗漏了某个“里程碑”,结果可能会让他们在日后的成长中遭遇更多健康风险!科学研究发现神经过敏症(Flensborg-Madsen et al,2013)、精神分裂症(Filatova et al,2017)、发育不良以及协调功能失常(Kobesova et al,2012)等疾病,都与延迟、错失早期的生长发育里程碑存在着联系,真可谓是身心双重伤害!

大致来说,孩子们1岁以前的大动作发育里程碑有:

  • 3个月左右能仰卧抬头
  • 5个月左右能翻身
  • 6个月左右能有支撑地坐着
  • 8个月左右能自主坐稳
  • 9个月左右能有辅助的站立
  • 12个月左右能爬的很流畅、无辅助站立甚至跌跌撞撞的行走;
神奇!从婴儿的动作发育,学会如何训练身体

0-4岁的大动作发育里程碑

在人体发育运动学的观念里,我们理想的动作学习状态,是从基础到复杂,一个一个动作逐个叠加后达到的,前一个环节为后一个环节设立好铺垫,后一个环节才能顺利、高效的执行。

但这与我们的脊柱健康有什么关系呢?别着急,我一步一步来说明。

产生肢体动作的基础:稳定的躯干

首先我先给大家描述一下,在人体发育运动学观点中,婴儿如何从平躺无力,逐渐产生动作直至站起。

从呱呱坠地、剪掉了脐带开始,宝宝就有了自己独立的腹腔空间;此时,宝宝并没有闲着,而是通过反复的大哭,来刺激自己的心肺功能,逐渐适应靠自己呼吸、摄取能量;随着呼吸的逐渐稳定,腹腔也慢慢开始有了建立张力的环境(封闭的腹腔是建立腹内压的前提);此时,新生儿是几乎没法将身体的某个部分举起并保持在空中的;

神奇!从婴儿的动作发育,学会如何训练身体

一起练呼吸

3个月以后,由于宝宝身体功能、结构以及中枢神经系统(CNS)的成长,呼吸模式已经逐渐稳定,膈肌、腹腔肌群的协调稳定比较成熟,有了活跃的“核心”,可以慢慢开始可以将头抬起,宝宝可以更自如的吃吃手,啃啃脚,用自己神经最敏感的部位(舌头)来感受世界,同时强化了四肢、髋关节的力量,为翻身做准备

神奇!从婴儿的动作发育,学会如何训练身体

吃脚也是不可或缺的运动!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位置上,宝宝的骨盆与胸腔处于相互平行位置,达到了仰卧时矢状面(前后方向)上的稳定,这是宝宝在横断面上(水平旋转方向)的运动打好了基础

神奇!从婴儿的动作发育,学会如何训练身体

Sagittal plane-矢状面,Transverse Plane-横断面

于是,再过一段时间,来到5个月左右,小宝贝们的好奇心趋势他们进行更大规模的探索;此时,床边的一个小玩具,就可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在眼睛紧盯、伸手够不着的情况下,小宝贝们开始

收下巴发力,身体跟着手翻转,侧翻着向着玩具进了一步!

神奇!从婴儿的动作发育,学会如何训练身体

我“滚”过来了!

进入了俯卧状态,宝宝们开始发展出对侧运动模式,当宝宝用右手支撑时,下肢的支撑重心自然会来到左膝,而用右手向前伸展,左脚也会自然向前蹬;四肢支撑以及向前移动的功能,完全建立在躯干稳固的基础上(Hodges,2004),所以只有胸腔、脊柱、骨盆的稳固建立后,才能完成四肢的移动

;这样的动作规律,在我们身上一直沿用一生。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我们新生儿动作发育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先建立躯干核心稳定、再逐步过渡到四肢运动的过程!

神奇!从婴儿的动作发育,学会如何训练身体

躯干稳定是基础中的基础

许多身体康复、训练的研究者都认为,人在完成任何动作之前,都需要先让核心产生稳定(Hodges,

2004; McGill et al., 2009);比如我们要掀桌子,在我们手臂、肩膀发力前,腹腔的稳定就已经建立了,否则我们无法掀桌子,而是会把自己拉向桌子;

这个过程往往是潜意识的,而我们在动作过程中更注意外界物体而不是自己,所以很多成年人,在常年不良生活方式(久坐少动等)的“折磨”下,呼吸模式紊乱、稳定肌群失活,很容易在动作中忽略躯干的稳定,从而使疼痛、伤病不期而至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专家认为,核心稳定训练应该优先于其他所有训练与运动(Kobesova et al., 2012)!

然而现实中,很多人进到健身房就是学深蹲、硬拉、卧推、二头弯举等四肢主导的动作由于躯干稳定的缺失,劳损、受伤自然就是高概率事件......

神奇!从婴儿的动作发育,学会如何训练身体

多少人走进健身房就想学深蹲?

找到协同稳定的躯干状态

原理讲完了,我们来进入实战环节,今天我主要将一个动作给大家详细解读,通过这个动作的要点,让大家了解核心稳定状态应该如何实现。

今天要讲的动作,叫仰卧90/90呼吸,是模仿4月左右的婴儿设计的训练动作;对于躯干稳定训练,仰卧位的难度最低,也最适合作为起始训练姿势;

神奇!从婴儿的动作发育,学会如何训练身体

仰卧90/90呼吸

  • 首先在软垫上仰卧,膝盖成90度弯曲,大腿与身体也成90度;
  • 双手、双膝之间夹住健身球,手、膝相互轻微对抗,此时感受到腹部收紧,下巴收住;
  • 鼻子吸气,保持腹腔张力的前提下,将气流因导致腹腔,两肋向外扩展,两侧下腹、后腰都应感受到紧绷(手指戳不进去);
  • 吐气腹部排空,维持两侧下腹、后腰的紧绷;
  • 持续8-10次呼吸,感受腹腔的压力维持稳定。

这个呼吸训练,目的在教会大家维持腹内压;此时,我们脊柱的上半段,颈屈肌与脊柱上半段的伸展肌群达到张力均衡,腹腔肌群、膈肌、骨盆底肌、脊柱下半段的伸展肌群同样达到张力均衡,维持腹内压的强度,从而让脊柱稳定、减少动作中脊柱的负荷!

神奇!从婴儿的动作发育,学会如何训练身体

腹内压的均衡维持

当大家找到腹内压的稳定后,可以尝试向两侧做小幅度的摆动,感受深层肌群的稳定发力,尤其是侧腹(腹内斜肌等),感受脊柱稳定成为一个整体,从而在动作中更好地维持整体躯干的稳固!

神奇!从婴儿的动作发育,学会如何训练身体

加入摆动

这个训练最直观的训练效果,就是下背痛(腰痛)的缓解,以及在平板支撑、俯卧撑等动作中躯干更好的稳定状态(无塌腰)

其延伸意义,在于建立了核心躯干稳定后,我们在动作中能更好地让四肢关节维持在正位,从而让肌肉收缩更有效率、避免了骨骼、韧带、软骨等组织的磨损,从而全面提高训练的安全性与效果!

神奇!从婴儿的动作发育,学会如何训练身体

躯干稳定-四肢关节正位-全面提高训练效果

写在最后

从婴儿的动作发育,希望大家看到躯干核心稳定训练的必要性,把基础打牢,才能建起万丈高楼!

如果你喜欢我的内容,觉得对你有帮助,请将这篇文章分享给你身边有需要的朋友们,健康路大家一起走!

这里是福了李了健身频道用简单易懂的方式给你传递专业的健身知识


参考文献:

Flensborg-Madsen, T. et al., 2012. Early motor developmental milestones and level of neuroticism in young adulthood: a 23-year follow-up study of the Copenhagen Perinatal Cohort. Psychological Medicine, 43(6), pp.1293–1301.

Filatova, S. et al., 2017. Early motor developmental milestones and schizophreni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Schizophrenia Research, 188, pp.13–20.

Hodges, P., 2004. Lumbopelvic stability: a functional model of biomechanics and motor control. In: Richardson, C. (Ed.), Therapeutic Exercise for Lumbopelvic Stabilization. Churchil Livingstone, Edinburgh, pp. 13e28.

Kobesova,A.,Kolar,P.,Mlckova,J.,Svehlik,M.,Morris,C.E.,Frank,C., Lepsikova, M., Kozak, J., 2012. Effect of functional stabilization training on balance and motor patterns in a patient with Charcot-Marie-Tooth disease. Neuroendocrinol. Lett. 33, 101e108.

McGill, S.M., McDermott, A., Fenwick, C.M., 2009.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strongman events: trunk muscle activation and lumbar spine motion, load, and stiffness. J. Strength Cond. Res. 23, 1148e116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