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 家庭資產幾千萬的孩子可以不用功讀書嗎?


我的答案是,即使他拼了命去讀書,也還是難免要階級跌落。

開始討論前——讀書這個說法有些狹隘了,後文中我們姑且換成學習。不管是高考路線,還是學藝術、當藝人,甚至家族式培養走企業家路線,都算學習吧。我們討論家產幾千萬的孩子可不可以不學習,或者不用功學習。

首先,家產幾千萬,說這個家庭是中產階級我想大多數朋友應該沒有太大的意見。幾千萬是夠不到上層家庭的門檻的,只能說是中產階級裡較為上層的,三線城市五百萬就是中產,一線城市的幾千萬也是中產,我們姑且當作一線的幾千萬來討論。

中產階級資產分佈上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跨度,總資產200萬也可以算,2個億也可以算。但是主要定義中產階級定義的卻不是錢,而是有沒有privilege。

中產階級的本質是隻能也必須用錢,去獲取和維持那些和頂層階級一樣的服務(私家醫院、頂級教育資源等),但是頂層階級是不需要用錢來實現這件事的,或者說他們多一些其他選擇。這個是中產和頂層根本的區別。

對於一個資產總量幾千萬的家庭,考慮中國家庭的資產結構,房產類資產佔比大概率在50%以上,見過挺多自己經營廠子一直虧錢,後來索性關了廠子把地租出去一年收租百來萬的。

通常來說這種家庭的現金流在百萬級別,換成月收入在20-50個之間,說實話在今天的討論裡區別不太大。

那我們今天討論的問題就是對於這樣家庭的孩子,他以後想要維持原有的生活水平(收入水平),他應該怎麼做?依靠自身努力學習行不行,如果不行的話,那什麼可以?至於幻想上升的我們就不討論了。


家庭資產幾千萬的孩子可以不用功讀書嗎?



01.

第一個觀點,我們的中產階級家庭,並不是主要由個人奮鬥產生的,也很難復刻。

我們得明白中國的中產階級家庭,是從哪裡產生的。middle class原本指的是收入水平在居民收入中位數的那一批人。

傳統的中產階級往往是以職業來定義的,以專業人士為主,律師、醫生、教授等等。在多數的發達國家和地區,甚至包括香港,這些職業的人數和收入水平都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和滿足。

香港正教授的月薪可以高達20w,一個40歲牙醫的月收入也可以過六位數,律師就差些也有大幾萬塊。

但是在國內,我們不會覺得一個月薪一萬多的三甲醫院醫生會是吃喝不愁的“中產”,一個公立大學的普通教授能有上千萬的家產,至於律所裡的苦逼年輕律師,能養活自己就不錯了。

我們的中產,不主要是以這種精英職業的方式來產生的。或者說,我們教育出了合格的醫生、律師、教授,但是卻沒有匹配他們薪金的合理就業環境。我國的中產和國外的中產不完全算是同一批人。

因為我們目前一批的中產主要來自於改革開放+房地產改革+互聯網(淘寶微商等,自媒體都算很好)。實際上大部分是做生意(倒爺)的+風口上炒房的。

真正以技術和專業技能(替代性較低的資源)成為中產的,佔比很少很少。對比近兩年的風口,大約是2016/2017的區塊鏈,以及2018開始的抖音。

兩個事情。一,這樣的機會很難復刻;二,因為沒有辦法預測,所以沒有辦法提前做準備。

很多家庭和個人,還沒有意識到中產(收入)產生的原因,其實小部分在於個人的奮鬥,大部分來自——歷史的進程。通過個人的奮鬥能夠掌握的部分,其實很小。而這樣傳遞的不確定性,篩選掉了一大批後代。

而大多數家庭目前能做的,就是按照按部就班,或者說以往的經驗,去傾斜教育資源。


02.

第二個觀點,現階段中產階級根本無法維持再生產,中產階級的薪酬實際是折舊費。

換言之,目前大多數的一線城市家庭,其實只能在兩個選擇裡選擇一個:積累原始資本 or 培養同階層後代。二者都能滿足的,實則百中無一。我們先拋開資產累計千萬這個目標不談,先考慮讓一個後代達到收入百萬的水平,有多困難。

律師、醫生、教授、程序員,那些我們能夠通過培養,培養出來的精英人群,人造中產,其中有多少人收入能夠達到100w/年?大約是千分之一的水平,而本就在屬於精英的人群中,成為精英中的千分之一,想必不是多容易的事情。不僅要給到教育資源,更要小孩有自己的天賦

天賦我們默認有,中產階級為了讓這種天賦開花結果所需要付出的高昂成本往往是很困難的。具體請移步教育內卷的文章和回答:

這裡我提出一個問題大家思考一下。北大清華這些年來的畢業生,他們去哪裡了?

我想其中會有不少人,留在北京,再怎麼少,20%總有。那這20%的清北畢業生,他們的子女有多少能再考上清北?

大家可以自己猜一個數字。然後看看2019年北京清北的錄取名額,加起來也只有400人。但是,在北京參加高考的年輕學子裡,有多少人是清北後代(指父母至少有一方畢業於這二所之一)呢?

具體數字我不能說,但是每年,北京,清北校友的後代考回清北的比例,只有百分之幾,幾是個位數。

這還僅僅是大學教育層面維持再生產,當然這個論證比較極端。我們還要考慮出國美本的小孩等等,但總之——能保證相同的大學教育質量,即使是對於畢業於清北的父母來說,這個比例也是非常、非常、非常低的。

這還僅僅是考大學這一項數據。我們還沒看到有更多人,在還沒有走到考大學這一步,就已經被刷下去了。

那能怎麼辦,能不考嗎?可以,比如去國外讀藤校,從學前教育到k12的全套規劃下來,一線城市沒有500-800萬的持續投入是下不來的,學區房咱們就默認都有

平均下來從出生開始,一年投入才50多萬,一個月還不到五萬的投入,現在深圳雙語幼兒園一個月15000算非常便宜的了,珠海市金灣區一個偏僻的不能再偏僻的雙語幼兒園,8000一個月。

小朋友去學個滑冰(興趣愛好),300/小時。小提琴?600。大提琴?2000。學一門樂器就夠了嗎?別人的小朋友還在學演講,還在做慈善呢。

我一個客戶的小孩,在北京讀六年級。和幾個同學一起,在家長的協助下注冊了一個NGO組織,幾個小朋友搞了活動,發了推文,募捐呼籲去大西北種樹防沙,還真做成了這件事情。不能說他不優秀,但是他不是還有幾個同學一起呢嗎,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扯的有點遠了,有多少家庭,能夠為一個孩子在這些年時間裡拿出大幾百萬來僅僅是做教育相關付費。而且在我們目前的付費標準下,這個錢也並不是最頂級的設計。

並且更關鍵的是,即使有錢做好這些前期鋪墊,家長盡了力,小孩也很難脫穎而出,即使不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百軍千馬,依然殘酷。

家長做了該做的事情,小孩就算努力讀書了,考上清北畢業了也很難獲取父母的收入,同時搞藝術就更難了,在國內頂級的藝術家一年可能才掙幾百萬,當然這個是環境的問題。但問題是,想要成為頂尖的藝術家,需要多少天賦和努力呢?

這是一個小孩的情況,如題中的兩個小孩呢,三個呢,要多少錢,能不能保證三個後代都達到較好的收入水平?

並且,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教育是一個沒有上限的投入,你吃飯再怎麼吃一個月吃幾萬塊錢了不得了,但是同樣的幾萬塊錢花在教育上看不到任何的水花。

投入和回報不成正比,也很難建立起正向的反饋,這是現階段教育的最大問題。其根本原因還是——上升通道太窄了

家庭資產幾千萬的孩子可以不用功讀書嗎?


03.

第三個觀點,或者說問題吧,如何做選擇才能有更大的概率保證後代的階級不跌落?

這個問題可以用一句話回答,儘量進入准入門檻高的賽道。因為實際上和中產子女競爭的,是與自己天資相近或者超過自己的普通家庭的孩子。

中國實在是太多人了,基數大自然就會有各種精英和天才湧現。正確的做法不是在一個充分競爭的領域和這些天才硬剛,比如銷售、教師等等,而是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提早進入到一個普通家庭的孩子很難涉足的領域去。

這些年來,我們可以陸陸續續的看到身邊子女混的不如父母的事情出現,而且大多是原本的中產階級。父輩的資源、地位很難有效的傳遞到子代,而培養新的“天才”子代,我們前面論證過,又不是一箇中上聰明程度+中產家庭資源+努力就足夠的。

所以只要在青少年時期,就砸大錢進入一個門檻很高的領域,比如藝術下面的某個分支,只要這個孩子天分不是太差,就可以通過5-10年的時間建立一個非常難以打破的壁壘。

這個可以說是目前中產階級保持再生產唯一理論可行的路子,不是高考,更不是傳統的按部就班路線了。

即使是這樣,我們認為成功率也不超過3成。這個涉及到目前的社會現實,在國內生活的信任成本很高,把事情做成要克服很多困難,但是把事情做砸那就只要一兩次大坑就行了。

所以即使選對了路子,別說你不用功讀書了,就算你認真讀書又怎樣呢?

現階段上升通道的封閉,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已經是一個不能破除的養蠱大賽和囚徒困境,不管在哪條賽道上,都是人滿為患。錢的作用可以把後代帶到這條賽道上,但是不能決定他們能走多遠。

所以對於家庭資產幾千萬的孩子來說,可能最穩妥的出路就是:別上學了,拿這些錢去存定期收利息,過這一輩子應該也不差了。至於想要通過投入教育資源——培養優質後代——獲取更多資源這種模式來設計後代和家族的話,我認為中產階級沒有這種能力。

不說資產千萬在一線城市算什麼了,資產十億的家庭我也見過不少,做不成的,太難了。

錢只是其中的一個因素,父母的決策能力、家庭的成長環境、成長過程中導師的水平和態度,都遠遠比一個小孩努不努力要重要很多,而現在的中產階級,能滿足前兩個條件的高知中產又有多少呢?

所以我以後已經不會期望自己的小孩上名校,成就事業,開開心心的活著就很好,保持中產階級,維持資產數量不跌落,只有兩種——貴人相助or天選之子。


家庭資產幾千萬的孩子可以不用功讀書嗎?


我們在這裡,用“認真”等候你的參與

家庭資產幾千萬的孩子可以不用功讀書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