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清朝的八旗之中,地位最低的是哪一旗?

庭州行者


縱觀八旗制度中,應該沒有專門哪一旗地位最低,但有皇帝統屬的旗,作為嫡系,地位是相對高出一截。


八旗制度的設立


八旗制度由太祖努爾哈赤於1601年,在女真牛錄製基礎創立。起初,只有四旗,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隨著管轄人口迅速增加,又加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合稱八旗。每三百人設立一牛錄額真(漢字稱佐領),五牛錄設立一甲喇額真(漢字稱參領),五甲喇設立一固山額真(漢字稱都統),三級建制的制度。到了皇太極增加了蒙古八旗,漢軍八旗。一旦戰時,可以迅速補充兵員、供應糧餉,動員能力極強。

可見,太祖努爾哈當年以13副遺甲起兵,隨著俘獲人口的不斷增加,結合女真部落的實際,設立八旗制度,以化整為零的方式管理,滿人以旗為籍,有點類似於漢人是什麼地方的人,精確定位,追根溯源。

八旗不僅僅只是軍事方面的組織。《滿文老檔》記載:“出則為兵,入則為民。所來之兵,皆可修造軍械,辦理家務,監視耕耘天地。”說的是八旗是兼具軍事與農業生產職能。另外,《大清會典》記載:各旗都統掌“滿洲、蒙古、漢軍八旗之政令,稽其戶口,經其教養,序其官爵,簡其軍賦,以贊上理旗務。”這是八旗的行政職能。八旗制度,成為後金管理轄區日常衣食住行的關鍵。如此,管理的重任便落到了八旗旗主肩上。


努爾哈赤時八旗地位

在八旗制度由無到有創立過程中,都受到過統治集團內部高層人物的反對。前有努爾哈赤弟弟,舒爾哈齊反對在兩大勢力(努爾哈赤、舒爾哈齊)基礎上,建立四旗。後面是努爾哈赤長子,褚英反對在四旗基礎上,擴建八旗。都是既得利益者,面臨權力被稀釋,重新洗牌,不肯放手導致的。


1611年褚英代理朝政,亟不可待地想建立專權。下令:1,要求弟弟以及大臣要絕對服從自己(不得違抗兄長的話,更不許將兄長的各種話告訴父汗)2、已分財產待父汗死後將收回。還威脅到:凡與我不友善的弟弟們,待我坐了汗位,均將之處死。努爾哈赤核實後,撤銷了褚英執政權力,將其已分的重新分配給各位弟弟。


有鑑於上述情況的發生,1622年,努爾哈赤頒佈了八王共治的訓諭。

訓諭說:繼我而君者,毋令勢強之人為之,此等人一為國君,恐倚強恃勢,獲罪於天也。且一人之識見能及眾人之智慮耶?.......爾等八和碩貝勒,有才德能受諫者可繼我之位,若不納諫,不遵道,可更擇有德者主之......

訓諭的初衷是對推選出來的大汗進行制衡,平衡各方實力,防止某一人實力過強形成專制集權,進行導致統治集團內部的鬥爭,造成實際統一的女真部,走向分裂。

故這一時期內的,正紅旗主代善,鑲藍旗主阿敏,正藍旗主莽古爾泰,正白旗主皇太極,正黃旗主阿濟格,鑲黃旗主多鐸,鑲紅旗主嶽託,鑲白旗主杜度(後改為豪格),為四大貝勒,四小貝勒,八旗中各旗的地位是平等的。


皇太極時八旗地位

到了皇太極繼位,後金對明朝的戰爭不斷擴大,所需人力物力極具增加。上述努爾哈赤規劃的八王共治局面,不利於皇太極統籌安排,居中調度。也就是說努爾哈赤的類似分封制,將資源分散,令各方勢力平衡的方略,不適應與後金的快速擴張,集中權力是皇太極的當務之急。


首當其衝是二貝勒阿敏。阿敏本為舒爾哈齊之子,對於其父遭努爾哈赤剝奪旗產,耿耿於懷,有外遷自立的意圖。皇太極借阿敏棄城投降,將其幽禁,打擊鑲藍旗。接著三貝勒莽古爾泰因大淩河戰事,與皇太極發生激烈衝突,企圖拔刀相向,皇太極藉著這一“御前露刃”,削其爵位(《清太宗實錄》:事後削去大貝勒爵位,降為一般貝勒,並奪五牛錄屬員,罰銀萬兩),削弱正藍旗。最後,皇太極又故技重施,借大貝勒代善設宴款待莽古爾泰妹妹的事件,打壓代善這一支勢力。皇太極靠著一系列的手段,強化中央集權。


如此,改自己的正白旗以及長子的鑲白旗為正黃旗、鑲黃旗,吞併莽古爾泰的正藍旗。此三旗稱為上三旗,由皇太極親自統領,是皇帝的親兵,嫡系部隊。正紅旗、鑲藍旗、正白旗、鑲紅旗、鑲白旗為下五旗,地位平等。也基本確立了八旗制度的框架。

後記:

後世產生的抬旗制度,指的是將下五旗中的某個家族,抬入地位較高的上三旗,是一種榮譽。既包括滿洲人,也包括蒙古人、漢人。只不過漢人抬旗是沒有抬入滿洲旗的,只能在漢軍八旗內抬旗。但蒙古人可以抬入滿洲旗,可以反映出滿洲統治集團,對於漢人勢力的提防,作為異族統治,可以理解。(《大清會典事例》:五旗王公府屬......惟有軍功勞績,或奉特旨,或由王公奏準,令其開出府屬佐領者,或歸上三旗旗下佐領。)至於發生抬旗的場景:1、因軍功或政績;2、皇帝后妃的母系家族。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麼看?

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沒有苦勞也有疲勞 點個讚唄^_^


公子霜塵


清朝的八旗之中,地位最低的當屬鑲藍旗。

為何鑲藍旗是地位最低的一旗呢?這是在八旗演化史中不斷鬥爭的結果。

我們翻開清朝京城的駐防圖能清晰看到八旗的駐防方位。

以紫禁城為中心,兩黃旗居北、兩白旗居東、兩紅旗居西、兩藍旗居南,清晰嚴整,界限分明。

那麼這個順序是依照什麼規律排列而來的呢?

這其實是清代的鴻儒博學者們根據中國漢文化中的五行學說,將八旗的色彩分別置入五行其中,從而形成的一種排列方式。

按照五行理論:北方屬水,黃色屬土,則兩黃旗居北方取土克水之意;東方屬木,白色屬金,則兩白旗居東方取金克木之意;西方屬金,紅色屬火,則兩紅旗居西方取火克金之意;南方屬火,藍色屬水,則兩藍旗居南方取水克火之意。

然而,這個僅僅是滿人入關稱霸中原後,由宏學大儒者為了體現君權而炮製出來的。實際上,八旗中旗位的高低,是一個較為複雜的過程。可以大致分為努爾哈慈—皇太極—多爾袞—順治四個時期。

努爾哈赤時創建了旗制,以黑為旗色。後來,在不斷和周圍部落的征戰中,努爾哈赤打敗了一些周邊部落。於是,他將這些部落聯合起來,編成紅旗。努爾哈赤自己統領新成立的紅旗,將黑旗交給了自己的弟弟舒爾哈齊管理。

後來,在中原文化的影響之下,黃為帝色,於是紅旗改為黃旗,黑旗則因為黑夜不易辨認被改為了藍旗。

白旗是在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努爾哈赤征服了海西女真的哈達部落後,在其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他讓自己的長子褚英進行管理,這就是正白旗的由來。

後來,舒爾哈齊和努爾哈赤爆發利益衝突,努爾哈赤將其囚禁後,順勢將正藍進行了分化。正藍被分為了兩旗。其中舒爾哈齊的次子成為了正藍旗的旗主,而分出來的另一部分由努爾哈赤的次子建立了正紅旗。由此,四正旗正式誕生。

公元1611年,正白旗旗主褚英和女兒哈赤產生了矛盾,褚英的太子位被廢黜,正白旗由皇太極擔任旗主。

萬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努爾哈赤再度對部隊進行擴編,將四旗擴充為八旗。也就是在四個正色旗基礎上,擴充了四個鑲色旗。由此,八旗制度確立。

其實,從這個時候開始,八旗的位置基本上確定。兩黃旗因為是太子旗色,而且來源是努爾哈赤最早控制的部落,所以地位最高。

努爾哈赤的次子代善及其子統領了兩紅旗。皇太極作為新任皇子,統領了正白旗。而努爾哈赤的第五子莽古爾泰統領了正藍旗,舒爾哈齊的兒子統領的為鑲藍旗。

最後則是由被處死的褚英之子杜度所掌握的鑲白旗,不過在皇太極上位後,由皇太極的兒子豪格擔任了旗主。

接下來,到了皇太極時期,兩黃為皇太極統領,接下來則是豪格統領的正藍,然後阿敏統領的鑲藍旗因為和皇太極關係深厚,則位於紅、白兩旗之上。

然而皇太極駕崩以後,作為攝政王的多爾袞則順勢將本該由順治帝接管的正藍旗納為己有,而其弟弟多鐸則統領了鑲白旗。然後,多爾袞將鑲白旗和正藍旗屬民互換,從而達到了自己獨自控制兩白,多鐸控制正藍的目的。

在多爾袞和多鐸死後,繼承帝位的順治,推翻了多爾袞的對兩白旗的霸佔,將正白旗收歸麾下。這樣,和原兩黃旗就構成了“上三旗”,其餘則為“下五旗”。如此八旗制度正式定了下來,而八旗的位置順序也就因為歷史成因的問題最終塵埃落定,依次為: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正紅旗、鑲白旗、鑲紅旗、正藍旗和鑲藍旗。

鑲藍旗因為最早的首領是舒爾哈齊一支,並非努爾哈赤的子孫,所以就排在了最低的位置上。


Crazy歷史


八旗地位哪一旗最高?並不是正黃旗,其中鑲藍旗最低

在清朝,我們都知道有一個最重要的制度,那就是八旗制。實際上,這不只是一個軍事系統,這也是一個政治制度。我們都知道這個滿洲人都是旗人的。也就是說,他們和他們的後代屬於某個旗的,除非皇帝給他們改,否則他們不能輕易改變,這被視為榮譽。那麼在清朝,八個旗中哪一個旗是最高的位置?

我們都知道八旗系統是由努爾哈赤創造的,但最初只是八旗的雛形。它只有四個旗,即正黃、正白、正紅、正藍4旗。到1615年,增設了鑲黃、鑲白、鑲紅、鑲藍4旗,八旗制度得以完備。當然,在黃太極時期,八旗制度更加完善,因為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相繼創建。現在,在這八個旗幟的中間,位置最高的是否是黃旗呢?

事實上,答案可能並非如此簡單。我們都知道,在清朝進入海關之前,皇帝直接帶領了兩個旗,即正黃旗和鑲黃旗,這意味著這兩旗最為尊貴,因為此時,其他旗由其他貝勒管理的。這個位置自然是兩個黃旗無法比擬的,但後來我們也知道,在多爾袞去世後,這個順治還把這個正白旗包括在皇帝的管理之中,這就是我們經常看到的上三旗的起源。

事實上,前三旗的最高地位不是這個正黃旗。在努爾哈赤的後期,正皇旗被分給阿濟格、多爾袞、多鐸統領。他的手上只留下一個鑲黃旗。無疑是最高的地位。當然,在黃太極成為滿族皇帝之後,這個正黃旗仍被他收回,但這個位置和鑲黃旗仍然沒有辦法比較。在順治時期,當清朝正式排序八旗時,也是鑲黃旗在最高的地位,鑲藍旗的是最低位置。

這個鑲黃旗沒有設置旗主,而由皇帝親自率領。在八旗中,鑲黃旗的人口數量並不是最多的。在清朝末期,只有大約26,000名士兵。男性,女性和兒童的總人口為130,000,但這種狀況絕對是最多的。清朝的9大貴族世家,即九大貴族家庭瓜爾佳氏、鈕祜祿氏、博爾濟吉特氏、舒穆祿氏、葉赫那拉氏、輝發那拉氏、烏拉那拉氏、郭絡羅氏、伊爾根覺羅氏。和其他兩個重要的外戚部族,即董鄂氏和富察氏,都是鑲黃旗出身,可以看出這個鑲黃旗的位置是有多高了吧!






富士康一哥


八旗制度可以說是清代根本制度,"八旗貴族"就是清朝的貴族。

1、八旗制度最初源於滿人(女真人)的狩獵組織。最開始只有兩個旗,分別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所領的黃旗和努爾哈赤弟弟舒爾哈齊所領的黑旗。後來由於黑旗在夜間不便區分,所以就改成了藍旗。 隨著努爾哈赤勢力的擴大,又增添了一個白旗,由努爾哈赤長子褚英擔任旗主。後來,努爾哈赤將原來的三旗改為 黃、白、紅、藍四旗。不久後,又在四旗的基礎上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至此, 八旗制度初步形成。

2、自從1601年起,清太祖努爾哈赤創立了八旗制度,直到清王朝土崩瓦解,八旗貴族便一直過著上等人的生活。旗人"出則為兵入則為民",被視為清王朝統治的核心與根本。最初的時候,只有正黃、正白、正紅、正藍4旗。到了1615年,增設了鑲黃、鑲白、鑲紅、鑲藍4旗,八旗制度得以完備。貴族和平民有著地位之分,同樣的在貴族之中也有著地位之分。換句話說,就是八旗貴族也是分層次的。

“清朝八旗”排名第一的不是正黃旗!

1、 上三旗和下五旗,在剛建立八旗制度的時候,八旗的每一個旗都有各自的旗主,但是皇帝擔心旗主會威脅皇權,於是就把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都劃歸自己手下親自統領。因此,八旗中就形成了上三旗和下五旗的格局。上三旗一般是皇帝的親兵,下五旗則是由各自的旗主掌管。旗主最開始是每個旗的最高領導人,他們可以直接掌管各個旗的兵權。後來通過幾代皇帝不斷地努力,終於把旗主變為了一個有名無實的官職。

2、在清朝八旗中,排名第一的不是正黃旗,而是鑲黃旗。因為早在清朝入關之前,清太祖努爾哈赤就是鑲黃旗的旗主,所以鑲黃旗也被稱為頭旗,並在此後一直保持了八旗之首的地位。

3、八旗的旗人並不都是滿人,含有滿人、漢人、蒙古人。並且清朝的旗人共有三種,分別為:八旗蒙古、八旗滿洲、八旗漢軍。其中,八旗滿洲的旗人都是滿人,八旗蒙古的旗人都是蒙古人,八旗漢軍的旗人都是漢人。因此,八旗實際上共有二十四旗,比如正黃旗分為滿洲正黃旗、蒙古正黃旗、漢軍正黃旗。

4、八旗之間原則上沒有排名先後之分,也無實力強弱之分。八旗中的旗人在待遇上也沒有任何差 別,不存在上三旗旗人比下五旗旗人享有更多福利的情況。但上三旗包衣和下五旗包衣在待遇上差別巨大,前者是吃皇糧,後者是領王府俸祿。 此外,上三旗旗人比下五旗旗人擁有更多機會,比如皇宮內廷侍衛一般都是上三旗旗人才能擔任。

八旗的官職品階

1、八旗旗主的下一級就叫做參領,是一個正三品的官職,每一個滿洲旗和漢軍旗中有五個參領,而蒙古旗只有兩位參領。

2、參領的下一級又叫做佐領,是正四品官職。佐領在滿語中被稱為牛錄章京,也就是牛錄領導人的意思。牛錄是指八旗剛開始建立時就規定的基本的制度,剛開始一個牛錄代表300人,後來嘉慶皇帝將其改為了150人的編制。而佐領不僅只是領導人,在戰爭時期佐領要當做戰爭領導人,在和平時期佐領又要掌管民生,掌管所屬牛錄的戶口、田宅、兵籍、訴訟等等日常的瑣事,所以佐領是最貼近旗人的一個官職。

3、八旗旗下的單位稱為牛錄,每個牛錄有三百人,原則上每旗應有二十五個牛錄。但是實際上, 每旗的牛錄數量都不一樣,而且隨時會調整。努爾哈赤在位時期,八旗牛錄數量大致為:正黃旗四十五個牛錄,鑲黃旗二十一個牛錄,正紅旗二十五個牛錄,鑲紅旗二十六個牛錄,正藍旗 二十個牛錄,鑲藍旗三十三個牛錄,正白旗二十五個牛錄,鑲白旗十五個牛錄。

入關後,八旗的實際事務交給都統負責。

1、在雍正時期,八旗都統的辦公地點,也從家裡,轉到了專門的衙門。至於八旗王公,他們只是拿著高俸祿,卻沒有什麼實權。八旗內的軍事、政務,統統由八旗都統負責。他們底下有各種衙門,有印房、折房、折餉房、銀庫等,負責八旗內的某一具體事務,是八旗最高的領導機構。

2、同為八旗都統,但內部卻有一些不同的差別,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旗務都統,這類都統就是京師八旗的長官,清朝一共有滿、蒙、漢三類八旗。所以,這類的旗務都統一共有二十四個。八旗軍是一個很特殊的組織。他們在平時都是老百姓,等到戰爭時,才披甲上陣。所以,旗務都統雖然平時負責旗人生活方面,卻要參與一些武備訓練這類的軍事事務。他們以皇帝的命令辦事,管理旗人。

第二類是駐防都統,清朝在各省駐紮八旗軍,而各省八旗軍的長官,或者被稱為將軍,或者被稱為都統。他們除了負責國防安全,鎮守險要、訓練軍隊之類的軍事事務外,也可以向皇帝報告當地的政務和民事。

最後一類是贈銜都統,這是一種臨時指派的職務,屬於虛銜。

3、在京師的八旗都統有管轄驍騎營的權責。驍騎營是京師八旗防衛的主力,平日裡京城守衛、警戒,城內的銀庫、穀倉、宗人府等,都是由驍騎營負責。如果遇到戰事時,他們就要出征。這是京城防衛的主力,人數有5.5萬人左右,大致是精銳主力的一半。如果是政務,都統要管轄的事務就更為瑣碎了。旗人的土地、財產、人口,大小案件等,包括對旗人的教化、風俗,都要都統過問負責。不過,如果是擔任京官,或外任官的旗人,就不歸都統管轄,而是交由吏部處理。


天使飛翔11111


熟悉滿清歷史的人都會知道滿清的八旗,也就是黃白藍紅各兩個,一正一鑲。八旗制度是努爾哈赤所創建的,主要是為了方便對後金一些民眾和軍隊的管理。



八旗起初的時候之間並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不過後來隨著形勢的發展,八旗之間出現了一定的強弱之分,其中努爾哈赤所領的兩黃旗自然是實力最為強大的。代善所領的兩紅旗實力也不弱,其他4個旗實力較為弱一些。只不過隨著努爾哈赤哈赤的死亡,八旗之間的實力對比發生了一定的變化。



經過一番博弈,皇太極成了大汗,他又把無主的鑲白旗搶在自己手裡,那麼他也擁有了兩白旗的實力,只不過因為捍衛,所以他把兩白旗變成了兩黃芪,而多爾袞三兄弟的兩黃旗變成了兩白旗,在名號上就不如兩黃旗了。後來皇太極的兩黃旗實力得到增強,兩白旗由於歷史原因時也不弱,兩藍旗的實力最弱。



再後來多爾袞主政加強他的正白旗,正白事實上成了那段時間實力最強大的旗,還在兩黃旗之上。所以順治在多爾袞死後,立刻把無主的正白旗搶在自己手裡,稱之為上三旗,因為那可是八旗中實力最強的一個。另外5個為下五旗,而實力最弱的應該是鑲藍旗。在後來八旗開會的時候,鑲藍旗坐在最旁邊的,這主要是因為鑲藍旗並不是由努爾哈赤的子孫傳下來的,所以一直被邊緣化。



我是平安讀歷史,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平安讀歷史


八旗建立之初並沒有明確的地位區分,只是在努爾哈赤去世後,八旗貴族之間發生了幾次權力爭奪,八旗之間的地位才開始發生了變化。努爾哈赤去世的時候,八旗中兵力最強的兩個旗是正黃和鑲黃,其中鑲黃旗一個旗的兵力就相當於2個旗。

由於努爾哈赤晚年寵愛多爾袞兄弟,兩黃旗都被多爾袞兄弟控制,鑲黃旗旗主是阿濟格,正黃旗旗主是多鐸。正白旗的旗主是皇太極,鑲白旗的旗主杜度被努爾哈赤調走,鑲白旗處於群龍無首的狀態。

兩紅旗的控制者是代善,正藍旗的控制者是莽古爾泰,鑲藍旗的控制者是阿敏。

雖然皇太極只控制了一個正白旗,但是皇太極依靠著會做人的特點,同其他幾個旗的將領關係很好,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因此在努爾哈赤去世後,皇太極成功繼承了皇位,並且奪取了鑲白旗和正藍旗的控制權。之後皇太極對這幾個旗進行混編,並且同多爾袞兄弟的兩黃旗換色,將自己掌握的三個旗分別改成了正黃旗和鑲黃旗、正藍旗。

皇太極去世之後,多爾袞和豪格競爭皇位,多爾袞的兩白旗經過多年的經營,基本相當於三個旗的實力,支持豪格的兩黃旗和正藍旗同樣實力強大,雙方的實力基本不相上下。這時候鑲藍旗旗主已經換成了濟爾哈朗,正紅旗和鑲紅旗仍然在代善的控制之下。為了避免八旗發生內戰,多爾袞接受了折中方案,選擇年幼的福臨作為皇帝,多爾袞和濟爾哈朗成為攝政王。由於濟爾哈朗實力弱小,多爾袞才是順治前期朝政的真正控制者。

這一時期八旗的地位已經出現了變化,參與爭鬥的兩白旗、兩黃旗和正藍旗地位明顯突出,而兩紅旗和鑲藍旗的話語權明顯不高。多爾袞因病去世後,順治皇帝為了避免八旗貴族權力過大,將八旗中實力最強的兩黃旗和正白旗收歸皇帝直屬。由於這三個旗被皇帝直接控制,地位相對突出,因此被人們稱為“上三旗”,而剩下的五個旗設有旗主,被稱之為“下五旗”。

雍正皇帝統治時期,劃分了八旗會議的座次,其中鑲藍旗被安排在了最角落的位置,屬於八旗裡面地位較低的一個旗。鑲藍旗的地位比較低,主要有兩個重要原因。第一個原因是鑲藍旗的實力比較弱,在兩次皇位爭奪中都不是主角,兩紅旗的實力雖然也不強,但是兩紅旗都控制在代善一個人的手中,加起來的實力並不弱。

第二個原因是由於鑲藍旗旗主不是努爾哈赤的後人,鑲藍旗最初由努爾哈赤的弟弟控制,後來由努爾哈赤的侄子阿敏控制,最後又被阿敏的兄弟濟爾哈朗控制。八旗的其他幾個旗主都是努爾哈赤的後人,鑲藍旗的旗主是努爾哈赤弟弟的後人,血緣關係上的親疏是鑲藍旗旗主座次最低的主要原因。實際上在雍正時期,八旗旗主的地位已經大不如前,只有名義上比較尊貴,因此旗主們的地位高低,對於旗主們身份地位的影響非常小。


歷史總探長


滿清八旗制度是原始狩獵制度的發展和完善,女真族在關外狩獵時往往是集體行動,參加狩獵的人,要有統一的指揮才能協調行動,隨著狩獵規模的擴大,就出現了以旗幟統一指揮各路人馬、統一行動的習慣,這些習慣逐漸被固定下來,成為一種制度。

努爾哈赤完成對建州女真的統一之後,對這種狩獵習慣進行了制度化的改革,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整頓編制,分別以牛錄額真、甲喇額真、固山額真為首領,開始設置黃、白、紅、藍4色旗,編成四旗。

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4旗,八旗制度基本確立。滿洲朝廷實行的八旗制度,其實是一種軍民結合的制度,丁壯戰時皆兵,平時皆民,這樣的制度寓兵於民,使其軍隊具有極強的戰鬥力。

隨著滿洲的勢力不斷增強,政府的地盤越來越大,於是滿洲八旗就逐漸發展出了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皇太極天聰九年(1635年)編成蒙古八旗,隨著對東北地區的全面佔領,滿州管轄的漢族人口大量增加,於是滿洲就開始將這些漢民編入八旗,成為漢軍八旗。

被編入八旗的漢族人,可以享受一些優待,比如全家可以遷入努爾哈赤居住的城市裡定居,表示對這些漢民的信任。不過,編入八旗的漢民的標準也很高,每20戶漢民才能有1個編入八旗,這一個編入八旗的漢族人,也就相當於是當了滿州的兵,他的戰馬衣甲都由那20家共同出資購買。

這樣滿洲在入關之前就建立了相當強大和嚴密的軍事組織——八旗,這既是一種制度也是一種組織,被編入八旗的人都是滿州的戰爭工具。

在滿洲入關前正黃和鑲黃兩個旗由汗王直接統領,其餘六個旗由各路王公貴族統領。到了順治八年,多爾袞去世,多爾袞掌握的正白旗也歸了順治統領,於是就形成了上三旗和下五旗,這就是滿洲八旗的基本等級了,等於是形成了皇帝的嫡系部隊和雜牌部隊的區別,但是這個區別沒有那麼明顯。

上三旗的旗人是有著很崇高的地位的,皇帝御前侍衛一般是出於上三旗,要想入選御前侍衛必須是家族有爵位承襲的,必須是官僚家的後代,必須是武藝高強的,還必須是識文斷字的。

有了這些條件還有一個最關鍵的條件,如果還是上三旗的那就最好了,這些御前侍衛都是皇帝親自栽培的未來的封疆大吏,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和紳,和紳承襲的爵位是三等輕車都尉,不過他出身正紅旗。

在清朝還有了一種抬旗制度,為朝廷立下大功的人或者地位尊貴的人,是可以依靠抬旗制度,把這些人從地位低的旗抬進地位高的旗。

同治元年(1862年)慈禧把自己的孃家從“鑲藍旗滿洲”抬入了“鑲黃旗滿洲”,乾隆時(1748年)慈禧的姑姑照樣是做了皇貴妃,她的家人抬旗進了“正黃旗滿洲”。看來鑲藍旗滿洲的地位比較低。

在清軍入關以後就大量圈佔土地,供養旗人,這樣的制度造成八旗子弟的墮落和無能。

從常識判斷滿清最優待的肯定是上三旗,其次是下五旗,再次是八旗蒙古,最後是八旗漢軍,這肯定是一般的原則,但還要看軍功和官職。

清朝初年,很多漢族人都為清朝打江山立了功,官職都不低,所以這些人肯定很受優待,比如說岳鍾琪的父親嶽升龍,他出生在甘肅,但是他官拜四川總督,退休的時候他母親已經90歲了,於是嶽升龍請求皇帝批准他到四川奉養母親,皇帝批准了。可見清朝皇帝對有功之臣的優待並不限於出身。


小小嬴政


公元1615年,明萬曆四十三年,努爾哈赤吞併除葉赫之外的所有女真部落,其麾下軍隊人數已不下五六萬人。

努爾哈赤為方便管理,便將原來的紅白黑三旗改為八個旗,分別為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鑲白旗、正紅旗、鑲紅旗、正藍旗、鑲藍旗,八旗制度也由此正式建立。

當時八個旗的兵力,按照滿洲牛錄(300人)來算,鑲黃旗是20牛錄,兵力約6000人,旗主為努爾哈赤;正黃旗45牛錄,兵力約13500人,旗主為努爾哈赤;正白旗18牛錄,兵力約5400人,旗主為皇太極;鑲白旗15牛錄,兵力約4500人,旗主為杜度(努爾哈赤長孫)。

正藍旗21牛錄,兵力約6300人,旗主為莽古爾泰;鑲藍旗33牛錄,兵力約9900人,旗主為阿敏;正紅旗25牛錄,兵力約7500人,旗主為代善;鑲紅旗26牛錄,兵力約7800人,旗主為代善。



在清軍入關前,八旗中的正黃、鑲黃兩旗由汗王(皇帝)直接統領,其它6旗分別由汗王的子侄統領。其中又以鑲黃旗只屬於皇帝一人。鑲黃旗內除了皇帝之外.沒有其他宗室。

因此,在當時的八旗中,鑲黃旗的地位排名第一,正黃旗的地位排名第二,剩餘六個旗的地位,名義上是平起平坐。 但是,因為每個旗的實力強弱不同,所以也就造成他們當時的實際地位還是有所差別。

根據前面的八個旗的兵力分析,除開正黃和鑲黃兩個旗外,剩餘的六個旗中,鑲白旗的兵力最少,只有4500人,而且旗主的輩分最小,是孫子輩的人,所以其地位排在最後一名。

也正因為此,皇太極上臺後,輕而易舉就將鑲白旗的控制權給奪了過來,交給自己的交由長子豪格掌管,後改為鑲黃旗。等到清軍入關後,尤其是順治開始親政後,他為加強對八旗掌控,親自統領了原屬多爾袞的正白旗。



這樣一來,由皇帝控制的正黃、鑲黃、正白三旗,就被稱之為上三旗;而由諸王、貝勒掌控的鑲白、正藍、鑲藍、正紅、鑲紅五旗,就被稱為下五旗,此後終清未改。

上三旗較下五旗為崇,是皇帝的親兵,擔任禁衛皇宮等任務,下五旗駐守京師及各地。因此,上三旗的地位和待遇,普遍要高於下五旗。

至於下五旗,由於清朝統治的有意控制,它們的實力基本維持在均衡狀態,而且在明面上地位和待遇也都基本上保持一致,所以它們之間並無實質的高低之分。

等到雍正繼位後,他為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削弱諸王、貝勒對各旗的控制,此時的八旗,實際都已變成皇帝的軍隊,旗主的權力基本被削光,它們之間就更沒有所謂的高低區別。

當時,雍正是這樣來佈防八旗軍的:以鑲黃、正白、鑲白、正藍四旗居左,稱為左翼;正黃、正紅、鑲紅、鑲藍四旗居右,稱為右翼。鑲黃旗又稱頭旗。

從這裡的佈防來看,如果真要給它們排名的話,按照古代官場傳統的“居中為大、左為尊”的原則來看,鑲黃旗毫無疑問排名第一,而位居右翼第四名的鑲藍旗則應該排在最末位。當然,這個更多隻是名義上的排名,實際地位下五旗之間並沒有多大差距。


我是趙帥鍋


清朝八旗有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鑲黃旗在八旗中居於首位,而上三旗的地位高於下五旗。也就是說上三旗剩下兩旗之間沒有地位之分,下五旗之間也沒有地位之分。

清朝的八旗本無高低之分,但清軍入關前,八旗中的正黃和鑲黃兩旗由皇帝直接統領,區別於其它由宗室子侄統領的六旗,因此正黃旗和鑲黃旗的地位比其他六旗高。但後來在順治年間,由多爾袞統領的正白旗也被歸為皇帝統領,因此八旗有了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

鑲黃旗之所以例外,是因為他是最早屬於皇帝一個人,正黃旗和正白旗都是後來才歸皇帝統治。而且鑲黃旗內無王,由皇帝所親統,兵為皇帝親兵,侍衛皇室的成員也從上三旗中選。

而且在清朝很多有名的重臣,都是出自鑲黃旗的,一些後宮嬪妃們,也是鑲黃旗出身的最多,鑲黃旗的九大老姓分別是:瓜爾佳氏、鈕祜祿氏、博爾濟吉特氏、舒穆祿氏、葉赫那拉氏、輝發那拉氏、烏拉那拉氏、郭絡羅氏、伊爾根覺羅氏。另外在入關前還另有兩個重要的部族,一為董鄂氏,一為富察氏,此亦為外戚。

鑲黃旗創建於1615年,旗幟為黃色鑲紅邊。鑲黃旗沒有設置旗主,由皇帝親自率領。在八旗中,鑲黃旗的人口數量不是最多,到清朝末年,也只有約2.6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13萬人。但是,鑲黃旗的成員最為尊貴。





風火影音時代


八旗排名,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由皇帝直接統領,屬皇帝親兵,待遇優厚 稱為:上三旗

正紅旗,鑲紅旗,鑲白旗,正藍旗,鑲藍旗由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分領,稱為:下五旗

鑲藍旗地位最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