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如何去读《二十四史》?

阳光在侧我在路上


我是文开石,我有靠谱的答案。

先去读通史

找一本通史,白话的先读一遍。

让脑子里有个大概的脉络和结构。

因为《二十四史》不是一家之作,文风水平各不相同。先有个脉络再去读收获会大。

因为现有了整体的感觉,也更容易跳出当时的局限看问题。

尽可能的去读原文,别一上来就读白话版的。

本来是史书就是胜利者书写的,对错真假就必然存在很多了,再一开始就读被别人再次解读一遍的内容,就更没意义了。

先去通读一两遍。

就当故事看,先通读一两遍。然后再挑有兴趣的朝代或者内容细读甚至研究。

做笔记找问题。

不要做读书摘抄笔记,而要做问题笔记。

这段有什么看不懂?有什么疑问?把这些问题记下来,每天读完后给这些问题找答案。

个人一点感觉。

现在通读第三遍了。明显感觉:

第一遍慢,因为古文水平的原因等等。有几部一字一字啃的相当辛苦。

第二遍快,古文水平提高了内容也熟悉了,读起来轻松多了。

第三遍慢,而且是更慢了。阅读中发现的问题,反反复复的查各种资料查很多人的注解。倒也乐在其中。


文开石


個人認為;想要讀歷史!手頭起碼要有幾樣東西是常備的!地圖,辭源和中國文學大辭典,顏色不一的筆要有幾只!最後就是筆記了!我是一個業餘愛好者!讀史也有二十年了吧!想要加深,沒別的竅門!溫故知新是我的理解!以前總是讀自己感興趣的!不感興趣的就擱置一旁!這不是做學問的態度,只有掌握自己不了結的知識才是提高,還有就是要敢於切磋,敢於爭論,尤其是要有弄斧必到班門的精神,讓人窩囊一次,或是出醜一次,提高的更快。再就是日記或筆記,隨筆之類的,摘抄也算數!魯迅先生就有抄書的習慣!還有就是個人的堅持了!囉囉嗦嗦說了一通,最後想用清人傅山《霜紅龕雜集》裏的一段話為小文收筆;自后凡書無論古今,皆不經吾一目。然如此能記,時亦不過六七年耳。出三十則減五六,四十則減去八九,随看随忘,如隔世事矣。


斝浅


24史不是用来读的,是用查阅的。要是像看小说一样一页一页的看,浪费时间不说,很多地方无法读的。不是说你没有毅力或时间,定力不够,就算读了也没有什么意义。而是有什么不懂或记不清去翻阅一下,以查阅为主。



如果是个人专业或对历史情有独钟的,建议选自己感兴趣的某一段,精研详读。


读史书,
谈历史;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看历史,学

做人;成远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顾细谨。

谈处事;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论行功;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H学非子


开卷有益,并不是所有的卷都有益处,必须是经典的书,不然自己迷糊,光阴虚耗。经史子集,因人而异。历史书到《晋书》以后差不多成了小说。对我个人而言,细品精读的意义不大,但必须知道大概。章学诚《文史通义》言六经皆史。史官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条主流。对历史文本的直接阅读可做为知识点的积累,也可做为发掘史义的素材。古今对照,读史知人更在明白我们自己。 读书方法也人人不同,有消遣型的,有卖弄型的,有生意型的,有研究型的,有致用型的。对于真正认识到史学价值的人,必须从先秦诸子开始,当然,包括儒家在内,后世一提及中华文化必须以儒家为皈依,其实不然,这只是汉武帝以后的需要而已,通读才可建立通识。 谨建议先读一些历史理论和研究方法之类的书,如唐代刘知己的《史通》,章的《文史通义》等专注及古今读史札记剖答之类。 近代诸大家的历史研究方法可参考,毕竟和现在关系比较直接,如王观堂的二重证据法,傅斯年的语言实证主义,梁启超学术思想史,吕思勉,钱穆,范文澜等的通史表述法。杜佑 《史通》列出二十多个历史方面,比如食货第一。可选择个个自己性情方面及运用方向一致的板块,纵横地读,发现其中的常道与变化。 用科学的方法读,自己做自己心灵的主人,才不会被书读。惟精惟一,抱元守一,万法归一,在数千年的现象中发掘本体,为我所用,世异时移,变法亦矣。 话说回来,把历史书当成文学或小说看也是件不错的事。毕竟,现在会读有用的书的人太少了。


小道D


《二十四史》怎样读?我的看法是精读,对其中的一部或一部当中的大类精读。有很多人就是读《史记》的《货殖列传》悟出了经济规律和做生意的法门。

我个人是先读《史记》的《鸿门宴》和《孔子列传》,因为这两篇的故事性很强,更为吸引我。

首先,粗读过一遍,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顺便给自己对文章有初步的印象以及为自己不理解的片段做标注。

其次,复读,一边读一边做标记,不只是标那些读不懂的地方,也可以对精彩或自己喜欢的地方写下自己的感想和启发。

第三,针对自己的难点找资料解读,并做好笔记。

第四,精读,从头到尾通读一遍。

最后,总结,这一步很重要,切记切记!

依此类推,读完一章,就会读完一本,读完一本后,其它二十三部就很快了。但前提是爱好读史和坚持。




红尘有酒天堂留心


作为普通的历史爱好者,有没有相对简单,却又可靠,还可能产生一些额外收获的读《二十四史》的方法?我会推荐一种简单实用的情景代入法

这个方法不是我本人的原创, 最早是宋代著名历史学家吕祖谦在一千多年前就提出来了,他的建议原文是这样的:人二三十年读圣人书,一旦遇事,便与里巷人无异,只缘读书不作有用看故也。何取?观史如身在其中,见事之历害,时而祸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当作何处之。如此观史,学问亦可以进,智识亦可以高,方为有益。


这种读史书的古老方法,重视的不是历史的事实和对事实的记忆, 而是思考。 把自己放在历史情景中,思索古人为何这么选择。


这里用我最近在读的南北朝时期南朝最后一个短命王朝(陈朝)的开国皇帝(陈武帝陈霸先)为例,做一个小小的说明。


生活在南朝梁武帝萧衍时代的陈霸先,年轻时爱读兵书,练习武艺,明达果断,从军队基层做起,很快就成为了梁朝皇室子弟新喻侯幕府中的一个军事参谋。当时南部的交州(今天广东境内)发生叛乱,陈霸先帅三千精兵,迅速平定了叛乱。得知平叛经过的梁武帝深为叹服,甚至请画工画了他的肖像送到京城一观。


升职后的陈霸先直接汇报给交州刺史杨膘,与时任定州刺史萧勃(一位皇室宗亲)的部队会合,继续南进,目标是叛军在南部边界的老巢(今越南境内)。 没想到此时的萧勃开始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一方面利用士兵们怕到南部边境作战的恐慌心理,私下里笼络他们为自己效命(将来可以全面控制南部的地盘),另一方面以此为借口要求杨膘的部队也暂时停止前进。杨膘犯了难,要求陈霸先给出对策。

读到这里,可以合上书想一想,如果自己处在当时的情景下,作为陈霸先该怎么办?答应萧勃不但是抗命,甚至可能被萧勃利用或牺牲,另一方面似乎又不能直接和萧勃马上对立。是不是可以表面上应付一下,同时向梁武帝禀明实际情况,率军继续南下,抓住一鼓作气平叛的良机呢?想完这条或那条思路之后,打开书,看一看陈霸先当时到底是怎么做的,也许会带来其他思考。



这就是一个简单的情景代入法的例子。取决于你所感兴趣的历史情景的复杂度,所需思考的广度与深度可能有机会拓展。如果你对陈霸先很感兴趣,甚至可以把《陈书》中的《高祖本纪》当作一个长案例来做一个通盘的研究与思考。


你是否尝试过这种方法,有什么看法和心得可以交流一下?


一点研究


首先你的古文阅读能力要有一定功底,再去选读二十四史中的文言文篇章,才有真正的意义。当然,如果只是为了知道历史的来龙去脉,你也可以看白话文翻译,但你就错过了古汉语最端庄典雅大气的一面,也错过了古汉语精彩绝伦的描写、叙事和申论。

很多人以为,会用个“之乎者也焉矣哉”,就是会写古文,其实差得远了。网上有的是各种稀奇古怪的“伪列传”,几乎就是现代文里头塞了一堆狗屁不通的之乎者也,无出典、无韵律、无文法,遣词用句也是直接从日常口语里头拿来就用,这样的“古文”也只好拿去吓唬文盲,换几声起哄。

二十四史中的人物对白、史论、诏书、疏表常常用典,即引经据典,而且用典往往三四个字就完成了。如果你对出典完全不清楚,读原文想理解原意,就比较困难了,即使能看白话文翻译,也很难感受那种味道。且不说廿四史,你去看看故宫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交泰殿、乾清宫里头,康熙和乾隆时代的大量对联,不论是谈政治还是哲学,细读之下,堂堂帝王、圣贤之气如排山倒海,扑面而来(看不懂就老老实实购物拍照吧),而几乎每一句都有五经的出典。你再对比一下现代领导老干部的顺口溜“诗词”、口水“对联”和烂大街标语,你会惊异一两百年间,统治阶级的文化水平可以堕落到什么地步。

还有,在廿四史中,夹杂着大量的传统礼制、军政、文艺、历法、农工等方面的专有名词,是要有一定中国历史文化知识的积累才能明白的。这些都是我们阅读二十四史绕不开的障碍。

我的建议是,读廿四史之前,先从清朝的历史文献入手。因为这个时期的文言文相比中古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唐宋时期的古文,更为通俗易懂。当然,如果连这个都不过关,那么先秦的古文你就别想了。在清代的文献中,我重点推荐康雍乾三代的谕旨诏书、奏折御批,里面有大量来自《尚书》、《论语》、《孟子》等经籍的出典。可以先大量阅读,先熟悉这种表达模式和各种常用的出典。如果你功夫做足,定力够猛,可以把你看到的出典直接查找五经原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甚至把五经有选择地粗略先过一遍。因为廿四史中的所有政治伦理道德哲学的根本,都在儒家五经之中。五经不陌生,那么对廿四史里头的复杂深邃的人情世故、纲纪伦常,就有了理解的入口。

再推荐一本书:明代张继编的《夜航船》,这是一本几百年前给青少年读的文化启蒙读本。看了你能基本有个轮廓(顺便知道自己原来还有很多东西要学)

最后,选择你比较了解的历史人物,查到他们在二十四史中的相关纪传,进行逐字逐句的精读。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再阅读别的篇章自然就能更为顺畅了。

我想说,廿四史可以是打发时间的消遣读物,也可以是终其一生去慢慢体验的伟大的历史文化旅程。中华民族的灵魂,就在廿四史中。所以你不必着急,也轮不到你着急,着急也没用。

另外,关于什么是出典,我随便黏贴一个例子:

东晋恭帝司马德文让位于宋王刘裕的禅位诏书(凡是标注有@的地方,@的前面几个字皆有出典。看你能说得上几个)

夫天造草昧,树之司牧@,所以陶钧三极@,统天施化@。故大道之行,选贤与能@,隆替无常期@,禅代非一族@,贯之百王,由来尚矣。晋道陵迟,仍世多故,爰暨元兴,祸难既积,至三光贸位@,冠履易所@,安皇播越,宗祀堕泯@,则我宣元之祚,永坠于地,顾瞻区域,翦焉已倾。相国宋王,天纵圣德,灵武秀世,一匡颓运@,再造区夏@。固以兴灭继绝,舟航沦溺矣。若夫仰在璇玑@,旁穆七政@,薄伐不庭@,开复疆宇。遂乃三俘伪主,开涤五都,雕颜卉服之乡,龙荒朔漠之长,莫不回首朝阳,沐浴玄泽@。故四灵效瑞@,川岳启图@,嘉祥杂遝@,休应炳著,玄象表革命@之期,华夷注乐推@之愿。代德之符@,著乎幽显,瞻乌爰止@,允集明哲,夫岂延康有归,咸熙告谢而已哉!昔火德既微@,魏祖底绩@,黄运不竞@,三后肆勤@。故天之历数,实有攸在。朕虽庸暗,昧于大道,永鉴废兴,为日已久。念四代之高义,稽天人之至望,予其逊位别宫,归禅于宋,一依唐虞、汉魏@故事。 \r


喷子都是玻璃心


一是去伪存真。因为当时的客观历史原因,正史中往往会有一些失真的情况。比如你在读《续资治通鉴长编》(这是《宋史》非常关键的史料来源)读到宋太宗时的瓦桥关之战,里面说宋太宗还没到地方,就把亲征瓦桥关的辽景宗打跑了,你会突然觉得太宗实在太牛了,简直比他哥赵匡胤还厉害。但你如果对比着读一下《辽史》里的记载,你就会发现这里面另有隐情,对比双方的行动日期,从接到情报调兵开始,宋太宗的亲征总是慢一拍,直到辽景宗带人抢完了杀痛快了凯旋班师,宋太宗率领的亲征军才到了距离瓦桥关七百里的大名府,胜败立现。所以读二十四史的时候,一定要先搞清你读的段落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环境,带着辩证的眼光去读,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分析思考:纵向上,可以进行情景重现,问问自己,在这种情况下,当时这个历史人物为什么做这样的事情,史书上记载的相关条件能不能做成这件事,如果自己会怎么做,是否存在其他可能,然后利用思维导图或鱼骨图等思维辅助工具,把你认为有疑问的情况进行层层剖析;横向上,再找到与这部史书相关的其他著作内容进行比对,看哪种更符合逻辑和正常人性,然后得出一个相对客观、真实的结论。带着疑问去阅读历史,进行去伪存真,才能把历史看得更清楚。

二是拾遗循迹。同样也是因为客观历史原因,史官有时会有意无意地去忽略掉一些人或事,哪怕对当时的历史进程有影响力。比如北宋末期,发生了以清君侧为由发起的“苗刘兵变”,差点就改写宋朝的历史,不过发起者刘正彦和苗阜没有当年赵匡胤的胆识、格局和手段,最后宋高宗赵构成功翻盘,重新登上皇帝宝座。里面的主人公之一刘正彦虽功败身死,但他的父亲是北宋末年在边境长期与西夏作战的超级名将刘法,甚至连西夏王察哥都视其为“天生神将”,但因为刘正彦的反叛行为,被当时的史官埋没在正史中了,要了解刘法的光辉伟绩,只能顺着线索去查找其他资料。所以,读史时要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甚至有一点“八卦精神”,当读到一个感兴趣的人物或事件时,想想哪些人和事跟他们有关系,为什么在这个地方提到了,在另外一个地方却直接略去。也可以利用身份转换,试想你是当时的史官,面临当时的客观条件,你会怎么写,试着从史官的角度去看这个人物和事件,然后跳出来回到现实,用自己的想法去做对照,得到自己相对客观的判断。

去伪存真和拾遗循迹两个方法,可以指导我们在读史的时候不至于片面或被别人带跑偏,所以可以试着带着这两个视角有意识地去练习,应该会对自己学习历史,尤其啃《二十四史》这样的大部头有很大帮助,并能提高辩证思维和逻辑思考能力。

大家若有兴趣,可以读一下梁启超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对自己学史研史会有很好的启发。学史研史治史的课题实在太大,我自己也在一直修炼的路上,希望能多与大家一起探讨。



常省身


我认识不少大学生,有一部分不喜欢历史,一部分不喜欢地理,结果不知道朱元璋是何许人也,南京是哪个省的省会。从这点小事上可以看出,如果我们忽视了历史,不熟悉地理,恐怕想拥有理想的工作都比较困难。

毛老人家一辈子喜欢看书,《二十四史》看了一辈子。里面精彩的点评可谓伟人高识,让人茅塞顿开。

在摇晃的公交车里,写下这段文字,算是对自己有个交代。《二十四史》里的许多人物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希望在适当的时候,能和大家共同探讨。若如是,则是我人生中的又一大乐事。


戏品聊斋


二十四史都以《史记》为蓝本,所以建议从《史记》开始读。《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所谓纪传体,是以重要人物为主线记录历史大事,跟《春秋》这样按年代叙事的编年体史书不同。纪是帝王世系的叙事,之下的将相或其他重要人物则作传。《史记》是通史,记录了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一直到司马迁所在的汉武帝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而后续的史书多是断代史,记录的是某个朝代的历史,比如《汉书》《后汉书》《明史》等一望而知记录的是某个朝代。

先把《史记》读明白,其余的就会有个大致的框架,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必要的工具书如历史地理图册,大事年表之类是必不可少的,否则会越读越糊涂。

另外,如果不是历史专业人士或资深爱好者,没有必要通读二十四史,对普通人来说,一来难度不小,二来其中也有不少非专业人士难以分辨的错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