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諡號"武"和廟號“武”:同為“武”,一為美諡,一為“惡諷”

導讀

同樣是做皇帝,有人做的好被人讚美歌頌,有人做的糟,被人戳脊樑罵,但畢竟都是民間口頭做法,上不了大雅之堂,那麼具體起來官方都是怎麼誇和罵的呢?

一般情況下,如果該朝不是二世而亡的秦朝(秦始皇表示朕就是不允許臣議君),可選的誇和罵就是給這位死掉的皇帝上個諡號以及廟號

如果這個“死皇帝”生前乾的挺好,那做臣子的就給他挑一個又好聽又好看的諡號——比如說莊文武宣襄;那如果幹的很糟糕呢,自然是給他挑個很“垃圾”的諡號——比如說厲靈桓獻煬

諡號

隋煬帝內心:唐國公真的好會罵人

又或者給他從廟號裡找對應的詞語,反正總歸是能找到合適的——好有好的說法,糟有糟的說法,實在平平淡淡也有幫忙吹牛的說法,基本上和諡號同出一系。然而,有一個字卻是很特殊的存在,那就是“武”,這個字在諡號中與在廟號中地位堪稱天壤之別:同為“武”,一為美諡,一為“惡諷”

“武”作為諡號:武王伐紂、漢武雄風、光武中興、魏武揮鞭

首先提到“武”這個諡號,大部分的國人第一反應是什麼?是窮兵黷武還是奮武揚威,相信大部分人第一反應都是後者,什麼武王伐紂、秦皇漢武(不好意思,秦始皇多次表示不許亂給自己上諡號)、光武中興等等,哪個不都是響噹噹的歷史文化名人嘛,這個諡號聽著就很提氣。

諡號

秦始皇:朕好像聽見有人在議論朕

在解釋諡號的諡典裡也對這個“武”基本上進行了三百六十度的彩虹屁宣傳——基本上什麼詞好就都往上面套,基本上與“文”這個諡號同為諡號中的最頂級——“文成武德,一統江湖”

剛強直理。剛無慾,強不屈。懷忠恕,正曲直。
威強敵德。與有德者敵。
克定禍亂。以兵徵,故能定。
刑民克服。法以正民,能使服。

那麼,這麼一個充滿著高大上氣息的褒義的諡號“武”,是不是在任何時候都這麼光輝呢?答案是否定的,在上廟號的時候,“武”可是個實打實的“惡諷”哦。

諡號

漢武帝:沒錯,武就是剛強直理、威強敵德、克定禍亂(再多誇朕幾句)

賜予陛下您廟號為“武”,感受一把來自為臣們的惡意吧

哪些皇帝廟號被上了“武”?我們一起來看看——唐武宗,元武宗,明武宗。這幾位皇帝一輩子幹的事情都不少,總體上是隨心所欲,無人阻攔,日子過得美滋滋——都是著名昏君:

唐武宗(滅佛滅得飛起,打藩鎮也打的開心,煉丹煉的更快活),元武宗海山(濫發紙幣、大肆封賞、花天酒地、醉生夢死),以及明武宗朱厚照(這哥們的光輝歲月就不用筆者廢話了吧,足足當了四百年的皇室反面教材啊)。

對於這些皇帝而言,一輩子的最後評價,滿朝微臣們都心照不宣的給他們上了“武”的廟號,什麼意思啊?惡意諷刺他們唄,有人說你這都是自己瞎猜,怎麼就成了惡意諷刺呢?

諡號

足足當了四百年的皇室反面教材的豹房主人朱厚照

那筆者就解釋一下啊,這些人的“武”廟號要是照抄諡號解。那是要出大問題的,因為如果按照諡號典籍的解釋,這三位那都是千古一帝的地位,可實際上,不管有人怎麼為他們這三位皇帝大唱讚歌。國家在他們手上總體上是眉每況愈下是不爭的事實,且他們的所作所為,也確實不符合諡號裡面的解釋

那麼,那些臣子們如果僅僅是想拍馬屁,大可以選其他的來上廟號,非要選“武”圖什麼呢?換位思考,大臣們心裡早就憋了一肚子火氣了,好不容易把這位爺熬死,那還不得好好羞辱一番啊!正好,這個“武”字廟號,本身就可拓展為:窮兵黷武,廢禮怠政,這種似褒實貶誰也挑不出錯來!

諡號

大臣:討人厭的皇上駕崩了,給他上什麼廟號,武宗怎麼樣?

總之,這三位皇帝都不是傳統意義上安分守己的皇帝,本身都想要有一番作為,在實際的操作中也確實本意出發點是不錯的,但由於種種原因,他們在實際執政的時候,把國家搞得一團糟,其個性呢,又往往都是桀驁不馴的小孩子脾氣,勞民傷財的最後,大臣們給他一個鄙視的眼神之外,給他加一個窮兵黷武,廢禮怠政的似褒實貶廟號。

清朝終一朝,沒有武皇帝

在歷代史書中,比如《元史》,《明史》和《清史稿》,基本上每個皇帝的本紀後面都會附上一篇史官評價其生平的短文。一般情況下,遇到好皇帝,那肯定是神文聖武的誇一頓,遇到一般的皇帝,那也是喜歡先客觀描述一下環境的惡化,儘可能說這些一般的皇帝本質都是好的,如果失去擎肘他們就能一飛沖天,痛惜之情溢於言表。

而關於比較糟糕的皇帝,比如說武宗們的身後評麼……大臣的套路是一波又一波,據筆者觀察大概是這樣的——

首先假裝客觀的來讚揚他們的赫赫武功,然後筆鋒一轉,突然又說他們被奸人矇蔽,導致昏聵,然後呢,這些大臣們最後點一下題,輕飄飄的不痛不癢的說:比起他們的功勞,過錯只是一點點嘛,而且他們死前已經對自己的過錯懺悔了,我們就勉為其難的原諒了啊,給你上個“武”的廟號啊。

諡號

咸豐皇帝:說起來你可能不信,我這種皇帝都是文宗

只要仔細一想,就知道哪裡出了問題——如果“武”是什麼好廟號,皇帝又怎麼會承認自己錯了呢?別忘了,從古至今都是所謂“為尊者諱”,國家還沒亡,這皇帝作為天下表率,做臣子的怎麼能隨隨便便把君主的錯誤寫進史書?不過你看後來《清史稿》就多會為尊者諱啊,咸豐都能撈到一個文宗皇帝的廟號...

然而提到清史稿就有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女真人剛剛入關那會兒,心思沒有漢人官僚那麼深,於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就被稱為太祖武皇帝,但是最後又莫名其妙被改成了高皇帝...這裡面的事兒史書上沒有具體寫,但是吧,讀過筆者這篇文之後,大概率就能明白為什麼清代要改名以及拒絕使用“武”這個字做廟號了。

諡號

努爾哈赤:我拒絕“武”,我知道明武宗的故事

結語

歷代帝王在死後總是能夠得到對自己一生進行評價的諡號或廟號,在這些諡號與廟號中,區別最大的可能就是“武”這個字了,同樣是極高的榮譽性與資格限制稱號,做諡號的諡號是千古一帝的標配,充滿了光輝,做廟號的時候則是昏君的代名詞,充滿了惡意。

諡號

秦始皇:小夥子,你很會說話,但朕還是要把你幹掉

"武"作為帝王諡號,經歷了上千年的歷史演變,從最初毋庸置疑的美溢,逐漸淪為士大夫明褒暗貶的工具廟號,一直到了清代,才被統治者強行干預終結。這也反應了古代諡法以及廟號的複雜之處,令人不由得佩服秦始皇早就料敵於先的嚴禁“子議父,臣議君”的高瞻遠矚的英明之處,真當得起一個“武”的諡號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