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0 离婚后再读《儒林外史》,我才懂得了王三姑娘为什么执意选择死亡


离婚后再读《儒林外史》,我才懂得了王三姑娘为什么执意选择死亡

1.听说女儿死去,父亲大笑着说“死的好”

读过“范进中举”的人都知道,在明清时代,考取一个秀才并不算什么,十年寒窗苦,要考中举人才能真正改变命运。

《儒林外史》中写了很多秀才,王玉辉是混得很糟糕的一个。

王玉辉是徽州人,出场时已经六十多岁了。他自称已经做了三十年的秀才,大概没少考举人,却是屡试不中。这个时候,他已经放弃了中举做官的梦想,转而立志要编写三部书:“礼书”、“字书”和“乡约书”,他希望自己能够因为这三部书而留名传世。为了专心编写这三部书,他不再教书谋生,日子过得很是清苦。

王玉辉有一个儿子和四个女儿,大女儿丈夫去世,回到娘家守节。三女儿出嫁刚刚一年多,不料丈夫得了重病,很快也去世了。

王三姑娘是个有主意的女子,痛哭过后便对父亲王玉辉说:

“父亲在上,我一个大姐姐死了丈夫,在家累着父亲养活;而今我又死了丈夫,难道又要父亲养活不成?父亲是寒士,也养活不来这许多女儿!”她说,她要自己“寻一条死路,跟着丈夫一处去了。”


离婚后再读《儒林外史》,我才懂得了王三姑娘为什么执意选择死亡

在旁边的公婆听说儿媳要殉夫,连忙劝阻,说你怎么有这样的想法?就算你娘家清寒养不起你,你是我们家的媳妇,我们会养你的。你千万别存了这个短见。

然而王三姑娘执意不肯,请父亲回家,自己与母亲最后告别。王玉辉见女儿意志坚决,竟然鼓励她说,这是青史留名的事情,我怎么能阻拦你?并且还帮着劝女儿的公婆,让他们接受女儿的选择。

王玉辉回到家,告诉妻子去与女儿诀别。王太太一听,当时就急了,说你怎么越来越呆了?女儿要死,你就应该劝她,怎么反而支持她死?!说着哭着去劝女儿,女儿却怎么也不肯听。

打定了主意要死的王三姑娘开始绝食,饿了八天,最终如愿死去。王太太听了,当时就哭死过去。而王玉辉,却说妻子糊涂,他甚至“仰天大笑道‘死的好!死的好!’”

殉夫而死的王三姑娘成为了“烈女”,受到了隆重的表彰。在“制主入祠”(牌位进入当地的节孝祠)这天,当地的县官和缙绅们都来祭拜,享受到了极高的礼遇。当然,大家也都夸赞王玉辉生了一个好女儿,如此行为那是“为伦纪生色”。此时王玉辉却伤心起来,没有前来享受这份荣耀。


离婚后再读《儒林外史》,我才懂得了王三姑娘为什么执意选择死亡

2.王三姑娘执意“殉节”,真的是因为封建礼教毒害吗?

王三姑娘出嫁刚刚一年,她为什么甘愿放弃年轻的生命,执意要殉夫?

因为她有王玉辉这样一个支持鼓励女儿去死,甚至还“仰天大笑”,说女儿“死的好”的迂腐父亲,所以让很多读者都认为,这是因为那个时代封建礼教的毒害,这是因为父亲多年的教育熏陶,才这个女子甘愿放弃如花生命,以换取“青史留名”的荣耀。

曾经,我也这么以为,觉得王玉辉真是太可恨了。然而当年龄渐长,特别是离婚后再一次读原著,我对王三姑娘的选择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在那个环境背景下,死去丈夫的王三姑娘固然不能再嫁,但除了殉节,还有另一条“守节”的路——她的姐姐就是这样。她的公婆也明确反对她殉节,愿意支持她守节。母亲也是哭了好几次,千方百计想劝她回心转意,却是怎么也不行。

王玉辉虽然迂腐,这个建议却不是他提出的,他只是没有反对,表态支持、鼓励而已。


离婚后再读《儒林外史》,我才懂得了王三姑娘为什么执意选择死亡

王三姑娘铁了心要死,封建礼教当然有份儿,但别的原因也很重要,这个原因就是——穷困。这不是我想象的,这是她自己说的。

“父亲在上,我一个大姐姐死了丈夫,在家累着父亲养活;而今我又死了丈夫,难道又要父亲养活不成?父亲是寒士,也养活不来这许多女儿!”“我而今辞别公婆,父亲,也便寻一条死路,跟着丈夫一处去了!”

这是她决定赴死后的第一句话,她并没有说什么要“青史留名”(这是王玉辉的想法),也没说什么与丈夫情深义重,她只是说,父亲很穷,要养活两个女儿很实在为难,所以才一定要死。

王玉辉是个穷苦的秀才,屡试不中,生活困顿。家中已经有一个女儿在“守节”了,还有一个儿子,是否成年书中没说,无论如何都是沉重的负担。王三姑娘出嫁前,一定已经看惯了父母姐姐为衣食而忧虑愁苦的模样。虽说富人也有富人的烦恼,但无疑穷人有更多的痛苦。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彼此有所埋怨嫌弃,也是可以想象得到的。王三姑娘对此深有感触,所以当丈夫去世,她就下了决心,绝不回娘家,再给亲人增添一份沉重的身心负担。

虽然公婆说愿意养活她,然而生活是日久天长的岁月,血缘至亲的父母都会心生厌倦,何况没什么感情基础的公婆?我们熟悉的《红楼梦》中,就有一个年轻守节的样板李纨。贾府是贵族之家,自是不愁吃穿。然而物质待遇不差什么,但精神的待遇却差远了。婆婆王夫人对李纨母子几乎不闻不问,身为嫡长孙的贾兰,完全比不上宝玉,差不多是跟不受待见的庶子贾环一样,让这个从小失去父亲的小男孩养成了孤僻内向的性格。


离婚后再读《儒林外史》,我才懂得了王三姑娘为什么执意选择死亡

贵族之家都是这样,寻常家庭更有无数是非恩怨。丈夫病重去世,王三姑娘早已看清了自己的未来,既然不能再嫁,也无法独自谋生,那么无论呆在娘家还是婆家,都会很难很难。与其这样苦捱,还不如早早离去,既成全了一个“烈妇”之名,也对得起父亲的教诲和希望。

这才是王三姑娘执意要殉节的真相,既有封建礼教的熏陶毒害,更有现实生活的残酷无情。

3.她的绝望,也是你和我不能言说的悲伤

十年前,我离婚后带着孩子回到娘家。我有职业有收入,并不需要父母抚养。然而,年迈的母亲看着我和孩子,满眼都是忧伤和叹息。这份忧伤无影无形,却无处不在,让我深感失败,总觉得给父母无端增添了麻烦和负担。时常有亲戚来家,她们关心我的不幸,一边问东问西,一边痛骂那个负心男人。她们从来不会避讳一下我年幼的孩子,看着他在旁边迷惑惶然的目光,我特别难受。

在父母身边,我难过了不敢哭泣,不高兴了不敢表达——那会让父母更加难受;在父母身边,我不敢拒绝亲友们给我介绍男人,无论好坏——那样岂不是太不知好赖了;在父母身边,我不知道怎样感恩——无论给他们多少钱,别人都觉得,我是在占父母的便宜……


离婚后再读《儒林外史》,我才懂得了王三姑娘为什么执意选择死亡

他们都是我的亲人,对我和孩子是发自内心的爱与同情。然而爱附带的沉重和难堪却是无处不在,是无法言说的。在娘家的那段日子,我压抑得几乎要喘不过气了。我痛彻心脾地感受到,离婚的女人,真是不能回娘家的。

一年后,我咬牙贷款买了房子离开。亲友们都觉得我无法理解,她们的目光表情都在问我,你得有多孤僻,多难相处,跟自己亲生父母都过不好?

我解释不清,只好承认:对不起,都是我的错。是我太敏感太孤僻太不好相处,我是不孝的女儿。但我,还是要搬出去住。

从此带着孩子独自生活,虽然辛苦疲惫,但哭笑随心,心灵自在舒展,我终于摆脱了离婚的阴影,工作不断进步,生活越来越好。

后来跟其他境遇相同的女友聊天,我对她们离婚后能与父母住在一起很是羡慕,我说我就不行。没想到她们十有八九都说,哪有,我们过得也不舒服,也有无穷烦恼,只不过没有条件,或者没有勇气离开而已。


离婚后再读《儒林外史》,我才懂得了王三姑娘为什么执意选择死亡

所以再读《儒林外史》,我理解懂得了王三姑娘的选择。

在那样一个时代,出生在一个有文化的家庭,如果不选择殉节,那么她在丧夫后既不能再嫁,也不可能独自谋生,唯有依靠娘家或者婆家“守节”,这条路也同样不好走。有心气、内心骄傲的王三姑娘,不愿意成为亲人的包袱和负累,所以才执意选择死亡。

她的绝望,也是我曾经遇到的、不能言说的悲伤。不过我比她幸运,我生活在一个女人可以工作谋生的时代,经济独立让我能够选择精神独立,从而走出生命的困境。

愿王三姑娘的悲剧不再发生,每一个女子,都拥有主动选择人生的能力和底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