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8 凤城防疫战:瞧,这一家子共产党员

年,在疫情狙击战中到来了。1月26日中午,大年初二,宋月娥、丈夫于德源、公公于发政相继接到镇办公室通知,需要回到各自镇区参加疫情防控紧急工作会议。

疫情就是命令,从大年初二那天起,三名共产党员便以不同的身份各自奋战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基层战场中。

凤城防疫战:瞧,这一家子共产党员


妻子宋月娥:我是主管镇长,我要到一线去

早上七点,宋月娥匆匆吃完饭,开着车把丈夫顺路捎到单位凤山街道办事处,急忙向宝山镇奔去。宝山镇距离市区二十三公里,交通比较好。出了大梨树村,就到了宝山境内。车速慢下来,她边开车,边查看着公路两侧卡点的值班情况。看到有一个卡点没人,用两辆私家车横在路口,她忙给村里打电话,得知值班人员正往这赶,放下心来。到了单位,同志们陆续到了,跟书记、镇长分别请示完工作,安排好今天的活,她开车往凤城岫岩边界庙岭开去。

岭,横贯在凤城岫岩边境。省道张庄公路犹如一条黑色的动脉,连接着丹东鞍山两市及凤城岫岩两县经济往来。疫情发生以来,按照凤城防疫指挥部的要求,由宝山镇负责这个市界的交通检查。宋月娥是分管卫生工作副镇长,也是镇里防疫副总指挥,主要负责后勤保障和防疫、协调安排村医检查等具体工作。按照正常来说,她不用到检查站,可以在办公室电话指挥。在疫情不是很明朗的情况下,靠前指挥,给个人带来的隐形危险不可预见。

凤城防疫战:瞧,这一家子共产党员

宋月娥说,我是主管副镇长,是党员,我要到一线去。

检查站才设的时候,辽东山区正值立春前后,最低气温达到零下十七八度。同志们冷不冷、晚间取暖设备顶不顶用、检查站有没有特殊情况需要解决?宋月娥一肚子担心。

凤城防疫战:瞧,这一家子共产党员

到了检查站,看到检查排查登记工作井井有条,她很感动。得知大家因为夜间寒冷,几乎一夜没睡,女性特有的柔情让她眼眶浸湿。她立即打电话安排办公室人员,准备热水壶、大桶饮用水、桶装方便面等物资用于夜宵和取暖。带班领导说,宋镇长,你放心吧,大家一定把好门。

回到镇里,宋月娥按照主要领导要求,分别对辖区内10个村召开会议及对外来人员和武汉离境返乡人员排查情况进行调度。基于比较丰富的乡镇经历,宋月娥为了减少村组工作负担,她协调派出所打印出辖区内户籍信息,仅保留各村村别、户籍人口姓名和村组信息,制成日登记表发给村组,这样就可以每天监测到常住人口的健康状况。

凤城防疫战:瞧,这一家子共产党员

防疫物质的缺乏是普遍性的难题。宋月娥负责后勤保障。她找朋友,上网站,到处购买。得知镇里物质缺乏,机关干部纷纷帮忙联系货源,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宝山镇采购和受捐了不同数量的口罩、防护服、酒精和84消毒液等防疫物资,为工作人员安全提供了保障。大家不知道的是,因为口罩缺乏,宋月娥的两幅口罩已经好几天没有更换了。她今天带这个,明天带那个,换下来的,放在窗台通风晒太阳。

凤城防疫战:瞧,这一家子共产党员

村组干部和群众没有把宋月娥当成领导。他们的电话,往往都是细小实际的问题。"宋镇长,我们村金某居家留观,但是现在买不到体温计怎么监测体温?"、"我们村现在封村了,我需要出去上班,一天几千块的工资挣不到你负责给吗?"、"宋镇长,关某的留观期应该从哪天算起啊?""我们村有个路口还没设卡,怎么办"、"XXX据说是从外地回来的,你们过去看一下",每天,类似的电话总是接不过来。宋月娥总是能耐心解答每一个问题,并把每个问题都落实下去。

工作中总有许多方法来自问题,来自思考。宋月娥善于把问题变成促进工作的金点子。例如发现镇内仅有一辆防火车在10个村巡回宣传力度不够的问题,她立即安排各村利用广场舞用的音箱全天播放疫情防控常识,让村民人人皆知;在督导检查发现,起初宝山镇能够做到对各种外来人员进行排查,但是没能对武汉、湖北、浙江、与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 "四类人")以及丹东域外返乡人员等信息做到"一口清",于是她结合市防疫指挥部下发的登记表进行了调整,增加了返乡人员的密切接触人信息,这样各村监测体温时可以在同一台账中登记,既方便又减少浪费;为了能够做到底数清,针对"四类人",她又设计了一个网格化登记表,对"四类人"的基本信息进行完善的同时,又增加了留观期、包保责任人和是否在宝山境内等情况,这样可以做到一目了然。

说起来,这个年过得紧张,没有年味儿。初二,宋月娥和丈夫凤山区政府于德源相继接到镇办公室通知,要求所有机关干部和村干部全员参加疫情防控紧急工作会议。本来,夫妻俩带着儿子刚回到娘家,从婆家临走前还同公公婆婆商量好的,初三回石城金家沟老家给90多岁的爷爷奶奶拜年。因为两人太忙,八岁的孩子一直放在家里大堡乡黎明村母亲那里照料,同时,母亲还要照看身体不好的父亲。正忙那几天,没有时间回家,想孩子了,忙里偷闲给孩子打个电话担心丈夫了,打个电话叮嘱一下。更多的时候,是丈夫打给她。

2月4日立春那天宋月娥由于肠胃不好,凌晨2点多开始上吐下泻整整一天没爬起来。第二天吃点药架着疲惫的身体继续投入到工作中,从这天起就再也没有见到家人。看着窗外家家灯火通明家人团聚的场景时,宋月娥和丈夫只能通过视频看看家人。

每当夜幕来临,看着窗外老百姓们悬挂的大红灯笼,宋月娥心里都有幸福和忧伤缠绕。愿这种祥和幸福的生活降临每家每户。她想。


丈夫于德源:我是农民的孩子,干点体力活正常


凤城防疫战:瞧,这一家子共产党员


2月8日,于德源接到电话,街道做的禁行公告牌做好了。于德源连忙联系好车辆,和同事刘旭光一起去广告公司。正月初四,广告公司工人不够用,两人一起将制作好的91个不同规格的防疫卡点禁行告示牌发装上车。然后电话联系村里,开车逐个送到,交接好,看着卡点工作人员上岗,再奔下一个卡点。于德源一会卸车,一会儿帮助固定公告牌。91个卡点,两人忙了小半天。于德源明白,卡点设立,禁行公告树立在每一个路口,是落实"里不出外不进"要求的保障,也是整个街道防疫建起了防线。


2月11日,市政府为凤山街道调拨了140箱牛奶。于德源和同事徐洋从二楼搬到一楼,再装上车,上上下下20多趟才将这100多箱牛奶搬上车运回单位,并通知6个社区和10个村的负责人领取后发放给一线工作人员。虽然是农村孩子,可是除了读书,从未干过重体力活的于德源那时也不知哪来的这股蛮劲,能够将这么多箱的牛奶运回来。回到家才发觉浑身上下阵阵酸痛。

由于凤山街道人口众多,防疫物资需求量较大,采购和受捐的物资需要由于德源和办公室同事负责分发。作为办公室里的一位男士,搬上搬下的体力活他从来都没有叫苦叫累。


凤城防疫战:瞧,这一家子共产党员


同事们笑他,于德源,这几天廋了,体力活没少干吧。于德源笑着说,我是农民的孩子,干点体力活正常。

疫情便是命令,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的同时,于德源还需要定期到火车站值班,对上下车乘客测量体温并登记信息,包村卡点执勤值守以及进村入户排查每一名外来人员信息也是他的工作职责。当遇到村民对我们开展这项工作不理解时,也会产生懊恼情绪,但回头想想我是一名基层工作者,做好村民的解释和告知工作这是他应尽的职责,那些懊恼情绪也就随之而散。


公公于发政:我是党员,我要给孩子们和群众带个好头

63岁的于发政这个年过得匆忙而且不安。农历的腊月二十八,于发政参加了大堡蒙古族乡党委政府召开的有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工作会议。按照要求,大堡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于发政会后立刻回村,把在家准备过年的村干部、组干部全部喊了回来,传达了乡里会议精神。他说,现在疫情很严重,大家心里要有根弦,过年不是重要的,今年不过明年过。重要的是防疫,我们村坚决不能出现疫情。


凤城防疫战:瞧,这一家子共产党员

大堡村立即成立了以支部书记为组长的工作组,对每一名村组干部都明确分工,严格按照会议精神逐组逐户对全村3564人进行全面排查。

大年三十,刚排查了自己负担的工作,回家正贴春联的于发政接到镇里电话,通过大数据排查,大堡村一组村民刘某从武汉打工回家。于发政跟老伴只说了一句,我出去了。他回到村里,联系村民组长把体温计送到刘某家测量体温;又把消毒水、取暖用小太阳等防护物资和生活用品送到刘某家。在安慰好刘某情绪后,于发政和村民组长给刘某家进行了消毒,并指派一组小组长刘廷富和党小组长董学义对其进行二十四小时看护。

凤城防疫战:瞧,这一家子共产党员

初二,于发政参加了在乡里收听收看的凤城市防疫防控指挥部召开的有关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情况紧急,于发政会后立即对全村防疫工作再部署、再排查,并在全村四个主要路口进行封闭设立卡点,每个卡点由党员、水管员、护林员等4个人组成,24小时值班值守,对外地车辆、人员进行劝阻,做到里不出外不进。

大堡村在大排查的同时又排查出与新冠病毒肺炎确诊病例有过接触的14名村民,其中包括与凤城市确诊病例袁某有密切接触的栗某及栗某的家人,对上述人员全部按照要求进行居家隔离,签订居家留观承诺书,每天两次检测体温,并有专人看护,确保真隔、真离。同时给这些人送去了电热毯、口罩、消毒液等物品。通过半个多月的努力,现在大堡村解除居家隔离人员9人,还有7人正在观察期。

作为一个工作经验丰富、群众口碑特别好的老支书,于发政为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组织人员在全村各个超市张贴戴口罩文明购物等提示标语,对村内麻将馆进行告知严禁聚众赌博和打牌,告知街内餐饮行业店铺疫情期间暂停营业。为本村村民发放出行通行证,并告知村民每户两天只能一人出去买生活用品,对出门采购的村民要求必须带口罩,否则不准外出,更不能聚集。

支书带头,工作不愁。于发政事事走在前面,把老百姓的安危放在首位,得到了群众的认同。在他的带领下,全村广大党员积极响应,主动请缨参与到设卡、对重点人员看护和宣传工作。老支书很感动。很多年没看到大家这股劲头了。

凤城防疫战:瞧,这一家子共产党员

于发政说,我是一个老党员,干这个村支书14年了,我要给孩子们和群众带个好头。

说起来,这一大家子,双方老人,一个孩子。一个身体有病,两位老母亲照顾家里,三个党员战斗在防疫一线。他们是无数党员干部的缩影,有着为党分忧、为民纾困的实干精神。

在为民服务的阵地上,一线最危险,一线最精彩,一线最光荣。

图:相关单位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