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總結:那些錯誤的古玉鑑定方法

古玉鑑定中,《玉紀》一書,是清人陳性所撰。應該是古玉專業人士和收藏愛好者的必備經典,該書從理論上,研究、發現、總結了“論玉”“辨玉”“煮玉”諸法等等,受到古玉業內人士的一致推崇

我參加了很多考古的現場挖掘活動,也參與了國內許多著名考古遺址出土的古玉考證,上手了很多剛出土的高古玉器,以前在朋友圈裡也發過幾個,發完了以後一片說假聲,後來我把圖片都撤掉。因為真實的出土古玉狀況是我們收藏群體中80~90%的人接觸不到的,用我們非專業的眼光去評論一個專業的技術問題本身就不專業。我認為玉器的收藏一定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要想在玉器收藏中做出成績。

總結:那些錯誤的古玉鑑定方法

古玉

一定要博覽眾長,吸納百家的優點,無論是專業的考古的技術意見,還是市場上的鑑定標準,都要綜合理解,根據實際情況判斷,而不要人云亦云,特別是作為一個業餘的收藏愛好人士,不要去挑戰專業的觀點,因為他們站的高度是你遠遠望不到的。這麼說可能會傷害一部分收藏愛好者的自信,但是說實話,玩收藏,永遠是二八原則,收藏愛好者群裡玩真貨的人真的不會超過20%,而80%都是自吹自擂和互相吹捧的,這樣的人是永遠玩不到真貨的,如果你想玩真貨,就要有虛心接受批評的勇氣,如果連這一點都做不到,只喜歡聽好話,那就永遠玩不到珍品,這就是現實。雖然很殘酷。但是我相信會有人支持我的觀點。

總結:那些錯誤的古玉鑑定方法

古玉

最後轉發一下深圳開門文化社社長的微信,我很同意的觀點:這是一組南陽考古研究所館藏上手照片,很多不懂的朋友肯定不會買,很多所謂懂的朋友也可能會評價說是假貨,到底什麼是開門?它的標準在哪裡呢?每個人的認知都不一樣!所以只能各憑緣分了,有緣者得之真理無緣者得之開心,怕就怕在有緣者得之不開心,無緣者得不到也不開心....

② 血沁是不存在的,按照法醫學理論,人死後幾個小時,血液會凝固發黑,所以不管是幾百年甚至幾千年古玉都不可能有紅色血沁,紅色沁多數是硃砂沁和鐵鏽斑,因為古人暮中放硃砂辟邪,鐵器腐爛生鏽堆積在古玉上時間長了就會產生鐵鏽斑。還有白色沁稱水沁,其實白色沁是由於暮中放生石灰防潮,遇到地下水慢慢滲入燃燒時間長了慢慢變成白化。有的叫白色沁為鈣化,其實白色裡面沒有鈣的成分。黑色沁很多人叫水銀沁,其實黑色沁裡面不全是水銀沁,也有鐵沁,過去鐵器鍊鐵技術不高,不像現在鐵是銀白色的,過去鐵是生鐵居多多數發黑。這樣鐵堆積在玉器上時間長了就有黑色鐵沁入。綠色沁是銅綠沁是對的,這跟銅器腐爛後銅鏽土堆積在玉器上有關。至於黃色土沁太籠統,因為過去墓土是五花土,有五種顏色分別是黑色水銀土,紅色硃砂土,鐵鏽土,白色石灰土,還有流沙墓有沙粒土,綠色銅鏽土等組成。所以古人起的這些沁色名詞都帶有臆想,缺乏科學根據。這些名詞現在還被很多人用其實很多都是錯誤的。

總結:那些錯誤的古玉鑑定方法

出土古玉其實辨別起來說容易也不容易說難也不是很難,這對於剛進去收藏行業的新人來說還是有很多需要認真學習的地方,每個朝代時間段都會有每個時間段的器型和製作工藝,古玉鑑定,應當堅持“一箇中心、六個要素”。“一箇中心”,即以辯偽為中心。“六個要素”,即料、工、形、紋、沁色、包漿,古玉鑑定應該對應這六個要素進行綜合考察。辮偽,是古玉鑑定的第一要務。

坊間不少人不理解這個重要邏輯,其往往僅在一件玉器上找到個別(自認為)屬於真品的特徵,便據此斷之為真古玉。殊不知真古玉既要具備真品特徵,且六要素組合和諧,也要排除所有仿製品特徵。六要素中只要任何一點出現明確做偽跡像,便可能為仿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