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鄉鎮物理老師玩快手“教育”缺位家長 不小心成科普達人

將一個裝水瓶子的瓶口用塑料片蓋住倒置,會發現瓶中的水不會溢出,放入的牙籤會迅速浮出水面。這個實驗包含哪些物理原理?大氣壓強?浮力?密度?許多人看後都能隨口說出個物理名詞,但談到具體原理又往往語塞。

乡镇物理老师玩快手“教育”缺位家长 不小心成科普达人

“水的表面張力,讓薄片與水之間會形成一層薄膜,在外部大氣壓的作用下,達到了一個力的平衡狀態,因此瓶中水不會流出。牙籤之所以能浮在水面,是因為水的浮力作用。”類似的趣味實驗,在“初中物理【王】”王老師(快手ID:724516931)的快手作品中還有很多。

眼見未必為實:怪坡源於參照物錯覺

眼看前面是個上坡,卻有走下坡路的感覺,掉在地上的水瓶竟從下坡往上坡滾去。“怪坡”現象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究其原因,有人用“重力異常”、“視差效應”、“磁場效應”等理論解釋,甚至有人搬出鬼神之說。王老師用幾十秒的視頻,揭秘其中的原理。

視頻中的水瓶在傾斜的木板上自下而上滾動。王老師在視頻上方打出質疑標題:“反重力現象嗎”?當老鐵們還在蒙圈思考中時,視頻畫風一轉,“原因揭秘”出來了:桌子全貌露出,整張桌子的傾斜方向與物體運動方向相同,原來物體本就在“走”下坡。

乡镇物理老师玩快手“教育”缺位家长 不小心成科普达人

“其實,這與參照物的選擇有很大關係。當桌子被遮住時,人們很容易將斜坡作為參照物。同理,各地的怪坡多存在於四面傾斜的山坡間,多個不同參照物的存在很容易令人產生錯覺。”在老鐵們的留言討論中,王老師給出了此現象的標準答案。

硬紙筒豎直著扔下卻平行墜落在桌面,平行著扔下卻豎直站立起來。“你們能做到嗎?一起動手試一下吧。紙筒平著下落時,可以多試幾次,找到合適的高度再鬆手,保證能成功。”在王老師的指導下,不少人都照著視頻試驗,實驗成功後又急忙跑回來請教原理。

乡镇物理老师玩快手“教育”缺位家长 不小心成科普达人

王老師在評論區給出了答案:“當拋物高度恰當時,反彈力剛好可以把硬紙筒彈起並旋轉90°後落地,這使得水平方向落下的紙筒剛好立起……”

在王老師的快手“科學實驗室”,每個視頻都充滿驚喜。紙筒燃燒後竟能飛起來,不少人在日常生活中也見過類似現象:上墳燒紙,沒有一絲風的情況下,燃燒的黃紙也能自己飛起來。“小時候被長輩告知這是先人在取走紙錢。”有老鐵說。

王老師在視頻配文中對這一現象做了科學講解:“紙筒燃燒時,加熱了周圍的空氣,當燃成灰時,由於熱空氣上升的原理,會帶動紙灰起來。實驗成功的關鍵是紙筒一定要輕。”

乡镇物理老师玩快手“教育”缺位家长 不小心成科普达人

王老師的240多個快手視頻中,涵蓋了力學、熱學、光學、磁力學等物理知識,與純書本概念、公式講解不同的是,它們以立體的形式,用絢爛的顏色和神奇的變化刺激著老鐵們的中樞神經,激發大家對物理學習的興趣。

“一開始只是希望更多家長和孩子對物理感興趣,沒成想還有成年人跑來問我原理。尤其是疫情發生後,私信和留言的人更多了。”從原來單純想“教育”班級孩子的家長,到如今擁有3萬多主動接受“再教育”的粉絲,王老師更堅定了“物理學習始於興趣”的想法。

物理老師玩快手“教育”缺位家長

王老師本名王玉強,山東沂臨市沂水縣人,今年50歲。因從小對物理感興趣,中專讀完,王玉強通過成人教育獲得聊城大學物理本科學歷。大學畢業後先後在沂水縣馬站初級中學、沂水齊魯博苑學校擔任物理老師,一教就是28年。

乡镇物理老师玩快手“教育”缺位家长 不小心成科普达人

2018年,因工作調動,王玉強被調任到沂水縣諸葛鎮第二小學,成為一名鄉鎮小學教師。學校師資力量緊缺,470多名學生只有26名老師教課,王玉強兼任科學老師和語文老師。

乡镇物理老师玩快手“教育”缺位家长 不小心成科普达人

小學生好奇心強,正是培養興趣愛好的好時期,王玉強延用了之前的教學方法。但他發現,鄉鎮的孩子有些跟不上節奏。“比如最簡單的吹肥皂泡實驗,班裡竟然好多學生壓根沒玩過吹泡泡。”

據王玉強介紹,他任教的諸葛鎮第二小學,近三分之一學生都是留守兒童。父母長期外出工作,與孩子溝通的機會較少,缺乏對孩子思維方式的引導。“但在課堂上,我能感覺到孩子們很強的求知慾。”在王玉強看來,興趣培養沒有門檻,它不會被地域、物質等客觀條件限制,每個孩子都應該平等地享受教育資源。

“家長在孩子的教育中起關鍵作用,農村的家長們應該重視起來。”如何讓更多家長關注孩子教育,王玉強想到了快手。“其實家長和孩子一樣,都需要先有興趣,然後才關注事情本身。我在快手發些有趣的物理現象和實驗,或許能吸引家長們,家長們有興趣了,才能更好地引導孩子們的思維。”

2019年2月25日,王玉強在快手上傳了第一條視頻:用牙籤和硬幣制作出“一點平衡術”。視頻中,三根牙籤被連接成樹杈狀,中間的一根一端把在手裡,尖頭的一端空懸,與中間牙籤半路連接著另外兩根牙籤,這兩根牙籤的末端分別綁一枚硬幣。之後就到了見證奇蹟的時刻:將中間那根牙籤尖端輕輕放在立起的礦泉水瓶瓶蓋上,樹杈竟跳起了有節奏的“搖擺舞”。

“求教程……”“這是啥原理啊?”視頻下十幾個人的留言互動,讓王玉強看見希望。

乡镇物理老师玩快手“教育”缺位家长 不小心成科普达人

隨著作品數的增多,粉絲數逐漸增加,為了增加曝光量,王玉強還在基礎的實驗設計上配上創意標題。比如磁鐵在加熱後磁性降低,導致無法吸引另一端的鐵絲,王玉強給這個實驗命名為“分手也是一種美”;原本是展示電磁效應的實驗,將鐵絲環擰成心形,在電磁效應下,心形鐵絲開始旋轉,王玉強稱該實驗為“愛的魔力轉圈圈”……

乡镇物理老师玩快手“教育”缺位家长 不小心成科普达人

“太有才了,這名字還挺合適。”

“我上學時最頭疼的就是電磁學,現在看來挺簡單的啊。”

“前幾天輔導孩子還看到了電磁學知識,找機會我也做下這個實驗。”

……

乡镇物理老师玩快手“教育”缺位家长 不小心成科普达人

除了“大孩子”老鐵們饒有興致地評論,“還有很多人私信我,讓我講原理。有家長表示要在我這學會了再教孩子。”

得到家長們的正向反饋,王玉強離目標又近了些。為了降低家裡做實驗的門檻,他儘可能選取紙張、礦泉水瓶、筷子、吸管等簡單易得的材料作為實驗道具,方便更多人參與其中。疫情期間,家長在家陪孩子的時間變多,“有家長跟我分享好消息:通過簡單易做的實驗,孩子開始愛上物理了。”

借力快手 鄉鎮教師成物理科普擺渡人

一年多的時間,拍攝作品超240個,每一個趣味實驗中都有王玉強對科學的鑽研和對激發更多人興趣的堅持。作品高更新頻率讓不少老鐵直呼“難得”。王玉強說:“萬變不離其宗,主要掌握原理,再加上自己的想法,就能做出各種有趣的實驗。”

最初只是想讓家長和學生們走進趣味物理世界,但王玉強實踐後漸漸發現,不少年輕人喜歡自己的實驗,除了對自己上學時沒好好學習表示遺憾外,更多人是想親手嘗試做實驗。這讓王玉強感受到了身份轉變:從一名鄉鎮教師,變成連接物理興趣和知識的擺渡人,而快手則像是承載各類興趣和知識的海洋,廣闊而包容。

提及未來規劃,王玉強說:“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我希望能在快手直播間與大家‘面對面’交流實驗和物理常識。”快手直播間即時性、互動性的天然優勢讓王玉強看見了知識科普的另一種可能,他說:“從目前在快手的收穫來看,我相信總有一天農村孩子會和城裡孩子一樣,享受到更多更好的教育資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