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豆瓣8.7《波西米亞狂想曲》,從音樂運用層深度剖析影片情感表達


對節奏的敏感,正如一般的音樂能力一樣,是人類的心理和重量本性的基本特質之一。—— 普列漢諾夫


相信在很多體育盛宴的翻騰場面,萬眾一心齊聲吼著“We Will Rock You"這首歌的畫面,大家一定不陌生。


說起這首歌,就不得不提到Queen (皇后樂隊),一個極具表演天分,極具煽動力的音樂綜合體,眾所周知,英國是搖滾樂的故鄉。這裡曾經誕生過引領全球 搖滾樂風潮的滾石樂隊、披頭士樂隊、綠洲樂隊,還 有鼎鼎大名的皇后樂隊。


今天歌迷們耳熟能詳的以及體育類節目 中一次次唱響的《We Are the Champions》的歌聲, 也出自於皇后樂隊的創作。而曾經為樂隊帶來無數榮耀 的代表作《波西米亞狂想曲》,更成為搖滾樂壇不朽的 經典之作。


豆瓣8.7《波西米亞狂想曲》,從音樂運用層深度剖析影片情感表達


看到這,你是否會和我一起懷念那段喝著精釀啤酒,吃著炸雞,孜孜不倦追著看世界盃的時光呢?

別,今天咱們要說的可不是啤酒炸雞世界盃,要說的是一部電影。


著名導演布萊恩·辛格以《波西米亞狂想曲》這一曲名為題,創作了一部驚世駭俗的音樂人物傳記類電影,重溫皇后樂 隊主唱人物極不平凡的音樂人生。在第76屆美國電影電 視金球獎頒獎典禮上,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折桂劇情類最佳電影和最佳男主角兩項大獎。


電影通過傳記類影片最重要的復刻與重構的創作方式,圍繞皇后樂隊的多首經典作品,與劇情環環相扣,將起承轉合很好用於劇情引導之中,從戲劇主題詮釋,人物性格,情境昇華三重天成就了這部經典之作。


下面我將從三個方面來帶著大家感受,這場文藝饕餮之盛宴。


01


一重天:音樂縱貫劇情,戲劇完美演繹


世界在音樂中得到了完整的再現和表達。它是各種藝術當中第一位的,帝王式的藝術,能夠成為音樂那樣,則是一切藝術的目的。—— 叔本華


音樂人物傳記類型的電影並非鳳毛麟角,近年來相 繼推出的《莫扎特傳》《玫瑰人生》《靈魂歌王》《海 上鋼琴師》等作品使觀眾無數次感動於音樂大師的燦爛 人生。這類傳記類電影拍攝通常是在復原人物和事件真實形象的基 礎上進行合理的潤色修飾,以豐富電影的戲劇性。而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的創作理念則力求體現出“和而不同”的新格局。


豆瓣8.7《波西米亞狂想曲》,從音樂運用層深度剖析影片情感表達

傳記類影片的拍攝往往需要很大的勇氣,原因在於:一方面需 要儘可能還原主題形象,保持與史實的緊密結合;另一 方面又不能照本宣科,需要一定程度的虛構和創新。如 何把握“度”的權衡,往往決定著作品最終的成敗。

以 《波西米亞狂想曲》為例,影片將重心聚焦於皇后樂隊 的主唱弗雷迪·莫秋裡。講述其組建樂隊,開創華麗搖 滾流派,實現音樂夢想的生平履歷。通過整個故事線索 的延伸,深入淺出地體現出對於人生和人性的思考,尋 求人在精神高度層面的掙扎、求索與解放。

影片既然以 其生命中最重要的成名曲為名,自然將音樂放置在重要 的位置高度,以音樂點燃影片戲劇內涵的生命之火。

導演布萊恩·辛格選擇了一條“用音樂點睛事件”的鏡頭聚 焦方式。這樣一來,既滿足了樂迷的審美,也顧及到了 影迷的情懷。影片並沒有以主人公或樂隊名稱命名,而 是選擇了用那首巔峰之作《波西米亞狂想曲》的歌名。

如若沒有對這首歌曲的創作深度瞭解,很難讀懂導演的 良苦用心。 首先,這首歌曲可以代表皇后樂隊最為卓著的樂 壇地位,影片以此命名,無疑是在向經典致敬。原創單 曲《波西米亞狂想曲》經歷了漫長的製作週期之後,在 1975年11月收錄於專輯《A Night at the Opera》正 式發行。


豆瓣8.7《波西米亞狂想曲》,從音樂運用層深度剖析影片情感表達


這首作品的製作成本是當時全英地區最為昂貴 的,樂隊還為這首歌曲製作了全球首個商業MV。鋪天 蓋地的宣傳造勢席捲全球,歌曲曾經創紀錄地在英國電 臺一天播放了36次,連續四周在英國流行音樂排行榜位 居榜首。


歌曲《波西米亞狂想曲》所創造的華麗搖滾樂 風影響了20世紀後期的諸多重金屬樂隊,成為萬人敬仰 的搖滾樂榜樣力量。電影導演之所以用歌名來命名影片 名稱,正是感受到了這首歌曲與樂隊名稱、主唱者以及 其偉大音樂功績的密切關聯。以歌名代指人物和整個戲 劇主題,用作品來為其非凡的榮譽正名。 其次,這首歌曲風格的特立獨行,可以完美體現 影片內涵對於“自由”和“不拘一格”的呈現。一首常 規歌曲的創作,往往只含有一種唱法類型。即便偶爾出 現跨界風格,也無外乎兩種唱法的混搭。

《波西米亞狂 想曲》在短短六分鐘的音樂進程中,穿插了人聲合 唱、民謠、美聲和搖滾四種截然不同的風格,形成了一 種前所未有的獨創性和聽感。同樣的,歌曲的結構並沒 有采用套路化的主歌與副歌交替呈現,而是採用了“人 聲合唱開頭——民謠呈示部——歌劇插敘——硬核搖滾 副歌——呼應式結尾”的結構脈絡。如果將這種音樂 創作立意進行溯源,可在20世紀60年代“海灘男孩”的 《完美顫動》和披頭士樂隊的《生命中的一天》中尋得 蛛絲馬跡,但顯然,《波西米亞狂想曲》將這一創作風 格推向高潮,併為公眾所接受和狂熱追捧。


藝術正如生活那樣,它是無窮無盡的。因此再也不可能有什麼能使我們認為還有比本身就是時代的海洋的音樂更美好的東西。—— 羅曼·羅蘭


糾結、彷 徨、掙扎、叛逆,顯示出那個時代大眾群體共同的精神 狀態,也為電影內容對這一主題的解剖與精耕細作提供 了一個良好的範本。在布萊恩·辛格導演看來,弗雷 迪·莫秋裡所向往的自由正如歌曲所顯示出的創新力量 一樣,在竭盡全力地挑戰著社會的刻板與保守,追求著 人性的徹底解放。

此外,以《波西米亞狂想曲》的曲名來同構影片之 名,也意在藉此歌曲創作之靈感來深度剖析弗雷迪·莫 秋裡的人物身份、理想和心緒。這位才華橫溢的主唱憑 藉著個人魅力撐起了皇后樂隊的半壁江山。他出生於東 非,確是地道的帕西人,印度血統的後裔,長著一口時 常被旁人所取笑的齙牙。17歲與家人移民來到英國,由 於與眾不同的相貌和種族關係,很難融入主流文化,受 到各種歧視和不公平的待遇。

但與此同時,他又擁有常 人所無法企及的華麗嗓音,多達四個八度的音域使其能 夠駕馭多種曲風。正是得益於對多種文化和宗教背景的 耳濡目染,使其在音樂創作中靈感縱橫。


02

二重天:劇情貫穿主人公出身特殊,自卑糾結亦阻止不了自我實現的渴望


對於一顆苦難的心,一曲悲歌是最美的音樂。—— 菲·錫德尼


豆瓣8.7《波西米亞狂想曲》,從音樂運用層深度剖析影片情感表達


音樂傳記電影是一種獨立的電影類型,它有別於 《至暗時刻》一類的人物傳記,也不同於《愛樂之城》 的歌舞片體裁。

影片中對於每一個音符的運用均有著強 烈的象徵性價值,在融入了時代背景和人物氣質之後, 可以形成聲情並茂的敘述空間,使觀眾對傳記塑造的人 物主體感同身受。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的創作因主 人公弗雷迪·莫秋裡而生。

他的特殊性不僅在於搖滾樂 壇當之無愧的巨匠身份,更源自於其特殊的出身,充滿 矛盾的心理,渴望進入主流社會群落的潛意識,以及向 往自由和天性釋放的夢想。這種人物個體內部的矛盾感 成為電影戲劇內容可以無限拓展的基礎,而影片中適時 加入的多首來自皇后樂隊的原創配樂,則是自我詮釋和 自我消解的最佳伴侶。

一方面,對於主人公的非主流意識形態和無法融入 主流社會之苦,影片用貫穿式手法將這一人物特性竭力 表達,並借音樂之力渲染,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影 片中多次直觀感受到皇后樂隊演出時極富個性的音樂風 格和誇張癲狂的表演舉止。

另一方面又通過行為舉止的 張揚,在為自己尋找勇氣和歸屬感。然而,即便在他獲 得成功之後,他蹩腳的名字、突出的牙齒、隱秘的性取 向仍然成為眾矢之的。導演用抖動和近距離的鏡頭頻繁 在記者和弗雷迪·莫秋裡之間切換,一面是咄咄逼人的 窮追猛打,另一面則是手足無措的慌張惶恐。

以上種種在電影鏡頭中意欲表達的離群之悲,除 了用各種事件和人物的表情、語言、舉止進行詮釋,適 時出現的配樂也恰到好處地形成同步的聽覺關聯。巧妙 的是,影片主創者幾乎全部運用了弗雷迪·莫秋裡創作 並演唱過的經典之作。


豆瓣8.7《波西米亞狂想曲》,從音樂運用層深度剖析影片情感表達


比如:在影片開頭,主人公在機場搬運著沉重的行李,生活的窘迫和內心的不自信在鏡 頭中明顯表現出來。背景音樂選擇用翻唱版的《過得還 好》與此情此景搭配,略帶調侃和自嘲的歌詞,體現出 弗雷迪·莫秋裡對生活境遇的不滿足,同時又有意迴避 著別人注視的目光,有一些成年人對陌生之地的無所適從。


這首音樂作品出自於樂隊主唱失意時的靈光一現, 本身也是皇后樂隊音樂作品中為數不多的以舒緩樂風表 達失落心境的歌曲作品。電影開篇處選擇這首歌曲與莫 秋裡狼狽的生活面貌相對應,可謂恰如其分;又如: 面對未婚妻和一生的摯友瑪麗·奧斯汀,弗雷迪·莫 秋裡寫下了皇后樂隊最柔情的一首歌曲《Love of My Life》。

在影片中,這首歌曲作為他向瑪麗表明心跡, 終止戀人關係時的配樂,飽含了內心的愧疚和款款深 情。這首歌曲在電影中的選擇,精確還原了史實,重溫 了莫秋裡對瑪麗的愛意和歉疚。歌曲用抒情搖滾風格表 達莫秋裡的浪漫情愫,與電影畫面中柔和的燈光和緩速 的特寫鏡頭相得益彰。從電影引申的畫外音來看,這首 歌曲中所帶的哀怨氣息,也悄悄透露了莫秋裡最終選擇 了放手,選擇忠於自我,而正是由於無法言明的性取 向,也使他長期遊移於社會邊緣,無法正視自己的存在 感。

在經歷了成功的喜悅和音樂成就的巔峰過後,弗雷 迪·莫秋裡在生命的最後旅程中仍舊迴歸到孤獨清冷的 境遇中,命運終究沒有逃脫揮之不去的陰霾。 影片行將結束之際,一首《The Show Must Go On》縈繞於銀幕空間中。熟悉這首歌曲的樂迷都知道, 它的原版音帶錄製於1990年。當時的弗雷迪·莫秋裡已 然病入膏肓,歌曲由樂隊的吉他手創作。弗雷迪·莫秋 裡精神振奮,在錄音棚一鼓作氣,唱響人生最後的絕 唱。

歌曲以第三人稱的視角給予弗雷迪·莫秋裡無限的 關懷和希望,憐憫其所遭受的社會不公待遇,理解他內 心所不為人知的創傷與困苦。影片選擇這首作品片尾的 壓軸之作,用意在於兩點:一方面,敘事體傳記電影保 持了對人物生平總體面貌的真實還原。此時選擇這首歌 曲,符合莫秋裡臨終前的心境,作為與世界告別的絕 唱,這首歌曲使影片看上去更加完整,有始有終,符合 樂迷的審美情愫。

另一方面,歌曲本身具有對人生和世 界的無限展望。將其放置在片尾位置,使影片的終止感 弱化,餘味悠遠,借音樂之手延續電影的畫面空間。 另一方面,無論是籍籍無名時主動的毛遂自薦, 或是成名之後陷入失落的困局時,影片均展示出弗雷 迪·莫秋裡對融入群體和渴望認同感的熱切期盼。


電影 通過兩個具體事件體現主人公的這種性格面貌。一個是 在皇后樂隊如日中天時,弗雷迪·莫秋裡風光無限地 站在舞臺上,引領數萬歌迷一同唱響《We Will Rock You》,那一刻可以感受到弗雷迪·莫秋裡全身心地沉 醉其中。


豆瓣8.7《波西米亞狂想曲》,從音樂運用層深度剖析影片情感表達


當這首象徵著力量和希望的配樂奏響時,無數 影迷眼含熱淚。他們見證了弗雷迪·莫秋裡為換來短暫 人生榮耀而付出的艱辛和努力,更看到一個搖滾青年 內心澎湃的熱血和對歸屬感的渴求。另一個是他與瑪 麗·奧斯汀的第二次相遇,他其實正在為自己挑選心儀 的女裝。片中,他留著長髮,塗著顏色絢麗的眼影,穿 著緊身皮褲。

女性化的著裝風格並沒有受到奧斯汀的嘲 諷,而是給予他充分的理解和尊重。這使弗雷迪·莫秋 裡感受到並沒有被社會完全邊緣化,即便只有一個人能 夠懂他,也足以溫暖寒冷的心。此時,背景音樂響起了 溫情的舊曲《生而愛你》,緩緩流淌的音樂中夾雜著復 雜的感情。這裡“愛”的對象,包括了生活、憧憬和希 望。

這首配樂作品在此處戲劇情境中的出現,除了旋律 及風格與電影格調的呼應,更重要的是想表達一種人文 關懷。即便莫秋裡的隱私被曝光,但作為深愛著他的女 人,可以用愛來包容他的一切。此時的歌曲中充滿了善 意和寬容,也是對戲劇畫面的深層文化寓意註解。


03

三重天:人生如戲,冷暖自知,願在音樂中涅槃重生


所有的愛,所有的恨,所有大雨裡潮溼的回憶,所有的香樟,所有的眼淚和擁抱,所有刻骨銘心的灼熱年華,所有繁盛而離散的生命,都在那個夏至未曾到來的夏天,一起撲向盛大的死亡 。 —— 郭敬明


傳記體電影用臨摹的方式重構一張歷史的“草 圖”,將重要的歷史事件和人物還原,使當代觀影者能 夠客觀多面地瞭解過往。由於影片時長的限制,往往會 選擇某一個特定的切入點和視角,擺脫紀錄片的乏味 之感,用具有戲劇性的敘述方式進行表達,並根據主觀 願望進行修飾,尋找矛盾對立面。有些戲劇矛盾體出自 於正反派人物的較量,有些則來自於人物內心情感的矛 盾。

就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而言,片中只有一個明 確的反面人物——見利忘義的經紀人保羅。 整部影片都沉浸在主人公與命運的互搏中。一方 面,他桀驁不馴,有著非比尋常的傲骨;另一方面又心 思敏感,容易受到傷害。由於這一內在矛盾的發跡點被 開門見山地呈現出來,促使片中他的每一次努力、成 功、犯錯、無助都是矛盾對弈失衡造成的結果。

在弗雷 迪·莫秋裡與眾不同的華彩人生篇章中,三位樂隊成員 和“一生摯愛”瑪麗,共同給予他足夠的精神支撐和音 樂創作動力。而作為主人公本身,在對待生活和朋友的 時候,則夾雜著熱情、勇氣、脆弱、無奈和肆無忌憚的 放縱。如此交錯和豐富的內部矛盾對立體,使人物角色 變得立體多元。

隨著越來越多來自內心的扭曲和外在客 觀力量的畸變,弗雷迪·莫秋裡逐漸走向痛苦的深淵, 甚至連命運也不再受自己掌控。但驀然回首,即便物是 人非,仍然有一種力量可以搭救迷失的心,重塑其生命 的閃耀光芒。這就是音樂,也只有音樂。


豆瓣8.7《波西米亞狂想曲》,從音樂運用層深度剖析影片情感表達


在影片的最後20分鐘,曾經被奉為經典的1985年皇 後樂隊溫布利球場“拯救生命”演唱會被創作團隊精心 復刻。影片事無鉅細地將30多年前的演唱會實錄進行重 塑,從形態上看來,忠實的還原程度大到演員的表演姿 態和歌唱曲目,小到舞臺的佈局、樂器的擺放、觀眾和 記者的著裝,就連電聲樂器在地板上的佈線方式都按照 舊時的模樣。


此時的弗雷迪·莫秋裡已然功成名就,在享受樂 72 迷的萬般寵愛之餘,也經歷了人生誤入歧途之後的清醒 與悔悟。莫秋裡與樂隊成員盡棄前嫌,重新迴歸。在得 知自己罹患艾滋病之後,百感交集的他也在崩潰過後與 自己的人生慢慢和解。在生命即將結束之際,也許,只 有音樂才能使他的心靈得到救贖。


片中,他如三十多年 前的那一刻一樣,身著白色背心和淺藍色牛仔褲,坐在 鋼琴邊靜靜地彈出《Bohemian Rhapsody》的旋律。 而作為與世界最後的告別,弗雷迪·莫秋裡用一曲《波 西米亞狂想曲》結束自己的歌唱生涯,也在高潮中結束 了整部電影。為渲染高潮迭起的音浪,電影原聲音樂並 沒有直接複製莫秋裡的聲音,而是將拉米·馬雷克、馬 克·馬爾泰勒和弗雷迪·莫秋裡三人的聲音進行混合處 理,既有復古聲音魅力的重現,也有當代搖滾樂更為勁 爆的力量感。在璀璨炫耀的光芒落幕瞬間,影片也戛然 而止。


一位搖滾巨匠的生命隕滅,留下的唯有意猶未盡 的品味和長長的感嘆。


結語


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作為一部成功的音樂人 物傳記類作品,成功將音樂、人物、戲劇事件三者完美 融合在一起。音樂充當了一種潛在的重要素材,不同於 一般電影作品中的配樂。這些熟悉的旋律由真實的主人 公創作並演繹過,透過歌聲,可以洞悉弗雷迪·莫秋裡 所走過的不凡人生,也在歌聲中深刻感悟他內心的糾 結、矛盾和勇氣。

本劇將音樂靈魂注入戲劇主題。配樂風格所體現出的 明暗變化,構成了弗雷迪·莫秋裡氣質性格的雙重對 立,在過渡轉換中引導戲劇劇情的跌宕起伏。最終,人 物生命的輝煌和悲劇在無法調和的狀態下彙集成一臺山 呼海嘯的演唱會,用音樂的力量抹去一切憂傷、隱痛、 懊悔和難以割捨的情懷。一言以蔽之,音樂多元化的功 能成就了這部電影的酣暢淋漓,也在旋律音符中向弗雷 迪·莫秋裡和皇后樂隊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人生就是一場自我修行的旅途,在別人的故事裡看到自己的倒影,也願你我在精神與肉體的救贖中,早日實現自我的解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