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後鐵匠巷,一個殘存的地名和幷州鐵匠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

前言

在太原火車站附近,有這麼一個地名:後鐵匠巷。這裡並不是什麼旅遊景點,只是一條普通的小街巷。而且當地沒什麼知名的景點,這裡是火車站的附近,煙火氣慎濃,但是已經找不到鐵匠的痕跡了。詢問當地人,也不知道這裡為什麼叫做鐵匠巷,因為這裡很久沒有鐵匠什麼特點。後鐵匠巷,這個小小的地名,藏著一些藏在史書上鮮為人知的民間故事。


後鐵匠巷,一個殘存的地名和幷州鐵匠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

後鐵匠巷附近的一個小區


歷史上的幷州鐵軍

太原之所以有鐵匠巷的名稱,和太原當地興盛的軍事歷史分不開。太原自古盛產鐵軍,史稱幷州軍,所以太原市作為幷州軍隊的大本營,自然需要優秀的鐵器作為支撐。

在太原的發展歷程中,知名的鐵軍有三國時代的幷州軍,他們主要是呂布和張遼的麾下,當時呂布和曹操爭天下,主要就是靠著這支幷州軍。在三國時代,幷州軍在呂布之亂後沉寂,再次發揮威力,有兩次,一次是張遼跟著曹操平烏丸,一次是合肥之戰,跟著張遼八百壯士打退東吳軍隊,長期跟隨張遼守衛合肥。


後鐵匠巷,一個殘存的地名和幷州鐵匠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

呂布和張遼的幷州軍是曹操的長期困擾


在唐朝,太原作為大唐龍興之地和北都,幷州軍主要作用是抵抗邊患。其中最著名的應該是唐高宗時期的平定高句麗之亂,唐高宗奮三代餘烈,以大將李勣掛帥,大將薛仁貴為主力,平定高句麗。高句麗之戰發生的主要原因是高句麗佔領了中國東北,對於前朝漢人可能認為這是“化外之地”,但是對於鮮卑出身的北魏隋唐一脈來說,高句麗等同於佔領老家,所以隋煬帝、唐太宗多次平叛高句麗。到了唐高宗時期已經平定高句麗,唐高宗和武則天在太原蒙山舉行大型閱兵儀式,迎接大軍到來。這一段歷史在蒙山當地有非常明顯的駐軍歷史痕跡,雖然蒙山今天知名的景點蒙山大佛和這件事沒什麼關係。


後鐵匠巷,一個殘存的地名和幷州鐵匠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

大將薛仁貴平定高句麗就曾帶領幷州軍馬


唐朝對於當世留下非常深刻的影響,在五代十國時期,雖然是沙陀族的李克用李存勖,依然以唐為正統,建立後唐,希望重建晉唐風韻。他們的政治核心就在太原,當時後唐的十三太保為天下最強兵力,無人敢於爭鋒。

在宋朝,有一件特殊的事情。宋朝皇帝趙光義水淹晉陽城。因為憤恨晉陽城的抵抗,趙光義摧毀了晉陽城,但是興建了太原城。也就是說,在原來晉陽城的地點附近出現了一座趙光義親自建設的城牆。所以太原在宋朝,是抵抗外武最激烈的城市,相當於宋朝最北端的一顆釘子。無論是宋遼澶淵之盟還是宋金靖康之恥,太原城在民間都沒有投降,而是受命於官方投降的。


後鐵匠巷,一個殘存的地名和幷州鐵匠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

澶淵之盟時,太原並未投降

在明朝,作為九邊重鎮的重要支持,太原所在位置正好是內三關的總補給地點,不但經濟發達,而且軍事發達。比如皇太極幾次入侵中原,可以在山東河北予取予求,但是兵力從來沒有抵達到太原,因為太原一直扮演著軍事支援的角色。

在歷史上多次戰爭中,太原鐵器一直髮揮著巨大關係,強大的幷州鐵軍和鐵匠行業脫不開關係。在今天可以看到的歷史地圖上,太原先後有大鐵匠巷、小鐵匠巷、後鐵匠巷、鐵匠巷頭條、鐵匠巷二條、鐵匠巷等多個地名。可見歷史上,幷州鐵匠長期存在,而且支持軍備。後鐵匠巷這個名稱,只是當時豐富鐵匠文化遺存在今天的一個歷史痕跡

發達的幷州剪刀

造鐵可以為軍事,也可以為民事。因為幷州鐵軍的存在,所以太原當地鐵匠發達,帶動太原的鐵器發達,最著名的鐵器是幷州剪刀。到今天也有這種傳統,比如臺灣金門的三寶之一金門菜刀,就與當地“豐富”資源有關係。


後鐵匠巷,一個殘存的地名和幷州鐵匠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

遼國和宋國一樣將剪刀作為女子重要物品


幷州剪刀在文化上的留存非常多,唐宋明都有。需要注意的是,剪刀是女紅常用物件,在中國古代因為量體裁衣多與女子有關,所以剪刀成為女紅常用器物。在宋朝已經有“幷州剪子蘇州絛,揚州草鞋蕪湖刀——打得好”

的歇後語。鐵器剪刀體現出中國女子在柔弱的同時蘊藏著激烈的氣質,也是中國女子獨特的風度,和世界上傳統意義上依附男人的形象截然不同。


後鐵匠巷,一個殘存的地名和幷州鐵匠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


後鐵匠巷,一個殘存的地名和幷州鐵匠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


後鐵匠巷,一個殘存的地名和幷州鐵匠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

從古至今幷州剪刀詩詞很多,從唐代到明代史不絕書


皇太極五入中原明清迭代

幷州鐵器在清朝突然消失,不得不說一個歷史故事:李自成佔領北京。

因為在太原的當地傳說中,還有證據李自成非常重視太原鐵匠,這些人在李自成時代很受重視。遺憾的是李自成很快敗回西安,並沒有經過太原。太原的鐵匠們何去何從,這個故事在史書上並沒有記載。

傳統觀點認為,李自成佔領北京是“兵鋒所致,所向披靡”,特別是李自成佔領河北攻陷北京,一路傳檄而定。但是若認為李自成佔領山西和佔領河北一樣輕鬆那就錯誤了,李自成佔領山西是一次軍事冒險,而且這次軍事冒險讓李自成付出了巨大代價。

李自成佔領山西的背景是皇太極五入中原。雖然皇太極在河北山東予取予求,給予明朝非常大的損失,這也是後期為什麼李自成來了河北山東不反抗的主要原因,老百姓受不了這種兵災之苦。但是皇太極的主要目的並不是財務人口。皇太極的軍隊是沿著太行山走的,並沒有進入山西。此時山西太原和大同各有一員名將,他們是山西總兵周遇吉和大同總兵姜瓖,都是明末萬人能敵的名將。因為他們的英勇表現,明清高層都注意到了這一點。

皇太極五入中原的結果是搶掠了大量的財物和人口,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皇太極五入中原的意義在於蒙古。因為隨著林丹汗去世,喀爾喀蒙古四分五裂;但是根據隆慶議和,九邊重鎮和蒙古關係很密切,特別是遠在新疆的厄魯特蒙古的巴圖爾琿臺吉來到烏蘭察布舉行會盟,讓明蒙關係進一步親密。而皇太極五入中原則讓明蒙古關係變得惡化,突出一點就是蒙古人不再和明朝走的太近,因為明朝勢力遠遜於清朝。


後鐵匠巷,一個殘存的地名和幷州鐵匠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

皇太極的五入中原打破了隆慶和議的良好局面


皇太極五入中原對於明朝的影響更大,最主要體現在崇禎皇帝一個詔令上:“高起潛總監山海關、薊州、寧遠;盧維寧總監天津、通州、德州、臨清、天津;方正化總監真定、保定;杜勳總監宣府;王夢弼總監順德、彰德;閻思印總監大名、廣平;牛文炳總監衛輝、懷慶;楊茂林總監大同;李宗先監視薊鎮中協;張澤民監視薊鎮西協。”

這個詔令對於山西的太原和大同,有兩個截然不同的指令。詔令命令大同軍隊有監軍,而太原軍隊沒有監軍。

造成這一情況的直接後果就是:崇禎皇帝希望控制大同軍隊。

為什麼崇禎皇帝要控制大同軍隊?因為大同當時走的和蒙古太近了。崇禎皇帝有點害怕大同變節,因為一旦大同變節,對於京城的威脅是巨大的。

補充一下,大同和蒙古走得近符合國家法律嗎?符合,依據是隆慶和議。

為什麼崇禎皇帝不控制太原軍隊?因為太原軍隊對於京城防護的作用更大。事實上太原軍隊和大同軍隊在當時都屬於關寧鐵騎的分支,戰鬥力很強。大同軍隊被關寧鐵騎的曹文詔大帥訓練過,而太原軍隊的統帥周遇吉本來就是關寧鐵騎出身,地位可能略遜於曹文詔大帥,但是本事絕對不弱。


後鐵匠巷,一個殘存的地名和幷州鐵匠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

崇禎皇帝的詔令本質上是要控制軍隊

崇禎皇帝要動大同軍隊,以太原軍隊作為後援,這個政治舉措是很合適的。因為一旦大同總兵姜瓖叛亂,太原總兵周遇吉可以平反。所以可以看到為什麼李自成和周遇吉是在寧武做的決戰,周遇吉去寧武幹什麼去了?就是防止姜瓖叛亂。

皇太極利用侵略中原的方式分化明蒙的策略非常有效。上一次是皇太極一入中原,結果對於蒙古,是林丹汗去世;對於明朝,則是袁崇煥被殺。這次是第二次,皇太極五入中原,結果是蒙古人遠離大同,崇禎皇帝囚禁姜瓖。而更重要的是,因為山西軍隊劇烈變動,李自成偷襲山西成功。

李自成的寧武之戰

目前不知道李自成北上山西和皇太極是否有勾結。但是無疑李自成北上是抓住了山西軍隊劇烈變動的時機。李自成攻佔太原的時候,太原城還有北上給周遇吉運兵運糧的部隊,被李自成直接消滅了。李自成在太原整軍八日,目的可能不是在整軍,而是在耗費周遇吉的糧草。

山西總兵周遇吉不在太原,而在寧武。當然根據明朝規制,周遇吉巡守山西總兵轄地是符合規矩的。但是若考慮到此時大同府存在可能的“姜瓖叛亂”的可能,周遇吉北上寧武可能最重要的目的是防止北面大同的“姜瓖兵亂”,他沒有想到被李自成偷襲。


後鐵匠巷,一個殘存的地名和幷州鐵匠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

李自成佔領山西本質是一次冒險


李自成和周遇吉在寧武大戰,史書記載很精彩,但是都是偽造的。在寧武當地盛傳,周遇吉隻身去李自成兵營,以自刎為代價換取寧武城安全。此事因為周遇吉的墓挖掘已經被證實,墓中周遇吉身首異處,但是完好入葬。可見李自成應該是同意了周遇吉以身換取寧武百姓生存的約定,若是李自成能讓這樣的周遇吉下葬,自然不會屠城寧武,也符合民間傳說中李自成愛民如子的風格,畢竟類似的事情在汾陽杏花村也發生過,李自成過杏花村秋毫無犯。如此來看,今天傳說李自成重視太原鐵匠並不是空穴來風。


後鐵匠巷,一個殘存的地名和幷州鐵匠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

周遇吉墓的發掘表明李自成並沒有如史書一樣屠城寧武關

明清之際,很多史實記載有誤,重要因素是因為後來北方抗清活動失敗,很多一手資料消失了。民間資料很多,但是尚未被整理,而且真實性很難被證實。類似的事件還有李自成佔領大同時,“姜瓖獻城”。其實若是按照崇禎皇帝的命令,姜瓖應該在大同的監獄,而最後姜瓖從獄中反叛佔領大同也證明了這一推論。所謂的“姜瓖獻城”應該是世人訛傳,和這件事有關的人物應該是王輔臣,歷史記載,王輔臣是和姜瓖一樣能夠敵對清朝八旗軍主力的戰將。

消失的幷州鐵匠

李自成攻佔山西的太原和大同本質上是一次軍事冒險。在李自成佔領北京之後,其實西路大同已經被姜瓖奪回,北面有吳三桂和清軍八旗兵壓境,西面有天津婁光先。李自成的南路其實只能到河南就需要西去,因為後來的江北四鎮之一的高傑一直妄圖北伐打擊李自成,此時的李自成可謂四面楚歌。李自成妄圖用攻擊清軍作為再一次軍事冒險,希望以自己攻擊清軍並且戰勝清軍作為自己正統性的來源,所以有了山海關之戰。遺憾的是,李自成失敗於山海關前,所以他的身份一直是流寇。

隨著李自成失敗,這些被李自成重用的鐵匠面對清朝的統治,去向何從?答案是北去,來到大同。

自古山西太原大同親如一家,在漢代,這兩個地方就是代王劉恆,也就是後來漢獻帝的早期的轄地。在宋朝,之所以遼宋、金宋時期的太原之戰如此艱難,一方面和太原軍民頑強抵抗有關,一方面也與遼宋出兵攻擊太原的軍隊都是大同有關。在遼金時期,大同是首都西京大同府,主要負責對外戰爭。對內尤其是對待太原戰爭,大同軍隊“就沒有打贏過”。這不是因為大同軍隊不堪重任,相比較無論是突厥、還是蒙古軍隊,大同軍隊都沒有畏懼過。更符合實際的事,則是大同太原的民間聯繫很密切,幷州剪刀在遼金都暢銷就證明了這一觀點。金庸先生的《天龍八部》有個劇情是蕭遠山帶領媳婦南去,也是符合這一歷史事實的。因為當時遼宋雖為兩國,但同為一個天下,遼宋是兄弟之國。


後鐵匠巷,一個殘存的地名和幷州鐵匠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

金庸先生所著《天龍八部》蕭遠山南歸的劇情是符合歷史實際的


在明清更迭時期,因為太原鐵匠被李自成重用,自然被明清兩個勢力都所摒棄,他們最好的歸宿,就是後來重任大同總兵的姜瓖管理的大同城,因為兩地民眾此時受到的傷害感同身受

所以大同和清軍在塞北對峙,大同能以僅存的大同邊城兵馬給予清軍重創,除了兵馬氣勢、武將能力、經濟水平、戰術水平高超之外,也是因為太原鐵匠的北上幫助的結果。大同兵馬裝備著當時中國最尖端的武器裝備,自然能與天下精銳的八旗軍一戰。事實證明大同兵敗不是敗於兵馬,而是敗於糧草,幷州鐵器在此戰中發揮了正面作用。


後鐵匠巷,一個殘存的地名和幷州鐵匠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

大同城下,姜瓖帶領軍隊與多爾袞帶領的八旗主力激烈會戰,而且沒有失敗

而太原剪刀在清朝,則被杭州剪刀所取代,杭州“張小泉”剪刀繼承的是龍泉寶劍的冶鐵方式。更重要的是,作為太原剪刀的傳承人,清朝太原鐵匠們已經退出歷史舞臺。只留下太原城中幾個簡單的小巷名字,還在記錄曾經幷州鐵匠輝煌的歷史。

寒言冰語

作為文化大省,山西省的文化痕跡非常豐富,奈何因為歷史知識的普及程度不夠,很多輝煌的故事不為外人所知,非常遺憾。今天遺留在太原市火車站前的簡單地名後鐵匠巷,誰能想到千年以來長期影響政局。幷州鐵匠一直是山西太原非常重要的勢力,他們屬於民間勢力,可能官方記載不多,但是民間始終承載著幷州鐵匠的工匠精神。


後鐵匠巷,一個殘存的地名和幷州鐵匠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

古代剪刀和今天剪刀看起來還是有所差別


剪刀在太原至今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除了量體裁衣,太原剪刀已經走到了飲食領域。太原現在有一個地方美食,叫做剪刀面,是一種麵食製作方法,也是一種表演方式。表演者用剪刀可以將面飛離數米穿過大孔,與剔尖的表演方式類似,非常好看。


後鐵匠巷,一個殘存的地名和幷州鐵匠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

太原尖刀面味道好吃,做法也很有觀賞性


在今天,最能體現幷州鐵匠精神的太原標誌,是太鋼工業。他們繼承了千年傳下來的幷州鐵匠精神,在鋼鐵上特別是不鏽鋼的突破。最知名的便是2017年太鋼集團製造的筆芯,再次在一個領域突破了中國人無法涉足的領域。事實上太鋼集團的不鏽鋼在很多工業領域都有應用,包括航空航天工業。不知道這些的人會認為在太原的太鋼集團做出這樣的事情不可思議,其實要是知道傳承千年的幷州鐵匠精神,看待太鋼的成就也就順理成章。只是太原人將原來的兵器變成了今天的國防重器,將剪刀變成了今天的筆芯,也是符合工業化的發展需求。


後鐵匠巷,一個殘存的地名和幷州鐵匠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

後鐵匠巷承載的工匠精神和太鋼的工匠精神源出一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