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3 “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淺談漢代的“五陵少年”


中國歷史的發展是一個漫長而繽紛的過程,既有金戈鐵馬的輝煌也有淺吟低唱的婉轉。在盛唐時期,無數的詩人留下了如群星一般璀璨的詩篇。在當時許多大詩人的作品中都出現了“五陵少年”這個特殊的意象。李白在《少年行》中有:“五陵年少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 落花踏盡遊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有:“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五陵年少”實際就是“五陵少年”的倒裝,這個名詞最早始於漢代,是西漢中期出現的一個特殊群體。指的是因為國家的政策要求,從其他地區遷居到五個特定陵縣的少年。這群少年在西漢的社會中特立獨行,對抗官府,既有快意恩仇的俠客,也有橫行霸道的紈絝,甚至還有為禍一方的盜匪。他們對於當時的社會有非常大的影響,也對於後世有很深刻的烙印,以至於到了數百年後,他們的事蹟依舊在詩人的作品中加以流傳。其具體為何,且待筆者慢慢道來。

“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淺談漢代的“五陵少年”

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


淺談漢代的陵縣與五陵少年

談到五陵少年,就必須要了解陵縣的概念。所謂“五陵”指的就是西漢時期在漢高祖、惠帝、景帝、武帝、昭帝等五位皇帝陵墓周圍設置的五座縣邑。西漢時期,每一位皇帝和一些特殊的大貴族死後,國家會在他們的陵墓周圍設置特殊的縣城,遷徙部分百姓到此居住。這些百姓需要負責陵墓周圍樹木的管理,四時的供奉,以及防備盜賊等工作。這種縣邑當時被稱為“陵縣”,規模大小不等,有一些因為人口較少所以在《漢書·地理志》中都沒有留下具體的戶口數。比如:

漢高祖長陵,高帝置。戶五萬五十七,口十七萬九千四百六十九。

漢惠帝安陵,惠帝置。莽曰嘉平。

漢景帝陽陵,故弋陽,景帝更名。莽曰渭陽。

漢武帝茂陵,武帝置。戶六萬一千八十七,口二十七萬七千二百七十七。

漢昭帝平陵。昭帝置。莽曰廣利。


“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淺談漢代的“五陵少年”

漢高祖長陵


這些陵縣一般都設置在三輔: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的轄區內。但與其他的縣邑不同,它們並不歸屬地方官管理,而是屬於中央諸卿之首的奉常(太常)管理。據《漢書》記載:“奉常,秦官,掌宗廟禮儀,有丞。景帝中六年更名太常。.......博士及諸陵縣皆屬焉。”由於西漢皇帝的權力不斷上升,這些陵縣的地位也不斷在上升,中央一般會選拔精明幹練的官吏來負責當地的政務。到了漢武帝登基,函谷關以東的地方豪強開始有坐大的趨勢。這些豪強掌握了大量的金錢和人眾,在當地的民間漸成勢力,挑戰當地的治安和行政秩序。武帝為了根除這些地方勢力,直接用了主父偃所上“快刀斬亂麻”式的政策,將關東所有的豪強舉家遷移到位於三輔的陵縣居住。據《漢書》記載:

“主父偃說上曰:‘茂陵初立,天下豪桀兼併之家,亂眾民,皆可徙茂陵,內實京師,外銷奸猾,此所謂不誅而害除。’‘太始元年,徙郡、國吏民豪桀於茂陵、雲陵。’”

自此之後就開始了長達數十年的西漢徙陵政策,這種政策很明顯是為了抑制豪桀大族的發展。在武帝前期,中央也曾經下達過招募百姓前往陵縣居住的詔令,武帝建元元年“賜徙茂陵者戶錢二十萬,田二頃”。這是一則帶有鼓勵性質的詔令,每戶居民自願遷徙可以獲得金錢和土地的賞賜,不過之後的豪強則沒有這樣的待遇。但是,由於這些豪強可以攜帶自己的財物前往陵縣,這就使得很多人到了陵縣之後依舊可以享受非常優質的生活。所以,這些山東豪強就逐漸演化為陵縣大戶,之後他們的子弟也就開始被稱為“五陵少年”。

“五陵少年”在漢代的內涵非常複雜。從政治上講,五陵少年是政府管理地方之中的不安定因素,經常破壞朝廷的法令。比如“長陵大姓尚方禁少時嘗盜人妻,見斫,創著其頰。”“王溫舒,陽陵人也。少時椎埋為奸。”從經濟上講,五陵少年有許多的紈絝子弟,憑藉家中的財富走狗鬥雞,不務正業。比如:

“孝宣王皇后。其先高祖時有功賜爵關內侯,自沛徙長陵,傳爵至後父奉光。奉光少時好鬥雞,宣帝在民間數與奉光會,相識。”


“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淺談漢代的“五陵少年”

漢宣帝像


歷史上有名的邛成太后王氏的父親在遷徙到長陵後就喜好鬥雞走狗,也因此結識了還在民間的漢宣帝劉病已,促成了之後的王氏入宮。不過,五陵少年中也有為人行俠仗義的勇武之輩,“硃雲字遊,魯人也,徙平陵。少時通輕俠,借客報仇。長八尺餘,容貌甚壯,以勇力聞。”此外也有秉持家族內部的高尚節操,盛名稱於天下的優秀代表。“第五倫字伯魚,京兆長陵人也。其先齊諸田,諸田徙園陵者多,故以次第為氏。倫少介然有義行”。當然,還有最惡劣的一部分就是為禍鄉里,魚肉百姓的五陵惡少。比如東漢時期的外戚平陵竇氏家族,“宣帝時以吏二千石自常山徙焉。......子孫縱誕,多不法。交通輕薄,屬託郡縣,幹亂政事”。這就完全是一副紈絝惡少的嘴臉,國家後期也依法進行了打擊與處理。綜合來看,五陵少年集團的性格比較突出,大多比較重視氣節,崇尚俠義。《漢書》中也有:“郡國諸豪及長安、五陵諸為氣節者皆歸慕之”。但其中魚龍混雜,良莠不齊,因為西漢時期的徙陵政策而聚集到了一起,在之後逐漸形成了固定的地方力量,盤根錯節。

漢代為何會形成五陵少年集團

第一,政治上要削弱關東地區的原六國勢力和新興豪強。在西漢初年,漢高祖剪除了各地的異姓王,實際上也是為了削弱當地的舊六國力量。比如韓王信的韓國勢力,趙王張敖代表的趙國貴族勢力等,這些力量雖然不入廟堂但卻可以通過文化和社會兩個維度影響民心。甚至到了劉姓諸侯國統治時期,他們依然可以在民間汲取養分、施加影響。以至於漢武帝時期曾專門下詔:“今豪傑多遠交,依東方群盜。其謹察出入者。”這封詔令是直接下達給負責管理關隘的都尉,讓他們加緊對於往來豪傑的審查。這說明,到了漢武帝時的豪傑已經有了一定的實力,必須以國家政策的力量加以控制。這封詔書也可以視為西漢徙陵政策的前奏,在此之後不久,針對地方豪強的徙陵活動就正式開始了。將關東豪傑集團遷徙到京畿地區更有利於國家統一管理,而且將其賴以坐大的地方力量來源徹底剪斷。自此之後,這些豪強之家只能衍生出“五陵少年”這類紈絝子弟、鄉里惡少,派遣一個幹練果敢的地方官就可以輕易鎮壓,再也無法構成對於皇朝的威脅。在漢代,國家的力量是以京都為中心,呈同心圓狀態向外部發散的。越靠近京畿地區,國家的力量越強大,影響力也越明顯。所以,五陵少年集團只能是仰仗著祖輩積累下的財富度日,不會萌生出更多的非分之想。國家事實上也樂見五陵少年集團的出現,因為讓這些紈絝子弟鬥雞走狗、徘徊街市,總好過放任其在東方做大,危及政權。

“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淺談漢代的“五陵少年”

漢代的奢侈玩具——錯金銀銅骰子


第二,崇尚財富與奢侈之風盛行。西漢自宣帝之後,國家中上層的奢侈之風逐漸興盛,成帝時期:“世俗奢僭罔極,靡有厭足。公卿列侯親屬近臣,四方所則,未聞修身遵禮,同心憂國者也。或乃奢侈逸豫,務廣第宅,治園池,多畜奴婢,被服綺縠,設鐘鼓,備女樂,車服、嫁娶、葬埋過制。吏民慕效,浸以成俗。”正所謂上行下效,國家的統治階層崇尚奢靡,民間的富戶也極盡所能地享受自己的財富,自然就會湧現出大量的紈絝子弟。而且,正如筆者在前面幾篇文章中所介紹的,西漢實際上並沒有明顯的衰落期,西漢的全部國家成果都被王莽完全篡奪。所以,這些五陵少年的生活並沒有受到改朝換代的影響。直到王莽的幣制改革使得國家經濟崩潰,五陵少年的好日子才劃上了休止符。這些富家子弟有些投入到了地方軍閥的陣營中,甚至有人直接起兵反抗王莽,成為了兩漢交替時一股重要的社會力量。

“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淺談漢代的“五陵少年”

遊俠文化在漢代極有市場


第三,遊俠文化對於少年的影響。正如筆者前文所述,五陵少年的先祖都是東方六國區域內的豪強,所受的文化底蘊各有不同。但是,這些熱血少年卻大多都被當時風行於全國的遊俠文化所感染,重義輕生,恩仇必報。五陵少年的性格底色中本身就有這部分的因素存在,再加上西漢有名的劇孟、朱家、郭解等遊俠的事蹟流傳。快意恩仇,仗義任俠就成為了五陵少年群體的特徵,雖然他們達不到遊俠的標準,可是其經歷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五陵少年集團對於後世的影響

由於五陵少年是一種社會群體,不涉及到國家的政治鬥爭,所以得到了很好的延續和發展。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世家大族崛起,很多西漢時期的五陵少年之家都成為了赫赫有名的世家大族。比如京兆韋氏,其先祖為西漢丞相韋賢,舉家遷徙到平陵附近,其子弟就是五陵少年中的一員。到了唐代時期,韋氏一共出了數十位宰相,顯赫一時。另一大族京兆杜氏,其先祖是西漢酷吏杜周,武帝時期遷居茂陵。《漢書》記載:“兩子夾河為郡守,家訾累鉅萬矣。”杜氏後人就憑藉著祖輩的福廕不斷髮展,到了唐代人才輩出,杜如晦就是當中的代表。韋氏和杜氏在當時合稱“韋杜”,民間有“城南韋杜,離天尺五”的說法,以凸顯其家世顯赫,聞達一時。這足以看出,五陵年少集團到了唐代依舊是富家子弟的代名詞,唐詩之中的章句也開始多了起來。

“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淺談漢代的“五陵少年”

五陵少年最終發展為世家大族的一員


綜上所述,五陵年少集團由於西漢時期的徙陵政策而出現。原本的關東豪傑被遷徙到京畿地區,其子弟縱橫鄉里,有仗義任俠的英才也有為禍一方的惡少。這一集團主要活動於民間,行為屢屢與國家法令造成衝突,是國家統治力量的離心因素。但是,其中的優秀代表在國家紛亂時期將家族很好地延續了下來,並且成為了魏晉時期的世家大族。到了唐代時期這些群體依舊對於國家政治社會有重要的作用,“五陵少年”也成為了唐詩中的經典意象,為後人所傳唱。


參考文獻:《漢書》,《後漢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